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韩偓诗歌中的感伤情怀
浅析韩偓诗歌中的感伤情怀[20191210155728]
内容摘要:韩偓他诗歌感情基调除了艳情、忠君爱国和田园闲适之情以外,更有对时事的感伤、对历史事件的感伤以及对个人身世的感伤。韩偓不同类型的诗歌当中都有感伤情感的表现,尤其是在韩偓被贬之后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韩偓对唐王朝的忠贞,对藩镇恶势力的痛恨,以及自己对现实无能为力的无奈与伤感之情。本篇文章首先是从政治诗、赋闲诗和乡愁诗这三种类型对诗歌中的感伤表现进行论述,接着论述了造成韩偓诗歌感伤的原因,最后探讨了其诗歌的艺术表现。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韩偓诗歌感伤表现
目 录
一、引言 1
二、韩偓诗歌感伤情怀的表现 1
(一)政治诗中的感伤情怀 1
(二)赋闲诗中的感伤情怀 3
(三)乡愁诗中的感伤情怀 4
三、韩偓诗歌感伤情怀产生的原因 5
(一)时代背景 5
(二)个人抱负与现实矛盾 6
(三)仕途多舛 7
四、韩偓感伤情怀的艺术特色 8
(一)以美景写哀情 8
(二)比兴手法抒发感伤情怀 9
(三)“凄冷孤寂”的感伤意境 10
五、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浅析韩偓诗歌中的感伤情怀
一、引言
晚唐诗人韩偓(842~923),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韩偓著有《翰林集》、《香奁集》、《内翰集》、《玉山樵人集》等诗集。韩偓才华横溢,被世人尊称为“一代宗师”。世人只知道韩偓以其《香奁诗》的艳情留名,却不知韩偓诗歌除了香艳的香奁诗,还有悠闲的山水田园诗,忧国忧民和怀才不遇等主题的诗歌。而在韩偓诗歌当中较为突出的情感是——感伤情怀。在韩偓被贬之后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韩偓对唐王朝的忠贞,对藩镇恶势力的痛恨,以及自己对现实无能为力的无奈与伤感之情。
二、韩偓诗歌中感伤情怀的表现
(一)政治诗中的感伤情怀
藩镇割据,官宦内乱,直到梁取代唐,这一切都使韩偓这位忠于李唐王朝的忠臣在价值理念上有所转变直至毁灭。这一切恰好在他的诗作当中也有一定的反映,而其中突出表现出来的感情基调就是感伤。从最初的《宫柳》
莫道秋来芳意违,宫娃犹似妒蛾眉。幸当玉辇经过处,不怕金风浩荡时。草色长承垂地叶,日华先动映楼枝。涧松亦有凌云分,争似移根太液池。
这首诗作于唐昭宗天复三年(公元九零三年),此首诗委婉的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处境与政治上的抱负。凤翔之困解围之后,诗人韩偓此时因不附和朱忠全之党,遭到他们嫉妒,所以作了这首诗来慰藉心中的愁困。这首诗中写到宫柳,诗人把宫柳比作自己,托物言志,但是又担心遭到朱忠全这一党派的嫉妒,最后只能说野草尚且还有有贤能的,痛恨自己不能够在朝廷奉公办事。
再到《冬至夜作》:
中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四野便应枯草绿,九重先觉冻云开。阴冰莫向河源塞,阳气今从地底回。不道惨舒无定分,却忧蚊响又成雷。
