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王屋山题材作品初探

唐诗中的王屋山题材作品初探[20191210155304]
内容摘要:通过在《全唐诗》中对“王屋”、“天坛”等关键词的检索,笔者统计出唐诗中的王屋山题材作品共计56首。从表现内容上看,唐诗中的王屋山题材作品可以分为以下四类:漫游山水、求仙访道、交游赠答、归隐闲居。求仙访道诗歌表现了王屋山在唐代道教中的特殊地位,是王屋山与其他高山不同的地方。唐诗中王屋山题材作品的艺术特征与其他高山题材作品大体相同。通过对唐诗中的王屋山题材作品做初步的总结与探索,一方面弥补了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缺失,一方面有利于我们了解唐朝时期的社会现实,尤其是唐人的道教信仰,这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具有借鉴意义。此外,研究与王屋山相关的唐诗可以挖掘其中的旅游文化资源,这对提升王屋山的知名度和发展旅游产业具有一定的意义。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唐诗王屋山分类初探
目 录
一、引言 1
二、唐诗中的王屋山题材作品概况及分类 1
三、唐诗中的王屋山题材作品分类释义 2
(一)漫游山水 2
(二)求仙访道 3
(三)交游赠答 6
(四)归隐闲居 7
四、唐诗中王屋山题材作品的艺术特征 8
五、研究意义 8
结 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
唐诗中的王屋山题材作品初探
一、引言
王屋山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境内,东依太行,南临黄河,似王者之屋,故称“王屋山”。王屋山因《列子?汤问》中愚公移山的故事而闻名天下,也是寻仙访道的好去处,来此求仙访道者,代不乏人。周朝即有王子乔,隐居于王屋山华盖山悟道,号称华盖君。到了唐代,在王屋山修道的司马承祯将天下道教洞天福地命名绘图,王屋山洞号“小有清虚之天”,位列十大洞天之首,又称“天下第一洞天”。唐玄宗作有《王屋山送道士司马承祯还天台》一诗,更将其胞妹玉真公主送往王屋山学道,使得王屋山在唐代道教众山中的地位无可匹敌。
二、唐诗中的王屋山题材作品概况及分类
笔者统计出,有关王屋山的唐诗共56首,作者及作品如下:李隆基1首:《王屋山送道士司马承祯还天台》;李峤1首:《王屋山第之侧杂构小亭,暇日与群公同游》;李白2首:《寄王屋山人孟大融》、《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岑参4首:《宿东谿王屋李隐者》、《南池夜宿,思王屋青萝旧斋》、《送胡象落第归王屋别业》、《自潘陵尖还少室居止,秋夕凭眺》;李益2首:《长社窦明府宅夜送王屋道士常究子》、《登天坛夜见海》;王健1首:《赠王屋道士赴诏》;权德舆1首:《送王炼师赴王屋洞》;刘禹锡2首:《奉送家兄归王屋山隐居二首》、《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之状,因以赋之》;张籍2首:《送吴炼师归王屋》、《胡山人归王屋,因有赠》;白居易4首:《早冬游王屋自灵都抵阳台上方望天坛偶吟成章寄温谷周尊师中书李相公》、《闲题家池,寄王屋张道士》、《天坛峰下赠杜录事》 、《寻王道士药堂,因有题赠》;施肩吾1首:《赠王屋刘道士》;顾非熊1首:《月夜登王屋仙坛》;杜牧2首:《句溪夏日送卢霈秀才归王屋山将欲赴举》、《卢秀才将出王屋,高步名场,江南相逢赠别》;马戴1首:《宿王屋天坛》;姚合1首:《秋夜月中登天坛》;刘沧1首:《宿题天坛观》;元稹3首:《天坛归》、《天坛上境》、《使东川。惭问囚》;李洞1首:《西蜀与崔先生话东洛旧游》;范尧佐1首:《一字至七字诗。书(同王起诸公送白居易分司东都作)》;鱼玄机1首:《左名场自泽州至京,使人传语》;于鹄1首:《别齐太守》;韩愈1首:《谁氏子》;李颀1首:《与诸公游济渎泛舟》;储光羲1首:《贻王处士子文》;王维1首:《送张道士归山》;贾岛1 首:《寄孟协律》;魏万1首:《金陵酬李翰林谪仙子》;司空曙1首:《雪二首》;安鸿渐1首:《题杨少卿书后》;熊皎1首:《赠胥尊师》;殷尧藩1首:《奉送刘使君王屋山隐居》;杜甫2首:《昔游》、《忆昔行》;戎昱1首:《寄许炼师(一作李益诗)》;陈羽1首:《送友人游嵩山》;鲍溶1首:《见袁德师侍御说江南有仙檀花,因以戏赠》;朱庆馀1首:《寻古观》;李商隐1首:《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曹唐1首:《三年冬大礼五首》;陈陶1首:《竹十一首》;徐铉1首:《赠奚道士(含象)》;李缜1首:《奉和郎中游仙岩四瀑布寄包秘监李吏部赵婺州中十四韵》;薛昭蕴1首:《女冠子》。以上述诗歌为研究对象,唐诗中的王屋山题材作品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漫游山水、求仙访道、交游赠答、归隐闲居。
