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京华烟云中的家庭教育(附件)
摘 要《京华烟云》描述了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几十年间北平以姚、曾、牛三家为代表的风云变幻。该书虽然不是一部家庭教育专著,但书中三大家族的家庭教育理念、冲突、事件不仅构成了故事发展的重要内容,也导致了人物之间的冲突和关系发展,其中的家庭教育智慧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三家中,姚家重道而豁达,曾家重儒而知礼,牛家重利而叛国,其中以姚思安的新式教育和曾文璞的旧式教育为集中表现。家庭教育作为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对子女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书中的家庭教育智慧,我们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推动我国家庭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目 录
前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2
(四)研究内容 4
(五)研究方法 4
一、《京华烟云》中家庭教育产生的背景 4
(一)《京华烟云》的历史背景 4
(二)新旧式家庭教育的形成 5
二、《京华烟云》中的家庭教育体系 6
(一)新式与旧式家庭教育的概念及特征 6
1.新式家庭教育之“新” 6
2.旧式家庭教育之“旧” 7
(二)各家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及基本状况 8
(三)各家家庭教育的教育事件分析 9
三、书中家庭教育理念的现代价值和启示 14
(一)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4
(二)《京华烟云》中家庭教育的现代价值和启示 14
结语 17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20
前 言
(一)研究背景
林语堂用英文写下的《京华烟云》,描述了义和团运动到七七事变以曾、姚、牛三家为代表的40年间风云变幻。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社会各方面、各阶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思想领域方面,西方科学民主的新思想不断地涌入,作为一股新风冲击着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书中的家庭教育理念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新式家庭教育和旧式家庭教育,新式的家庭教育是革命的、自由的、平等的、开放包容的,而旧式的家庭教育是传统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思想的,注重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新式的家庭教育以“维新派”姚思安为主要代表,如提倡在家中“不坚持什么规矩”、男女平等、新式的女性教育、婚姻自由、移风易俗、向西方学习,认为天理循环,祸福皆由天定,要敬畏自然,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旧式家庭教育理念则以曾家曾文璞为主要代表,他是旧思想旧社会旧伦常风俗的坚强卫道之士,如坚持中医治病、拒剪辫子、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持鄙夷的态度并且主张女性在家中要“忍”与“让”、妻子的第一个本分便是帮助丈夫,本文结合作品中各家子女的人物发展、教育事件及教育场景和与文化的联系展开对各家的家庭教育进行探讨和分析,剖析文学作品中可以借鉴的家庭教育理念,从而为当代的家庭教育提供一定的见解和看法。
(二)研究意义
理论上,结合文学和教育学的知识,对《京华烟云》该文学作品中的家庭教育进行剖析和解读,加深我们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辨证地看待作品中各家的家庭教育,深化我们对现代家庭教育的认识、对《京华烟云》作品的理解。
实践上,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各项教育事业也取得了进展,科教兴国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家庭教育作为教育工作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促进我国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仍没有较好地解决,本文通过对《京华烟云》中家庭教育的剖析和解读,为当代家庭教育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保障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目前,学者们对《京华烟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书中道家思想的解读,通过对书中人物的研究来透析林语堂在书中所要表达的道家思想,而对其中的家庭教育缺乏研究。
《东京文学》2014年第二期中的一篇文学评论——赵丽的《<京华烟云>与道家思想》,以书中姚、曾、牛三大家族来进行分析对比,描述了三大家族从老到少三代人的枯荣兴衰、爱恨情仇,展现了人的一辈子岁月流逝,祸福流转,如此往复,因此要持有豁达达观的态度来淡然面对人生的苦与乐。作者林语堂通过文中人物的关系发展和冲突从而展现了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对比与冲突,并将“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观念贯穿全文,这些都体现了林语堂在现实中也常常不如意,屡屡受挫,感悟人生盛衰,思考人类命运,将内心中的顺其自然、重返自然的渴望寄托于作品之中。
《大众文艺》2011年第七期中冯艺的《<京华烟云>中“道”之符码》,阐述了姚思安的“道”是“大智若愚,大不如常人”,他既是学者、智者,又是一位慈父、良师,他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新思想、新观念,云游四方,让儿女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最后焚烧了自己苦心收藏的珍品,成为了一名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民族英雄,在后半辈子的自我清净中,他获得了自己的生命意义。木兰的“道”是“大家闺秀,大雅若俗”,脱离了礼教的束缚,坚信福气是自内而生的,力图做到随遇而安,正是这种思想,才使得她的婚姻最终走向了幸福。
《文学评论》2013年第三期中王菲菲的《随意而安无不可,人间到处有花香——析<京华烟云>与道家文化》,阐述了林语堂主观上以道家哲学贯穿整部作品,而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浮生若梦”的主旨思想,人的永生是解放的延绵,新陈代谢,而姚思安就是道家思想的信奉者和传播者,是道家的精神思想所在。在“正直自持”的信念引领之下,他修身养性,潜心修道,她的女儿木兰被称为“道家的女儿”,她以道家顺乎自然的思想坦然地接受命运安排的一切,内心安宁大气而超凡脱俗,善良、豁达,最后揭示了生命都是一种短暂的经历,我们应该回归道家的顺其自然,实现自我超脱,这便是真正意义的自由所在。
