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附件)
摘 要 《诗经》中的每一篇弃妇诗都各具特色,生动活泼,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弃妇诗虽然内容和艺术手法上有相近的地方,但在语言、思想等方面各不相同,本文将《诗经》中弃妇形象分为三个类型,从不同的类型阐述了女子被弃后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态度,展现女子被弃后的心理历程。另外,也论述了《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对现代女性婚姻的重要的借鉴意义。
目 录
引言 1
1 弃妇诗的形象类型 2
1.1 决绝醒悟型 2
1.2 谴责控诉型 3
1.3 痴情如故型 4
2 弃妇产生的原因 6
2.1 经济地位的变化 6
2.2 礼法制度的束缚 6
2.3社会风气日益衰退..................................................................................... 6
2.4 年老色衰成为弃妇产生的直接原因 7
2.5 无子是弃妇产生的重要原因 7
3 “弃妇诗”的悲剧色彩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8
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引言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弃妇诗是《诗经》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女性的权利和幸福在当时得不到任何保证,女人的一生都被男性所主宰,一旦被抛弃,难逃悲惨命运。《诗经》里的弃妇诗多数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来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状况,从而呈现出不合理的夫权制下女性的悲剧命运和复杂的心理。这些弃妇诗体现了《诗经》时代女性承受的巨大痛苦,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值得研究。最早将弃妇诗写进文学作品的是《诗经》,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诗经》弃妇诗的研究己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有不足之处,例如:一、关于弃妇被弃的原因各有各的说法,有的甚至不能看到女性被抛弃的社会根源;二、对《诗经》中弃妇诗的演变缺少系统的研究。而笔者将本文中的弃妇形象分为三个类型,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从不同的类型阐述女子被弃后所反映出的不同的态度,以及被弃后的心理历程,随后分析弃妇产生的原因,阐述“弃妇诗”的悲剧色彩对现代女性婚姻的启示。
1 弃妇诗的形象类型
要对《诗经》中的弃妇形象进行分类,首先要给弃妇一个明确的解释。
胡元翎女士认为:“就弃妇而言,不是单纯的认为被丈夫休弃回家才算数,那些一直在名义上保持的婚姻关系,却被喜新厌旧的丈夫冷落的妻子们也都应当被算作是弃妇,而且还是更深刻意义上的弃妇,弃妇诗是抒写因婚姻破裂然后被丈夫抛弃的妇女的生活经历、思想情感以及心理活动的诗歌。弃妇诗在中国历史上有其重要的文化意义,那些表现弃妇们悲苦哀怨的弃妇诗成为了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题材。”[1]P58上文对弃妇诗的界定,综合历代研究《诗经》有代表性的意见,选定以下诗篇作为研究的文本:《我行其野》、《中谷有蓷》、《江有汜》、《柏舟》、《终风》、《邶风谷风》、《日月》、《遵大路》、《小雅谷风》、《白华》、《氓》共11篇。在这里,笔者将其分为三类做详细探讨。
1.1 决绝醒悟型
《卫风氓》中的弃妇是《诗经》所有弃妇中最具有抗争精神的女子了。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是整首诗的灵魂,也是女子对抛弃自己的丈夫的控诉,是对爱情的绝望,也是一种释然。女主人公坚强、果断、坚毅、豁达,描绘了一个勇敢自信、面对现实的人物形象,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的态度。
《氓》虽然也遵循“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传统习俗,但主要体现的是自由和民主。也许是因为她对丈夫有了真正的爱情,所以在被抛弃后,要比常人更加痛苦。