这首诗写于天复二年,这是韩偓跟随唐昭宗被困在凤翔府时所作。本诗是冬至之夜写的,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虽然严寒,但也是温暖的开始时节。而此时的唐昭宗仍然被劫持在凤翔。诗人韩偓从寒冷的冬至夜晚预料到了早梅开南枝,从枯草开始染绿的田野,阳气也从大地的深处涌现,由此联想到了四季的轮回,福祸相依以及人生的变换无常,更是对此时自身境况的一种描述。
而在韩偓作《病中初闻复官二首》时为唐昭宗天祐二年,韩偓官复原职,复召为学士。
抽毫连夜侍明光,执靮三年从省方。烧玉谩劳曾历试,铄金宁为欠周防。也知恩泽招谗口,还痛神祇误直肠。闻道复官翻涕泗,属车何在水茫茫。
这是其中一首,在未央宫彻夜挥笔书写,韩偓天复元年因与崔胤定策诛杀刘季述而擢升为翰林学士,天复三年,韩偓得罪朱忠全,贬为濮州司马,首尾正好三年。离随从天子巡视各地正好有三年。自己曾经多次参加进士考试,却久困考场。而自己因为得到昭宗的信任而遭到宵小的嫉妒与攻讦,还痛惜天地神明刚正不阿。而天祐二年昭宗已经被弑杀,韩偓不敢再入朝为官了,故发出了此叹“复官翻涕泗”,而接下来的一首也是韩偓不再入朝为官,并且心生隐姓埋名,归隐山林的想法。
又挂朝衣一自惊,始知天意重推诚。青云有路通还去,白发无私健亦生。曾避暖池将浴凤,却同寒谷乍迁莺。宦途巇嶮终难测,稳泊渔舟隐姓名。
“宦途巇嶮终难测,稳泊渔舟隐姓名”直接点出了自己隐逸的想法。“闻道复官翻涕泗”韩偓知道自己官复原职,新皇继位,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事,可是韩偓却说“稳泊渔舟隐姓名”,这其中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宦途巇嶮终难测”。从这样的解释来说,这两首诗歌也是从侧面隐约的体现出作者韩偓的失而复得却又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抱负的那种无法排泄的感伤之情。
在唐朝亡之后,唐昭宗逝世,韩偓作了《感事三十四韻》来缅怀昭宗,这首诗可谓是韩偓痛定思痛之作,诗中指责朱全忠的野心,婉转的批评了崔胤“只疑诛黄皓,何曾识霸先”,“何曾”两字语气无奈、沉痛,包含着很深的反省的意思。“郁郁空狂叫,微微几病癫”诗人郁郁寡欢,唯有自己无奈的狂叫,几乎达到了痴癫的地步。“丹梯倚寥廓,终去问青天”心中的伤感之情无法排遣,韩偓最终只能够选择问青天,可见诗人的想法是无人顾忌,也无法传达给别人。这种情绪得不到发泄,唯有把一腔感伤之情郁结于心中,排遣之日,绵绵无期。
(二)赋闲诗中的感伤情怀
面对朱温对朝廷的急剧迫害,诗人韩偓不得不躲避祸害,随着唐朝的灭亡,韩偓不得不远离故都,不得不逃离,此时的诗人向往隐逸的田园生活,没有战乱,没有争夺,只有那山间的美景,那田园的恬静。韩偓在《秋村》诗中写到:
稻垄蓼红沟水清,荻园叶白秋日明。空坡路细见骑过,远田人静闻水行。柴门狼藉牛羊气,竹坞幽深鸡犬声。绝粒看经香一炷,心知无事即长生。
此诗从视觉方面对乡村的“稻垄”、“沟渠”、“秋叶”、“坡路”等一系列景象进行描写,以及从听觉的角度对乡村的“鸡犬”、“牛羊”这一系列动物进行描写,将朴素自然的乡村景象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绝粒看经香一炷,心知无事即长生”诗歌最后点明自己向往乡村的闲适生活。再看看《卜隐》这一首诗:
屏迹还应减是非,却忧蓝玉又光辉。桑梢出舍蚕初老,柳絮盖溪鱼正肥。世乱岂容长惬意,景清还觉易忘机。世间华美无心问,藜藿充肠苎作衣。
这首诗歌当中强调了世事的险恶艰难,“世乱岂容长惬意”社会混乱不堪岂容得下人们长久安逸的生活,接下来“景清还觉易忘机”写出诗人向往归隐山林,忘记世事的纷纷扰扰,过上恬静的、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
