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适和王昌龄边塞诗的异同(附件)【字数:11761】

摘 要纵观有唐一代,因其强盛的国力和开放的对外政策,诞生了许多的诗歌流派,而边塞诗派又是其中的佼佼者,产生了著名的“边塞四诗人”。本文就其中的两位杰出代表——高适、王昌龄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从他们的生活经历,仕途生涯,再结合他们的诗歌特点、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高适的诗歌就非常重于夹叙夹议,讲究直抒胸臆,而王昌龄的诗歌就显得委婉含蓄。他们的诗歌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从高、王二人的诗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盛唐时期的豪放悲壮、当时人们的积极为国争光的斗志,这种盛唐所具有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世去缅怀和学习。
目 录
引言......................................................1
第一章 高适、王昌龄边塞诗之同 3
1.1风霜行役,亲历边塞 3
1.2矢志报国,慷慨悲壮 5
1.3政治眼光,反思批判 6
第二章 高适、王昌龄边塞诗之异 8
2.1情感表达:直抒胸臆与委婉含蓄 8
2.2景物描写:质朴雄浑与层曲雅致 10
2.3表现形式:七古、五古与七绝 10
第三章 高适与王昌龄边塞诗的成就和影响 12
结束语 13
致 谢 14
参考文献 15
引言
由于唐朝开放的政策和强大的国力,许许多多的热血青年都渴望建功立业,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边塞诗人。边塞诗在唐朝也达到了其创作的巅峰,其思想之深刻、想象力之丰富、艺术性之强,皆为唐诗之最。边塞诗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主旋律——渴望报效国家,为国家开辟疆土,为国家建功立勋的的豪迈和激情。在许许多多的边塞诗人中,高适与王昌龄就是这些诗人中杰出的代表。
高适,生于公元七零零年,卒于公元七六五年。字达夫又字仲武,是景县人也就是现今河北的衡水县,不过一直居住在宋城,也就是现今的河南商丘。小时候非常贫穷,却喜欢结交朋友,有着游侠身上具备的特点,并且立志要建立一番功业。他在《别韦参军》中写道:“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二十岁时,前往长安游历,却没有得到功名。在开元时期又去了蓟北地区,在那里的生活使得他体会到了边塞之苦。在此期间写出了著名的《塞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蓟门五首》。高适早年困顿家贫,“蹇质蹉跎竟不成,年过四十尚躬耕”(《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长时间生活在底层的高适,曾躬耕田亩,从军边塞,能够深切体会百姓生活的艰辛,也看到大唐王朝盛世表面下隐藏的社会危机的征兆。高适五十入仕,被派封丘尉,高歌“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封丘作》)高适辞官不做,客游长安,经推荐而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做掌书记。安史之乱爆发后,又被朝廷授予了淮南节度使、剑南节度等手握实权的大官,被封为“渤海县侯”,谥号“忠”。有《高常侍集》等传世。现存诗240余首,其中边塞诗多达50多首。
王昌龄,生于公元六九八年,卒于公元七五六年。字少伯,河东晋阳人,也就是现今的山西太原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开元十二年,王昌龄二十七岁左右亲赴河陇地区,出玉门关,写下了大量出色的边塞诗。王昌龄小时候家境也不好,在科举取士的年代,他30岁才得中进士,出任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官,后来因为犯事又被朝廷贬谪,仕途可谓不顺。最后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又惨遭奸人杀害。享年58岁。现存诗180余首。
作为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高、王二人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边塞诗。高棅《唐诗品汇》评价高适的边塞诗是“直举胸臆,模画景象,,其气浑然远矣,其殆庶乎!”正如名家所言,高适的边塞诗往往是气场宏大,不拘泥于一草一木,单个的人物。将整个边塞之景和戍边将士为一个整体,融于诗中,旷达大气,荡气回肠。《围炉诗话》评价王昌龄的边塞诗“有着幽秀、豪迈、旷达之气,又有着刚正、飘逸之风。”王昌龄个性显著,在唐代诗人中也是非常有特点的人。本论文在学界高适和王昌龄边塞诗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本对比细析,融合了前人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论文试图以现代观念解读唐朝边塞诗,从高适和王昌龄的人物形象;结合当时唐朝经济军事文化方面;高王二人的诗歌如何在边塞诗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高适和王昌龄两人诗歌的特点、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的异同这几个方面来突出高王二人边塞诗的异同。通过这种方式来来感受盛唐时期强大的国力和当时人们浓浓的爱国之情,值得当今时代的我们从中学习,努力报效祖国。
第一章 高适、王昌龄边塞诗之同
1.1风霜行役,亲历边塞
高适和王昌龄有着丰富的边塞生活经历。作为边塞诗人,他们都曾远赴边塞,亲自感受和体验了边塞的生活环境。高适的边塞诗可以分为开元年间和天宝年间两期。约于开元十九年至开元二十六年,高适仕途失意,北游燕赵之地,想投朔方节度使和幽州节度使作幕府,在此期间著有《蓟门行五首》、《塞上》等诗。后因科考落第,旅居东平,又游历了魏郡等地,在此期间著有《酬陆少府》等诗。在他三十五岁的时候,写出了著名的边塞诗《燕歌行》。中期约于天宝八年至天宝十五年,他中进士及第,为张九皋岁赏识,开始了他亨通的官运,在此期间他再度出塞,写出了像《自蓟北归》、《送兵到蓟北》等边塞诗。
高适两度出塞,亲历边塞,饱经风霜,使他对于边塞艰苦的生活、悲壮苍凉的风景、唐军开疆拓土以及异族侵犯的战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所以能够写出如此出色的边塞诗。
高适的《蓟门行五首》是高适开元时期的边塞诗代表作,这组诗的写作背景是高适游历与燕赵之地,亲眼看见了当时驻守在边关将士们的生活条件艰苦,于是将他们的惨烈状况描述出来,来表达自己的深切的同情之情。在《蓟门行五首》其三中描述的“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诗人首先写出了边塞之地在十一月份时已经雨雪纷飞,战士们生存条件的艰苦,但是唐军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依然纪律严明,将士们身轻马捷。是想这样的一支军队驻守在边关,国家能不长治久安?只要仍有敌人,就会一直的征战下去。这首诗以哀景抒情,给人一种苍凉之感,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边关士兵们的同情,因为战争不断,归期也就遥遥无期。
开元时期代表作里非常值得一说的是《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