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学中篆刻教学体系建构研究(附件)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汉语国际教学中的比例日趋增长。篆刻艺术以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审美能力,陶冶师生情操而显得极为重要。建构汉语国际教学中篆刻艺术形态、篆刻教育学的定位、篆刻艺术现代教学的扩展与伸延的篆刻教学体系则成为当前主要任务。
目 录
引言 1
1 篆刻作为艺术时代的形态 2
2 篆刻教育学的定位 4
2.1 治印技能教授到艺术创作的综合教学 4
2.2 传统图案在篆刻教学课程中的应用 4
2.3 正规的科学程序训练模式 5
3 篆刻艺术现代教学的扩展与延伸 7
3.1 形式至上 7
3.2 文学运用的扩展 7
3.3 创作材料的选择教学手段专业化 8
4 汉语国际篆刻艺术教学的展望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关注中国的国家越来越多。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国与国之间﹑名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而汉语国际化的教育作为我国国家外交文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依旧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文化战略方针。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这是一个质的改变。在走出去的同时我们也不忘发展本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我国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呈现慢步向前的发展趋势。应该说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希望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能够带动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而篆刻艺术是融合了书法、刀法、章法三者结合,篆刻艺术源远流长,从诞生起就一直在发展,发展至晚清民国时期,我国出现了诸多篆刻大师他们潜心致力于篆刻的发展。是无数个篆刻家的努力付出谱写一部恢弘的、完整的中国篆刻史。[1]篆刻家们在创作作品时都是用心经营,他们把自己所理解的美学融于一方印中。在一方印章之中可以称得上是“方寸之间,变幻莫测”。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随着历史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发展文字在印面之上以一种富有文化气息的方式呈现出来,所以在小小的一方印中承载了时间的诉说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长河之中篆刻艺术依旧能给人带来温润的光泽、雅致的韵趣。引人入胜玩不厌味,这就是篆刻艺术的魅力所在之处。
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的艺术语言,篆刻艺术它具有文字与图形结合的独特艺术特点而这一艺术特点逐渐被人们引用到现代教育教学当中。篆刻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工艺美术,它能够将美术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相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学习篆刻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他们也解了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还增强了他们对篆刻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鉴赏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精益求精的行事作风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另外,学生在创作治印的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新精神。篆刻治印让学生看、画、做、玩融为一体,充分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华文化魅力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在了解中国文化过程中爱上中国。这对推动汉语国际教育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1篆刻作为艺术时代的形态
篆刻艺术在当代的生存形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篆刻史“过去时”与当代篆刻“进行时”之间曾有过什么样的转换?这是篆刻教学所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的认识前提与认知基础,因为这关系着篆刻艺术时代的艺术形态变化。这种变化历史在“过去时”与当下“进行时”之间的转换,大致有两个方面的实质性进展与变化。
第一,是展示篆刻艺术生态环境的变化,带来了篆刻教育在理论基础上、创作训练过程中带来的相应变化。
我们通常习惯于把古代的印章(即使是元明清印)与今天的篆刻作品视为同一种含义的物质,但其实,两者经历从钤于封泥到纸面,钤于实用文书官防文告到书画艺术品,钤于一般文书到印谱册页等三个大的转换过程。当然,相伴而来还有还有印章的从金属铜印的冶铸,玉印的琢磨,到石印镌刻,以及印泥制作技术的发明与成熟,拓款技术的日益发达技术等意义上的进步与改变。它几乎牵涉到中国印章史、篆刻史的全部内容。[2]P40
于是,篆刻作品(以印蜕为代表)最终经历几千年的历史洗礼,最后落脚到“印谱”这一形式中。我们正是通过印谱才了解知道许多名家篆刻作品。时至今日还是有许多篆刻家在出版、编辑、钤拓印谱,在印谱的世界里展示他们的才华。而作为当代印学活动的主导方式“印谱”也逐渐被“印屏”这一新形式所取代来服务“篆刻展览”。而印屏的视觉要求更符合展览这一功能,这也是当代印学的时代要求。印谱形式会越来越个人化(以书斋为标志),而印屏形式则会趋于越来越群体化(以展览为标志)。
由此而引出篆刻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与新宗旨:篆刻艺术高等教学,重视古典的印学与明清篆刻的基础,特别是技巧、技法基础,无论是印谱时代还是印屏时代,都是必须的;但对艺术教学这一形式本身则是在教学上更注重视觉美、形式美以及展示效果并以有效的训练,对既有的篆刻形式与技法元素进行全新的阐释这正是篆刻高等教育得以建立的第一个目的。它是时代的。
第二,是篆刻艺术展示的功能与要求变化,带来了篆刻高等教育在观念的相应变化。
过去,篆刻首先表现为一种学问。如果我们不把早期的实用印章制作视为真正的篆刻形态,那么,最早使篆刻(印章)从工匠氛围中摆脱出来的动力,是有赖于学问家的牵引而产生。唐宋时代,印章首先被悄悄的应用于书画收藏鉴定中。在宋代,古印章被作为金石学的一个分支,被收入如《啸堂集古录》(王俅)这样的金石学著作之中。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作为“先导”的举措,使篆刻涂上了一层浓浓的学问色彩。应该说再加上明清时代对篆刻中“篆”即古文字学的反复强调、对篆法的反复强调,使得篆刻似乎更强调学问的内涵。当人们把古印章从金石学著录中移向印谱之中使印章以及后来的篆刻开始具有两个新的涵义。一是它从学问走向观赏(即艺术的赏心悦目),二是从金石学的宽泛走向专业化的篆刻艺术创作。作为因果循环,随后才会有篆刻艺术学科建立的可能性。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没有印谱,就不会有印屏。没有印谱的孕育培植,会有视篆刻为艺术观念的展开、篆刻展览的出现?更不用说,今天篆刻艺术被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环堂堂正正的走进艺术的课堂中去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6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