韩偓晚年过着隐逸的生活,可是他的隐逸生活全然不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般来的彻底自由,刚开始的韩偓有着一份彻底放开的心,就像《闲居》当中写的:
厌闻趋竞喜闲居,自种芜菁亦自锄。麋鹿跳梁忧触拨,鹰鹯搏击恐粗疏。拙谋却为多循理,所短深惭尽信书。刀尺不亏绳墨在,莫疑张翰恋鲈鱼。
“厌闻趋竞喜闲居,自种芜菁亦自锄”表明了韩偓已经能够融于田园的农村生活之中。可这样的生活又能持续多久,韩偓毕竟是韩偓,韩偓只是过着身体上自由隐逸的生活,可是他的心里一天也没有自由,就算他写了那么多隐逸田园的诗歌,可是在很多赋闲诗当中还是让我们看到了隐逸生活中他那颗不安的心,以及这颗热诚之心所散发的感伤之情,他始终是不能放下他对国家时事的关心,因此他的诗歌当中时不时的笼罩着感伤的情怀。
(三)乡愁诗中的感伤情怀
韩偓乡愁诗中思念的不仅有出生的地方以及亲朋好友,还有远离自己的故都。韩偓的乡愁诗大多写的哀婉凝重,感情悲伤。比如《中秋寄杨学士》诗中写的:
鳞差甲子渐衰迟,依旧年年困乱离。八月夜长乡思切,鬓边添得几茎丝
此诗写于唐昭宗天复二年,诗人韩偓此时与昭宗被困凤翔。中秋正是亲人团聚的时节,可是此时的诗人却被困他地,不能自己。心中有所困惑,直接道出了自己的心中所思所想,自己日夜思念家乡,而八月中秋佳节却不能与家人团聚的无奈伤感之情,在《小隐》这首诗当中也有所呈现:
借得茅斋岳麓西,拟将身世老锄犁。清晨向市烟含郭,寒夜归村月照溪。炉为窗明僧偶坐,松因雪折鸟惊啼。灵椿朝菌由来事,却笑庄生始欲齐。
这首诗看起来是一首非常恬静的隐居生活画面,实际上韩偓的醉酒与浓浓的乡愁之情充斥在其中。又如《己巳年正月十二,自沙县抵邵武军,将谋抚、信之行,到巉一夕,为闽相急脚相召,却请付沙县郊外泊船,偶成一篇》:
访戴船回郊外泊,故乡何处望天涯。半明半暗山村日,自落自开江庙花。数醆绿醅桑落酒,一瓯香沫火前茶。
“故乡何处望天涯”直接道出了多少无奈与绝望。而在他的乡愁诗当中除了思念家乡的感情外,还包含着另一层情感。他认为故乡不仅仅只有生他养他的出生地,更觉得旧都长安是他的家乡。他的这首《故都》通过遥想故都衰败的景象,将国家即将衰亡之际,而自己想做什么却什么也不能做的矛盾以及悲哀伤痛的心情描述的淋漓尽致。
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塞雁已侵池籞宿,宫鸦犹恋女墙啼。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掩鼻计成终不觉,冯驩无路斅鸣鸡。
这是他在进士及第之后生活以及工作的地方,他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呆在这儿,他的喜在这,哀也在这。这个让他能够实现理想抱负的地方,可也是在这,他见证了李唐王朝的衰落,人生的百态,最后徒留感伤之情。
三、韩偓诗歌感伤情怀产生的原因
(一)时代背景与社会风气
韩偓,身处在一个社会风气日渐衰败,朝臣党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统治黑暗,战火纷乱,社会动荡的时代,这种社会背景下生活的人多多少少在思想上会有一些感伤与担心,更何况韩偓,他幼年早慧,十岁的时候就能作诗,在一次宴会上就即兴赋诗送给他的姨夫,李商隐。他作的诗得到了李商隐:“雏凤清于老凤声”的赞赏,清代纪昀赞韩偓为“晚节亦管宁之流亚,实为唐末完人”。龙纪元年(八八九年),韩偓中了进士,刚开始在河中镇担任节度使幕府,接下来进入朝庭先后担任了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后来韩偓因为忤触权臣朱温,被贬为濮州司马,对于这样才华横溢的文人来说,这样一个社会情况与他思想当中所构造的社会情况是不一样的,尤其对于后期被贬的韩偓来说,遭到鼎革,贬官沦落,这个社会确实使韩偓失望。
