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牧诗歌中的声音描写(附件)

摘 要杜牧是晚唐的重要代表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借助于多种表现手法,在带给读者以美的感受的同时,让人们体会到了其诗作中的声音描写,诗人善于将自己的独到感受融入诗句,启发人们的“五官”、“五觉”,而且尤其重视听觉的描写和审美表达,形成了深沉而犀利,旖旎多变、音画交织的艺术审美体验,成为了诗人风格的重要体现。本文以杜牧诗歌中的声音描写为研究对象,首先考察了杜牧的生平及其创作情况,然后对其诗作中的声音描写作了分类,然后探讨了杜牧诗歌中声音描写的艺术特色,最后论述了杜牧诗歌中声音描写的影响。希望通过本研究,使人们能够深入了解杜牧诗歌的理解,增进对唐诗声音描写的认识。
目 录
引言 1
1 杜牧诗歌中声音描写的分类 2
1.1 自然之声 2
1.2 舞乐之声 3
1.3 社会之声 4
2 杜牧诗歌中声音描写的艺术特色 5
2.1 声画结合 烘托主题 6
2.2 富于想象 表达情感 6
2.3 渲染意境 折射现实 7
3 杜牧诗歌声音描写的影响 8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引言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是晚唐杰出的代表诗人。杜牧不单是在诗歌创作上属卓越大家,并且在散文创作领域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杜牧暮年之时长期居于长安南部的樊川别墅,后人便将其称为“杜樊川”,代表作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主要以七绝著称,在晚唐诗歌创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据《樊川诗集注》统计,杜牧诗歌今存486题,共524首。杜牧诗歌的题材广泛,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类别:怀古咏史、女性题材、忧国忧民、写景抒怀、以及寄赠酬答等。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诗歌真实地再现了晚唐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彰显了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在日渐衰败的封建王朝中,努力奋进、忧国伤时、命运仕途多舛而又抑郁穷蹙的一生。《新唐书》载:“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1]P187杜牧志在国家,针对当时的状况,他提出:“山东,王不得,不王;霸不得,不霸;贼得之,故天下不安。”[1]P211他还进一步指出:“今者及吾之壮,不图擒取,乃偷处恬逸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一位后世子孙背协疽根,此复何也?。”[1]P256杜牧政治仕途并不顺利,一生大多数时间都在府署做幕僚,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晚唐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国势日衰,杜牧的多思敏感使得他深深忧虑着唐王朝的前途命运。  
通过细读杜牧的诗,我们不难发现其对于声音描写的偏好,作为一个情感丰富又观察敏锐的诗人,他的诗作里有许多的声音描写。这些声音既有清新的自然之声,又有滚滚红尘的人世之音,既有多姿多彩的动物声音,还有珠玉落盘的丝竹之声。杜牧诗歌中丰富的声音描写是其诗歌创作的重要特征,也是杜牧诗歌现实性艺术风格的真实反映。
1 杜牧诗歌中声音描写的分类
景物描写里很重要的一部分便是声音描写,将声音描写、景物的外形与颜色无缝衔接,这样一来便能够极大的增添艺术的渲染。但是,对于形色描写来说,声音描写就更加需要注意细节,毕竟声音描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侧面来描绘,才能让读者真正的身临其境,“生动地描写声音必须要有更娴熟的技巧”。[2]P56杜牧诗歌中出现了许多声音描写,不论是风雨婆娑,还是丝竹歌舞;不论是花鸟虫鱼,还是沙场马嘶;不论是娴静的自然,还是嘈杂的人声,都被杜牧写进他的诗中。诗人通过这些声音,反映晚唐社会的风雨飘零,抒发独特的人生感受。这些声音描写多姿多彩,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大致来说,杜牧诗歌描写的声音主要包括自然之声、舞乐之声和社会之声。
1.1 自然之声
