论余华中的兄弟叙事
摘 要兄弟叙事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一种叙事方式,指叙述兄弟故事及其叙事故事的方法。余华作品中存在大量的兄弟叙事,而这种叙事的变化在余华前后期作品中是显著的。创作初期大量暴力、血腥的场面,兄弟、亲人间互残、仇杀的叙事故事,兄弟、亲人间尖锐的、不可化解的矛盾冲突颠覆了中国人传统人伦常理;创作中期比较客观冷静的态度表现和谐、平淡的兄弟关系;创作后期表现出一种和睦、温情的兄弟关系,符合传统人伦观。兄弟叙事的变化与余华处时代背景、创作上心灵的成长息息相关。在社会因素与自身因素的双重影响下致使余华叙事主题的转变、叙事视角的转变、叙事态度的转变,从主题、视角、态度的转变构成兄弟叙事的转变。
目 录
前言1
(一)余华小说研究现状1
(二)问题提出及其研究意义2
一、余华创作分期及其兄弟叙事2
(一)创作分期2
(二)兄弟叙事3
二、兄弟叙事的演变7
(一)叙事态度的演变7
(二)叙事视角的演变7
(三)叙事主题的演变8
三、转变原因9
(一)外在因素9
(二)内在因素10
结语10
参考文献11
致谢12
前 言
20世纪80年代初余华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十八岁出远门》,余华以独特的视角,犀利的文风,构建出一个荒诞、离奇、暴力、血腥、反人伦道德、陌生而又奇特的世界。余华凭借多篇优秀的中短篇小说震惊文坛,引起众多文学评论家、学者的研究,形成一股研究余华热。90年代余华接连创作了《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优秀长篇小说,在小说主题、创作关注视角与80年代的中短篇小说有着鲜明对比,暴力、血腥的褪去,故事合乎人伦道德,余华开始用温情的态度去关注生活中的苦难,开始思考人的生存问题。余华在90年代的文风与80年文风截然相反,晦涩、凝重转变为轻快、明朗。90年代的创作转变再度引起文学研究界对余华创作转型的研究热潮。1996年后余华主要从事散文、随笔创作,直到2005年出版《兄弟》,2007年出版《第七天》后重新引起文坛关注。
余华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小说,无论是余华前期作品,还是中后期作品都出现了大量的兄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叙事,伴随着余华创作的转型,兄弟叙事也呈现出显著的变化。多样化的兄弟叙事是余华创作的独特性,以兄弟关系反应社会变迁,具有历史的隐喻性和解构性,又有社会的象征性。兄弟既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对方的残暴、友善、欲望与荒诞,同时又是镜子的一体两面,是整个历史、时代的投影。前期创作的《现实一种》叙述了山岗与山峰兄弟相互残杀的故事,故事中反复上演了死亡、血腥、残暴的场面,对于兄弟情义毫无体现,山岗性格温和不张扬但又极其残忍,山峰性格暴躁、张扬;在90年代创作的《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中体现了冷淡但又温情兄弟情义,如孙光平年少时对弟弟们苛刻,时常欺负弟弟,但在成年后又默默的守护弟弟,默默的为弟弟付出,孙光林在年少时嫉恨哥哥,对待兄长冷漠,但在成年后选择了释然;在后期创作的《兄弟》中体现出和睦、温情、兄友弟恭的兄弟关系,宋钢从小就默默的守护着弟弟,李光头对待宋钢也是极其真挚,虽然哥哥娶了弟弟心爱的女人,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兄弟间的情义。随着创作时间的推移,余华作品中所追求的兄弟叙事也在逐渐变化,最终达到一种兄友弟恭的叙事方式。
(一)余华小说研究现状
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众多文学评论家就开始对余华的小说创作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目前关于余华小说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余华创作观的探讨;2.关于余华由先锋写作到现实回归的创作转型研究;3.余华作品主题研究;4.余华作品形式探讨;5.将余华创作与其他作家比较。成果有:邢建昌、鲁文忠《先锋浪潮中的余华》,洪治纲《余华评传》,王世诚《向死而生:余华》,杜士玮、许明芳、何爱英《给余华拔牙—盘点余华的“兄弟”店》等。
笔者查阅了大量研究余华的资料,发现从兄弟叙事这一视角研究余华作品的文章成果较少。与本论文探讨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余华作品叙事研究:扬州大学的李智的《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华中师范大学陈芳的《论余华小说的叙事特点及局限性》等;二是余华作品中的兄弟形象研究:洪治纲的《解构者乐观者见证者论余华<兄弟>中的李光头形象》,蔡勇庆的《象征的存在——余华小说人物形象论》,吴志亮的《“死亡叙事”视野下的余华小说人物形象论》等。
(二)问题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笔者在大量阅读余华的小说后,发现余华小说中兄弟叙事这一叙事方式在许多作品中出现,那么余华是否有兄弟情结?同时这些兄弟叙事伴随着余华创作转型而变化,那么余华作品中兄弟叙事呈现怎样的变化?兄弟叙事变化在余华创作转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通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和笔者阅读发现,以及兄弟的社会人伦意义对余华小说中出现的各种兄弟叙事加以分析。从而探讨余华作品中兄弟叙事的变化,最后突破余华某一部作品的局限,从现有作品得出余华小说中兄弟叙事的转变与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兄弟叙事与余华创作转型间的关系与其结构中的意义。
