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境界理论对文学语言的重视

内容“境界”理论是王国维在其词评著述《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一套评词理论。其内涵强调作家应有对其所写之景物或感情有真切之感受,并且要能用文字将之真切的表达呈现出来,使读者能感作家之感。语言作为沟通媒介,钩连着人类社会的诸多领域,并伴随着社会历史发展不断衍生出新的语用,在不同的领域呈现出各自的特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中存在着许多区别于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的特殊性质。“境界”理论立足于语言本身,对其在文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思考,体现出对文学语言在语言表达的真切性、语言感受的真切性以及语言美感三大方面的重视。“境界”理论对文学语言的关注,实际上是对艺术化的语言的思考,这种重视根源于语言对于文学、作家以及读者的重要意义。
目 录
一、引言 1
二、文学语言的概念 1
三、王国维《人间词话》重视文学语言的体现 3
(一)重视语言表达的真切 3
(二)重视语言感受的真切 4
(三)重视语言的美感 6
1.语言的宏壮 6
2.语言的优美 7
四、王国维《人间词话》重视语言的意义 8
(一)强调语言对于文学的重要性 8
(二)强调语言对于作家的重要性 9
(三)强调语言对于读者的重要性 10
五、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王国维“境界”理论对文学语言的重视
一、引言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杰出学者,他早年追求新学,在研究哲学与美学的过程中将西方哲学与美学思想融于中国古典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人间词话》即是王国维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的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从体例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并无显著的差别,而它之所以是旧日诗词论著中屈指可数的作品,是因为其中包含了王国维结合中西方哲学与美学所融汇出的一套名为“境界”的初具体系的评词理论。“境界”理论所提之观点于中国传统的批评体系而言是一大创新,其本身具备深刻独到的见解,却因为受到传统诗话、词话的体式限制,导致了其在对理论意义的具体阐释方面有所欠缺。叶嘉莹先生在自己的著述《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说道:“因之其所蕴具之理论雏形与其所提出的某些评诗评词之精义,遂都不免于旧日诗词话之模糊影响的通病,在立论和说明方面常有不尽明白周至之处。所以《人间词话》虽曾受到过不少读者的重视,然而却也曾引起过不少争论和批评。”因“境界”理论兼具以上优点和不足,至今仍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多方面的深入阐发,这些研究或是通过发掘“境界”理论的词源以明确其义界,或从文化的角度解析“境界”理论的意义,或是立足于哲学的观点看“境界”理论的性质,还有关于“境界”理论之重要概念与西方文艺理论中的经典概念的比较研究等,这些研究取得的硕果丰富了“境界”理论的有关研究,而从“境界”理论与文学语言的关系这一视角进行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以下研究将基于过往有关“境界”理论与文学语言的研究成果,运用思辨法对二者的概念进行阐释从而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再立足于此来解读“境界”理论对文学语言表达的真切、语言感受的真切以及语言的美感三个方面的关注,从此三方面各自的内涵特征、实践方法以及理论意义着手,来探究“境界”理论对文学语言的重视。
文学语言的概念
要简洁明了,一步到位地对文学语言作出义界陈述,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我们大可以将其理解为“文学所使用的语言”,这种语言具备一些特质,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能与日常用语或科学用语区分开来。但仅仅因为文学本身是一个涵盖面极广的复杂集合,加之其又以语言为媒介,使得一切对文字的逻辑加工似乎都不曾离开文学的界限。
文学是词的艺术,因此文学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这是符合逻辑的推理,但事实往往比道理要复杂的多。艺术是美的创造,是能让主体获得美的感受的客体。主体的美感体验除了与外在表象的刺激关联以外,还受到自身经验结构的影响。若以美感作用是否存在为基准以断定一件作品能否被称为艺术(事实上是可行的),那么我们可以说,作品即艺术,因为没有一样艺术作品能引起所有人的美感体验,也没有任何一样作品绝对无法引起人的美感体验。各类艺术依托各自的媒介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语言文字就是构筑文学的材料,依托篇章结构成为作品。日常用语和科学语言似乎与艺术并无大的关联,然而当其按照一定的篇章结构呈现,即使是论文或一张请假条,它们的某一部分也会随即摆脱一些原有的表达约束,获得一些诸如风格和章法的美学因素的表现,即使作品整体的美感作用微弱而又不那么纯粹,但却实际存在。
诸如以上原因,文学语言的范围似乎也广大起来,由于语言与人类社会关联太深,方面太广,要做到明确日常语言、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之间的界限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勒内韦勒克与奥斯汀沃伦给出了合理的观点:
我们还必须认识到艺术与非艺术、文学与非文学的语言用法之间的区别是流动性的,没有绝对的界限。美学作用可以推展到种类变化多样的应用文字和日常言辞上。
又进一步总结为:
看来最好既把那些美感作用占主导地位的作品视为文学,同时也承认那些不以审美为目标的作品,如科学论文、哲学论文、政治性小册子、布道文等也可以具有诸如风格和章法等美学因素。
勒内韦勒克与奥斯汀沃伦主张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之间的无绝对界限,与文学语言是具备美学因素的语言用法的观点,得到众多后来学者的认可与发挥。例如陈吉猛在其《文学语言的功能结构》一文中,就认为诸如俄国形式主义主张的“文学语言是一种‘受阻碍的、扭曲的语言’”;以及英美新批评派主张的“科学语言使用语言的指称功能,它参与证明真理与命题,是一种逻辑语言;而文学语言使用语言的情感功能,传达联想与情感,可以不受逻辑的束缚。”此类理论虽然在某种程度上都表现出了文学语言的特征及其与非文学语言在语用上的区别,但因为过于本质化地概括了其观察视角,致其所关注到的方面被夸大,从而造成了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之间本不存在的绝对界限。在这篇文章中,陈吉猛认为文学语言是具有声音因素与隐喻性质的,能够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的一般语言的一种表现形态。再如熊岭在其《人文语言视域下的文学语言》一文中,立足于人文语言视域,认为文学语言具有节奏感、语法时态的暗示性、语音语序的表义性、情绪体验性、语境化、独创性、超越性的特点,从语言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上对文学语言做出了性质总结,认为文学语言不但借助语言形式来表达其意义与情感,还能通过语境带给人审美感受,并因其自身具有独创性,文学语言还能够对语言既有的意蕴做出超越与发挥。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