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中策士说辞的艺术技巧(附件)【字数:16976】
摘 要战国时代,周室衰颓,群雄争霸;君主们无不渴求贤才以图强。在这段时期,策士作为一个重要群体活跃于各国,其轻摇唇舌道出的一番说辞小可使得当权者心回意转,大可翻覆天下之局势,作用不可小觑。《战国策》一书正是对策士们的思想行为加以载述,让后人借此了解他们在局势混乱又开放自由的战国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文从策士的说辞入手,以典籍《战国策》为基础,对策士这一战国时期的活跃群体进行探究,分析探讨策士说辞的艺术技巧及其对战国、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策士身份概述 3
1.1《战国策》中的策士群体简介 3
1.2策士群体产生的原因 3
1.2.1社会原因 3
1.2.2个人原因 3
1.3策士的社会地位 3
第二章 策士说辞的艺术技巧 5
2.1以古为鉴,辨析利害 5
2.2引用寓言,以小见大 6
2.3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7
2.4深谋远虑,走一看三 8
2.5携以声势,先声夺人 8
2.6抑扬有序,环环相扣 10
2.7巧用修辞,生动形象 11
2.7.1排比 11
2.7.2比喻 11
2.7.3其他 12
第三章 策士说辞的影响 13
3.1对战国 13
3.1.1国家影响 13
3.1.2个人影响 14
3.1.3学术影响 14
3.2对后世 15
3.2.1寓言及成语 15
3.2.2辩论技巧 15
结束语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引 言
一、选题的意义及研究现状
对于《战国策》的研究,向来是以史学为大方向的。战国的这段历史,也确是奴隶社会往封建社会的重要转型阶段,在分封制与中央集权之间,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此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社会,无论是阶级成分还是环境,都增加了许多不可控的变化因素。
学界对《战国策》的研究,一方面是对历史的深入探讨,自秦汉以来,战国史的光彩就从未暗淡过,历代大家先贤众说纷纭至今,依旧盛而不衰。而另一方面的研究,便是其文学价值。这本典籍所述史实纷繁,各色人等的刻画描写极为生动,其中所着笔墨最多的当为策士。从以往学界的研究成果来看,历史与文学两方面算不得分庭抗礼,历史相关的研究不可避免的占了大头,而在文学这块中,主要的便是针对策士说辞的研究。而前人对这部分的讨论大多集中于修辞手法,对言谈技巧稍有忽略,本文欲将重心移至此处加以补漏。
本文的探究对象便是策士的说辞,这是基于前人的学术成果上进行的,除了对艺术技巧的分析,本文也力图在其影响方面做出讨论,意在更进一步了解策士群体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与遗留给后人的语言财富。
策士的概念及其与《战国策》的关系讨论
西汉末年,刘向编订此书时,认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由此可看出,刘向认为《战国策》之主要记载,即为当时游士的言行举止。在正文开始之前,需先明了何为策士及其与《战国策》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才能将策士放置于准确的背景中,进而划定研究的范畴与目的。
策士由字面意思解释,便是出谋划策的士人。按西周的分封制度来说,诸侯受天子分封,封地叫做国,诸侯再将国分封给大夫,大夫下面还有最低一级的贵族,即为士,这些大夫和士是可以帮助国君治理国家的。按理说,自小受到高等教育的贵族阶级,是国君左膀右臂的首选,何以假手外来人士呢?原因有二。
一是自家贵族靠不住。东周社会动荡,各国间的兼并战争时有发生,国君急需将权力集中于己手,而按照分封制度的规矩,国君不能对大夫的家事多有干预,而士与大夫的血缘关系显然近于国君,同气连枝的贵族们对君权是个很大的威胁,因而国君不可避免地选择更容易知根知底的外来求职者。
二是外来人士有能力。这些人中,有庶人,他们可能是受到过教育的平民;有他国的低等贵族,他们可能因为家族没落难以为继,出国另谋出路的。其共同点便是胸有良谋,当作为国君治国和集权的助力受到任用,这些人,便可以统称为“策士”了。
策士与《战国策》的关联,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所载内容还是创作背景,都不可避免与“策士”产生交集,这是本文写作中取材的便利之处。这本典籍中所载史例常以策士为主角不必多作赘言,需要提及的是,《战国策》虽是西汉刘向汇编、甚至在刘向将其整合成书之前书名都不能确定,但真正的著作者不详,其各国史策出自战国时期多人之手,所收策士的纵横之论也颇为纷杂,大体所载即是策士的政见与外交,这也是本文选取策士作为分析对象的原因。至于策士在战国时期何以存在、其地位及具体影响,下文会做详细说明。
写作主旨及概要
以上对策士的简略分析及对《战国策》研究方向的探讨,大体可以确定本文的写作范畴。本文结构简单,除引言外仅分成三个部分,由策士身份概述、策士说辞的艺术技巧、策士说辞的影响构成,并以第二部分即对说辞技巧的分析为重点研讨对象。