唐诗的成熟与发展将文学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两者地融合。由于唐诗格式、字数和格律的限制,通过有限的意象表达丰富的画外之音和言外之意,也就是常说的“言小旨大”,这成为了诗人的创作追求。杜牧以热烈而亲切的姿态接近自然,在创作中倾听风雨交织,山幽鸟鸣等自然之音。在杜牧创作中无论是描写“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春天江南景色,还是抒发“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的孤单寂寞之感受,都通过自然之声加以反映,这是“一切景物皆着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3]P156。杜牧诗中的自然之音描写与唐诗所追求的“情景交融”是和谐一体的。风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杜牧描写风声,总是通过他物展现。如《独柳》
含烟一株柳,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4]P25
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风的声音,而是通过拂地摇风的独柳暗示了风声的存在,令人联想到一位弱柳扶风的“佳人”,并且令人产生一种美人遭受寂寞的同病相惜之感。大自然的水声也引起杜牧的感慨,并被引入诗中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哲思。如《洛阳长句其二》:
芝盖不来云杳杳,仙舟何处水潺潺。[4]P126
诗人以小见大,通过“仙舟何处水潺潺”暗喻了昔日繁荣东都如流水一去不复返的衰败景象,表达了对唐朝国运衰败的感慨与无奈。   
除了大自然产生的风、水之音外,笔者统计其作品中描写动物声音的诗歌共计185首,所描写的声音有雁声、莺声、燕声、蝉声、子规声、猿声等。《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中有云: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4]P249
诗人通过描写登临览景,唤起古与今的联想。繁华的六朝已成陈迹,放眼望去之景,只见草与色相连,唯有天高云淡,自始如一,眼前的景色让诗人产生了一种萧索惆怅之感。此情此景在山川景色中描写可谓滴水不漏:溪水河畔两岸,村民临河而居,人的歌声和哭声,掺合着水声一起,随着岁月缓缓流逝。“鸟来鸟去”的明丽色彩,使得诗歌的语调和节奏轻快,“人歌人哭”的悲喜之情,使健爽的诗歌节奏与惆怅的情绪交织,展现了杜牧拗峭的诗歌风格。
在杜牧诗歌里所描写的自然界的声音当中,我们不难发现,除了有描写鸟类的诗句,还常会附和着其他一些飞禽走兽的声音。这些声音描写所见的动物种类并不多,但是它却反映了杜牧诗歌创作对声音的格外关注。如蝉声,相对于王籍的“蝉噪林逾静”所表现出的山林之趣,杜牧《闻蝉》则体现了诗人的另一种情怀。“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4]P87,诗人满怀对国家山河破碎的忧虑,诗人通过“故国行千里”,“新蝉”的数声鸣叫,展现了不忍多听、不忍多看的忧国情怀,因为一旦去听、去看就会加重自己因山河破碎而产生的忧虑,以致忧出白发。又如《商山麻涧》中:
熊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树春日斜。[4]P391
诗人通过车马行进中出现的鸡鸣犬吠,牧归的牛羊声,以及觅食的鸡鸭回巢声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恬静安祥田园生活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之情。
1.2 舞乐之声
相对于盛唐李白的豪迈俊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晚唐诗坛一改盛唐的大气磅礴,变得哀婉凄艳。在众多诗歌流派繁盛过后的诗歌森林,杜牧的时代想要突破前人,开创新的境界是相当的不易。杜牧生活的晚唐时期已经同盛唐的气息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整个社会崇尚音乐的风尚依然没有改变。并且,杜牧诗歌中的社会类声音描写总是有意无意对声音进行描写。《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4]P481
诗人通过“青山”、“水迢迢”、“江南”、“秋尽”,表达了对故人的深切怀念,即便是遥远的千山万水也不能阻隔这种思念。诗人以调侃的语气,询问故人是否在某处欣赏着“玉人吹箫”,虽然是一种假设性调侃,但是这种“玉人吹箫”的情景好似就在眼前,就在耳畔,表达了诗人对于江南柔美景色的怀恋以及对故人的深刻思念之情[4]P136。又如《过华清宫绝句其二》: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63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