面对着破败不堪的社会,他们已觉无力回天,即使在后来朝廷曾两次邀请韩偓入朝为官,韩偓也是毅然拒绝了,他深知即使有才有抱负,但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也是无法大展拳脚的,很有可能会卷入党派纷争当中,这样一个状况造成了韩偓隐世遁居的想法,彻底的脱离这个纷繁的社会。所以在其晚年的诗歌创作当中,韩偓借助诗歌来感慨时事政治、悼念故国,情感沉闷抑郁,风骨雄健有力,达到了他一生诗歌创作的最高点。
面对晚唐政治恶化形势,人民艰难生活,动荡不安的朝廷,诗人感到无力回天,这样的国家形势使得现实主义诗歌在晚唐得到很大的发展。诗人们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下不得不忧国忧民,不得不感时伤怀。诗人们在这样的情景下惟有找寻出路,而大多数诗人最后的选择都是效仿古人隐逸山林,避世的风气迅速发展。所以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风气下,韩偓也是其中的一员,但是隐逸避世的又分为几种人,一种是彻底归隐山林,不问世事,只追寻自然生活,如历史上有名的人物,陶渊明,他能做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而另一种人虽然选择了避世,却不能够全然放开,在享受自然生活的同时还心忧天下,担心国事。恰恰韩偓就是后一种,即使他归隐了山林,他的很多诗歌当中还包含了无奈与感伤之情,而这份感伤的情感在诗人后期的赋闲诗歌当中也有呈现。
(二)个人抱负与现实矛盾
韩偓在朝为官时就保持着高度的自信与忠诚,从他的一些诗作当中可以明显的反映出来。《六月十七召对,自辰及申,方归本院》这首诗中抒发了作者的无比自豪的感情:“清暑帘开散异香,恩深咫尺对龙章。花应洞里寻常发,日向壶中特地长。坐久忽疑搓犯斗,归来兼恐海生桑。如今冷笑东方朔,唯用诙谐侍汉皇。”在诗中可以清楚的看出韩偓是看不起东方朔的行为,认为他靠诙谐来取悦汉武帝,而自己确实凭着真才实学留在昭宗的身边辅佐他,实现自己的一番抱负,言语之间散发出充分的自信。而他中年时期也是经历过仕途顺利,直接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与管理的,即使是在他被贬谪之后,他仍然保持着这份自信,就如《梅花》诗中写的:
梅花不肯傍春光,自向深冬著艳阳。龙笛远吹胡地月,燕钗初试汉宫妆。风虽强暴翻添思,雪欲侵凌更助香。应笑暂时桃李树,盗天和气作年芳。
这首诗当中作者以梅花自喻,表现自己与梅花一样拥有者坚贞不渝、高尚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大体上是有着“无意苦争春”、“凌寒独自开”的意味。但就是因为他有着这份自信、抱负,这份自信反而增添了他的感伤情怀,面对这样一个衰败的大唐王朝,诗人开始自我反省,他由衷的觉得仅凭自己一个人的才能和自信是不足以去拯救这个社会的,所以他唯有将这一腔抱负化为感伤之情寄托在他的诗歌当中。《咏灯》:“高在酒楼明锦幕,远随鱼艇泊烟江。古来幽怨皆销骨,休向长门背雨窗。”借着萧瑟的景色抒发了幽怨的感情,整首诗都给人感伤的情怀。又如《惜花》这首诗:
