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耕隐”形象分析(附件)

摘 要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耕隐”的实践者,田园诗是陶渊明“耕隐”生活的映像,也是陶渊明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在梳理了历代有关“耕隐”资料的基础上,着重探究了诗人“耕隐”的原因、“耕隐”思想与“耕隐”实践在其诗文中的表现及其在当时、而今的意义与作用。旨在更深入地认识陶渊明其人,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他的诗作。 目 录
1 “耕隐”的含义 1
2 陶渊明“耕隐”原因探究 2
2.1 时代背景 2
2.2 儒、道、农思想的影响 2
2.3 自身因素的影响 3
3 “耕隐”在陶渊明作品中的表现 5
3.1 农家思想在陶渊明诗中的表现 5
3.2 农家生活在陶渊明诗中的表现 6
3.2.1 对农村景色喜爱的描写 6
3.2.2 对田园生活乐趣的描写 6
3.3 “耕隐”的生活实践描写 7
4 陶渊明“耕隐”生活的意义 10
4.1 追求“桃花源”式的理想境界 10
4.2 丰富了中国文学题材 10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耕隐”是陶渊明在晋宋易代之际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主要体现在他的农村生活和农耕实践的诗作中。这类诗歌清新淡雅、质朴无华,又恰恰是这种“耕隐”生活的映像。本文着重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研究探讨。
1 “耕隐”的含义
所谓“耕隐”就是:“躬耕和归隐。”[1]P1躬耕是亲自参加田园劳作;归隐,则是脱离官场,做一介草民,独守自己的一片净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其实“耕隐”在中国已有很长的历史。在以农耕为主的时代,人民群众依靠耕种来获取生活所需,耕种自然也成了当时文人写作的重要素材。有关“耕隐”现象早在传说时代就已经存在。
相传尧时,有老人击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1]P1
对于“耕隐”提法确实很多。西汉的杨恽就把“耕”当做自己的谋生手段,这也算是躬耕的一种。例如他的作品《拊缶歌》:“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为。”[2]P29虽然诗中牢骚满腹,但也可以看出他当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重要素材。有关“耕隐”现象早在传说时代就已经存在。
相传尧时,有老人击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1]P1
对于“耕隐”提法确实很多。西汉的杨恽就把“耕”当做自己的谋生手段,这也算是躬耕的一种。例如他的作品《拊缶歌》:“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为。”[2]P29虽然诗中牢骚满腹,但也可以看出他当时就是身体力行地进行耕作、种豆,耕作中也不乏快乐。诗的最后一句还表明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
东汉的张衡也希望归隐,他的《归田赋》就明确表明了他的这个愿望,虽然最终他没有真正归隐,但他希望自己归隐后的生活能像《归田赋》中所说的那样:“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3]P43他没有真正地践行归隐,但却用隐士的视野去发掘生活,这一点有着其独特的价值。
魏晋南北朝时,陶渊明将躬耕和归隐结合起来形成真实意义的“耕隐”。陶渊明的所谓“耕隐”是有双重含义的;第一层含义是躬耕。就陶渊明自己来说,就是在田间劳作,当一个真正的农民,同时抒发自己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的感受。而第二层含义就是归隐。这种归隐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做个隐士,而是辞官归隐,既要当好一个农民又不想放弃自己的理想。就像他在《读山海经》中所说的那样:“既耕亦以种,时还读我书。”[4]P133用耕种的方式来实践自己归隐的理想。
2 陶渊明“耕隐”原因探究
“耕隐”对于陶渊明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之所以采取这种生活方式与其所处的时代、作者处境和追求密切相关,以下就对此进行具体的论述。
2.1 时代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当时时局动荡,政治昏暗,统治者之间的斗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战争,亲人的相继离散,都给陶渊明带来巨大的冲击。他一生历经坎坷,29岁以前潜心读书,29岁到42岁时他在仕与隐之间不断徘徊。而在42岁他就决定辞官归隐。归隐以后,静谧的田园生活给陶渊明带来极大的心灵安慰。陶渊明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是东晋王朝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只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才门第衰落。陶渊明曾经希望自己也能像其他封建社会仕途通达的知识分子那样,通过出仕,有所作为,但当时的社会却使他的愿望难以实现。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剧烈冲突时,陶渊明内心倍感矛盾,于是他越来越向往平淡自然的田园生活,最后则决计走一条归隐之路。陶渊明的选择并不是一个偶然,而是经过长时间思想斗争作出的一种选择。
2.2 儒、道、农思想的影响
陶渊明的思想与儒道两家关系极为密切。之所以如此,与东晋一代总的社会思潮不无关系。流行于两晋的玄学是汲取老、庄、《易》中的部分思想而成。虽然《易》接近道家,但它本身属于儒家经典,新兴的玄学要想取代儒家,就必须借鉴传统悠久的儒家典籍才能立足。
玄学的创始人王弼、何晏,是以《易经》和《论语》释义起家的。而“儒学自有其社会效用,是玄学所不能完全代替的。玄学阵容中,很少有人完全站在儒家基本思想的对立面。儒家的基本思想或者被包含于玄学之中,或者独立于玄学之外,继续起着或多或少的作用。”[5]P4魏晋乃至南朝士大夫以儒道兼修者为多,即使像东晋上层的当权人物王导、庾亮、谢安,也莫不出入玄儒,儒道兼宗。陶渊明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难免会受到影响。
陶渊明又不同于一般的魏晋士人。虽然他是“隐逸诗人”,但又不同于《晋书隐逸传》中记载的那些人:
两晋之际及东晋隐士有任旭、郭文、孟陋、翟汤、翟庄、翟矫、刘驎之、翟硎先生、谢敷、龚玄之、陶淡,最后一位是陶渊明。[5]P4
这些隐士们大部分都像旅行家一样悠然自得,而和陶渊明隐居方式相似的就只有躬耕而食的浔阳翟汤子孙三代了。陶渊明因没有足够经济能力,不能像其他人那样尽情地享受青山绿水,只能回乡做隐士,悠然自得地扛起锄头,早出晚归地进行耕种。
因为陶渊明曾经在官场上进进出出,有“觉今是而昨非”的体会,所以才对官场失去信心,毅然决然地在仕与隐间作出选择。在他隐居之后,内心苦乐常常交战。而陶渊明的诗就真实地诉说着这种长期困扰的矛盾。不过虽然农耕艰苦,但他却坚定了自己归隐的信念,长期坚持耕种,过着像农夫一样的生活。归隐以后,在与粗朴而淳厚的农夫交往中,陶渊明自觉而又热情地投入思想改造,并且对于士人久贮胸中的儒家观念与道家意识,给予了过滤与选择,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农家思想。
在官场上奔波多年,陶渊明看惯了这个时代门阀世族争名夺利的丑态,毅然以《归去来兮辞》作为同官场的决裂书,宣告自己皈依农家生活。陶渊明的归隐是清醒的,他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诗歌中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4]P76这些都表现出陶渊明的人生理念。其中最重要的是陶渊明具有“孤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5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