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空秋的壮歌论高适的边塞诗

摘 要边塞诗最早出现在早期先秦的民谣里,主要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激烈,后来唐代的高适在创作边塞诗上有着极高的造诣,写出了属于自己的边塞特色,而这一特色的形成不仅是受到前人的影响,还与他的个性特征以及自身经历相关。本文重点选取高适的边塞诗的题材、价值取向、艺术特色展开论述,论证了高适“边塞诗”其所以被广为流传、千古不朽的原因。
目 录
引言 1
1 高适边塞诗数量众多的原因 2
1.1 历史环境 2
1.2 跌宕起伏的生活经历 2
1.2.1 高适入幕前的生活经历 2
1.2.2 高适入幕后的生活经历 3
2 高适边塞诗的情感取向 5
2.1 对建功立业的一往情深 5
2.1.1 歌颂建功的理想 5
2.1.2 讽刺边将的腐朽生活 6
2.1.3 赞美以及思念英勇的将士 7
2.2 对边塞风土人情的慨叹 7
2.2.1 描写边地的凄美景物 8
2.2.2 赞美边塞的风土人情 8
2.3 对家乡故土的缠绵情意 9
3 高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11
3.1 直抒胸臆的表现形式 11
3.2 深沉悲壮的雄浑风格 12
3.2.1 萧瑟苍茫的意象 12
3.2.2 自然淳朴的语言 13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引言
高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一生创作了241首诗,据李炳海、于雪棠《唐代边塞诗传》统计其边塞诗存44首,占总诗集的18.26%,这44首边塞诗不仅内容丰富,情感也极其真挚。边塞诗并非高适首创,但他在边塞诗上的成就却极高,其借鉴了前人的创作技巧并融入自己的边塞经历和情感取向,形成了独特的诗风。
人们对于文人志士的印象多是文弱书生的形象,高适虽是一名书生,可“文弱”用在他的身上却不适宜,“看取宝刀雄”[1]P141、“倚马见雄笔,随身唯宝刀”[1]P146强有力的反驳了“文弱”。青年时期的他,力求入仕,未果;之后他回到家乡,靠耕种养活自己,“庭鸭喜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多雨,邻鸡知暮天”[1]P58,轻快地语气,和谐的生活,可见高适生活闲适;然而内心深处的豪情壮志却令他无法安然于田园山水,所以在宋城待了五年,他便又出去游历,这也激发了他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
学术界对高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适和岑参的对比上,他们两人的边塞诗成就都很高,被并称为“高岑”。他们有相似的生活经历,有共同的进取思想,但两人的诗歌风格却有很大的差异,高适诗悲壮,岑参诗奇逸。高适曾有“有唐以来,诗之达者,唯适而已”[2]P3331的赞誉,成就如此之高的诗人,应该对其诗歌做系统的阐述,但学术界对高适边塞诗的整体研究甚少,因此本文试图以自己浅显的理解,对高适的“边塞诗”做一简单论述,解析高适边塞诗独特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
纵观高适的边塞诗,他用直白的语言勾勒出大漠的景色,用独特的手法夯实诗歌的情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诗歌风格。他的边塞诗推动了后世边塞诗的创作,为后世边塞诗的创作提供了范本。
1 高适边塞诗数量众多的原因
高适生活于经济繁荣、政局变化、社会矛盾突出的盛唐时期,其历经了三位君主的统治,见证了多次战乱的爆发,曾多次游历边塞,对边塞的感触极深。另外,他本人的独特生活经历亦是跌宕起伏,以入河西幕府为界,生活经历可分为入幕前后。所以复杂多变的历史环境和跌宕起伏的生活经历给他带来了大量的诗歌体裁,这即是他边塞诗数量众多的两个原因。
1.1 历史环境
高适生活在唐王朝国力繁荣的时代,经济上有很大的发展,然而政治上却并不稳定,各种社会矛盾逐步激化。其实引发这种政治不稳定的原因在于:当时的封建“盛世”制度是建立在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之上的,因此社会矛盾激化是不可避免的,矛盾对抗愈演愈烈,而在封建制度未被打破前,想要一个朝代持续繁荣下去是很难实现的。特别是民族矛盾非常突出,“唐王朝的国力上升了,地域也在逐步扩大,而扩大疆土势必会侵犯其他王朝的领土,又要防止突厥偷袭” [3],唐王朝受两面夹击,国情危机。随着战乱的增多,唐王朝或成为侵略者,或成为被侵略者。当时的社会混乱使高适投身报国的激情愈加浓烈,因此他创作了很多边塞诗歌。
1.2 跌宕起伏的生活经历
刘梅兰提到:“纵观高适的一生,入河西幕是他的转折点” [4]P1,是的,高适的生活经历的确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入幕前,一个是入幕后。对高适来说,这一决定使他的创作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2.1 高适入幕前的生活经历
高适的曾祖父、祖父以及父亲都有官职,只是逐渐衰败下来了,到高适这一代,就完全破败了。据记载:高适少年时代,家境贫寒,甚至要靠别人施舍才能度日,可见生活艰苦,但是他毕竟生活在“官僚士族家庭”[5],长辈的仕途生活对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他心里对从官之道有着憧憬,进入仕途的思想已植入了心底。
开元二十年,高适 “单车入燕赵” [1]P187,准备从军边塞,为国效力。这是高适初始边塞,那时候唐与契丹正在对战,高适亲眼见过这次战争,因此感悟颇深。他的很多诗作对这一时期发生的事作了真实的记述,并反映了战争中的各种矛盾;歌颂了士兵与将领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同时他也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心情。
高适第二次出塞发生在天宝八载期间,他身为封丘尉送兵到蓟北,在这期间他对安禄山的恶行有了清醒的认识,而这一认识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高适在《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中写道:“亚相膺时杰,群才遇良工。翩翩幕下来,拜赐甘泉宫。” [1]P112这里的“亚相”指的是安禄山,从“时节”、“良工”等词可以看出,高适极力赞扬安禄山,如此有文采的一个人的确值得赞扬。可高适北上期间,安禄山在高适心中的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安禄山好大喜功、为一己私利而枉顾士兵性命,高适亲眼见到安禄山这个野心家的所作所为,因此对他产生了深恶痛绝之感。高适看到了安禄山的昏庸无能,却苦于自己没有能力去为士兵平反,因此把自己对士兵的同情借诗歌表达出来,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内容表达。安禄山的恃强凌弱、百姓的苦不堪言、国家的动乱不断,也使他入仕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1.2.2 高适入幕后的生活经历
幕府制度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幕府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据记载那时的军事将领不仅要负责军中事务,而且驻扎在边境地区者也需负责民政事务,存在于中国古代军政系统之内的幕府,在军队中为出征或戍边将帅的治所,而在官僚系统中,则相当于行政长官的秘书机构,是历代政府机关不可缺少的部门之一。”[6]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0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