同时,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女性形象的独立精神。它所包含的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含义,它对当今社会的女性对待婚姻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古代的女人在被丈夫抛弃后,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回到娘家更是受到亲人的歧视,正如“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她们被封建的礼制所束缚,是失去了自由的生命个体, 而《氓》中的女子却像一个战士站起来,大声的控诉夫权制社会“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女主人公坚决地选择离开,结束了这段已经没有爱情的婚姻,使她独立人格魅力熠熠生辉!这首诗讽刺了“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2]P213的社会风气。结尾的三句:“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女主人公从被抛弃的经历中总结出的充满鲜血和泪水的教训,她决定对过去不再执着,并告诫姐妹们,以免她们重复自己的覆辙。在这里,诗人为读者展现出女主人公深深的悔意,同时也写出了女人的性格中非常可贵和坚强的一面。
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女性逐渐沦为家庭的附庸,并由男性主导压迫。进入奴隶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变得更加卑微。而《氓》之所以成为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一首弃妇诗,其关键点就在于它通过刻画两个鲜明形象做出对比,一个是令人同情的弃妇形象,另一个则是朝三暮四负心男子的形象,让人们更加同情女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更重要的一点是,女主人公的在面对被弃后的果敢决绝,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1.2 谴责控诉型
在面对被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和态度,而这一类女子抒发自己被弃后的无奈与痛苦:或者责怪他们的父母对她们的冷漠,或者埋怨丈夫朝三暮四,悲叹自己遭遇凄惨,有眼无珠嫁给了一个负心汉,在不断的控诉谴责中倾吐内心的伤痛。笔者将这一类型的诗篇分为5首,即《中谷有蓷》、《江有汜》、《日月》、《小雅谷风》、《邶风谷风》。
这五首诗歌在语言和艺术表达上大相径庭,但是在情感表达上都是对负心汉及不公的社会不断谴责控诉,例如:《召南江有汜》“采用爱情咒语式,表达对负心情人的咒怨”[3]P2,诗人已知吟唱该诗无法挽回对方的心,却可以给对方造成良心上的谴责,让不忠的负心汉不寒而栗,对自己也有一些心理安慰作用。
《邶风谷风》和《小雅谷风》都是对丈夫富贵后,抛弃自己,迎娶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无奈的哀怨。像《中谷有蓷》中的女子形象,自哀自悼地唱道:“有女仳离,嘅其叹矣”、“有女仳离,条其啸矣”她悲凉的叹息是“遇人之艰难矣!”、“遇人之不淑矣!” ,如同,《日月》中“胡能有定” 三次感叹,怒斥男子的无情无义、不念旧情。
目 录
引言 1
1 弃妇诗的形象类型 2
1.1 决绝醒悟型 2
1.2 谴责控诉型 3
1.3 痴情如故型 4
2 弃妇产生的原因 6
2.1 经济地位的变化 6
2.2 礼法制度的束缚 6
2.3社会风气日益衰退..................................................................................... 6
2.4 年老色衰成为弃妇产生的直接原因 7
2.5 无子是弃妇产生的重要原因 7
3 “弃妇诗”的悲剧色彩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8
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引言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弃妇诗是《诗经》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女性的权利和幸福在当时得不到任何保证,女人的一生都被男性所主宰,一旦被抛弃,难逃悲惨命运。《诗经》里的弃妇诗多数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来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状况,从而呈现出不合理的夫权制下女性的悲剧命运和复杂的心理。这些弃妇诗体现了《诗经》时代女性承受的巨大痛苦,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值得研究。最早将弃妇诗写进文学作品的是《诗经》,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诗经》弃妇诗的研究己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有不足之处,例如:一、关于弃妇被弃的原因各有各的说法,有的甚至不能看到女性被抛弃的社会根源;二、对《诗经》中弃妇诗的演变缺少系统的研究。而笔者将本文中的弃妇形象分为三个类型,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从不同的类型阐述女子被弃后所反映出的不同的态度,以及被弃后的心理历程,随后分析弃妇产生的原因,阐述“弃妇诗”的悲剧色彩对现代女性婚姻的启示。
