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野下啼笑因缘中爱情新解读(附件)
摘 要《啼笑因缘》中描述了互换式、门当户对式以及奉献式的三种爱情模式。这三种爱情模式从女性主义视野去看都是一种不平等的,这就透视得出了女性在爱情中都处于被动、弱势地位同时得出了女性在爱情中都缺乏积极主动性、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甚至没有个人价值可言。将《啼笑因缘》中三个女性的爱情故事放置在女性主义视野下去分析,它对妇女的解放起到巨大的作用,也对现代青年男女追求爱情提供参考。
目 录
1引言 1
2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爱情 2
2.1女性主义 2
2.2女性主义视野下女性对爱情的诉求 3
3《啼笑因缘》中爱情的三种模式 4
3.1互换式的爱情 4
3.2门当户对式的爱情 5
3.3奉献式的爱情 6
4 从女性主义视野透视《啼笑因缘》中爱情 7
4.1 女性被动的爱情诉求 8
4.2女性价值的缺失 9
结 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1 引言
爱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话题,也是人生的必修课。爱情这一题材从古至今深受作家的青睐,许多作家对爱情都有自身的看法,比如说沈从文、钱钟书、王安忆等。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大家张恨水是爱情小说的典型代表。他的《啼笑因缘》围绕樊家树和沈凤喜、何丽娜以及关秀姑三段爱情故事展开,其中穿插了军阀刘德柱和沈凤喜的情感纠葛,涉及到了中国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最主要的是反映出了金钱权势对爱情的影响。作者将感情放置在复杂的社会利益当中,从而表现出了感情的脆弱性,也反映出了感情中双方地位的不平等。
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啼笑因缘》中的人物在情感的处理当中出现了偏差,或放置在金钱之上,或以爱情为手段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或是对爱情的一种逃避。作者通过这些感情的书写,传达出了受时代所束缚的男女爱情观念。同时,我们现代作家再次研究这本书的爱情,它会给我国当前社会的青年爱情提供一定的参考。
2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爱情
女性主义者极力追求她享有的同等机遇,全面解放女性是它的最终目标。女性主义要求在各个方面获得平等,具体来说她们要求在爱情中、生活中获得和男性同等的待遇,尤其在爱情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当中双方要求在家庭、职位和人格上获得平等的地位。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必须在人格上获得应有的尊重;其次双方需要有共同的话语理解包容对方;最后双方要用欣赏的眼光赏识对方,进而达到心灵相通。七十年代女性主义应用到文学批评领域,正如女性主义批评家戴锦华所说:
“真正的女性主义文学和艺术批评,重要的在于提供一种女性视点,用女性视点去解构文学中男性主义文化中心的存在和整个男权社会都是我们批评的对象,特别是男性作家的作品更是我们批评的对象实际上,女性主义批评可以对一切作品进行分析”。[1]P299300
2.1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这一概念,至今仍是众说纷纭,没有准确的诠释。学术界对女性主义做了简单的阐释:将女性主义视为一种争取使女性在各方面享有与男性平等权利的原则、一种旨在结束女性从属地位、肯定女性价值和尊严、争取男女权利平等的社会运动、一种“站在消除性别歧视的立场、用男女平等的观点、社会性别分析的方法来分析思考妇女问题及一切有关社会现象”。
在1880年法国第一个妇女奥克雷在参政全会上提出了“女性主义”,但真正被接受却在二十世纪初。吉尔曼在《妇女与经济学》:一书中提出:女性主义为全世界妇女的社会觉醒。[2]P5354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主义也在不断的完善,女性主义旨在消除男女不公平待遇,从而使女性获得该有的权利和地位。作为女性主义杰出的代表西蒙波伏娃提出女性主义的目标就是把妇女的精神引出“沉默领域”。[3]P163
“女性主义”起源于19世纪末大约经历了200余年的发展,现已具备了较完整的思想体系。最开始人们关注的是男性和女性在性别上的平等;其次人们关注的是两性之间的平等;再次在经济浪潮的袭击下,女性的独立意识进一步增强,更多的女性选择了就业,在就业方面大部分女性要求和男性拥有同样的劳动报酬;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女性主义思想较之前有了一定的成熟,这时候的女性同胞们要求男人和女人在家庭中拥有同等的地位;最后,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中,女性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她们不仅对自身有了明确的定位同时呼吁更多的女性一定要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进而获得和男性同等的地位,同等的地位不是简单的性别、家庭等方面的平等,还应在精神层面上获得的平等,例如人格上的平等。
