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以深圳市为例(附件)

学校是儿童与青少年学习与成长的重要生活场所,学校社会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巧,以在校生为工作对象,在学校领域开展的一项专业社会服务。通过对深圳市学校社工的访谈,发现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学生缺乏主动性、社工待遇低、机构运营困难等问题,机构理念落后、社会关注度低、政府支持不足等因素是困境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从机构、社会、政府等角度制定相应对策促进学校社会工作的良性发展,同时社工自身应加强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关键词 学校社会工作,现状,困境,对策目 录
1 引言1
2 学校社会工作的现状2
2.1 学校社会工作发展概况2
2.2 深圳市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3
3 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困境4
3.1 学生缺乏主动性4
3.2 社会工作者工作量大,待遇较低4
3.3 社会工作机构运营困难5
3.4 学校缺乏岗位设置6
4 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7
4.1 学校社会工作者专业化水平低 7
4.2 机构管理理念落后7
4.3 社会认可度低8
4.4 政府支持不足8
5 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策略研究9
5.1 加强社工专业培训,增强个人素养9
5.2 改良机构运营机制,完善机构管理方式9
5.3 完善学校管理系统,融入学校社会工作10
5.4 加强社会宣传,赢得社会支持10
5.5 增强社会支持力度11
结论12
致谢13
注释14
参考文献15
附录 访谈提纲17
1 引言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最早于20世纪初出现在美国,继起于英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迄今为止,已发展出一套成熟完善的体系。美国社会工作协会(NASW)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对社会工作的解释是:学校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去实现学校的主要目的,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15
附录 访谈提纲17
1 引言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最早于20世纪初出现在美国,继起于英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迄今为止,已发展出一套成熟完善的体系。美国社会工作协会(NASW)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对社会工作的解释是:学校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去实现学校的主要目的,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教与学的场所,是学生能为现在所居住的世界与未来可能面对的世界准备他们自己[1]。在我国,相对较为全面的是《中国社会工作大百科全书》对学校社会工作的解释:学校社会工作为政府、社会各方面力量或是私人经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对正规或非正规教育体系中全体学生,特别是处境困难学生提供的专业服务[2]。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或学校解决所遇到的某些问题,调整学校、家庭及社区间的关系,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学校、家庭及社区的教育功能,以实现教育目的乃至若干社会目标[3]。对于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解与定义,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其共同之处是均以学校中的全体学生为工作对象,将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巧融入到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从而达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融合,为学生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同时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国内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在港澳台地区出现,在中国内地起步晚,发展缓慢,至今仍在起步与初步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面临快速转型时期,社会变迁的加剧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发生巨大的变化,当代学生被寄予了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界的希望与期盼,因而面临巨大的压力,科技的进步使得外界的诱惑也逐步增多,学生的三观尚未成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往往受到的冲击最大,种种因素造成了学生诸多的情绪困扰、心理和行为偏差等问题。传统的学校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学校老师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对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关注较少,在学生面临各种新问题时,缺乏专业的方法,为此,我国逐步引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进入学校。近几年来,我国在上海、深圳等地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试点工作,在深圳地区,已基本达成“一校一社工”的目标。
尽管学校社会工作在上海、深圳等地区的试点取得较大成功,但是由于我国内地学校社会工作起步较晚,发展缓慢,社会工作理论知识的不充分和实践经验的不足,我国在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时仍困难重重。
2 学校社会工作的现状
2.1 学校社会工作发展概况
学校社会工作在我国作为一门专业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在港澳台地区率先展开,相对于中国内地,港台地区凭借着自身的经济优势,借助西方国家的理论与实务经验,结合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本土化特色,已发展出较为完备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体系。1986年,台湾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在学术界专家的研究与倡导下进入校园。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当前台湾地区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聘用由政府的教育部门来决定,为学校的学生提供服务,也可以由各级学校根据教育部的各项政策规定,根据自身情况选用社会工作者,以充实学校辅导专业人力;对于一些特殊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具体来联系机构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制订相应的服务计划,约定每周到校的服务时间。
在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最先是由社会服务机构开始推行的。在1974年以前,香港社会福利署在家庭服务中心针对家庭中的学生开展个案工作,此后,香港政府将此服务的范围扩大至学校。经过四年的发展,香港政府对各项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发现,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在校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为进一步落实与完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香港政府制定了“青少年个人辅导社会工作程序计划”,制订了有利于学校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工作的政策,承担了学校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工作的费用[4],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在香港地区正式确立。到2000年,香港已完全实现了“一校一社工”的目标。目前,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在校学生,同时还有与学生有关的家长、老师、学校管理者等相关人员,综合运用了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的方法,为其提供服务。目前香港的学校社会工作制度的发展较为成熟,拥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成熟的管理制度,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明确的服务对象,这对于国内逐渐发展的学校社会工作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有了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成功经验,我国内地的学校社会工作的试点工作在上海、北京、四川、深圳等地展开。2002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学校社会工作的试点工作在社会发展局的支持与倡导下展开,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先后开展了个案咨询、小组活动和社区活动等多形式的服务,主要是通过主动型、转介型和外展型三种模式进行小组活动、个案咨询和其他多种社区活动形式[5];2008年汶川地震后,四川地区的经济、教育各方面受到重创,香港凯瑟克基金会做出行动,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出资,借助一些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国内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23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