1 弃妇诗的形象类型
要对《诗经》中的弃妇形象进行分类,首先要给弃妇一个明确的解释。
胡元翎女士认为:“就弃妇而言,不是单纯的认为被丈夫休弃回家才算数,那些一直在名义上保持的婚姻关系,却被喜新厌旧的丈夫冷落的妻子们也都应当被算作是弃妇,而且还是更深刻意义上的弃妇,弃妇诗是抒写因婚姻破裂然后被丈夫抛弃的妇女的生活经历、思想情感以及心理活动的诗歌。弃妇诗在中国历史上有其重要的文化意义,那些表现弃妇们悲苦哀怨的弃妇诗成为了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题材。”[1]P58上文对弃妇诗的界定,综合历代研究《诗经》有代表性的意见,选定以下诗篇作为研究的文本:《我行其野》、《中谷有蓷》、《江有汜》、《柏舟》、《终风》、《邶风谷风》、《日月》、《遵大路》、《小雅谷风》、《白华》、《氓》共11篇。在这里,笔者将其分为三类做详细探讨。
1.1 决绝醒悟型
《卫风氓》中的弃妇是《诗经》所有弃妇中最具有抗争精神的女子了。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是整首诗的灵魂,也是女子对抛弃自己的丈夫的控诉,是对爱情的绝望,也是一种释然。女主人公坚强、果断、坚毅、豁达,描绘了一个勇敢自信、面对现实的人物形象,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的态度。
《氓》虽然也遵循“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传统习俗,但主要体现的是自由和民主。也许是因为她对丈夫有了真正的爱情,所以在被抛弃后,要比常人更加痛苦。
同时,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女性形象的独立精神。它所包含的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含义,它对当今社会的女性对待婚姻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古代的女人在被丈夫抛弃后,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回到娘家更是受到亲人的歧视,正如“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她们被封建的礼制所束缚,是失去了自由的生命个体, 而《氓》中的女子却像一个战士站起来,大声的控诉夫权制社会“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女主人公坚决地选择离开,结束了这段已经没有爱情的婚姻,使她独立人格魅力熠熠生辉!这首诗讽刺了“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2]P213的社会风气。结尾的三句:“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女主人公从被抛弃的经历中总结出的充满鲜血和泪水的教训,她决定对过去不再执着,并告诫姐妹们,以免她们重复自己的覆辙。在这里,诗人为读者展现出女主人公深深的悔意,同时也写出了女人的性格中非常可贵和坚强的一面。
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女性逐渐沦为家庭的附庸,并由男性主导压迫。进入奴隶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变得更加卑微。而《氓》之所以成为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一首弃妇诗,其关键点就在于它通过刻画两个鲜明形象做出对比,一个是令人同情的弃妇形象,另一个则是朝三暮四负心男子的形象,让人们更加同情女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更重要的一点是,女主人公的在面对被弃后的果敢决绝,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1.2 谴责控诉型
在面对被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和态度,而这一类女子抒发自己被弃后的无奈与痛苦:或者责怪他们的父母对她们的冷漠,或者埋怨丈夫朝三暮四,悲叹自己遭遇凄惨,有眼无珠嫁给了一个负心汉,在不断的控诉谴责中倾吐内心的伤痛。笔者将这一类型的诗篇分为5首,即《中谷有蓷》、《江有汜》、《日月》、《小雅谷风》、《邶风谷风》。
这五首诗歌在语言和艺术表达上大相径庭,但是在情感表达上都是对负心汉及不公的社会不断谴责控诉,例如:《召南江有汜》“采用爱情咒语式,表达对负心情人的咒怨”[3]P2,诗人已知吟唱该诗无法挽回对方的心,却可以给对方造成良心上的谴责,让不忠的负心汉不寒而栗,对自己也有一些心理安慰作用。
《邶风谷风》和《小雅谷风》都是对丈夫富贵后,抛弃自己,迎娶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无奈的哀怨。像《中谷有蓷》中的女子形象,自哀自悼地唱道:“有女仳离,嘅其叹矣”、“有女仳离,条其啸矣”她悲凉的叹息是“遇人之艰难矣!”、“遇人之不淑矣!” ,如同,《日月》中“胡能有定” 三次感叹,怒斥男子的无情无义、不念旧情。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