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潼关为例分析社会文化与婚礼习俗的关系(附件)

摘 要潼关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之处,是进出三秦的必经之地,有“百二重关”之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造就了它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因此,潼关的经济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始终紧跟时代的步伐,社会文化亦与时俱进。其中,婚礼习俗作为社会文化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体现了潼关社会文化的变迁,同时,社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群体影响的力量,不断推动着潼关婚礼习俗的变化与成形,基于此,本文将以潼关为例来辩证分析社会文化与婚礼习俗的关系。 目 录
引言 1
1 潼关社会文化的背景 2
1.1 潼关的历史变化与社会发展 2
1.2 潼关的社会文化 3
2 潼关婚礼习俗的嬗变及现状 5
2.1 婚礼服饰的发展 5
2.2 婚前婚后流程的发展 5
2.3 离婚和再婚 6
2.4 赘婿 7
3 潼关社会文化与婚礼习俗的关系 9
3.1 思想进步决定婚俗的由繁至简 9
3.2 文化差异使婚俗各具特色 10
3.3 经济发展使婚俗与时俱进 11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引言
潼关作为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古城,它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古文化历来受到各类专家学者的探讨、挖掘。潼关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现代社会成为著名的金矿区,带动着整个潼关的经济和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起来。国内研究学者大都偏向潼关的自然地理研究,在婚礼习俗方面研究文献少见,在《潼关县志》可见少量记载。本文作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并走访潼关相关地方,认真搜集、整理文献资料,从组成社会文化的宗教信仰、经济和生产力、风俗习惯、人民观念等方面着手考虑,列举潼关千百年来的婚服、婚礼流程以及再婚和赘婿等相关知识,将二者联系起来,辩证分析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的关系,以期为后续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潼关社会文化的背景
1.1 潼关的历史变化与社会发展
“潼关隶属今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处,南傍秦岭,北依黄河,西靠华山,东接众山,中通羊肠小道,是汉末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着手考虑,列举潼关千百年来的婚服、婚礼流程以及再婚和赘婿等相关知识,将二者联系起来,辩证分析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的关系,以期为后续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潼关社会文化的背景
1.1 潼关的历史变化与社会发展
“潼关隶属今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处,南傍秦岭,北依黄河,西靠华山,东接众山,中通羊肠小道,是汉末以来进出中原、关中、西域的关塞要地,历来受到兵家的独宠。唐安禄山兵变,即是首先攻占洛阳、潼关,震惊朝野,继而唐玄宗仓皇出逃”。[1]P20无独有偶,唐黄巢起义攻下潼关后直逼长安。曾有人对铁木真说,黄河和潼关城是敌国金朝安邦定国的两大基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先破潼关,开辟豫陕鄂根据地,进而为解放华北地区奠定基础。总而言之,潼关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给予了潼关重要的历史地位。
潼关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战国时,就被当作秦国的东大门(时名为涵谷关)。东汉末年,曹操和马超征战潼关,潼关的名字第一次见于史册。建安元年,曹操为防关西敌军入侵,修建了潼关城。后来,隋朝和唐朝分别迁城于禁沟口和黄、渭河南岸,宋曾扩建,明增修城墙,清朝再次扩建,形成六大城门,潼水穿城而过,倾注黄河。民国时期,著名将军冯玉祥指挥修建潼河大桥,城内庙宇楼阁星罗棋布,金碧辉煌。但遗憾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日军轰炸和国民党修建工事的双重摧残下,大量建筑被破坏、拆除;解放后,党和政府曾拨款修复部分建筑,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央决定修建三门峡水库,再次拆除古潼关部分建筑。
潼关因为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统治者都会在此地修建交通要道,至今,潼关境内交汇陇海、同蒲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纵横交错,黄河之上屹立着风陵渡公路大桥、黄河铁路大桥,巍峨挺立,富有现代化大都市的气息。便利的交通使得潼关的天然资源和人文遗址得到最广泛的开发,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潼关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其中,潼关县的植被度达到50%以上,境内山区有珍稀的兽类、禽类,水域有丰富的淡水鱼品种,植物资源中用材、经济、灌木、观赏树种应有尽有,同时,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亦是琳琅满目。因此,集各种优越条件于一身的潼关成为农林牧渔同时发展的典型。此外,潼关的矿业发展不容小觑,潼关南傍小秦岭,地质人员经过近20年的勘探,发现小秦岭地区拥有丰富的金矿石、大理石矿以及其它规模略小的矿石,矿业的发展为矿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重大贡献。
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得进入小康社会阶段的潼关旅游业迅速发展壮大,著名的黄河风景区和八大景观(雄踞虎关、禁沟龙湫、秦岭云屏、中条雪案、风晓陵渡、黄河春张、谯楼晚照、道观神钟)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大大增加当地的旅游收入。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潼关的教育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人民整体素质普遍提高。
潼关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大量人口涌入潼关寻求商机,尤其上世纪85年以后,随着开采矿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的开放全国各地的劳动人民走进潼关及附近地区,从事矿业开采或建筑运输等产业,同时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生发展,改善了众多人民的生活质量。定居潼关的居民渐渐不只有本地人,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成为潼关的子民,社会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
1.2 潼关的社会文化
民众的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迁,我国从封建社会过渡到官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随之发生着不可逆转的变化。
封建社会,统治者提倡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要从一而终,人们的思想禁锢,不够开化,女性社会地位低下,人权被剥夺殆尽。“民国时期,虽然思想有所开放,但新思想并没有广泛传播到大众中去,从一而终的观念仍然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一些封建迷信逐渐开始被打破,人们开始相信科学”。[2]P31建国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尤其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人们的思想日渐开放,男女社会地位平等,女儿也是传后人等等观念逐渐流行起来。
潼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注定其社会文化的组成复杂多样。
建国后,潼关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吸引了毛难、壮、苗、蒙等多个少数民族的迁入,为潼关的文化构建注入新的力量。同时,建国后,倡导宗教信仰自由,潼关人民的宗教信仰涉及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多个教派。“随着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观念随之变化,道教在建国后即销声匿迹,相关庙宇大多被拆除。佛教早在明朝就传入潼关,其悠久的历史可见一斑,明清时期佛事鼎盛,寺庙随处数量众多,香火旺盛,后来战事频发,佛教逐渐衰退,至今佛教教徒大多在自家设立佛堂,拜佛诵经”。[3]P47伊斯兰教信徒主要为回族,被称为穆斯林,他们信奉善恶终报,潼关在清初即建有清真寺,民国时成立伊斯兰教协会,建国后,教徒积极响应社会主义建设,与汉民一起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世纪89年,政府投资建立再建清真寺,伊斯兰教教徒的活动更加正式而普遍。天主教和基督教共同信奉耶稣,基督教隶属天主教,教徒信奉博爱,建国后,潼关政府曾拨款修建教堂,扶持教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和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带动着潼关人风俗习惯的渐渐变化,随着人们观念的逐渐开放,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空前的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4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