三、唐诗中的王屋山题材作品分类释义
下面是对漫游山水、求仙访道、交游赠答、归隐闲居这四类作品的分类释义。
(一)漫游山水
关于漫游山水,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是这样说的:
东晋之后,山水游赏常反映到诗文中来。但从山水游赏扩大到漫游,并且成为一时风尚,则是到唐代才开始的。唐代士人,在入仕之前,多有漫游的经历。漫游的处所,一是名山大川,一是通都大邑。名山大川的游历,反映了唐代诗人对于自然美的向往,“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李白《初下荆门》)。凡佳山水,必有诗人足迹。苏南、浙西至匡庐、洞庭一线,有中国最秀美的山水,尤其是剡中与洞庭,更是许多诗人留连忘返的处所。山水游赏,开阔视野,亲近自然,陶冶了情趣,提高了山水审美的能力,促进了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发展。给山水田园诗带来了一种清水芙蓉的美。唐代的山水田园诗,不论不同的诗人有着怎样不同的风格,亲切传神地表现自然的美却是相同的。
王屋山风景优美,又有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在唐代称得上是一座名山了。王屋山靠近大都市洛阳,地处中原,不算偏僻,到过洛阳的不少诗人也会前去王屋山游玩,于是描写王屋山漫游经历的诗歌就此产生。
在与王屋山相关的唐诗中,表现漫游山水的有李峤1首:《王屋山第之侧杂构小亭,暇日与群公同游》;顾非熊1首:《月夜登王屋仙坛》;姚合1首:《秋夜月中登天坛》;刘禹锡1首:《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之状,因以赋之》;元稹1首:《天坛归》;李洞1首:《西蜀与崔先生话东洛旧游》;李颀1首:《与诸公游济渎泛舟》;司空曙1首:《雪二首》;陈羽1首:《送友人游嵩山》;共计9首。
此类诗歌多描写作者独自或与朋友登王屋山的经历,在欣赏自然风景的同时感叹自己的境遇与人生的无奈。篇幅所限,不能对每首诗都进行分析,现只于其中举一二例子,只为管中窥豹而已。来看其中顾非熊的这首《月夜登王屋仙坛》:
月临峰顶坛,气爽觉天宽。身去银河近,衣沾玉露寒。云中日已赤,山外夜初残。即此是仙境,惟愁再上难。
诗人没有像寻常游客那样在白天登顶,而选择在“月夜登王屋仙坛”,足见诗人非同寻常的意趣,王屋山也因此在诗人笔下有了别样的面貌。月夜登高,神清气爽,顿觉天地宽广,境界始开。诗人身临银河,衣服被高处的寒露打湿,却丝毫没有退却的意思。只因诗人已无暇顾及身体的寒冷,试图在山顶的残夜中寻找精神的愉悦。“即此是仙境”,诗人正陶醉在这如幻的景致中,然而得陇望蜀,人之常情,正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此刻并未尽兴,想去更高处一探究竟。怎奈已达巅峰,“惟愁再上难”,心中不免产生失落感,有乐极生悲之意。此时天色已晚,下山已然来不及,不难推测出诗人将在山顶过夜。既有月夜登顶的事实,想必诗人也早已做好在此过夜的心理准备,因此显得淡定从容,并没有考虑如何下山的事。山顶过夜绝非无奈之举,可看作诗人对仙境的恋恋不舍之意。
王屋山海拔1715.7米,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其高度应与当今相差无几。笔者也曾两次登上王屋山,自山顶向下望去,视野开阔,美景尽收眼底。古人登高必赋,“气爽觉天宽”,其中包含了个体渺小、山峰宏大之对比;山之稳固长存,又极易引起人对生命脆弱短暂之叹。可见漫游山水,不仅可以欣赏到西方审美形态中的优美,也可感受到近乎无可奈何的崇高。
需要指出的是,文中涉及的部分唐诗并不只单纯表现出一种涵义,而是复杂的、几种涵义交叉表现的。本文在对这类诗歌进行分类时,为避免重复、便于研究,往往主观地将其归到表现更为突出的一类涵义中,在其他分类中就不再提及此诗了。正如上述《月夜登王屋仙坛》,可以说既表现有漫游山水,又表现了求仙访道,笔者却将其归到了漫游山水一类。只因笔者整体把握此诗,主观上认为其在漫游山水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此诗也就不再归于下文求仙访道这一分类中了。
(二)求仙访道