概言之,女性主义就是一场极力要求女性全面解放的思想运动,旨在追求男女平等,消除女性在性别、家庭、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还要求在人格上受到同等尊重。
2.2 女性主义视野下女性对爱情的诉求
“妇”是一个会意字,在《说文解字》中:“妇,服也”。[4]P58意思是服从于男性。这就足以看出了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尤其是一夫多妻制,使得传统的女性压根不懂什么是爱情,她们的生活重点是以丈夫、孩子为中心,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社会中,女子的社会地位低下,女子的情感也是常常被忽略或者处于一种被抑制的状态。
中世纪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这种女性意识反映在她们自身的生活当中是一种进步的表现,她们认识到自身是独立的个体,在跟丈夫相处的过程中,她们也认为自己是独立的,并且开始渴求一种平等的爱情。这样平等独立的爱情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女性要求在家庭地位的平等;第二要求在金钱上的平等;第三要求在人格上的平等。有一部分女性在追求经济平等基础之上,甚至提倡不婚主义,因为她认为一结婚那种所谓的隶属关系又存在了,我和你又有了某种关系,有的时候会妥协甚至会做出一些牺牲。这一时期女性主义思想最杰出的波伏娃,她的不婚主义表现出了对女性独立的人格最极端的一种追求。她认为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社会中,理应有自身的追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让自己的人生要有意义,必须要自救,不能依靠于男人;其次要正视这种差异,我们要跟的上时代的步伐;最后通过波伏娃的不婚主义思想,实际上她在提倡一种新型的两性关系,真正的本质意义上的平等。
通过梳理女性主义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主义者对爱情的诉求,实际上渴望的是一种男女平等、独立、和谐的爱情。男人和女人都应该努力创造一种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相互包容以及珍视彼此的生活方式,使得女性从此不再是男性的附属品,而是独立的个体并且有着自己的思想。
这种女性主义七十年代应用到文学批评之中,他们通过这些学说去分析文学史上的各个作品,尤其是女子的爱情,不仅在爱情过程中而且在文学作品中及现实生活中都处于失语的状态。指出了这些作品中的爱情都是不平等的,反映出女子在爱情过程中以及文学作品、现实生活中都处于失语状态。《啼笑因缘》中女性的爱情也同样如此,女性也处于失语状态,不论是沈凤喜、何丽娜还是关秀姑。
目 录
1引言 1
2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爱情 2
2.1女性主义 2
2.2女性主义视野下女性对爱情的诉求 3
3《啼笑因缘》中爱情的三种模式 4
3.1互换式的爱情 4
3.2门当户对式的爱情 5
3.3奉献式的爱情 6
4 从女性主义视野透视《啼笑因缘》中爱情 7
4.1 女性被动的爱情诉求 8
4.2女性价值的缺失 9
结 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1 引言
爱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话题,也是人生的必修课。爱情这一题材从古至今深受作家的青睐,许多作家对爱情都有自身的看法,比如说沈从文、钱钟书、王安忆等。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大家张恨水是爱情小说的典型代表。他的《啼笑因缘》围绕樊家树和沈凤喜、何丽娜以及关秀姑三段爱情故事展开,其中穿插了军阀刘德柱和沈凤喜的情感纠葛,涉及到了中国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最主要的是反映出了金钱权势对爱情的影响。作者将感情放置在复杂的社会利益当中,从而表现出了感情的脆弱性,也反映出了感情中双方地位的不平等。
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啼笑因缘》中的人物在情感的处理当中出现了偏差,或放置在金钱之上,或以爱情为手段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或是对爱情的一种逃避。作者通过这些感情的书写,传达出了受时代所束缚的男女爱情观念。同时,我们现代作家再次研究这本书的爱情,它会给我国当前社会的青年爱情提供一定的参考。
2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爱情
