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史记里的意念被动句
摘 要被动句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是古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被动句式和意念被动句。《史记》作为我国的纪传文学,是研究被动句的重要语料之一。研究被动句的文章不在少数,但是研究意念被动句的文章较少,也少有人关注意念被动句,甚至在语文教学中也很少有老师讲解这一内容。意念被动句时常处于被忽略或者被当成主动句对待,这就造成了对文章理解出现误差。所以,研究意念被动句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本文基于《史记》和大量的相关文献来研究意念被动句,通过分析其形成的条件及辨别方式,对无标识被动句的特点进行探析;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析意念被动句的方法,以期更准确地掌握意念被动句的特点及更顺利的进行汉语教学。
目录
引言 1
1. 意念被动句 2
1.1. 意念被动句的定义 2
1.2. 意念被动句的发展 3
2. 《史记》中的意念被动句 4
2.1. 主语+动词+宾语 4
2.2. 主语+动词+补语 5
2.3. 动词本身表被动 6
2.3.1. 受事主语在动词之前 6
2.3.2. 受事主语在动词之后 7
3. 意念被动句的分析方法 8
3.1. 从语法分析入手 8
3.2. 联系文章背景分析 8
3.3. 从事理逻辑分析研究上分析 8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引言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我国纪传体文学的奠基之作。作为一部优秀的史书,不仅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纪传文学。是历史家学习的典范,也是文学家学习的典范。作为一部对后代影响深远的史书,也是研究古汉语被动句的重要语料之一。
被动句与主动句不同,其主语是受事者,而不是施事者。根据有无形式标志,可分为被动句式和意念被动句两种。被动句式在谓语前面或后面带有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标志,比较容易辨认。而意念被动句需要结合上下文从句子意思上去理解。看主语是否是谓语动词的受事而不是施事。是意念上的被动,比较难理解。
高中课程对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1] 。从这一要求可以看出高中阶段的学习一斤开始重视对文言句式的学习了。近年的高考也开始把文言文句式纳入考察重点当中。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重视文言句式的教学。文言文句式总分为两类:一类是固定句式;另一类是特殊句式。意念被动句就是特殊句式所包含的被动句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它没有明显的被动句标志,但在语义翻译上呈被动的形式。这类被动句因其本身没有像标志性被动句那样明显的标志,常在教学的过程中,处于一句话带过,甚至是被忽略的尴尬境地。这直接导致了学习主体对意念被动句的理解出现误差,也会把它当作主动句对待。所以,应当重视对意念被动句的研究。
意念被动句
意念被动句是被动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常见被动句的是意念被动句没有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语,在学习文言作品的时候就需要我们特殊对待这类句式了。例如:
(1)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2]p162(相国吕不韦因为受嫪毐的事情牵连被免职)
句中的动词“免”是意念上的被动,要翻译为“被免”。如果不把该句当被动句处理,这个句子在理解上就容易出现偏差。
(2)是时屈原即疏[2]p1935(这是屈原已经被楚怀王疏远了)
该句中动词“疏”要译为“被疏远”。
(3)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2]p2026(按律当斩,同行十三人,都被斩了)
以上例句中的主语对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都没有施动能力。例如(1)中的“免”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只能是吕不韦被免职,而不是吕不韦免去别人的职位。结合上下文就能知道例(2)中的“疏”是“被疏远”。例(3)中“斩”主语是人,人一般情况下不会自杀,根据上下人来理解能清楚的知道这里的“斩”是“被斩”。
“意念被动句是春秋以前汉语表示被动意义的基本方式”[3]。春秋以后,带有被动标志词的被动句相继出现,成为表示被动的主要形式,但是意念被动句并没有因为它们的出现而消亡。一部分意念被动句依旧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人们广泛运用着。
意念被动句的定义
“意念被动句没有专门用来表示被动意义的标志词,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句子的意思去理解。它与主动句在形式上是相似”[4]。这种被动句只能通过上下文中主语同谓语之间语义关系去理解、判断。看主语是否是谓语动词的受事而不是施事。例如:
(4)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报任安书》)——(文王被拘禁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穷困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子被砍去膝盖骨后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谪到蜀地,有《吕览》流传于世;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
例(4)中没有特定的表被动的字词,但通过分析、判断,还是可以发现这类句子所蕴含的被动意义。其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是受事,所以“拘”就是“被拘禁”;“厄”就是“被困厄”;“放逐”就是“被流放”;“膑脚”就是“被截去膝盖骨”;“迁蜀”就是“被贬谪到蜀地”;“囚秦”就是“被囚禁在秦国”。
“在文言文的学习当中可从及物动词后是否带宾语入手,来判断主语是否是受事者”[5]。如“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这里的“放逐”就是及物动词,后面应该跟宾语,但是在此处却没有宾语。因此,我们就可以断定主语“屈原”是受事者,在此处应该翻译成“屈原被放逐”。
意念被动句的发展
没有结构标志的意念上的被动句出现的很早,在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了,是最早出现的被动句,没有特殊的语法标志,显性的结构形式与主动句相似。直至春秋之前,意念被动句是汉语表示被动意义的基本方式。
由于意念被动句没有固定的结构标识,读者在理解文章时难度较大,容易出现歧义,不易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所以春秋以后渐渐出现了有结构标志的被动句,也就是常见的“为字句”、“见字句”等,这类句子有特定的字词来表被动,在语义上较之意念被动句而言更容易把握。这一时期出现了意念被动句与常见被动句式并存的现象。
