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禁闭看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附件)
摘 要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是20世纪西方哲学思想主流之一,他的存在主义哲学与其生平经历是密不可分的。他的存在主义强调的是以自我的个体意识出发来表达个体自我对世界、对他人的认识,主张一切思维判断都是从“我”这个角度来认识的,因此不需要去附和别人、认同别人甚至整个世界。本论文对萨特的存在主义的形成及发展过程进行介绍,揭示萨特存在主义的思想内涵和本质,又以《禁闭》为例,从“他人就是地狱”和“人即自由”这两个方面来体现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得出自由的重要性以及自由选择后承担责任的重要性。目 录
引言 1
1 存在主义思想 3
2 《禁闭》中的存在主义思想 5
2.1 他人就是地狱 5
2.2 人即自由 7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引言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社会活动专家,也是20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哲学知识分子之一。193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恶心》是萨特的成名作,主人公罗康丹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充分表达出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念,萨特“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找寻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对我们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P23
《禁闭》是萨特的代表作。它的剧情看起来荒诞,其引人深思的台词之后,体现的是萨特这位被誉为“20世纪最有良心的哲学家对当前人类状态的思考。因为无论在哲学表现还是文学造诣上,《禁闭》都可以代表萨特的最高水平。”[2]P39
剧情的时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地点在一间只有门没有窗的密室地狱中展开。全剧只有四个人物,除一个不参与剧情的地狱听差外,有三个生命终结但灵魂不死的角色:伊内丝、贵妇艾丝黛尔、加尔散。加尔散是报社的男编辑,是政论文作家,在二战中他反对和平、临阵脱逃。伊内丝是一个邮政局的小职员,也是同性恋。艾丝黛尔是一位贵妇人,疯狂追求男性。他们三个人在地狱密室里初次相遇,相互小心翼翼,努力隐瞒自己生前的劣迹。加尔散力图让他人相信自己是位大英雄,实际上他是个真真切切的胆小鬼,在二战中因临阵脱逃被处死,同时又是个沉醉于酒色、美色,折磨妻子的虐待狂;艾丝黛尔竭力掩饰自己色情狂的身份,遮掩自己的杀婴犯和刽子手之罪,还说自己是个贞洁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家,在二战中他反对和平、临阵脱逃。伊内丝是一个邮政局的小职员,也是同性恋。艾丝黛尔是一位贵妇人,疯狂追求男性。他们三个人在地狱密室里初次相遇,相互小心翼翼,努力隐瞒自己生前的劣迹。加尔散力图让他人相信自己是位大英雄,实际上他是个真真切切的胆小鬼,在二战中因临阵脱逃被处死,同时又是个沉醉于酒色、美色,折磨妻子的虐待狂;艾丝黛尔竭力掩饰自己色情狂的身份,遮掩自己的杀婴犯和刽子手之罪,还说自己是个贞洁女子;伊内丝则尽可能地掩饰、包庇自己同性恋的往昔。他们努力掩饰自己,但又在监视他人,希望从他人身上得到解脱,然而每个人都无时不在“他人的目光”中存在着并受到审问与监督。由于他们生前丑陋的行为还没有改掉,所以真实面目很快就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三人间形成了一面相互追逐,另一面相互追逐不到且排斥的双向型三角恋关系:加尔散希望得到伊内丝的赞同,也希望伊内丝拒绝艾丝黛尔;而伊内丝却希望得到艾丝黛尔,因为自己是同性恋,当然她对加尔散没有兴趣;艾丝黛尔是个色情狂啊,怎么可能喜欢女性,她希望得到加尔散。他们像坐上了游乐场的旋转木马,一直在相互追逐却又永远也追逐不到,相互追逐成了一场极其痛苦的折磨,不堪其苦的煎熬,谁也得不到谁,谁也得不到安宁,谁也退不了场。
在这样的密室地狱中,加尔散终于悟出地狱之中的苦,虽无刑具、烈火,但彼此就是地狱。因为他们不能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自然与他人的关系就是恶劣的,希望得到彼此的肯定,然而都是徒劳的,过于依赖他人对自己的判断所以终没能从精神地狱解脱出来,因此他们感到失望、无助、痛苦。他们在地狱里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以至于每个人存在的状态都是孤独的、痛苦的。由于剧中三个主人公都不能正确认识他人、他人的评价、以及自我,所以他人就成了自己的地狱。
1 存在主义思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存在主义首次登场了。在当时,人类已经拥有了先进的科学理念、武装设备等,但也同时发现自己已无“家”可归,人逐渐变成一个空有的存在物。此时的萨特没有了归宿感,觉得自己好像是空气,是这个世界的“外人”,已经虚无了。这样的局势下,他迫切地需要一种新的哲理来化解“外人”的感觉,因而存在主义就优美地登场了。法国人民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们的自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人民都深知自由的宝贵,所以竭力主张自由的萨特很受读者的欢迎。
