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古风中的咏怀诗(附件)

摘 要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中的咏怀诗,大多采用香草美人的传统表现手法,借助拟人、用典、比兴等艺术特色,将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诗人自身经历两个方面结合向世人真实而又全面的展现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状态,更加立体的写出了诗人自身的理想和情感诉求。将诗人不同时期的不同人生心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目 录
引言 1
1 李白咏怀诗的主要内容 2
1.1 报效无门、怀才不遇 2
1.2 曲高和寡、知音难觅 3
1.3 无辜得罪、惨遭摈逐 4
2 咏怀诗的创作动机 5
2.1 社会原因 5
2.2 内在原因 6
3 李白《古风》咏怀诗的艺术特色 9
3.1 典故的运用 9
3.2 比兴手法的运用 10
4 《古风》中咏怀诗的继承和发展 11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引言
《古风》五十九首是诗人李白在他第一次漫游直至安史之乱爆发这一时期所创作的现实主义诗歌。
其中,其十四、十九、二十一、二十六、二十七、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四十四、四十九这十一首咏怀诗从怀才不遇;知音难觅;无罪遭摈,抨击时政这四个方面入手,并结合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环境所带来的人生经历,直面且尖锐的剖析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诗人内心的情感诉求,使得后世更加真实而又直观的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状态。
而《古风》中的咏怀诗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艺术价值,不单单是因为诗人全面而又真实的反映出当时的所见所感,更主要是诗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将用典和比兴两种创作手法相结合,将咏怀诗提高到一个新的艺术审美高度
1 李白咏怀诗的主要内容
所谓咏怀诗,主要指抒发诗人怀抱情志的诗。他所表现的是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反映,和个体生命力的把握以及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李白《古风》中的咏怀诗写于诗人人生的不同时期,更加深刻的反映了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当时的人生态度,所以使得咏怀诗的内容多样且情感复杂。笔者将《古风》中首咏怀诗分为了一下几方面内容。
1.1 报效无门、怀才不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白的一生,大多都在漫游中度过,二十岁只身出川,开始广泛的游历,诗人希望通过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举荐,而入仕途。但是,十年漫游虽结识诸多有识之士,但终究无法实现自己为国效力的理想,无奈继续北上。而李白这类的咏怀诗大多情调低沉充满着怀才不遇的人生感叹 。如《古风》其二十七当中:
燕赵有秀色,倚楼青云端。眉目艳皎月,笑倾城欢。常恐碧草晚,坐泣秋风寒。纤手怨玉琴,清晨起长叹。焉得偶公子,共乘双飞鸾。[1]P(108)
古往今来,诗人以“美人”自比,以示君王,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抱负的从古至今不乏其例。李白在这首诗中借燕赵之口表达自己“焉得偶公子,共乘双飞鸾”的愿望。但很明显,他与君子“比翼双飞”的愿望并没有实现。所以他只能“纤手怨玉琴,清晨起长叹。”叹息美人无法与君子相伴,就像自己无法在君主身边建功立业一样。美人再美君子无意,自己再有政治抱负和政治才能,终究得不到赏识,又有什么用呢?诗人在诗句中每每表达着自己怀才不遇的无奈之情。萧士赟在王琦的《李太白全集》中注:“此与二十六同意。怀才抱艺之士,恐未能见用,而老之将至,思得君子附离与共爵位而用世也。”[1]P(109) 不仅如此,在《古风》其二十六李白也将这种情感表达了出来。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华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空绝世。馨香竟谁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所得。愿托华池边。[1](P119)
在诗中,诗人将自己比作“碧荷”原本生长于莲池之中,供人观赏,但是无奈却生在里幽泉之中,无人问津。怀才不遇是痛苦的,但这首诗的情调却不单单只是痛苦,作者后来化用了曹植诗“朱华冒绿池”以及张协《七命》中的“飞霜迎节,高风送秋”来抒发自己内心的高洁情怀,最后一句,作者情感转变,写出了自己“结根未所得。愿托华池边。”的理想。
1.2 曲高和寡、知音难觅
一直贯穿在李白诗歌中的是他洒脱的思想,唐朝当时正值国力强盛,很多人渴望荣华富贵,建功立业。然而李白却以不世之才自居,他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强烈的鄙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现实的黑暗使他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正是由于他的这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和不与世俗低头的傲气,使得他在那个腐朽的社会显得格格不入。他这种曲高和寡的悲哀在《古风》其二十一、三十八中都有体现其中其二十一中言:
郢客吟白雪,遗响飞青天。徒劳歌此曲,举世谁为传。试为巴人歌,和者乃数千。吞声何足道,叹息空凄然。[1]P(102)
李白心性的洒脱是其他人无可比拟的,在这首诗中,他充分运用了比兴的手法,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典故充分的表达了自己的志向,感叹世间多为污秽之人,高洁之士已然不多。李白在这首诗中,借着“郢客吟白雪”却只能任其“遗响苍天”而口中唱着的巴人歌却在人间广为流传。诗人只能“叹息空凄然”。这首诗表面是感叹曲高和寡的悲哀,实则是在讥讽统治者不懂得如何体会百姓疾苦,不能选贤举能,对真正有才能的人视而不见,而世间也在也没有像他这样保持本心的人了。萧士赟在《李太白全集》注:“此感叹之辞,高才者知遇之难,卑污者投合之易,负才不遇者能不为之吞声叹息也!”[1(]P103)
而李白在《古风》三十八中更是将这种情感充分的表的出来 ,他利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以兰草自喻,将自己比作生在杂草中的兰草,无人欣赏,无人问津,却也高洁自知。而对于这一点乔象钟教授在,《<古风>考析》一文中也写道:“更多的咏怀诗是咏叹个人在政治上的希望和失意。这些诗歌使用传统的手法,以芳草、美人自喻,抒写自己希图为朝廷所用以及自己赐金放还之后的怨望心情。从屈原开始,这样的感怀诗已成为我国政治抒情诗的主要表现手法。”[4]
1.3 无辜得罪、惨遭摈逐
李白热爱祖国和人民,对人民的生活和祖国的命运表现出来极度的关切。但是他对于统治者一直保持着一种清醒的态度。他用他自己的方式对统治者投以高度的蔑视和讥讽,这是由于统治者治国不当带来的社会黑暗给予无比的痛恨和愤慨。这种思想常与对祖国和人民的爱结合在一起,因为这些统治者的无能而造成了社会的黑暗。他的这种思想在《古风》三十七中有着充分的表现。
燕臣昔恸哭,五月飞霜雪。庶女号苍天。震风击齐堂,精诚有所感,造化为悲伤。而我竟何辜,远身金殿旁。浮云蔽紫闼,白日难回光。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古来共叹息,流泪空沾裳。[1](P110)
李白在天宝初年被招入翰林。但是眼前的种种让他清醒的看到这早已不是一个太平盛世。这时大唐玄宗早已没有了当初的胸怀和报复。作者将自己比作荒秽于群沙中的明珠,任凭众草的欺凌。整首诗的基调是悲痛的,五月飞雪,庶女号天,这一切的都是李白内心冤屈的写照。自己的无辜遭罪,使得诗人更加对自己的仕途,自己的人生和这个社会感到了前所未有绝望。他敢问苍天“而我竟何辜,远身金殿旁。”而自己的光明早已被昏庸的君主所忽视。他只能“流泪空沾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7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