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婚十年看苏青的女性意识(附件)
摘 要当“五四”烛光照耀中国大地的时候,“女性意识”便在这片沃土上萌芽、生长。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上的一个热点话题。《结婚十年》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是苏青对整个十年婚姻历程的真实感悟和体验。十年的婚姻带给主人公苏怀青的是不仅仅是伤痛,也让她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作为女性要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对于苏青《结婚十年》中的女性意识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第一部分是苏青对女性意识的找寻;第二部分是文本中体现出来的女性的自省意识;第三部分则是《结婚十年》给予读者的启示。
目 录
引 言 1
1 苏青对女性意识的找寻 2
1.1 “女性意识”的概念界定 2
1.2 自身的经历和女性意识的萌生 2
1.2.1 自身的经历 2
1.2.2 女性意识的萌生 3
2 《结婚十年》中女性的自省意识 6
2.1 女性的自我批判 6
2.2 女性的性别弱点 7
2.3 女性在婚姻中的失落 8
3 《结婚十年》的启示 10
3.1 必不可少的感情基础 10
3.2 安身立命的经济支柱 11
3.3 鲜明务实的思想引领 11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引 言
苏青是三四十年代上海的知名的女作家,与张爱玲齐名,有“张苏”之称。她的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是其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享誉大江南北,奠定了苏青在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地位。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苏青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孟悦、戴锦华合著的《浮出历史地表》中专章提到了苏青,他们从女性的视角对苏青在文学中的存在价值给予了新的定位,并提出了“苏青在男权社会关于女人的铭文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划痕”这一论断。也正是这一论断,开启了90年代对作品女性意识的研究。
关于苏青的专题论文自90年代以来逐渐增多,其创作的视角和风格也呈现出多样化。对于苏青女性意识的研究而言,研究者们主要从都市女性的生存状况、身体体验、女性意识的高扬、对家的结构、主人公的形象和新旧文化冲突方面对苏青作品中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女性意识进行了分析。由此可见,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关于苏青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多姿多彩,颇为丰富。
细读《结婚十年》文本,我们可以得知,苏青是以自己的人生为范本,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女性意识逐渐觉醒且愈来愈强的主人公形象。苏怀青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示着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苏青内心清醒的女性意识。笔者认为,研究苏青的女性意识亦可从女性的自我批判、性别弱点、在婚姻中的失落以及带给人们的启示等角度再进行剖析。
1 苏青对女性意识的找寻
1.1 “女性意识”的概念界定
女与男是自然界中相对应的两个群体,女性意识也是相对与男性意识而言的。女性意识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即主体意识、自我意识和平等意识。女性的主体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世界中的一种客观存在的地位、价值和作用;女性的自我意识是指女性对自身的认识,对自己作为个体存在的独特性的探索,它摆脱了男性透过男权社会对女性加以评价的桎梏,而是从女性的视角出发对女性进行社会定位,女性的自我意识体现了女性深刻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女性的平等意识是指女性敏感的意识到了男权社会下对于女性的种种不平等待遇,她们明确的感受到了女性应该和男性享有同样的权利和地位。
对于女性意识的定义,历来说法众多,但其本质内涵都是一样的:“女性意识是指从女性的角度观察和认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并对其进行性别分析和性别规划,目的在于重新调整两性关系,把平等带入两性关系,以防止和克服不利于两性发展的举措和模式。”[1]p4
1.2 自身的经历和女性意识的萌生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都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结婚十年》正是苏青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她用清丽的文风为我们展现了十年婚姻中的快乐、难过、歧视、争吵、压迫及反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女孩成长为女人的辛酸历程。
1.2.1 自身的经历
纵观历史发展的轨迹,女性之所以能够在文学史上留下成绩,一定程度上还是因为文学是属于情感的,而女子的心理和情感又是非常细腻丰富的。苏青的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不单单是梳理了自己的婚姻生活,为读者呈现了婚后生活中的痛苦。从另一个层面讲,苏青是通过真实的经历和灵敏感触,阐释了自己对于婚姻中两性关系深刻而独特的见解。