本文的写作主旨有二,一为以分点细化策士说辞的方式,对策士言谈中的种种技巧加以说明;二为探究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以及绵延后世的作用。在写作中需要摘录《战国策》原文之处,笔者尽量择取知之者众的名篇,避开语焉不详或背景不明的章节,以求论述更为清晰明了。然本文并非对《战国策》做全面研究,也无法顾及全书,仅从中截取一些篇章进行说辞技巧方面的分析,且在写作中重古轻今,笔者亦见拙于对古今联系的分析,因此对说辞技巧与当今社会之间的联系方面草草创就,此为本文的不足之处。笔者愿于日后学习中继续这方面的探究,也欢迎他人的补充与改进。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策士身份概述 3
1.1《战国策》中的策士群体简介 3
1.2策士群体产生的原因 3
1.2.1社会原因 3
1.2.2个人原因 3
1.3策士的社会地位 3
第二章 策士说辞的艺术技巧 5
2.1以古为鉴,辨析利害 5
2.2引用寓言,以小见大 6
2.3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7
2.4深谋远虑,走一看三 8
2.5携以声势,先声夺人 8
2.6抑扬有序,环环相扣 10
2.7巧用修辞,生动形象 11
2.7.1排比 11
2.7.2比喻 11
2.7.3其他 12
第三章 策士说辞的影响 13
3.1对战国 13
3.1.1国家影响 13
3.1.2个人影响 14
3.1.3学术影响 14
3.2对后世 15
3.2.1寓言及成语 15
3.2.2辩论技巧 15
结束语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引 言
一、选题的意义及研究现状
对于《战国策》的研究,向来是以史学为大方向的。战国的这段历史,也确是奴隶社会往封建社会的重要转型阶段,在分封制与中央集权之间,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此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社会,无论是阶级成分还是环境,都增加了许多不可控的变化因素。
学界对《战国策》的研究,一方面是对历史的深入探讨,自秦汉以来,战国史的光彩就从未暗淡过,历代大家先贤众说纷纭至今,依旧盛而不衰。而另一方面的研究,便是其文学价值。这本典籍所述史实纷繁,各色人等的刻画描写极为生动,其中所着笔墨最多的当为策士。从以往学界的研究成果来看,历史与文学两方面算不得分庭抗礼,历史相关的研究不可避免的占了大头,而在文学这块中,主要的便是针对策士说辞的研究。而前人对这部分的讨论大多集中于修辞手法,对言谈技巧稍有忽略,本文欲将重心移至此处加以补漏。
本文的探究对象便是策士的说辞,这是基于前人的学术成果上进行的,除了对艺术技巧的分析,本文也力图在其影响方面做出讨论,意在更进一步了解策士群体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与遗留给后人的语言财富。
策士的概念及其与《战国策》的关系讨论
西汉末年,刘向编订此书时,认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由此可看出,刘向认为《战国策》之主要记载,即为当时游士的言行举止。在正文开始之前,需先明了何为策士及其与《战国策》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才能将策士放置于准确的背景中,进而划定研究的范畴与目的。
策士由字面意思解释,便是出谋划策的士人。按西周的分封制度来说,诸侯受天子分封,封地叫做国,诸侯再将国分封给大夫,大夫下面还有最低一级的贵族,即为士,这些大夫和士是可以帮助国君治理国家的。按理说,自小受到高等教育的贵族阶级,是国君左膀右臂的首选,何以假手外来人士呢?原因有二。
一是自家贵族靠不住。东周社会动荡,各国间的兼并战争时有发生,国君急需将权力集中于己手,而按照分封制度的规矩,国君不能对大夫的家事多有干预,而士与大夫的血缘关系显然近于国君,同气连枝的贵族们对君权是个很大的威胁,因而国君不可避免地选择更容易知根知底的外来求职者。
二是外来人士有能力。这些人中,有庶人,他们可能是受到过教育的平民;有他国的低等贵族,他们可能因为家族没落难以为继,出国另谋出路的。其共同点便是胸有良谋,当作为国君治国和集权的助力受到任用,这些人,便可以统称为“策士”了。
策士与《战国策》的关联,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所载内容还是创作背景,都不可避免与“策士”产生交集,这是本文写作中取材的便利之处。这本典籍中所载史例常以策士为主角不必多作赘言,需要提及的是,《战国策》虽是西汉刘向汇编、甚至在刘向将其整合成书之前书名都不能确定,但真正的著作者不详,其各国史策出自战国时期多人之手,所收策士的纵横之论也颇为纷杂,大体所载即是策士的政见与外交,这也是本文选取策士作为分析对象的原因。至于策士在战国时期何以存在、其地位及具体影响,下文会做详细说明。
写作主旨及概要
以上对策士的简略分析及对《战国策》研究方向的探讨,大体可以确定本文的写作范畴。本文结构简单,除引言外仅分成三个部分,由策士身份概述、策士说辞的艺术技巧、策士说辞的影响构成,并以第二部分即对说辞技巧的分析为重点研讨对象。
本文的写作主旨有二,一为以分点细化策士说辞的方式,对策士言谈中的种种技巧加以说明;二为探究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以及绵延后世的作用。在写作中需要摘录《战国策》原文之处,笔者尽量择取知之者众的名篇,避开语焉不详或背景不明的章节,以求论述更为清晰明了。然本文并非对《战国策》做全面研究,也无法顾及全书,仅从中截取一些篇章进行说辞技巧方面的分析,且在写作中重古轻今,笔者亦见拙于对古今联系的分析,因此对说辞技巧与当今社会之间的联系方面草草创就,此为本文的不足之处。笔者愿于日后学习中继续这方面的探究,也欢迎他人的补充与改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