内容摘要:韩偓他诗歌感情基调除了艳情、忠君爱国和田园闲适之情以外,更有对时事的感伤、对历史事件的感伤以及对个人身世的感伤。韩偓不同类型的诗歌当中都有感伤情感的表现,尤其是在韩偓被贬之后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韩偓对唐王朝的忠贞,对藩镇恶势力的痛恨,以及自己对现实无能为力的无奈与伤感之情。本篇文章首先是从政治诗、赋闲诗和乡愁诗这三种类型对诗歌中的感伤表现进行论述,接着论述了造成韩偓诗歌感伤的原因,最后探讨了其诗歌的艺术表现。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韩偓诗歌感伤表现
目 录
一、引言 1
二、韩偓诗歌感伤情怀的表现 1
(一)政治诗中的感伤情怀 1
(二)赋闲诗中的感伤情怀 3
(三)乡愁诗中的感伤情怀 4
三、韩偓诗歌感伤情怀产生的原因 5
(一)时代背景 5
(二)个人抱负与现实矛盾 6
(三)仕途多舛 7
四、韩偓感伤情怀的艺术特色 8
(一)以美景写哀情 8
(二)比兴手法抒发感伤情怀 9
(三)“凄冷孤寂”的感伤意境 10
五、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浅析韩偓诗歌中的感伤情怀
一、引言
晚唐诗人韩偓(842~923),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韩偓著有《翰林集》、《香奁集》、《内翰集》、《玉山樵人集》等诗集。韩偓才华横溢,被世人尊称为“一代宗师”。世人只知道韩偓以其《香奁诗》的艳情留名,却不知韩偓诗歌除了香艳的香奁诗,还有悠闲的山水田园诗,忧国忧民和怀才不遇等主题的诗歌。而在韩偓诗歌当中较为突出的情感是——感伤情怀。在韩偓被贬之后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韩偓对唐王朝的忠贞,对藩镇恶势力的痛恨,以及自己对现实无能为力的无奈与伤感之情。
二、韩偓诗歌中感伤情怀的表现
(一)政治诗中的感伤情怀
藩镇割据,官宦内乱,直到梁取代唐,这一切都使韩偓这位忠于李唐王朝的忠臣在价值理念上有所转变直至毁灭。这一切恰好在他的诗作当中也有一定的反映,而其中突出表现出来的感情基调就是感伤。从最初的《宫柳》
莫道秋来芳意违,宫娃犹似妒蛾眉。幸当玉辇经过处,不怕金风浩荡时。草色长承垂地叶,日华先动映楼枝。涧松亦有凌云分,争似移根太液池。
这首诗作于唐昭宗天复三年(公元九零三年),此首诗委婉的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处境与政治上的抱负。凤翔之困解围之后,诗人韩偓此时因不附和朱忠全之党,遭到他们嫉妒,所以作了这首诗来慰藉心中的愁困。这首诗中写到宫柳,诗人把宫柳比作自己,托物言志,但是又担心遭到朱忠全这一党派的嫉妒,最后只能说野草尚且还有有贤能的,痛恨自己不能够在朝廷奉公办事。
再到《冬至夜作》:
中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四野便应枯草绿,九重先觉冻云开。阴冰莫向河源塞,阳气今从地底回。不道惨舒无定分,却忧蚊响又成雷。
这首诗写于天复二年,这是韩偓跟随唐昭宗被困在凤翔府时所作。本诗是冬至之夜写的,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虽然严寒,但也是温暖的开始时节。而此时的唐昭宗仍然被劫持在凤翔。诗人韩偓从寒冷的冬至夜晚预料到了早梅开南枝,从枯草开始染绿的田野,阳气也从大地的深处涌现,由此联想到了四季的轮回,福祸相依以及人生的变换无常,更是对此时自身境况的一种描述。
