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性别角度探寻萧红小说中的生命意蕴
从性别角度探寻萧红小说中的生命意蕴[20201006192344]
目 录
前言 1
一、萧红的孤寂人生与文学确证 2
(一) 童年生活 2
(二) 情感之路与文学确证 3
二、 萧红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5
(一)关于两性关系的现状与反思 5
1、对女性地位现状的反思 5
2、对传统思想体系中不同男性角色的批判 6
(二)女性在传统旧俗中的反抗 8
1、《生死场》王婆 8
2、《呼兰河传》团圆媳妇与王大姐 9
3、《小城三月》翠姨 10
(三)萧红与其小说中女性角色的关联 11
三、 女性意识下作品中的生命意蕴 11
(一) 萧红自身的生命体验 12
(二) 作品中的生命追求 13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前 言
萧红,原名张廼莹,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现代女作家,黑龙江人,相传出生于当地一户地主家庭。一般关注萧红,多是被她传奇的情感生活所吸引,但随着对她情感的了解,会发现她的作品魅力更大。萧红英年早逝,在步入文坛的十年间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从《商市街》到《生死场》,从《呼兰河传》到《小城三月》,每一篇都和她独特而丰富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这也使她被越来越多的人研究。《呼兰河传》这部小说是1937年在武汉召开《七月》文艺座谈会时决定创作的,到了1940年才全部创作完成,那时的萧红早已来到香港。创作小说期间,是抗日战争最激烈的时刻,远离故土的萧红在创作有关自己故土的作品时越发怀念自己的故乡,于是,萧红便借作品抒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自己的思念,于是就有了这部被视为萧红自传式作品的小说——《呼兰河传》。茅盾在《呼兰河传序》中这样描述:“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部小说就是以萧红的童年生活为材料进行创作的,通过它,我们可以探索萧红在幼年时的生活,那时萧红的世界里没有父母的关心疼爱,唯一的温暖来自于自己六七十岁的祖父,和祖父间的温暖情谊成为萧红童年中最温暖和难忘的记忆。正是源于这份温暖,促使萧红完成这部半自传的长篇小说,也让现代很多对萧红生平经历的研究得以延续。《小城三月》的创作是在完成《呼兰河传》一年后开始的,那时的萧红病魔缠身,忍着疼痛完成《小城三月》,但好景不长,半年后,萧红因手术感染在香港病逝。虽然小说写的是“翠姨”的爱情悲剧,但又何尝不是在折射自己的爱情经历呢。两部小说里的人物描写与性格塑造有着共性,也有各自的特性,而男女之间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待遇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却也展示出相同的“人”。一部作品中故事的来源,总是和作者本身的经历有关,就像《呼兰河传》的童年生活与《小城三月》的人生悲剧,一个关乎作者的童年生活,一个关乎作者的感情经历。本文正是抓住作品与作者经历之间的关联,通过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分析其男性与女性人物的刻画,以及背后所体现的独特的“人”。这里的“人”也是由于处在当时思想解放的大环境而产生的,彼时社会上的女性呼吁地位平等,打破封建传统,呼吁人权,开始对自己政治生命进行探寻。本文正是要通过对独特的“人”的分析,来展现萧红所追求的“生命意蕴”。
一、萧红的孤寂人生与文学确证
(一)童年生活
萧红,学名张秀环,后被外祖父改名为张迺莹,“萧红”则是她在1935年发表《生死场》时初次使用的笔名。萧红于1911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在当地颇有声望的封建地主家庭,出生前她家中期望是个儿子继承家业,出生却是个女儿,故而父亲对她不太喜爱。没过几年母亲去世。母亲去世后还在守孝期的时候,父亲将继母娶进门。女儿身让她从出生便遭受偏见,除了祖父的唯一关爱外,在那个家里基本是备受束缚于压抑,总会受到家中其他人都歧视与冷眼相待。祖父是萧红冷漠童年里的一抹温暖,“后花园”是萧红和祖父的净土。“我拉着祖父就到后院里去了,一到了后院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有一次萧红给祖父的帽子上插满了一圈玫瑰花,祖父也只是淡淡的笑看着萧红玩闹。而萧红自己对父母和祖父的看法,她在《呼兰河传》中这样写道:“等我生来了,第一给了祖父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的爱我。是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何况又有后花园!”如此差别对待,让萧红小小年纪便懂得了人情冷暖,培养了她刚硬要强的性格。后来萧红在自己的一篇散文中提到祖父对自己的影响,她说:“可是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向,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萧红祖父“幼读诗书约十余年”,在萧红幼时喜欢给萧红诵读古诗文,萧红也总是缠着祖父为其背诵古诗,这为萧红打下了很好地文学基础,也在萧红心中埋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很多家长意识到要让子女接受新思想教育,于是在小城的小学里设置女生部后,萧红便成了第一批入学的学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萧红自小聪颖,在学校表现也突出,尤其是在写作方面,文笔细腻,对普通的故事也可以描述的生动精彩,相继在校报发表过一些小文章,此时在文笔上的天赋已初见端倪。
