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渔的生活美学(附件)
李渔倡导的是一种悠闲舒适的审美方式,崇尚的是一种悠闲舒适的审美趣味的生活方式,并且暗合明末清初时期的审美特征。近年来,随着现代审美与悠闲日益的生活渐渐的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李渔的日常生活美学广泛的涉及很多方面,由内向外,从小到大,从普通到不普通,各个方面都体现了李渔生活的个性化。李渔的这部分审美价值与活动都值得我们重新认识和反思。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角度,李渔的日常生活美学思想对人们的方方面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目 录
绪论 1
1 李渔生活美学的形成原因 2
1.1社会世俗化的转型 2
1.2个性化的解放思潮 2
2 李渔生活美学的内涵 4
2.1移情于物、追求闲情 4
2.2 勤简实用、雅致新美 5
2.3以心为乐、活变创新 6
2.4以人为本、自然和谐 7
3 李渔生活美学的当代启示 8
3.1当代视野下李渔生活美学的启示 8
3.2李渔的思想对现代生活美学的借鉴意义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绪论
生活美学主要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用等建设设施和生活环境条件进行对比研究,指出人与其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审美关系,找寻一种文明、理性的生活方式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指导人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在社会不断的进步发展中。但这并不阻碍这位拥有丰富的审美和创美经验的文化精英,其中在他的作品中发表种种有关于生活美学的自己特别的理解。本文运用书中理论和自我分析结合的方法,来重新认识日常生活美学的理念及在生活中的运用,通过继承创新经验的总结,继承优良传统,从中去正确认识李渔的生活美学,来促进人们日常生活的积极发展。
本文基于以上形势的考虑,研究内容从李渔生活美学发展阶段的思想到以人为本的美学内涵,从园林居室的建设到创新为美品味,再到当代视野下的李渔生活美学。然则称的上是一部“生活百科全书”。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李渔的艺术理论对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创新有很多借鉴价值,并从生活中去理解人们生活中所含的美化生活的理念,在现当代社会中值得我们审美借鉴。
1 李渔生活美学的形成原因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明末清初的时候,当时的社会面向通俗的局势方向发展,悠闲享乐分割当时流行的,集中体现在李渔的思想界上,文学者们大多禁止欲念主义,追求个性的解放,主张人的自由。其以上这些表达都是李渔审美生活的根本原因。相此同时,特殊的生活背景已及面对社会所处环境的应对形成一种独特的方式。更使李渔张扬的独特个性具有明显性,在当时的文学者人中有其各自风格。
1.1社会世俗化的转型
中国在明清社会时期正蕴含着改变社会的一股力量,当时的社会在各方面处于危机四伏并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原因在李渔的方面书店的运营、园林的设计等都提供了极大的市场,也逐渐影响着李渔的创作方向。
雪伦教授与张春树在研究李渔的人时,指出在兰溪和金华两个地方在明清时期的风气和文化传统在一定的方面对李渔的风格形成和发展形成影响。两位学者考察了很多,其中在兰溪和金华两地考察得出结论最多,处于位于商品市场经济繁发展迅速的兰溪,金华江南地区,市场贸易发展很快,继而当地出现了一些独特的风俗,展现了一整独特的风气,比如一些贪图荣华富贵,享受物质,虚荣的变现出现了当时的一股风潮。者也与李渔的性格特征相符合,再或者他的文学思潮在当地影响颇深。还有当时的一些文人墨客也有这种思想潮流,都遵从自己的内心,通过文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把文学创作当作思想传播的载体。继而进行评价传统文学的标准被有所遗弃。而是注重文学作品能否来展现出个人的情感及其表达,自我经验的总结,以此来作为标准。这些文学术风气息在当时明清之际的地区的文学圈起主导作用。
1.2个性化的解放思潮
这时主要的思想家们取向就是程朱理学,则其它失去主导地位,于是开始盛行一种王氏心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李贽提出了“童心说”。其中体现在个人的觉醒和个性化的解放,深受其中学者们的深刻影响。
李渔也将这些学者们的思想说发挥到了很强的思想,集中体现了自己思想上的开放,还善于喜欢用自己的情感富裕在文中进行强烈的阐明和表达其自我的情感色彩,集中崇尚追求享乐主义和自由的情感态度无限想象阐述来表达,解放的自由和自我思想的束缚,追求生活的品味和情趣其所在,这就形成了李渔极具时代风格特点的生活美学思想潮流方向。