而在韩偓作《病中初闻复官二首》时为唐昭宗天祐二年,韩偓官复原职,复召为学士。
抽毫连夜侍明光,执靮三年从省方。烧玉谩劳曾历试,铄金宁为欠周防。也知恩泽招谗口,还痛神祇误直肠。闻道复官翻涕泗,属车何在水茫茫。
这是其中一首,在未央宫彻夜挥笔书写,韩偓天复元年因与崔胤定策诛杀刘季述而擢升为翰林学士,天复三年,韩偓得罪朱忠全,贬为濮州司马,首尾正好三年。离随从天子巡视各地正好有三年。自己曾经多次参加进士考试,却久困考场。而自己因为得到昭宗的信任而遭到宵小的嫉妒与攻讦,还痛惜天地神明刚正不阿。而天祐二年昭宗已经被弑杀,韩偓不敢再入朝为官了,故发出了此叹“复官翻涕泗”,而接下来的一首也是韩偓不再入朝为官,并且心生隐姓埋名,归隐山林的想法。
又挂朝衣一自惊,始知天意重推诚。青云有路通还去,白发无私健亦生。曾避暖池将浴凤,却同寒谷乍迁莺。宦途巇嶮终难测,稳泊渔舟隐姓名。
“宦途巇嶮终难测,稳泊渔舟隐姓名”直接点出了自己隐逸的想法。“闻道复官翻涕泗”韩偓知道自己官复原职,新皇继位,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事,可是韩偓却说“稳泊渔舟隐姓名”,这其中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宦途巇嶮终难测”。从这样的解释来说,这两首诗歌也是从侧面隐约的体现出作者韩偓的失而复得却又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抱负的那种无法排泄的感伤之情。
在唐朝亡之后,唐昭宗逝世,韩偓作了《感事三十四韻》来缅怀昭宗,这首诗可谓是韩偓痛定思痛之作,诗中指责朱全忠的野心,婉转的批评了崔胤“只疑诛黄皓,何曾识霸先”,“何曾”两字语气无奈、沉痛,包含着很深的反省的意思。“郁郁空狂叫,微微几病癫”诗人郁郁寡欢,唯有自己无奈的狂叫,几乎达到了痴癫的地步。“丹梯倚寥廓,终去问青天”心中的伤感之情无法排遣,韩偓最终只能够选择问青天,可见诗人的想法是无人顾忌,也无法传达给别人。这种情绪得不到发泄,唯有把一腔感伤之情郁结于心中,排遣之日,绵绵无期。
(二)赋闲诗中的感伤情怀
面对朱温对朝廷的急剧迫害,诗人韩偓不得不躲避祸害,随着唐朝的灭亡,韩偓不得不远离故都,不得不逃离,此时的诗人向往隐逸的田园生活,没有战乱,没有争夺,只有那山间的美景,那田园的恬静。韩偓在《秋村》诗中写到:
稻垄蓼红沟水清,荻园叶白秋日明。空坡路细见骑过,远田人静闻水行。柴门狼藉牛羊气,竹坞幽深鸡犬声。绝粒看经香一炷,心知无事即长生。
此诗从视觉方面对乡村的“稻垄”、“沟渠”、“秋叶”、“坡路”等一系列景象进行描写,以及从听觉的角度对乡村的“鸡犬”、“牛羊”这一系列动物进行描写,将朴素自然的乡村景象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绝粒看经香一炷,心知无事即长生”诗歌最后点明自己向往乡村的闲适生活。再看看《卜隐》这一首诗:
屏迹还应减是非,却忧蓝玉又光辉。桑梢出舍蚕初老,柳絮盖溪鱼正肥。世乱岂容长惬意,景清还觉易忘机。世间华美无心问,藜藿充肠苎作衣。
这首诗歌当中强调了世事的险恶艰难,“世乱岂容长惬意”社会混乱不堪岂容得下人们长久安逸的生活,接下来“景清还觉易忘机”写出诗人向往归隐山林,忘记世事的纷纷扰扰,过上恬静的、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