在学校的生活让萧红离开祖父与他的“后花园”后,寻找到了另一种情感寄托,学校的新思想教育使她开阔了眼界与知识面,也让萧红的心中向往自由和更广阔的天空。在她小学毕业后父亲严禁萧红继续去读书,而继母也要养育自己亲生的孩子,便不愿伺候这张家的大小姐,二人自此水火不容,当父亲知道二人争吵后,却说萧红“不要脸”,作为父亲,此等言论着实令萧红心寒。一番争执下萧红病倒了,祖父心疼萧红便来到萧红父亲面前求情,却仍旧没有让父亲改变决定。而萧红自己谈及这件事情时说:“当年,我升学了,那不是什么人帮助我,是我自己向家庭施行的骗术。”至于她说的骗术是什么,则没有说过,也谈及,似乎对这件事情讳莫如深。最终,萧红考取了哈尔滨的一所女子中学,却也因此和家中闹得不可开交。在校期间,萧红接触大量国外读物,并且结交很多思想开放的同学校友,还投身于著名的“119反帝护路爱国运动”。后来给祖父过完八十大寿后不久祖父便去世了,萧红专门写了一篇散文纪念祖父,“我若死掉祖父,就死掉我一生最重要的一个人,好象他死了就把人间一切‘爱’和‘温暖’带得空空虚虚。我的心被丝线扎住或铁丝绞住了。”萧红唯一的净土就这样消失了,再次回想自己的幼年生活,接受过新思想教育的萧红更是决定要突破封建家族的专制,去寻找人权自由。
(二)情感之路与文学确证
在小说的结尾,春天又到了。“春天为什么它不早一点来但那是不能的了,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的短。”这句话看似感叹春天易逝,实则在感叹翠姨的命运,翠姨的人生就像春天一样虽短暂易逝,却带给人温暖和希望。这不仅是四季的轮回,也意味着世间众生人生的轮回。萧红笔下的春天不只是大自然中的春天,更是指人们思想上的春天,传统传统思想下冬天的阴霾终将散去,新思想下的男女平等也会像春天一样到来。萧红笔下的春天是温暖的,充满希望的,却也是短暂的。
致 谢
我的毕业论文《从性别角度探寻萧红小说中的生命意蕴---以《小城三月》和《呼兰河传》为例》是在我的指导老师姜吉林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选题到论文完成,姜老师给予了我耐心指导与细心关怀,有了老师耐心指导与细心关怀我才不会在设计的过程中迷失方向,失去前进动力。姜老师有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这些都是我所需要学习的,感谢姜老师给予了我这样一个学习机会,谢谢!
目 录
前言 1
一、萧红的孤寂人生与文学确证 2
(一) 童年生活 2
(二) 情感之路与文学确证 3
二、 萧红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5
(一)关于两性关系的现状与反思 5
1、对女性地位现状的反思 5
2、对传统思想体系中不同男性角色的批判 6
(二)女性在传统旧俗中的反抗 8
1、《生死场》王婆 8
2、《呼兰河传》团圆媳妇与王大姐 9
3、《小城三月》翠姨 10
(三)萧红与其小说中女性角色的关联 11
三、 女性意识下作品中的生命意蕴 11
(一) 萧红自身的生命体验 12
(二) 作品中的生命追求 13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前 言
萧红,原名张廼莹,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现代女作家,黑龙江人,相传出生于当地一户地主家庭。一般关注萧红,多是被她传奇的情感生活所吸引,但随着对她情感的了解,会发现她的作品魅力更大。萧红英年早逝,在步入文坛的十年间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从《商市街》到《生死场》,从《呼兰河传》到《小城三月》,每一篇都和她独特而丰富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这也使她被越来越多的人研究。《呼兰河传》这部小说是1937年在武汉召开《七月》文艺座谈会时决定创作的,到了1940年才全部创作完成,那时的萧红早已来到香港。创作小说期间,是抗日战争最激烈的时刻,远离故土的萧红在创作有关自己故土的作品时越发怀念自己的故乡,于是,萧红便借作品抒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自己的思念,于是就有了这部被视为萧红自传式作品的小说——《呼兰河传》。茅盾在《呼兰河传序》中这样描述:“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部小说就是以萧红的童年生活为材料进行创作的,通过它,我们可以探索萧红在幼年时的生活,那时萧红的世界里没有父母的关心疼爱,唯一的温暖来自于自己六七十岁的祖父,和祖父间的温暖情谊成为萧红童年中最温暖和难忘的记忆。正是源于这份温暖,促使萧红完成这部半自传的长篇小说,也让现代很多对萧红生平经历的研究得以延续。《小城三月》的创作是在完成《呼兰河传》一年后开始的,那时的萧红病魔缠身,忍着疼痛完成《小城三月》,但好景不长,半年后,萧红因手术感染在香港病逝。虽然小说写的是“翠姨”的爱情悲剧,但又何尝不是在折射自己的爱情经历呢。