第二类涵义为求仙访道,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对此也有一番叙述:
漫游名山大川,除了山水游赏之外,可能还与神仙道教信仰有关。“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唐代的不少重要士人,都有神仙信仰。名山访道,成为一种时尚。这种风气也在唐诗中留下了印记。
显然,到王屋山寻仙访道的风气也在唐诗中留下了印记。上文说过,王屋山风景秀丽,又地处中原,吸引了不少诗人前去游赏。然而更为重要的是,王屋山与神仙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为了求仙访道,诗人们不辞辛苦,情愿花上几个小时登上山顶,好领略传说中的洞天仙境。
表现此类求仙访道的诗歌有李隆基1首:《王屋山送道士司马承祯还天台》;岑参1首:《自潘陵尖还少室居止,秋夕凭眺》;李益1首:《登天坛夜见海》;白居易2首:《天坛峰下赠杜录事》、《寻王道士药堂,因有题赠》;马戴1首:《宿王屋天坛》;刘沧1首:《宿题天坛观》;元稹1首:《天坛上境》;韩愈1首:《谁氏子》;熊皎1首:《赠胥尊师》;杜甫2首:《昔游》、《忆昔行》;朱庆馀1首:《寻古观》;李商隐1首:《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曹唐1首:《三年冬大礼五首》;陈陶1首:《竹十一首》;徐铉1首: 《赠奚道士(含象)》;李缜1首:《奉和郎中游仙岩四瀑布寄包秘监李吏部赵婺州中十四韵》;薛昭蕴1首:《女冠子》;共计19首。
先看杜甫诗两首:
昔游
昔谒华盖君,深求洞宫脚。玉棺已上天,白日亦寂寞。暮升艮岑顶,巾几犹未却。弟子四五人,入来泪俱落。余时游名山,发轫在远壑。良觌违夙愿,含凄向寥廓。林昏罢幽磬,竟夜伏石阁。王乔下天坛,微月映皓鹤。晨溪向虚駃,归径行已昨。岂辞青鞋胝,怅望金匕药。东蒙赴旧隐,尚忆同志乐。休事董先生,于今独萧索。胡为客关塞,道意久衰薄。妻子亦何人,丹砂负前诺。虽悲鬒发变,未忧筋力弱。扶藜望清秋,有兴入庐霍。
忆昔行
忆昔北寻小有洞,洪河怒涛过轻舸。辛勤不见华盖君,艮岑青辉惨么麽。千崖无人万壑静,三步回头五步坐。秋山眼冷魂未归,仙赏心违泪交堕。弟子谁依白茅室,卢老独启青铜锁。巾拂香馀捣药尘,阶除灰死烧丹火。悬圃沧洲莽空阔,金节羽衣飘婀娜。落日初霞闪馀映,倏忽东西无不可。松风涧水声合时,青兕黄熊啼向我。徒然咨嗟抚遗迹,至今梦想仍犹佐。秘诀隐文须内教,晚岁何功使愿果。更讨衡阳董炼师,南浮早鼓潇湘柁。
清《济源县志》记载:“华盖峰在天坛前阳台宫后”,“华盖君”指修道于华盖山的周灵王太子王子乔。“洞宫”与“小有洞”均指王屋山洞。《仙经》云:“王屋山有仙宫洞天,广三千步,号小有清虚洞天。山高八千丈,广数百里。太行、析山为佐命,中条、古钟为辅翼。三十六洞,小有为群洞之尊。四十九山,王屋为众山之最。实不死之灵乡,真人之洞境也 ”。
此二首皆为杜甫回忆昔日到王屋山求仙访道之诗,且均作于晚年,足见多年前的王屋山之行给诗人留下印象之深刻。诗人未见到华盖君,悲伤至落泪;也未曾得到之前许诺给妻子的丹砂,夙愿难达。如今鬓发已斑白,回忆起昔日王屋山之行,丝毫不改自己求仙访道的初衷。联系其晚年多病,四处漂泊,王屋山确已代表了杜甫心灵深处难以磨灭的求仙情结。
再看白居易的《天坛峰下赠杜录事》,全诗如下:
年颜气力渐衰残,王屋中峰欲上难。顶上将探小有洞,喉中须咽大还丹。河车九转宜精炼,火候三年在好看。他日药成分一粒,与君先去扫天坛。
天坛峰为王屋山主峰,相传为轩辕黄帝祭天之所,名曰“天坛”,当地俗称“老爷顶”。历代帝王效仿轩辕黄帝,有十多位皇帝来王屋山祭天。明代朱棣把都城设在北京后,因嫌天坛峰路途遥远不便祭祀,就在北京仿此山峰建一天坛,就是现在的天坛公园。
此诗当作于白居易晚年,“年颜气力渐衰残,王屋中峰欲上难”,年老之人恐于生命的逝去,不免渴求仙丹灵药,以期长生。仙丹并非一朝一夕可炼成,需精炼多年。白居易在诗的最后嘱咐杜录事:有朝一日炼成仙丹记得分我一粒,那时我便可口含仙丹与君同登天坛极顶。
在求仙访道这类作品中,有一首诗较为特别,这便是韩愈的《谁氏子》,全诗如下: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王屋山吸引唐代不少士人前来求仙访道,此事在以上所列唐诗中多为人称颂或向往,独此诗与众不同,大胆讽刺,正是出自为人刚直的韩愈之手。韩愈是排斥佛老、尊崇儒学的,又为人耿直,面对当时的求仙访道现象,少不了发一番议论,一为讽刺那些道士,一为劝诫世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50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