韩偓晚年过着隐逸的生活,可是他的隐逸生活全然不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般来的彻底自由,刚开始的韩偓有着一份彻底放开的心,就像《闲居》当中写的:
厌闻趋竞喜闲居,自种芜菁亦自锄。麋鹿跳梁忧触拨,鹰鹯搏击恐粗疏。拙谋却为多循理,所短深惭尽信书。刀尺不亏绳墨在,莫疑张翰恋鲈鱼。
“厌闻趋竞喜闲居,自种芜菁亦自锄”表明了韩偓已经能够融于田园的农村生活之中。可这样的生活又能持续多久,韩偓毕竟是韩偓,韩偓只是过着身体上自由隐逸的生活,可是他的心里一天也没有自由,就算他写了那么多隐逸田园的诗歌,可是在很多赋闲诗当中还是让我们看到了隐逸生活中他那颗不安的心,以及这颗热诚之心所散发的感伤之情,他始终是不能放下他对国家时事的关心,因此他的诗歌当中时不时的笼罩着感伤的情怀。
(三)乡愁诗中的感伤情怀
韩偓乡愁诗中思念的不仅有出生的地方以及亲朋好友,还有远离自己的故都。韩偓的乡愁诗大多写的哀婉凝重,感情悲伤。比如《中秋寄杨学士》诗中写的:
鳞差甲子渐衰迟,依旧年年困乱离。八月夜长乡思切,鬓边添得几茎丝
此诗写于唐昭宗天复二年,诗人韩偓此时与昭宗被困凤翔。中秋正是亲人团聚的时节,可是此时的诗人却被困他地,不能自己。心中有所困惑,直接道出了自己的心中所思所想,自己日夜思念家乡,而八月中秋佳节却不能与家人团聚的无奈伤感之情,在《小隐》这首诗当中也有所呈现:
借得茅斋岳麓西,拟将身世老锄犁。清晨向市烟含郭,寒夜归村月照溪。炉为窗明僧偶坐,松因雪折鸟惊啼。灵椿朝菌由来事,却笑庄生始欲齐。
这首诗看起来是一首非常恬静的隐居生活画面,实际上韩偓的醉酒与浓浓的乡愁之情充斥在其中。又如《己巳年正月十二,自沙县抵邵武军,将谋抚、信之行,到巉一夕,为闽相急脚相召,却请付沙县郊外泊船,偶成一篇》:
访戴船回郊外泊,故乡何处望天涯。半明半暗山村日,自落自开江庙花。数醆绿醅桑落酒,一瓯香沫火前茶。
“故乡何处望天涯”直接道出了多少无奈与绝望。而在他的乡愁诗当中除了思念家乡的感情外,还包含着另一层情感。他认为故乡不仅仅只有生他养他的出生地,更觉得旧都长安是他的家乡。他的这首《故都》通过遥想故都衰败的景象,将国家即将衰亡之际,而自己想做什么却什么也不能做的矛盾以及悲哀伤痛的心情描述的淋漓尽致。
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塞雁已侵池籞宿,宫鸦犹恋女墙啼。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掩鼻计成终不觉,冯驩无路斅鸣鸡。
这是他在进士及第之后生活以及工作的地方,他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呆在这儿,他的喜在这,哀也在这。这个让他能够实现理想抱负的地方,可也是在这,他见证了李唐王朝的衰落,人生的百态,最后徒留感伤之情。
三、韩偓诗歌感伤情怀产生的原因
(一)时代背景与社会风气
韩偓,身处在一个社会风气日渐衰败,朝臣党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统治黑暗,战火纷乱,社会动荡的时代,这种社会背景下生活的人多多少少在思想上会有一些感伤与担心,更何况韩偓,他幼年早慧,十岁的时候就能作诗,在一次宴会上就即兴赋诗送给他的姨夫,李商隐。他作的诗得到了李商隐:“雏凤清于老凤声”的赞赏,清代纪昀赞韩偓为“晚节亦管宁之流亚,实为唐末完人”。龙纪元年(八八九年),韩偓中了进士,刚开始在河中镇担任节度使幕府,接下来进入朝庭先后担任了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后来韩偓因为忤触权臣朱温,被贬为濮州司马,对于这样才华横溢的文人来说,这样一个社会情况与他思想当中所构造的社会情况是不一样的,尤其对于后期被贬的韩偓来说,遭到鼎革,贬官沦落,这个社会确实使韩偓失望。