《北方文学》2014年第九期杨晶金的《庄子思想映射下的<京华烟云>的翻译研究》一文,通过《京华烟云》的翻译过程,分析《京华烟云》中体现了庄子哲学中的顺乎自然、循环往复、积极“释然”的间性文化,而文中姚思安的“游历回归游历”的经历正体现了庄子哲学中这种豁达、往复的间性文化,《京华烟云》的翻译特点也体现了道家的“顺其自然”,书中还出现了一些连西方人都不熟悉的名词、称谓及俗语,作者采取了直译加解释的办法,向不同文化主体的读者传递了中国以道家思想为内核特有的风俗文化,更将作品的“文化间性”、庄子的坦然死而无惧的态度体现得淋漓尽致。
目 录
前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2
(四)研究内容 4
(五)研究方法 4
一、《京华烟云》中家庭教育产生的背景 4
(一)《京华烟云》的历史背景 4
(二)新旧式家庭教育的形成 5
二、《京华烟云》中的家庭教育体系 6
(一)新式与旧式家庭教育的概念及特征 6
1.新式家庭教育之“新” 6
2.旧式家庭教育之“旧” 7
(二)各家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及基本状况 8
(三)各家家庭教育的教育事件分析 9
三、书中家庭教育理念的现代价值和启示 14
(一)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4
(二)《京华烟云》中家庭教育的现代价值和启示 14
结语 17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20
前 言
(一)研究背景
林语堂用英文写下的《京华烟云》,描述了义和团运动到七七事变以曾、姚、牛三家为代表的40年间风云变幻。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社会各方面、各阶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思想领域方面,西方科学民主的新思想不断地涌入,作为一股新风冲击着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书中的家庭教育理念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新式家庭教育和旧式家庭教育,新式的家庭教育是革命的、自由的、平等的、开放包容的,而旧式的家庭教育是传统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思想的,注重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新式的家庭教育以“维新派”姚思安为主要代表,如提倡在家中“不坚持什么规矩”、男女平等、新式的女性教育、婚姻自由、移风易俗、向西方学习,认为天理循环,祸福皆由天定,要敬畏自然,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旧式家庭教育理念则以曾家曾文璞为主要代表,他是旧思想旧社会旧伦常风俗的坚强卫道之士,如坚持中医治病、拒剪辫子、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持鄙夷的态度并且主张女性在家中要“忍”与“让”、妻子的第一个本分便是帮助丈夫,本文结合作品中各家子女的人物发展、教育事件及教育场景和与文化的联系展开对各家的家庭教育进行探讨和分析,剖析文学作品中可以借鉴的家庭教育理念,从而为当代的家庭教育提供一定的见解和看法。
(二)研究意义
理论上,结合文学和教育学的知识,对《京华烟云》该文学作品中的家庭教育进行剖析和解读,加深我们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辨证地看待作品中各家的家庭教育,深化我们对现代家庭教育的认识、对《京华烟云》作品的理解。
实践上,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各项教育事业也取得了进展,科教兴国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家庭教育作为教育工作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促进我国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仍没有较好地解决,本文通过对《京华烟云》中家庭教育的剖析和解读,为当代家庭教育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保障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目前,学者们对《京华烟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书中道家思想的解读,通过对书中人物的研究来透析林语堂在书中所要表达的道家思想,而对其中的家庭教育缺乏研究。
《东京文学》2014年第二期中的一篇文学评论——赵丽的《<京华烟云>与道家思想》,以书中姚、曾、牛三大家族来进行分析对比,描述了三大家族从老到少三代人的枯荣兴衰、爱恨情仇,展现了人的一辈子岁月流逝,祸福流转,如此往复,因此要持有豁达达观的态度来淡然面对人生的苦与乐。作者林语堂通过文中人物的关系发展和冲突从而展现了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对比与冲突,并将“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观念贯穿全文,这些都体现了林语堂在现实中也常常不如意,屡屡受挫,感悟人生盛衰,思考人类命运,将内心中的顺其自然、重返自然的渴望寄托于作品之中。
《大众文艺》2011年第七期中冯艺的《<京华烟云>中“道”之符码》,阐述了姚思安的“道”是“大智若愚,大不如常人”,他既是学者、智者,又是一位慈父、良师,他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新思想、新观念,云游四方,让儿女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最后焚烧了自己苦心收藏的珍品,成为了一名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民族英雄,在后半辈子的自我清净中,他获得了自己的生命意义。木兰的“道”是“大家闺秀,大雅若俗”,脱离了礼教的束缚,坚信福气是自内而生的,力图做到随遇而安,正是这种思想,才使得她的婚姻最终走向了幸福。
《文学评论》2013年第三期中王菲菲的《随意而安无不可,人间到处有花香——析<京华烟云>与道家文化》,阐述了林语堂主观上以道家哲学贯穿整部作品,而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浮生若梦”的主旨思想,人的永生是解放的延绵,新陈代谢,而姚思安就是道家思想的信奉者和传播者,是道家的精神思想所在。在“正直自持”的信念引领之下,他修身养性,潜心修道,她的女儿木兰被称为“道家的女儿”,她以道家顺乎自然的思想坦然地接受命运安排的一切,内心安宁大气而超凡脱俗,善良、豁达,最后揭示了生命都是一种短暂的经历,我们应该回归道家的顺其自然,实现自我超脱,这便是真正意义的自由所在。
《北方文学》2014年第九期杨晶金的《庄子思想映射下的<京华烟云>的翻译研究》一文,通过《京华烟云》的翻译过程,分析《京华烟云》中体现了庄子哲学中的顺乎自然、循环往复、积极“释然”的间性文化,而文中姚思安的“游历回归游历”的经历正体现了庄子哲学中这种豁达、往复的间性文化,《京华烟云》的翻译特点也体现了道家的“顺其自然”,书中还出现了一些连西方人都不熟悉的名词、称谓及俗语,作者采取了直译加解释的办法,向不同文化主体的读者传递了中国以道家思想为内核特有的风俗文化,更将作品的“文化间性”、庄子的坦然死而无惧的态度体现得淋漓尽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