在陈述日常生活的这些普遍的事物,李渔善于把追求审美的个性来作为自己的个性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生活,为人们所用。他告诉妇女要以花代表珠宝玉石,形成了简洁漂亮不失雅致,这样贫穷和富贵者和其本身打扮就自然舒适。由此可得出,李渔所认为的衣服,装饰,器物,讲究自然舒适,从而体现相互协调达到审美价值的标准,这就体会出了以人为本、自然和谐的审美境界。从中可以看出他思想的解放,个性的发展。
2 李渔生活美学的内涵
2.1移情于物、追求闲情
在康德的理解看来,所有事物都是美妙的,重要的是我们用哪种心态和态度去对待它,这就是审美态度。其中移情则是:
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2]P24
我们所面对在生活审美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于花草树木的观赏,还是对于居室器玩的改造,李渔都是全身心投入的。他把自己的生命和乐趣反映到对象里去,对没有生命和情趣的事好像增加了一种有人的生命特征,让只有理论的东西明显具有人情,到时候达到事物与自我俩者两两相忘的一种审美的境界。
其中在《闲情偶寄》这本书中,李渔表现的审美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赖于观察外界事物上的移情作用上。
在日常生活审美过程中,李渔在“移情”的发展和在对待事物的为知己的过程中,集中体现在了在花木种植的欣赏和自我感知。李渔在对待花木中把花木作为自己的知己,可以显现出李渔对于花木的喜欢与爱慕的情感。其中李渔直接在书中表明这种喜爱的感情。他说:“李是吾家果,花亦是吾家花,当以私爱壁之,然不敢也。”[1]P336对茉莉花爱不释手的李渔,把茉莉花当为自己的知己也把他当作是自己亲人,其中是因为李渔知道咋样去赏析它们。李渔在赏析花的方面,提出很重要赏花的角度以及眼光,品味花的特色,懂得欣赏技巧,且要抓住时机。观赏草和树木,李渔给人们的借鉴是除了可以让人们愉快的赏悦以外,更多的娱乐功能是在于咋样让自己内心情感愉悦,看取人生态度,抒发自我情感。李渔特别有趣的一点,为了很多花草树木的辩护和更改名字,“知己”这个名字很适合李渔给的称谓。李渔在品评花木的喜爱和了解的时候,常提出自己对于它们的命名。其中举一例比如,李渔认为“鸡冠”的名称有损于其花的容貌,他觉得更改为“一朵云”更为合适,又或者有紫、红、黄、白四色,分别可以更改为 “紫云”、“红云”、“黄云”、“白云”,又或者五种颜色的话,就被更改为“五色云”,而且说:“花如有知,必将德我。”[1]P98颇具意味和乐趣。
悠闲的生活方式在很久之前的历史就有,在几千年前的庄子,就十分崇尚这种悠闲的生活方式,其中在《齐物论》中说道有大智慧的人总变现出豁达大方得体的态度,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细微的小事的是非而斤斤计较。所以得出结论是懂得追求悠闲生活的人是有大智慧的。
目 录
绪论 1
1 李渔生活美学的形成原因 2
1.1社会世俗化的转型 2
1.2个性化的解放思潮 2
2 李渔生活美学的内涵 4
2.1移情于物、追求闲情 4
2.2 勤简实用、雅致新美 5
2.3以心为乐、活变创新 6
2.4以人为本、自然和谐 7
3 李渔生活美学的当代启示 8
3.1当代视野下李渔生活美学的启示 8
3.2李渔的思想对现代生活美学的借鉴意义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绪论
生活美学主要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用等建设设施和生活环境条件进行对比研究,指出人与其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审美关系,找寻一种文明、理性的生活方式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指导人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在社会不断的进步发展中。但这并不阻碍这位拥有丰富的审美和创美经验的文化精英,其中在他的作品中发表种种有关于生活美学的自己特别的理解。本文运用书中理论和自我分析结合的方法,来重新认识日常生活美学的理念及在生活中的运用,通过继承创新经验的总结,继承优良传统,从中去正确认识李渔的生活美学,来促进人们日常生活的积极发展。
本文基于以上形势的考虑,研究内容从李渔生活美学发展阶段的思想到以人为本的美学内涵,从园林居室的建设到创新为美品味,再到当代视野下的李渔生活美学。然则称的上是一部“生活百科全书”。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李渔的艺术理论对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创新有很多借鉴价值,并从生活中去理解人们生活中所含的美化生活的理念,在现当代社会中值得我们审美借鉴。