面对着破败不堪的社会,他们已觉无力回天,即使在后来朝廷曾两次邀请韩偓入朝为官,韩偓也是毅然拒绝了,他深知即使有才有抱负,但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也是无法大展拳脚的,很有可能会卷入党派纷争当中,这样一个状况造成了韩偓隐世遁居的想法,彻底的脱离这个纷繁的社会。所以在其晚年的诗歌创作当中,韩偓借助诗歌来感慨时事政治、悼念故国,情感沉闷抑郁,风骨雄健有力,达到了他一生诗歌创作的最高点。
面对晚唐政治恶化形势,人民艰难生活,动荡不安的朝廷,诗人感到无力回天,这样的国家形势使得现实主义诗歌在晚唐得到很大的发展。诗人们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下不得不忧国忧民,不得不感时伤怀。诗人们在这样的情景下惟有找寻出路,而大多数诗人最后的选择都是效仿古人隐逸山林,避世的风气迅速发展。所以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风气下,韩偓也是其中的一员,但是隐逸避世的又分为几种人,一种是彻底归隐山林,不问世事,只追寻自然生活,如历史上有名的人物,陶渊明,他能做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而另一种人虽然选择了避世,却不能够全然放开,在享受自然生活的同时还心忧天下,担心国事。恰恰韩偓就是后一种,即使他归隐了山林,他的很多诗歌当中还包含了无奈与感伤之情,而这份感伤的情感在诗人后期的赋闲诗歌当中也有呈现。
(二)个人抱负与现实矛盾
韩偓在朝为官时就保持着高度的自信与忠诚,从他的一些诗作当中可以明显的反映出来。《六月十七召对,自辰及申,方归本院》这首诗中抒发了作者的无比自豪的感情:“清暑帘开散异香,恩深咫尺对龙章。花应洞里寻常发,日向壶中特地长。坐久忽疑搓犯斗,归来兼恐海生桑。如今冷笑东方朔,唯用诙谐侍汉皇。”在诗中可以清楚的看出韩偓是看不起东方朔的行为,认为他靠诙谐来取悦汉武帝,而自己确实凭着真才实学留在昭宗的身边辅佐他,实现自己的一番抱负,言语之间散发出充分的自信。而他中年时期也是经历过仕途顺利,直接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与管理的,即使是在他被贬谪之后,他仍然保持着这份自信,就如《梅花》诗中写的:
梅花不肯傍春光,自向深冬著艳阳。龙笛远吹胡地月,燕钗初试汉宫妆。风虽强暴翻添思,雪欲侵凌更助香。应笑暂时桃李树,盗天和气作年芳。
这首诗当中作者以梅花自喻,表现自己与梅花一样拥有者坚贞不渝、高尚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大体上是有着“无意苦争春”、“凌寒独自开”的意味。但就是因为他有着这份自信、抱负,这份自信反而增添了他的感伤情怀,面对这样一个衰败的大唐王朝,诗人开始自我反省,他由衷的觉得仅凭自己一个人的才能和自信是不足以去拯救这个社会的,所以他唯有将这一腔抱负化为感伤之情寄托在他的诗歌当中。《咏灯》:“高在酒楼明锦幕,远随鱼艇泊烟江。古来幽怨皆销骨,休向长门背雨窗。”借着萧瑟的景色抒发了幽怨的感情,整首诗都给人感伤的情怀。又如《惜花》这首诗: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