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的守护从翠翠身边的人和物谈起
本人签名 日期 摘 要湘西系列的小说是沈从文先生留给世界的宝贵文学遗产,通过刻画一个个善良美丽的青春少女形象以及湘西特有的生活状态来表现出他所崇尚的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湘西系列小说的代表作,他笔下的边城在赞美故乡清新朴实的人事和自然时早已包含了一种重构民族文化的理想。文中围绕在翠翠身边的人和物对翠翠的人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从翠翠身边的人和物出发,研究他们与翠翠的关系,通过这种特殊存在的自然守护来透析守护“女神”的深层原因。
Key Words:Goddess;Border Town;Nature conservation; deep reason目 录
引 言 1
1 边城中对“女神”的自然守护 2
1.1 外祖父的亲情守护 2
1.2 两兄弟的爱情守护 4
1.3 大自然的友情守护 5
2 透析守护“女神”的深层原因 8
2.1 人性与自然的共存 8
2.1.1 人性美 8
2.1.2 爱情美 9
2.1.3 民俗美 10
2.2 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11
2.2.1 城市与乡村的对话 11
2.2.2 物质与精神的反差 12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引 言
“女神”即女性的神明或至尊,神话中的女性神仙,代表一切的美好。在当下文化中,“女神”不管是虚构的理想还是真实的存在,她都是由具象到理想的升华,是完美的代名词,该形象集合了世间人们认为的一切真、善、美。《边城》中的翠翠是沈从文理想世界的精神象征,沈从文认为“无为而无不为”是自然的神秘力量,自然是由生存在其中的个体生命构成的复杂生命的集合体。“无为”显然是一种生命的本真,“无不为”则是自然的品性、生命的神性。沈从文“泛神论”中的“自然”作为一个生命本体具有超然一切的神圣性,即体现为“神即自然”的理论。翠翠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生命个体,她将生命本体的超然神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性赋予人性中,成为“女神”这种超脱一切的美好存在,她身上带有的自然性体现的正是人性的自然。
就《边城》中翠翠这种“女神”光环的独特性,本篇论文从亲情、爱情、友情三方面来看边城中对“女神”的守护,并从两个大的方面分析这种自然守护形成的深层原因。文章中在对第一章“女神”的守护论述时主要结合法国结构主义大师雅克拉康“镜像阶段论”等理论来分析外祖父,两兄弟,以及翠翠周围的物与翠翠之间在精神层面的关系,同时解释他们对翠翠进行守护的初衷和目的,凸显出对“女神”真善美品性的赞扬。第二章以分析自然守护的原因为主线论述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翠翠的成长体现着整个湘西人和物的原始纯善的生命形式,反映出人性与自然的共存以及时代变迁下现代文明渗透到原生态文明中存在的一系列弊病,启示人们对现实理性认识和冷峻思考。1 边城中对“女神”的自然守护
沈从文曾说:“惟将生命贴近土地,与自然相邻,亦如自然一部分的,生命单纯庄严处。”[1]自然的神性就是人性,自然被他人格化了。《边城》中无不渗透着沈从文这种对生命“神性”的追求,文中没有表现出人们具体对哪一个超自然神灵的顶礼膜拜,他们认为自己的情感可以不受任何外界的压力而充分自由地宣泄是因为“神”即自然,对“神”的尊重主要以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为标准。湘西人以他们特有的生命轨迹演绎着他们的人生,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与“神”自由交流从而体现出自己生命的庄严。湘西人以他们自己这种独特的方式守护着他们认为的真、善、美,将强健的生命活力注入到朴素的生活之中,努力追求精神世界中的“神性”因子。
1.1 外祖父的亲情守护