苏青出生于浙江宁波的一个“书香门第”,祖父是清末举人,父亲是留美学生,母亲是教育工作者。良好的家庭环境为苏青的学业乃至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学期间,因与专攻法律的李钦后结婚,便中途退学,随丈夫到上海定居。婚后的苏青本打算做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但不幸的是,由于家庭经济左支右绌,夫妻关系失合。有一次,当她向丈夫索取家中生活费用时,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李钦后竟然动手打了苏青一耳光,还说:“你也是知识分子,可以自己去赚钱呀!”正是这一记耳光,使本没有写作愿望的苏青彻底的清醒了,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用作品换取稿费,以此获得经济的独立。苏青的内心也因此事件对两性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
苏青的个人经历正是《结婚十年》故事的原型。在小说中,她对过去的经历进行了理性而深刻的反思。作品中的主人公怀青和她的自身经历看似彼此独立实则相互照应。正如谭正璧曾说的,“每个著名女作家的身世都带有浪漫的意味,仿佛她们本身就是一篇绝妙的文学篇章,而她们的作品又是她们身世的写照。”[2]p27
对于传统,我们应本着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同样,在创作中也应如此。苏青在创作中对生活进行了浓缩和提炼,并加入了自己的理想和个性,这就使得苏青骨子里的女性意识在小说中表现地淋漓尽致。
1.2.2 女性意识的萌生
《结婚十年》中作者一方面通过对主人公苏怀青经历的种种苦难遭遇的描写,试图以此引起读者的共鸣,唤醒女性内在的自我意识。另一方面,文本中的主人公苏怀青所表现出来的来源于内心深处的觉醒意识以及女性追求自我价值的行为正是作者所希望且特意刻画的。无论是在爱情上,还是在婚姻上,亦或是在事业中,主人公苏怀青都展示出了她对封建男权社会的大胆反抗。
关于爱情,主人公并未因男权社会对女性话语权的压迫与束缚而“敢怒不敢言”。与此相反,她不仅“言”,而且还无所畏惧,发出了与社会时代相背离的强音,勇敢的说出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和向往之情。爱的饥渴中,作者将苏怀青对爱情的渴望描写的颇为传神。怀青在婚后重返学校时,正值深秋,然而却“怀起春来”,此处通过时节的对比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的大胆。在看过“龙凤配”的戏剧表演后,怀青便“爱”上了“赵云”,“我当时对刘备却一些也不注意,注意的倒是粉面朱唇,白缎盔甲,背上插着许多绣花三角旗的赵云”[3]p53那是她理想中的英雄,为了对心中的英雄有进一步的了解,她在闲下来的时候便把《三国演义》翻来覆去的看,生怕有所遗漏。由于看的次数多了,甚至知道哪几页有赵云的名字,只要有关赵云的文字她都会“一读再读”,这是一种对爱相当痴迷的状态。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主人公苏怀青是一个对爱有着强烈向往的少女,她内心对爱的呼唤是其真性情的流露,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而是大胆的表现出对爱的渴望。她并未受到传统封建思想的禁锢,而是勇敢的喊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向世人宣告女子应和男子一样,有追求爱情的权利,在爱情中男女是平等的。正是女性意识的觉醒,才有了后来“两颗樱桃”中与应其名的唯美爱情。“两颗樱桃”的故事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对怀青大胆追求爱情的钦佩之情。不仅是在行为上,就是在言语上苏青也是直白而坦率的。“从前我对于爱的观念还是模糊的,不知该怎样爱,爱了又怎样,现在可都明白了。我需要一个年轻的,漂亮的,多情的男人,夜夜偎着我并头睡在床上,不必多谈,彼此都能心心相印,灵魂与灵魂,肉体与肉体,永远融合,拥抱在一起。”[3]p56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敢于描写女性渴望爱情且直言不讳的女作家少之又少,而苏青则不畏强权,勇敢的宣扬女性作为独立的“人”的权利,她的坦诚与率真相当难能可贵。
目 录
引 言 1
1 苏青对女性意识的找寻 2
1.1 “女性意识”的概念界定 2
1.2 自身的经历和女性意识的萌生 2
1.2.1 自身的经历 2
1.2.2 女性意识的萌生 3
2 《结婚十年》中女性的自省意识 6
2.1 女性的自我批判 6
2.2 女性的性别弱点 7
2.3 女性在婚姻中的失落 8
3 《结婚十年》的启示 10
3.1 必不可少的感情基础 10
3.2 安身立命的经济支柱 11
3.3 鲜明务实的思想引领 11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引 言
苏青是三四十年代上海的知名的女作家,与张爱玲齐名,有“张苏”之称。她的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是其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享誉大江南北,奠定了苏青在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地位。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苏青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孟悦、戴锦华合著的《浮出历史地表》中专章提到了苏青,他们从女性的视角对苏青在文学中的存在价值给予了新的定位,并提出了“苏青在男权社会关于女人的铭文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划痕”这一论断。也正是这一论断,开启了90年代对作品女性意识的研究。
关于苏青的专题论文自90年代以来逐渐增多,其创作的视角和风格也呈现出多样化。对于苏青女性意识的研究而言,研究者们主要从都市女性的生存状况、身体体验、女性意识的高扬、对家的结构、主人公的形象和新旧文化冲突方面对苏青作品中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女性意识进行了分析。由此可见,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关于苏青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多姿多彩,颇为丰富。
细读《结婚十年》文本,我们可以得知,苏青是以自己的人生为范本,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女性意识逐渐觉醒且愈来愈强的主人公形象。苏怀青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示着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苏青内心清醒的女性意识。笔者认为,研究苏青的女性意识亦可从女性的自我批判、性别弱点、在婚姻中的失落以及带给人们的启示等角度再进行剖析。
1 苏青对女性意识的找寻