目 录
前言1
(一)余华小说研究现状1
(二)问题提出及其研究意义2
一、余华创作分期及其兄弟叙事2
(一)创作分期2
(二)兄弟叙事3
二、兄弟叙事的演变7
(一)叙事态度的演变7
(二)叙事视角的演变7
(三)叙事主题的演变8
三、转变原因9
(一)外在因素9
(二)内在因素10
结语10
参考文献11
致谢12
前 言
20世纪80年代初余华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十八岁出远门》,余华以独特的视角,犀利的文风,构建出一个荒诞、离奇、暴力、血腥、反人伦道德、陌生而又奇特的世界。余华凭借多篇优秀的中短篇小说震惊文坛,引起众多文学评论家、学者的研究,形成一股研究余华热。90年代余华接连创作了《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优秀长篇小说,在小说主题、创作关注视角与80年代的中短篇小说有着鲜明对比,暴力、血腥的褪去,故事合乎人伦道德,余华开始用温情的态度去关注生活中的苦难,开始思考人的生存问题。余华在90年代的文风与80年文风截然相反,晦涩、凝重转变为轻快、明朗。90年代的创作转变再度引起文学研究界对余华创作转型的研究热潮。1996年后余华主要从事散文、随笔创作,直到2005年出版《兄弟》,2007年出版《第七天》后重新引起文坛关注。
余华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小说,无论是余华前期作品,还是中后期作品都出现了大量的兄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叙事,伴随着余华创作的转型,兄弟叙事也呈现出显著的变化。多样化的兄弟叙事是余华创作的独特性,以兄弟关系反应社会变迁,具有历史的隐喻性和解构性,又有社会的象征性。兄弟既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对方的残暴、友善、欲望与荒诞,同时又是镜子的一体两面,是整个历史、时代的投影。前期创作的《现实一种》叙述了山岗与山峰兄弟相互残杀的故事,故事中反复上演了死亡、血腥、残暴的场面,对于兄弟情义毫无体现,山岗性格温和不张扬但又极其残忍,山峰性格暴躁、张扬;在90年代创作的《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中体现了冷淡但又温情兄弟情义,如孙光平年少时对弟弟们苛刻,时常欺负弟弟,但在成年后又默默的守护弟弟,默默的为弟弟付出,孙光林在年少时嫉恨哥哥,对待兄长冷漠,但在成年后选择了释然;在后期创作的《兄弟》中体现出和睦、温情、兄友弟恭的兄弟关系,宋钢从小就默默的守护着弟弟,李光头对待宋钢也是极其真挚,虽然哥哥娶了弟弟心爱的女人,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兄弟间的情义。随着创作时间的推移,余华作品中所追求的兄弟叙事也在逐渐变化,最终达到一种兄友弟恭的叙事方式。
(一)余华小说研究现状
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众多文学评论家就开始对余华的小说创作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目前关于余华小说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余华创作观的探讨;2.关于余华由先锋写作到现实回归的创作转型研究;3.余华作品主题研究;4.余华作品形式探讨;5.将余华创作与其他作家比较。成果有:邢建昌、鲁文忠《先锋浪潮中的余华》,洪治纲《余华评传》,王世诚《向死而生:余华》,杜士玮、许明芳、何爱英《给余华拔牙—盘点余华的“兄弟”店》等。
笔者查阅了大量研究余华的资料,发现从兄弟叙事这一视角研究余华作品的文章成果较少。与本论文探讨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余华作品叙事研究:扬州大学的李智的《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华中师范大学陈芳的《论余华小说的叙事特点及局限性》等;二是余华作品中的兄弟形象研究:洪治纲的《解构者乐观者见证者论余华<兄弟>中的李光头形象》,蔡勇庆的《象征的存在——余华小说人物形象论》,吴志亮的《“死亡叙事”视野下的余华小说人物形象论》等。
(二)问题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笔者在大量阅读余华的小说后,发现余华小说中兄弟叙事这一叙事方式在许多作品中出现,那么余华是否有兄弟情结?同时这些兄弟叙事伴随着余华创作转型而变化,那么余华作品中兄弟叙事呈现怎样的变化?兄弟叙事变化在余华创作转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通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和笔者阅读发现,以及兄弟的社会人伦意义对余华小说中出现的各种兄弟叙事加以分析。从而探讨余华作品中兄弟叙事的变化,最后突破余华某一部作品的局限,从现有作品得出余华小说中兄弟叙事的转变与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兄弟叙事与余华创作转型间的关系与其结构中的意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