黄献文认为,《边城》中的“少女与老人不过是沈从文探索一种‘优美、健康而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具体体现。”[2]P35人们与作品达到情感的共鸣,老人与孩子作为弱势群体在文学中以悲剧角色出现,边城中的爷孙从人情伦常的的角度来诠释人性中最自然的纯粹亲情。这种具体的生命形态作为生命的个体存在相互渗透的心理基因,老人与孩子的关系构成了精神分析学上的“母婴三元关系”,根据拉康的理论,“母婴之间最初的爱的关系,从母亲的角度来看,是一种无偿给予,而从婴儿的角度来看,对应的是一种呼唤,对母亲之爱的呼唤,希冀母亲回应的呼唤。”[3]P53文中的外祖父正处在母亲的位置上,外祖父与翠翠之间的爷孙关系此时正构成了“母婴关系”,这种隔代的爱在孩子的认知里就弥补了母爱的缺失,孩子把老人完全当作自己的母亲一样依赖,老人这个“母亲”的形象已经完全转变成为孩子爱的对象。老人随着年龄的变化逐渐被推到社会的边缘,他将孩子当成理想的自我,作为镜像的孩子就以老人自我理想的结构存在,老人自发地、无私地对孩子付出近乎于弗洛伊德所说的“自恋”般的关爱。《边城》中细致地描写了老船夫对翠翠不同寻常的爱,对于老船夫来说,翠翠就是他的一切,他从来不会去思考其他事物对于他的意义。因为翠翠的陪伴,他忘记了自己的生命正在随着时间消逝,只感到每一天的生活都充满了力量。从心理层面来说:孩子是老人自我的外界存在,此时的老人已经不能用社会认知来衡量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老人只能沉溺于童年记忆中的那个自我。老人认为孩子就是存在于身外的另一个自我,是他自我价值的体现。这就合理地解释了老人对孩子的溺爱现象,超越了一切现实的精神诉求使得老人对孩子产生一种近乎自恋的自我关爱。《边城》对老人与孩子间这种自我关爱的模式作了很好的诠释,老船夫从来不会耽误别人过渡的时间,就算他躺在临岸的石头上睡着了,翠翠也会很敏捷地替他将过渡的行人送过小溪。这种“母婴关系”也被当成想象界自然和谐的一种存在看待,外祖父和翠翠经常在无人过渡的闲暇时间坐在门口的大石头上晒太阳,有时候逗逗黄狗,有时候祖父给翠翠讲战争年代的故事,或者吹曲子作乐。有人过渡时祖父就去撑渡船,并应翠翠的要求在船上唱歌,翠翠在岸上为祖父伴奏。老人作为一种心灵的慰藉处在孩子心里母亲的位置上,正如拉康所说的“把母亲象征化”,他默认母亲缺席了自己的成长过程但还是希望得到回应,这是一种对母爱的呼唤。翠翠去看赛龙舟也要同祖父一起去,有一次她请求祖父没有得到回应,她的心情就非常悲伤。她喊:“爷爷,为什么不上来?我要你!”这个时候她急需得到祖父的回应,此时在船上的祖父听到翠翠这种撒娇又埋怨的呼叫,他一面答道:“翠翠,我就来,我就来!”一面在心中想,要是爷爷哪天不在了翠翠该怎么办。 外祖父与翠翠互相成为彼此感情的依托,呈现出生命体具有的自然和谐的特点。沈从文笔下的翠翠带有自然美,外祖父从她的身上看到自己人生70年以来源于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品性,他对于翠翠的守护不仅源于生活还源于精神。自然是人性的本体,老人与孩子则是人性的载体。这种带有“神性因子”的人性即将面临着危机,外祖父以自己的方式来守护这个承载了一切“神性”的外孙女、守护着他们“母婴关系”的和谐、守护着自然的和谐。1.2 两兄弟的爱情守护
Key Words:Goddess;Border Town;Nature conservation; deep reason目 录
引 言 1
1 边城中对“女神”的自然守护 2
1.1 外祖父的亲情守护 2
1.2 两兄弟的爱情守护 4
1.3 大自然的友情守护 5
2 透析守护“女神”的深层原因 8
2.1 人性与自然的共存 8
2.1.1 人性美 8
2.1.2 爱情美 9
2.1.3 民俗美 10
2.2 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11
2.2.1 城市与乡村的对话 11
2.2.2 物质与精神的反差 12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引 言
“女神”即女性的神明或至尊,神话中的女性神仙,代表一切的美好。在当下文化中,“女神”不管是虚构的理想还是真实的存在,她都是由具象到理想的升华,是完美的代名词,该形象集合了世间人们认为的一切真、善、美。《边城》中的翠翠是沈从文理想世界的精神象征,沈从文认为“无为而无不为”是自然的神秘力量,自然是由生存在其中的个体生命构成的复杂生命的集合体。“无为”显然是一种生命的本真,“无不为”则是自然的品性、生命的神性。沈从文“泛神论”中的“自然”作为一个生命本体具有超然一切的神圣性,即体现为“神即自然”的理论。翠翠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生命个体,她将生命本体的超然神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性赋予人性中,成为“女神”这种超脱一切的美好存在,她身上带有的自然性体现的正是人性的自然。