两部小说里的人物描写与性格塑造有着共性,也有各自的特性,而男女之间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待遇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却也展示出相同的“人”。一部作品中故事的来源,总是和作者本身的经历有关,就像《呼兰河传》的童年生活与《小城三月》的人生悲剧,一个关乎作者的童年生活,一个关乎作者的感情经历。本文正是抓住作品与作者经历之间的关联,通过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分析其男性与女性人物的刻画,以及背后所体现的独特的“人”。这里的“人”也是由于处在当时思想解放的大环境而产生的,彼时社会上的女性呼吁地位平等,打破封建传统,呼吁人权,开始对自己政治生命进行探寻。本文正是要通过对独特的“人”的分析,来展现萧红所追求的“生命意蕴”。
一、萧红的孤寂人生与文学确证
(一)童年生活
萧红,学名张秀环,后被外祖父改名为张迺莹,“萧红”则是她在1935年发表《生死场》时初次使用的笔名。萧红于1911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在当地颇有声望的封建地主家庭,出生前她家中期望是个儿子继承家业,出生却是个女儿,故而父亲对她不太喜爱。没过几年母亲去世。母亲去世后还在守孝期的时候,父亲将继母娶进门。女儿身让她从出生便遭受偏见,除了祖父的唯一关爱外,在那个家里基本是备受束缚于压抑,总会受到家中其他人都歧视与冷眼相待。祖父是萧红冷漠童年里的一抹温暖,“后花园”是萧红和祖父的净土。“我拉着祖父就到后院里去了,一到了后院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有一次萧红给祖父的帽子上插满了一圈玫瑰花,祖父也只是淡淡的笑看着萧红玩闹。而萧红自己对父母和祖父的看法,她在《呼兰河传》中这样写道:“等我生来了,第一给了祖父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的爱我。是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何况又有后花园!”如此差别对待,让萧红小小年纪便懂得了人情冷暖,培养了她刚硬要强的性格。后来萧红在自己的一篇散文中提到祖父对自己的影响,她说:“可是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向,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萧红祖父“幼读诗书约十余年”,在萧红幼时喜欢给萧红诵读古诗文,萧红也总是缠着祖父为其背诵古诗,这为萧红打下了很好地文学基础,也在萧红心中埋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很多家长意识到要让子女接受新思想教育,于是在小城的小学里设置女生部后,萧红便成了第一批入学的学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萧红自小聪颖,在学校表现也突出,尤其是在写作方面,文笔细腻,对普通的故事也可以描述的生动精彩,相继在校报发表过一些小文章,此时在文笔上的天赋已初见端倪。
在学校的生活让萧红离开祖父与他的“后花园”后,寻找到了另一种情感寄托,学校的新思想教育使她开阔了眼界与知识面,也让萧红的心中向往自由和更广阔的天空。在她小学毕业后父亲严禁萧红继续去读书,而继母也要养育自己亲生的孩子,便不愿伺候这张家的大小姐,二人自此水火不容,当父亲知道二人争吵后,却说萧红“不要脸”,作为父亲,此等言论着实令萧红心寒。一番争执下萧红病倒了,祖父心疼萧红便来到萧红父亲面前求情,却仍旧没有让父亲改变决定。而萧红自己谈及这件事情时说:“当年,我升学了,那不是什么人帮助我,是我自己向家庭施行的骗术。”至于她说的骗术是什么,则没有说过,也谈及,似乎对这件事情讳莫如深。最终,萧红考取了哈尔滨的一所女子中学,却也因此和家中闹得不可开交。在校期间,萧红接触大量国外读物,并且结交很多思想开放的同学校友,还投身于著名的“119反帝护路爱国运动”。后来给祖父过完八十大寿后不久祖父便去世了,萧红专门写了一篇散文纪念祖父,“我若死掉祖父,就死掉我一生最重要的一个人,好象他死了就把人间一切‘爱’和‘温暖’带得空空虚虚。我的心被丝线扎住或铁丝绞住了。”萧红唯一的净土就这样消失了,再次回想自己的幼年生活,接受过新思想教育的萧红更是决定要突破封建家族的专制,去寻找人权自由。
(二)情感之路与文学确证
在小说的结尾,春天又到了。“春天为什么它不早一点来但那是不能的了,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的短。”这句话看似感叹春天易逝,实则在感叹翠姨的命运,翠姨的人生就像春天一样虽短暂易逝,却带给人温暖和希望。这不仅是四季的轮回,也意味着世间众生人生的轮回。萧红笔下的春天不只是大自然中的春天,更是指人们思想上的春天,传统传统思想下冬天的阴霾终将散去,新思想下的男女平等也会像春天一样到来。萧红笔下的春天是温暖的,充满希望的,却也是短暂的。
致 谢
我的毕业论文《从性别角度探寻萧红小说中的生命意蕴---以《小城三月》和《呼兰河传》为例》是在我的指导老师姜吉林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选题到论文完成,姜老师给予了我耐心指导与细心关怀,有了老师耐心指导与细心关怀我才不会在设计的过程中迷失方向,失去前进动力。姜老师有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这些都是我所需要学习的,感谢姜老师给予了我这样一个学习机会,谢谢!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