1.1 “女性意识”的概念界定
女与男是自然界中相对应的两个群体,女性意识也是相对与男性意识而言的。女性意识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即主体意识、自我意识和平等意识。女性的主体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世界中的一种客观存在的地位、价值和作用;女性的自我意识是指女性对自身的认识,对自己作为个体存在的独特性的探索,它摆脱了男性透过男权社会对女性加以评价的桎梏,而是从女性的视角出发对女性进行社会定位,女性的自我意识体现了女性深刻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女性的平等意识是指女性敏感的意识到了男权社会下对于女性的种种不平等待遇,她们明确的感受到了女性应该和男性享有同样的权利和地位。
对于女性意识的定义,历来说法众多,但其本质内涵都是一样的:“女性意识是指从女性的角度观察和认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并对其进行性别分析和性别规划,目的在于重新调整两性关系,把平等带入两性关系,以防止和克服不利于两性发展的举措和模式。”[1]p4
1.2 自身的经历和女性意识的萌生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都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结婚十年》正是苏青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她用清丽的文风为我们展现了十年婚姻中的快乐、难过、歧视、争吵、压迫及反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女孩成长为女人的辛酸历程。
1.2.1 自身的经历
纵观历史发展的轨迹,女性之所以能够在文学史上留下成绩,一定程度上还是因为文学是属于情感的,而女子的心理和情感又是非常细腻丰富的。苏青的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不单单是梳理了自己的婚姻生活,为读者呈现了婚后生活中的痛苦。从另一个层面讲,苏青是通过真实的经历和灵敏感触,阐释了自己对于婚姻中两性关系深刻而独特的见解。
苏青出生于浙江宁波的一个“书香门第”,祖父是清末举人,父亲是留美学生,母亲是教育工作者。良好的家庭环境为苏青的学业乃至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学期间,因与专攻法律的李钦后结婚,便中途退学,随丈夫到上海定居。婚后的苏青本打算做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但不幸的是,由于家庭经济左支右绌,夫妻关系失合。有一次,当她向丈夫索取家中生活费用时,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李钦后竟然动手打了苏青一耳光,还说:“你也是知识分子,可以自己去赚钱呀!”正是这一记耳光,使本没有写作愿望的苏青彻底的清醒了,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用作品换取稿费,以此获得经济的独立。苏青的内心也因此事件对两性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
苏青的个人经历正是《结婚十年》故事的原型。在小说中,她对过去的经历进行了理性而深刻的反思。作品中的主人公怀青和她的自身经历看似彼此独立实则相互照应。正如谭正璧曾说的,“每个著名女作家的身世都带有浪漫的意味,仿佛她们本身就是一篇绝妙的文学篇章,而她们的作品又是她们身世的写照。”[2]p27
对于传统,我们应本着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同样,在创作中也应如此。苏青在创作中对生活进行了浓缩和提炼,并加入了自己的理想和个性,这就使得苏青骨子里的女性意识在小说中表现地淋漓尽致。
1.2.2 女性意识的萌生
《结婚十年》中作者一方面通过对主人公苏怀青经历的种种苦难遭遇的描写,试图以此引起读者的共鸣,唤醒女性内在的自我意识。另一方面,文本中的主人公苏怀青所表现出来的来源于内心深处的觉醒意识以及女性追求自我价值的行为正是作者所希望且特意刻画的。无论是在爱情上,还是在婚姻上,亦或是在事业中,主人公苏怀青都展示出了她对封建男权社会的大胆反抗。
关于爱情,主人公并未因男权社会对女性话语权的压迫与束缚而“敢怒不敢言”。与此相反,她不仅“言”,而且还无所畏惧,发出了与社会时代相背离的强音,勇敢的说出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和向往之情。爱的饥渴中,作者将苏怀青对爱情的渴望描写的颇为传神。怀青在婚后重返学校时,正值深秋,然而却“怀起春来”,此处通过时节的对比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的大胆。在看过“龙凤配”的戏剧表演后,怀青便“爱”上了“赵云”,“我当时对刘备却一些也不注意,注意的倒是粉面朱唇,白缎盔甲,背上插着许多绣花三角旗的赵云”[3]p53那是她理想中的英雄,为了对心中的英雄有进一步的了解,她在闲下来的时候便把《三国演义》翻来覆去的看,生怕有所遗漏。由于看的次数多了,甚至知道哪几页有赵云的名字,只要有关赵云的文字她都会“一读再读”,这是一种对爱相当痴迷的状态。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主人公苏怀青是一个对爱有着强烈向往的少女,她内心对爱的呼唤是其真性情的流露,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而是大胆的表现出对爱的渴望。她并未受到传统封建思想的禁锢,而是勇敢的喊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向世人宣告女子应和男子一样,有追求爱情的权利,在爱情中男女是平等的。正是女性意识的觉醒,才有了后来“两颗樱桃”中与应其名的唯美爱情。“两颗樱桃”的故事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对怀青大胆追求爱情的钦佩之情。不仅是在行为上,就是在言语上苏青也是直白而坦率的。“从前我对于爱的观念还是模糊的,不知该怎样爱,爱了又怎样,现在可都明白了。我需要一个年轻的,漂亮的,多情的男人,夜夜偎着我并头睡在床上,不必多谈,彼此都能心心相印,灵魂与灵魂,肉体与肉体,永远融合,拥抱在一起。”[3]p56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敢于描写女性渴望爱情且直言不讳的女作家少之又少,而苏青则不畏强权,勇敢的宣扬女性作为独立的“人”的权利,她的坦诚与率真相当难能可贵。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