尽管意念被动句完全依靠对语义和语境的理解来确定被动关系,比较难理解,也没有随着时间的演变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时至今日,意念被动句依旧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例如:“饭吃了”(饭被吃)、“桌子擦了”(桌子被擦)、“地扫了”(地被扫)等生活常用语都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这一类意念被动句,用语简单,被动意义简单直白。所以,在语言发展中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活力。
目录
引言 1
1. 意念被动句 2
1.1. 意念被动句的定义 2
1.2. 意念被动句的发展 3
2. 《史记》中的意念被动句 4
2.1. 主语+动词+宾语 4
2.2. 主语+动词+补语 5
2.3. 动词本身表被动 6
2.3.1. 受事主语在动词之前 6
2.3.2. 受事主语在动词之后 7
3. 意念被动句的分析方法 8
3.1. 从语法分析入手 8
3.2. 联系文章背景分析 8
3.3. 从事理逻辑分析研究上分析 8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引言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我国纪传体文学的奠基之作。作为一部优秀的史书,不仅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纪传文学。是历史家学习的典范,也是文学家学习的典范。作为一部对后代影响深远的史书,也是研究古汉语被动句的重要语料之一。
被动句与主动句不同,其主语是受事者,而不是施事者。根据有无形式标志,可分为被动句式和意念被动句两种。被动句式在谓语前面或后面带有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标志,比较容易辨认。而意念被动句需要结合上下文从句子意思上去理解。看主语是否是谓语动词的受事而不是施事。是意念上的被动,比较难理解。
高中课程对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1] 。从这一要求可以看出高中阶段的学习一斤开始重视对文言句式的学习了。近年的高考也开始把文言文句式纳入考察重点当中。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重视文言句式的教学。文言文句式总分为两类:一类是固定句式;另一类是特殊句式。意念被动句就是特殊句式所包含的被动句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它没有明显的被动句标志,但在语义翻译上呈被动的形式。这类被动句因其本身没有像标志性被动句那样明显的标志,常在教学的过程中,处于一句话带过,甚至是被忽略的尴尬境地。这直接导致了学习主体对意念被动句的理解出现误差,也会把它当作主动句对待。所以,应当重视对意念被动句的研究。
意念被动句
意念被动句是被动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常见被动句的是意念被动句没有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语,在学习文言作品的时候就需要我们特殊对待这类句式了。例如:
(1)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2]p162(相国吕不韦因为受嫪毐的事情牵连被免职)
句中的动词“免”是意念上的被动,要翻译为“被免”。如果不把该句当被动句处理,这个句子在理解上就容易出现偏差。
(2)是时屈原即疏[2]p1935(这是屈原已经被楚怀王疏远了)
该句中动词“疏”要译为“被疏远”。
(3)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2]p2026(按律当斩,同行十三人,都被斩了)
以上例句中的主语对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都没有施动能力。例如(1)中的“免”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只能是吕不韦被免职,而不是吕不韦免去别人的职位。结合上下文就能知道例(2)中的“疏”是“被疏远”。例(3)中“斩”主语是人,人一般情况下不会自杀,根据上下人来理解能清楚的知道这里的“斩”是“被斩”。
“意念被动句是春秋以前汉语表示被动意义的基本方式”[3]。春秋以后,带有被动标志词的被动句相继出现,成为表示被动的主要形式,但是意念被动句并没有因为它们的出现而消亡。一部分意念被动句依旧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人们广泛运用着。
意念被动句的定义
“意念被动句没有专门用来表示被动意义的标志词,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句子的意思去理解。它与主动句在形式上是相似”[4]。这种被动句只能通过上下文中主语同谓语之间语义关系去理解、判断。看主语是否是谓语动词的受事而不是施事。例如:
(4)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报任安书》)——(文王被拘禁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穷困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子被砍去膝盖骨后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谪到蜀地,有《吕览》流传于世;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
例(4)中没有特定的表被动的字词,但通过分析、判断,还是可以发现这类句子所蕴含的被动意义。其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是受事,所以“拘”就是“被拘禁”;“厄”就是“被困厄”;“放逐”就是“被流放”;“膑脚”就是“被截去膝盖骨”;“迁蜀”就是“被贬谪到蜀地”;“囚秦”就是“被囚禁在秦国”。
“在文言文的学习当中可从及物动词后是否带宾语入手,来判断主语是否是受事者”[5]。如“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这里的“放逐”就是及物动词,后面应该跟宾语,但是在此处却没有宾语。因此,我们就可以断定主语“屈原”是受事者,在此处应该翻译成“屈原被放逐”。
意念被动句的发展
没有结构标志的意念上的被动句出现的很早,在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了,是最早出现的被动句,没有特殊的语法标志,显性的结构形式与主动句相似。直至春秋之前,意念被动句是汉语表示被动意义的基本方式。
由于意念被动句没有固定的结构标识,读者在理解文章时难度较大,容易出现歧义,不易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所以春秋以后渐渐出现了有结构标志的被动句,也就是常见的“为字句”、“见字句”等,这类句子有特定的字词来表被动,在语义上较之意念被动句而言更容易把握。这一时期出现了意念被动句与常见被动句式并存的现象。
尽管意念被动句完全依靠对语义和语境的理解来确定被动关系,比较难理解,也没有随着时间的演变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时至今日,意念被动句依旧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例如:“饭吃了”(饭被吃)、“桌子擦了”(桌子被擦)、“地扫了”(地被扫)等生活常用语都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这一类意念被动句,用语简单,被动意义简单直白。所以,在语言发展中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活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