存在主义,也可称生存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主要流派。最早是海德格尔提出的。“存在主义就是以‘人’为中心,并且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是宇宙生活中的一员,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任何意义,但人可以自我创造,自我成就。存在主义强调的是以自我的个体意识出发来表达个体自我对世界、对他人的认识,主张一切判断都是从自我的角度认识的。”[3]P97
“强调每一个人都可以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造就,每一个人都是绝对自由的,每一个人也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4]P23
存在主义哲学有两个基本的原则:第一是“存在先于本质”,“存在”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意识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了。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就是“自我”先于“本质”。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并且“决定本质”,人生则是一系列自由选择的总和。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表明,人先出现了,人创造了他自己,人自己认识自己、设计自己,人先存在后设计自己,也就是说一个人出生只是个存在,这个存在没什么内容,只是来到了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上诞生了,没有善恶之分也没有好坏之分,还没有形成一个性格,成为什么类型的人都是后天培育形成的。而本质不是自己规定的,而是自己的选择、自己的行动创造的未来,人是认识自己的创造物,也是自己的领袖。然而可悲的是,我们人存在的世界是荒谬的、不可理喻的,人生来是痛苦的、孤独的。一个巧妙偶然的机会,人类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这个千变万化、没有规律、没有秩序、没有约定、纯粹偶然的、凌乱的、不合理的客观世界,人类感到失望、无助、无奈、孤独、到处受限,到处是障碍。在这遥遥无望的世界里,人类没有办法掌握、控制自己的命运,在挫折面前,人只有感到无奈、失落、无能为力。在当今这个令人眼花甚至混乱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冷酷的、无情的,有冲突、矛盾是避免不了的,生活里到处充满了假、丑、恶,一切都是悲哀的、荒谬的。而人只是这个悲哀、残酷环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个体,这个世界能给人什么,给的只是无尽的烦恼、苦闷、压力、无助、失望、消极、悲观、痛苦等,人生是悲惨的,也是无奈的、孤独的、荒凉的。
引言 1
1 存在主义思想 3
2 《禁闭》中的存在主义思想 5
2.1 他人就是地狱 5
2.2 人即自由 7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引言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社会活动专家,也是20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哲学知识分子之一。193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恶心》是萨特的成名作,主人公罗康丹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充分表达出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念,萨特“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找寻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对我们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P23
《禁闭》是萨特的代表作。它的剧情看起来荒诞,其引人深思的台词之后,体现的是萨特这位被誉为“20世纪最有良心的哲学家对当前人类状态的思考。因为无论在哲学表现还是文学造诣上,《禁闭》都可以代表萨特的最高水平。”[2]P39
剧情的时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地点在一间只有门没有窗的密室地狱中展开。全剧只有四个人物,除一个不参与剧情的地狱听差外,有三个生命终结但灵魂不死的角色:伊内丝、贵妇艾丝黛尔、加尔散。加尔散是报社的男编辑,是政论文作家,在二战中他反对和平、临阵脱逃。伊内丝是一个邮政局的小职员,也是同性恋。艾丝黛尔是一位贵妇人,疯狂追求男性。他们三个人在地狱密室里初次相遇,相互小心翼翼,努力隐瞒自己生前的劣迹。加尔散力图让他人相信自己是位大英雄,实际上他是个真真切切的胆小鬼,在二战中因临阵脱逃被处死,同时又是个沉醉于酒色、美色,折磨妻子的虐待狂;艾丝黛尔竭力掩饰自己色情狂的身份,遮掩自己的杀婴犯和刽子手之罪,还说自己是个贞洁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家,在二战中他反对和平、临阵脱逃。伊内丝是一个邮政局的小职员,也是同性恋。