就《边城》中翠翠这种“女神”光环的独特性,本篇论文从亲情、爱情、友情三方面来看边城中对“女神”的守护,并从两个大的方面分析这种自然守护形成的深层原因。文章中在对第一章“女神”的守护论述时主要结合法国结构主义大师雅克拉康“镜像阶段论”等理论来分析外祖父,两兄弟,以及翠翠周围的物与翠翠之间在精神层面的关系,同时解释他们对翠翠进行守护的初衷和目的,凸显出对“女神”真善美品性的赞扬。第二章以分析自然守护的原因为主线论述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翠翠的成长体现着整个湘西人和物的原始纯善的生命形式,反映出人性与自然的共存以及时代变迁下现代文明渗透到原生态文明中存在的一系列弊病,启示人们对现实理性认识和冷峻思考。1 边城中对“女神”的自然守护
沈从文曾说:“惟将生命贴近土地,与自然相邻,亦如自然一部分的,生命单纯庄严处。”[1]自然的神性就是人性,自然被他人格化了。《边城》中无不渗透着沈从文这种对生命“神性”的追求,文中没有表现出人们具体对哪一个超自然神灵的顶礼膜拜,他们认为自己的情感可以不受任何外界的压力而充分自由地宣泄是因为“神”即自然,对“神”的尊重主要以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为标准。湘西人以他们特有的生命轨迹演绎着他们的人生,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与“神”自由交流从而体现出自己生命的庄严。湘西人以他们自己这种独特的方式守护着他们认为的真、善、美,将强健的生命活力注入到朴素的生活之中,努力追求精神世界中的“神性”因子。
1.1 外祖父的亲情守护
黄献文认为,《边城》中的“少女与老人不过是沈从文探索一种‘优美、健康而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具体体现。”[2]P35人们与作品达到情感的共鸣,老人与孩子作为弱势群体在文学中以悲剧角色出现,边城中的爷孙从人情伦常的的角度来诠释人性中最自然的纯粹亲情。这种具体的生命形态作为生命的个体存在相互渗透的心理基因,老人与孩子的关系构成了精神分析学上的“母婴三元关系”,根据拉康的理论,“母婴之间最初的爱的关系,从母亲的角度来看,是一种无偿给予,而从婴儿的角度来看,对应的是一种呼唤,对母亲之爱的呼唤,希冀母亲回应的呼唤。”[3]P53文中的外祖父正处在母亲的位置上,外祖父与翠翠之间的爷孙关系此时正构成了“母婴关系”,这种隔代的爱在孩子的认知里就弥补了母爱的缺失,孩子把老人完全当作自己的母亲一样依赖,老人这个“母亲”的形象已经完全转变成为孩子爱的对象。老人随着年龄的变化逐渐被推到社会的边缘,他将孩子当成理想的自我,作为镜像的孩子就以老人自我理想的结构存在,老人自发地、无私地对孩子付出近乎于弗洛伊德所说的“自恋”般的关爱。《边城》中细致地描写了老船夫对翠翠不同寻常的爱,对于老船夫来说,翠翠就是他的一切,他从来不会去思考其他事物对于他的意义。因为翠翠的陪伴,他忘记了自己的生命正在随着时间消逝,只感到每一天的生活都充满了力量。从心理层面来说:孩子是老人自我的外界存在,此时的老人已经不能用社会认知来衡量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老人只能沉溺于童年记忆中的那个自我。老人认为孩子就是存在于身外的另一个自我,是他自我价值的体现。这就合理地解释了老人对孩子的溺爱现象,超越了一切现实的精神诉求使得老人对孩子产生一种近乎自恋的自我关爱。《边城》对老人与孩子间这种自我关爱的模式作了很好的诠释,老船夫从来不会耽误别人过渡的时间,就算他躺在临岸的石头上睡着了,翠翠也会很敏捷地替他将过渡的行人送过小溪。这种“母婴关系”也被当成想象界自然和谐的一种存在看待,外祖父和翠翠经常在无人过渡的闲暇时间坐在门口的大石头上晒太阳,有时候逗逗黄狗,有时候祖父给翠翠讲战争年代的故事,或者吹曲子作乐。有人过渡时祖父就去撑渡船,并应翠翠的要求在船上唱歌,翠翠在岸上为祖父伴奏。老人作为一种心灵的慰藉处在孩子心里母亲的位置上,正如拉康所说的“把母亲象征化”,他默认母亲缺席了自己的成长过程但还是希望得到回应,这是一种对母爱的呼唤。翠翠去看赛龙舟也要同祖父一起去,有一次她请求祖父没有得到回应,她的心情就非常悲伤。她喊:“爷爷,为什么不上来?我要你!”这个时候她急需得到祖父的回应,此时在船上的祖父听到翠翠这种撒娇又埋怨的呼叫,他一面答道:“翠翠,我就来,我就来!”一面在心中想,要是爷爷哪天不在了翠翠该怎么办。 外祖父与翠翠互相成为彼此感情的依托,呈现出生命体具有的自然和谐的特点。沈从文笔下的翠翠带有自然美,外祖父从她的身上看到自己人生70年以来源于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品性,他对于翠翠的守护不仅源于生活还源于精神。自然是人性的本体,老人与孩子则是人性的载体。这种带有“神性因子”的人性即将面临着危机,外祖父以自己的方式来守护这个承载了一切“神性”的外孙女、守护着他们“母婴关系”的和谐、守护着自然的和谐。1.2 两兄弟的爱情守护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