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稳”心态下的和谐倾城之恋中战争时态下的爱情书写(附件)

摘 要爱情主题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但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却将战争与爱情联系在一起。爱情不是主题,是个人的寄托向往,战争成为个人命运的凄凉背景,人性的功利性与自私冷漠无一不被展示出来。这场爱情中的战争,战争中的爱情,因为爱情的战争,双方成为爱情的流浪者与牺牲品,因为炮火的战争,彼此成为情欲的俘虏和现实生活的妥协者。 目 录
引言 1
1 作者的战时体验对创作的影响 2
1.1 客观条件制约——周遭环境的影响感知 2
1.2 主观思想体现——内心深处的悲凉感怀 2
2 战火前的常态——安稳时代的爱情观分析 3
2.1 地位差异导致爱情不平衡 3
2.2 经济窘境与拜金主义婚姻观 3
2.3 传统封建思想难以摆脱 4
3 战时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观变化 5
3.1 战争前:困境中的挣扎与妥协 5
3.2 战争中:炮火下的担忧与相知 7
3.3 战争后:平淡后的真实与付出 7
3.4 战时爱情观变化的反思 9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引言
《倾城之恋》,以一座城市的颠覆来成全一对男女都市的爱情故事,不过,此“倾城”非彼“倾城”,这里的“倾城”不是指倾城的容貌,而是城市的沦陷,倒塌。城有三个层面代表:香港,上海,男女各自的心城。香港城,是“洋化、开放,没有家庭包袱的城市”[1]P4649,是流苏摆脱旧社会束缚的开放之地。上海城,“代表的是传统、守旧‘封建的社会’”[2]P2527。而战争亦是包含发生在香港的太平洋战争,流苏与家庭的战争,流苏与范柳原的战争,流苏与自己的战争等多方面。此篇是张爱玲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具有“大团圆”结局式的文章,看似肤浅的故事内容表象下,其实揭示了张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感悟,对战争与都市的独到的见解,而作者笔触触发人性的阴暗面之所以如此清晰,都与作者早年的生活经历不无相关。张对女性命运发问式的思索,更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
1 作者的战时体验对创作的影响
1.1 客观条件制约——周遭环境的影响感知
张爱玲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面。此篇是张爱玲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具有“大团圆”结局式的文章,看似肤浅的故事内容表象下,其实揭示了张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感悟,对战争与都市的独到的见解,而作者笔触触发人性的阴暗面之所以如此清晰,都与作者早年的生活经历不无相关。张对女性命运发问式的思索,更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
1 作者的战时体验对创作的影响
1.1 客观条件制约——周遭环境的影响感知
张爱玲青年时期求学香港,却因战乱回到上海。战争期间的纷乱与苦难,使张深刻地看到在战时环境下人性最真实也最阴暗的一面,像她自述战时香港避难的经历“香港重新发现了‘吃’的喜悦。我们立在摊前吃滚油煎的萝卜饼,尺来远脚底下就躺着穷人青紫的尸首。”[3]P33文字平铺直叙,丝毫不带感情色彩,仿若身边发生的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如作者所说“能够不理会的,我们一概不理会”。[3]P35这种对人间责任的疏离感,淡薄的忧国意识,使身在乱世其中的她对人生最为痛切的体验,“在她看来,身处乱世里脆弱无助的个人所面对的最现实也是最现世的问题,也就不是如何尽其在我地挺身救世救人,而是如何本其求生意志以自救自全了。”[1]P4649但是变动不测的时代终于惊醒她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情结,“安稳的情结”。
1.2 主观思想体现——内心深处的悲凉感怀
张爱玲一生漂泊不定,几经战乱之苦,而这些经历让她对于安稳与成家有着强烈的渴望,尽管这点不是那么非常明显地显现在作品中。陈子善老先生说过张爱玲“她写小说即是为着人生安稳的一面,”[5]P121125这种表现方式在于张爱玲是以拒绝苦难的方式来维护自我的和谐与安稳为前提,世俗之人遭遇的苦痛,大都被她以局外人的姿态屏蔽,只有那类对“安稳”造成直接威胁与破坏性质的事件,才会对她的自我精神世界造成创伤。这种疏离的意识来自她早年生活经历,来自没落贵族的失落感,来自她对人生处境的悲剧意识而这点也对张后期的创作与生活带来不幸。她虽淡漠自私却也豁达洒脱,在初经创痛之后必重筑其安稳之境,褪却伤疤迎接新生。
2 战火前的常态——安稳时代的爱情观分析
2.1 地位差异导致爱情不平衡
白流苏是白公馆的六小姐,对于白公馆的人而言,她只是嫁出去的又与丈夫离异后回来的“外人”,并没有因她原是白家的人而受到亲近,反而处处遭受嘲讽。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以父系社会为主导,男性在社会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女性几乎没有地位可言。就像白流苏,尽管与丈夫离异后丈夫因肺炎故世,流苏作为前夫的妻子,在众人的眼里仍得过去奔丧,因为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与所有物,这不得不说是封建思想在作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从四德”一直以来作为衡量女性品行的准则,女性一旦违反其中的规则,女性的名誉和地位则一落千丈。白公馆哥嫂的挤兑,让流苏退无可退,只能另寻出路。虽说范原是海外华侨的私生子,但他终究是他父亲事业的继承人,而且追求者无数,多少太太们争先抢后的想将自己的女儿介绍给他,久而久之养成了范柳原在没遇到白流苏之前“将女人踩在脚底下”不看一眼的作风,其实范柳原的猖狂作风很大一部分也是在于男权意识的作祟。自古以来,女子被灌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思想,使得女性地位一直处于社会的底端,而女子不能抛头露面的又一条思想枷锁则彻底束缚女性的主观能动性,女性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久而久之就成了笼中的小鸟,女性在失去自主权的同时也扼杀了原本有的独立生活的能力,成为婚姻的附属品。爱情婚姻中没有谁是可以主宰对方的,但在《倾城之恋》这个故事中,男女双方的地位却决定了他们在爱情收获多少的标准和底线。
2.2 经济窘境与拜金主义婚姻观
白流苏在与丈夫离异后其实有一定的资产,不过在被哥嫂们挥霍殆尽后就一无所有了。尽管她还可以在白公馆生活着,不过每天受尽冷嘲热讽。于白流苏来说,尽快找一个物质上比较丰富的男士作为自己的伴侣是正事,恰巧范柳原的出现满足流苏的所有要求。相较于精神恋爱来说,物质远比任何事物都可靠地多,所以她只能紧紧地抓住眼前这株救命稻草,这也是她不得不紧紧依附范的原因。相较于流苏的经济拮据,范柳原有着大把的财富可以尽情挥霍,所以喜欢寻欢作乐到处留情,不愿受婚姻的束缚。他喜欢流苏却希望流苏当他情妇,而流苏的调情背后是焦灼与无奈,二者追求的目标不同,范柳原意在求欢,白流苏旨在生存。范柳原钟情的是流苏身上特有的东方女性美,尤其是流苏身上那种熟女魅力让范柳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2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