艾丝黛尔是一位贵妇人,疯狂追求男性。他们三个人在地狱密室里初次相遇,相互小心翼翼,努力隐瞒自己生前的劣迹。加尔散力图让他人相信自己是位大英雄,实际上他是个真真切切的胆小鬼,在二战中因临阵脱逃被处死,同时又是个沉醉于酒色、美色,折磨妻子的虐待狂;艾丝黛尔竭力掩饰自己色情狂的身份,遮掩自己的杀婴犯和刽子手之罪,还说自己是个贞洁女子;伊内丝则尽可能地掩饰、包庇自己同性恋的往昔。他们努力掩饰自己,但又在监视他人,希望从他人身上得到解脱,然而每个人都无时不在“他人的目光”中存在着并受到审问与监督。由于他们生前丑陋的行为还没有改掉,所以真实面目很快就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三人间形成了一面相互追逐,另一面相互追逐不到且排斥的双向型三角恋关系:加尔散希望得到伊内丝的赞同,也希望伊内丝拒绝艾丝黛尔;而伊内丝却希望得到艾丝黛尔,因为自己是同性恋,当然她对加尔散没有兴趣;艾丝黛尔是个色情狂啊,怎么可能喜欢女性,她希望得到加尔散。他们像坐上了游乐场的旋转木马,一直在相互追逐却又永远也追逐不到,相互追逐成了一场极其痛苦的折磨,不堪其苦的煎熬,谁也得不到谁,谁也得不到安宁,谁也退不了场。
在这样的密室地狱中,加尔散终于悟出地狱之中的苦,虽无刑具、烈火,但彼此就是地狱。因为他们不能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自然与他人的关系就是恶劣的,希望得到彼此的肯定,然而都是徒劳的,过于依赖他人对自己的判断所以终没能从精神地狱解脱出来,因此他们感到失望、无助、痛苦。他们在地狱里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以至于每个人存在的状态都是孤独的、痛苦的。由于剧中三个主人公都不能正确认识他人、他人的评价、以及自我,所以他人就成了自己的地狱。
1 存在主义思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存在主义首次登场了。在当时,人类已经拥有了先进的科学理念、武装设备等,但也同时发现自己已无“家”可归,人逐渐变成一个空有的存在物。此时的萨特没有了归宿感,觉得自己好像是空气,是这个世界的“外人”,已经虚无了。这样的局势下,他迫切地需要一种新的哲理来化解“外人”的感觉,因而存在主义就优美地登场了。法国人民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们的自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人民都深知自由的宝贵,所以竭力主张自由的萨特很受读者的欢迎。
存在主义,也可称生存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主要流派。最早是海德格尔提出的。“存在主义就是以‘人’为中心,并且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是宇宙生活中的一员,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任何意义,但人可以自我创造,自我成就。存在主义强调的是以自我的个体意识出发来表达个体自我对世界、对他人的认识,主张一切判断都是从自我的角度认识的。”[3]P97
“强调每一个人都可以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造就,每一个人都是绝对自由的,每一个人也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4]P23
存在主义哲学有两个基本的原则:第一是“存在先于本质”,“存在”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意识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了。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就是“自我”先于“本质”。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并且“决定本质”,人生则是一系列自由选择的总和。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表明,人先出现了,人创造了他自己,人自己认识自己、设计自己,人先存在后设计自己,也就是说一个人出生只是个存在,这个存在没什么内容,只是来到了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上诞生了,没有善恶之分也没有好坏之分,还没有形成一个性格,成为什么类型的人都是后天培育形成的。而本质不是自己规定的,而是自己的选择、自己的行动创造的未来,人是认识自己的创造物,也是自己的领袖。然而可悲的是,我们人存在的世界是荒谬的、不可理喻的,人生来是痛苦的、孤独的。一个巧妙偶然的机会,人类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这个千变万化、没有规律、没有秩序、没有约定、纯粹偶然的、凌乱的、不合理的客观世界,人类感到失望、无助、无奈、孤独、到处受限,到处是障碍。在这遥遥无望的世界里,人类没有办法掌握、控制自己的命运,在挫折面前,人只有感到无奈、失落、无能为力。在当今这个令人眼花甚至混乱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冷酷的、无情的,有冲突、矛盾是避免不了的,生活里到处充满了假、丑、恶,一切都是悲哀的、荒谬的。而人只是这个悲哀、残酷环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个体,这个世界能给人什么,给的只是无尽的烦恼、苦闷、压力、无助、失望、消极、悲观、痛苦等,人生是悲惨的,也是无奈的、孤独的、荒凉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