1 李渔生活美学的形成原因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明末清初的时候,当时的社会面向通俗的局势方向发展,悠闲享乐分割当时流行的,集中体现在李渔的思想界上,文学者们大多禁止欲念主义,追求个性的解放,主张人的自由。其以上这些表达都是李渔审美生活的根本原因。相此同时,特殊的生活背景已及面对社会所处环境的应对形成一种独特的方式。更使李渔张扬的独特个性具有明显性,在当时的文学者人中有其各自风格。
1.1社会世俗化的转型
中国在明清社会时期正蕴含着改变社会的一股力量,当时的社会在各方面处于危机四伏并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原因在李渔的方面书店的运营、园林的设计等都提供了极大的市场,也逐渐影响着李渔的创作方向。
雪伦教授与张春树在研究李渔的人时,指出在兰溪和金华两个地方在明清时期的风气和文化传统在一定的方面对李渔的风格形成和发展形成影响。两位学者考察了很多,其中在兰溪和金华两地考察得出结论最多,处于位于商品市场经济繁发展迅速的兰溪,金华江南地区,市场贸易发展很快,继而当地出现了一些独特的风俗,展现了一整独特的风气,比如一些贪图荣华富贵,享受物质,虚荣的变现出现了当时的一股风潮。者也与李渔的性格特征相符合,再或者他的文学思潮在当地影响颇深。还有当时的一些文人墨客也有这种思想潮流,都遵从自己的内心,通过文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把文学创作当作思想传播的载体。继而进行评价传统文学的标准被有所遗弃。而是注重文学作品能否来展现出个人的情感及其表达,自我经验的总结,以此来作为标准。这些文学术风气息在当时明清之际的地区的文学圈起主导作用。
1.2个性化的解放思潮
这时主要的思想家们取向就是程朱理学,则其它失去主导地位,于是开始盛行一种王氏心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李贽提出了“童心说”。其中体现在个人的觉醒和个性化的解放,深受其中学者们的深刻影响。
李渔也将这些学者们的思想说发挥到了很强的思想,集中体现了自己思想上的开放,还善于喜欢用自己的情感富裕在文中进行强烈的阐明和表达其自我的情感色彩,集中崇尚追求享乐主义和自由的情感态度无限想象阐述来表达,解放的自由和自我思想的束缚,追求生活的品味和情趣其所在,这就形成了李渔极具时代风格特点的生活美学思想潮流方向。
在陈述日常生活的这些普遍的事物,李渔善于把追求审美的个性来作为自己的个性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生活,为人们所用。他告诉妇女要以花代表珠宝玉石,形成了简洁漂亮不失雅致,这样贫穷和富贵者和其本身打扮就自然舒适。由此可得出,李渔所认为的衣服,装饰,器物,讲究自然舒适,从而体现相互协调达到审美价值的标准,这就体会出了以人为本、自然和谐的审美境界。从中可以看出他思想的解放,个性的发展。
2 李渔生活美学的内涵
2.1移情于物、追求闲情
在康德的理解看来,所有事物都是美妙的,重要的是我们用哪种心态和态度去对待它,这就是审美态度。其中移情则是:
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2]P24
我们所面对在生活审美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于花草树木的观赏,还是对于居室器玩的改造,李渔都是全身心投入的。他把自己的生命和乐趣反映到对象里去,对没有生命和情趣的事好像增加了一种有人的生命特征,让只有理论的东西明显具有人情,到时候达到事物与自我俩者两两相忘的一种审美的境界。
其中在《闲情偶寄》这本书中,李渔表现的审美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赖于观察外界事物上的移情作用上。
在日常生活审美过程中,李渔在“移情”的发展和在对待事物的为知己的过程中,集中体现在了在花木种植的欣赏和自我感知。李渔在对待花木中把花木作为自己的知己,可以显现出李渔对于花木的喜欢与爱慕的情感。其中李渔直接在书中表明这种喜爱的感情。他说:“李是吾家果,花亦是吾家花,当以私爱壁之,然不敢也。”[1]P336对茉莉花爱不释手的李渔,把茉莉花当为自己的知己也把他当作是自己亲人,其中是因为李渔知道咋样去赏析它们。李渔在赏析花的方面,提出很重要赏花的角度以及眼光,品味花的特色,懂得欣赏技巧,且要抓住时机。观赏草和树木,李渔给人们的借鉴是除了可以让人们愉快的赏悦以外,更多的娱乐功能是在于咋样让自己内心情感愉悦,看取人生态度,抒发自我情感。李渔特别有趣的一点,为了很多花草树木的辩护和更改名字,“知己”这个名字很适合李渔给的称谓。李渔在品评花木的喜爱和了解的时候,常提出自己对于它们的命名。其中举一例比如,李渔认为“鸡冠”的名称有损于其花的容貌,他觉得更改为“一朵云”更为合适,又或者有紫、红、黄、白四色,分别可以更改为 “紫云”、“红云”、“黄云”、“白云”,又或者五种颜色的话,就被更改为“五色云”,而且说:“花如有知,必将德我。”[1]P98颇具意味和乐趣。
悠闲的生活方式在很久之前的历史就有,在几千年前的庄子,就十分崇尚这种悠闲的生活方式,其中在《齐物论》中说道有大智慧的人总变现出豁达大方得体的态度,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细微的小事的是非而斤斤计较。所以得出结论是懂得追求悠闲生活的人是有大智慧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