女性主义者极力追求她享有的同等机遇,全面解放女性是它的最终目标。女性主义要求在各个方面获得平等,具体来说她们要求在爱情中、生活中获得和男性同等的待遇,尤其在爱情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当中双方要求在家庭、职位和人格上获得平等的地位。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必须在人格上获得应有的尊重;其次双方需要有共同的话语理解包容对方;最后双方要用欣赏的眼光赏识对方,进而达到心灵相通。七十年代女性主义应用到文学批评领域,正如女性主义批评家戴锦华所说:
“真正的女性主义文学和艺术批评,重要的在于提供一种女性视点,用女性视点去解构文学中男性主义文化中心的存在和整个男权社会都是我们批评的对象,特别是男性作家的作品更是我们批评的对象实际上,女性主义批评可以对一切作品进行分析”。[1]P299300
2.1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这一概念,至今仍是众说纷纭,没有准确的诠释。学术界对女性主义做了简单的阐释:将女性主义视为一种争取使女性在各方面享有与男性平等权利的原则、一种旨在结束女性从属地位、肯定女性价值和尊严、争取男女权利平等的社会运动、一种“站在消除性别歧视的立场、用男女平等的观点、社会性别分析的方法来分析思考妇女问题及一切有关社会现象”。
在1880年法国第一个妇女奥克雷在参政全会上提出了“女性主义”,但真正被接受却在二十世纪初。吉尔曼在《妇女与经济学》:一书中提出:女性主义为全世界妇女的社会觉醒。[2]P5354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主义也在不断的完善,女性主义旨在消除男女不公平待遇,从而使女性获得该有的权利和地位。作为女性主义杰出的代表西蒙波伏娃提出女性主义的目标就是把妇女的精神引出“沉默领域”。[3]P163
“女性主义”起源于19世纪末大约经历了200余年的发展,现已具备了较完整的思想体系。最开始人们关注的是男性和女性在性别上的平等;其次人们关注的是两性之间的平等;再次在经济浪潮的袭击下,女性的独立意识进一步增强,更多的女性选择了就业,在就业方面大部分女性要求和男性拥有同样的劳动报酬;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女性主义思想较之前有了一定的成熟,这时候的女性同胞们要求男人和女人在家庭中拥有同等的地位;最后,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中,女性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她们不仅对自身有了明确的定位同时呼吁更多的女性一定要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进而获得和男性同等的地位,同等的地位不是简单的性别、家庭等方面的平等,还应在精神层面上获得的平等,例如人格上的平等。
概言之,女性主义就是一场极力要求女性全面解放的思想运动,旨在追求男女平等,消除女性在性别、家庭、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还要求在人格上受到同等尊重。
2.2 女性主义视野下女性对爱情的诉求
“妇”是一个会意字,在《说文解字》中:“妇,服也”。[4]P58意思是服从于男性。这就足以看出了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尤其是一夫多妻制,使得传统的女性压根不懂什么是爱情,她们的生活重点是以丈夫、孩子为中心,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社会中,女子的社会地位低下,女子的情感也是常常被忽略或者处于一种被抑制的状态。
中世纪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这种女性意识反映在她们自身的生活当中是一种进步的表现,她们认识到自身是独立的个体,在跟丈夫相处的过程中,她们也认为自己是独立的,并且开始渴求一种平等的爱情。这样平等独立的爱情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女性要求在家庭地位的平等;第二要求在金钱上的平等;第三要求在人格上的平等。有一部分女性在追求经济平等基础之上,甚至提倡不婚主义,因为她认为一结婚那种所谓的隶属关系又存在了,我和你又有了某种关系,有的时候会妥协甚至会做出一些牺牲。这一时期女性主义思想最杰出的波伏娃,她的不婚主义表现出了对女性独立的人格最极端的一种追求。她认为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社会中,理应有自身的追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让自己的人生要有意义,必须要自救,不能依靠于男人;其次要正视这种差异,我们要跟的上时代的步伐;最后通过波伏娃的不婚主义思想,实际上她在提倡一种新型的两性关系,真正的本质意义上的平等。
通过梳理女性主义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主义者对爱情的诉求,实际上渴望的是一种男女平等、独立、和谐的爱情。男人和女人都应该努力创造一种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相互包容以及珍视彼此的生活方式,使得女性从此不再是男性的附属品,而是独立的个体并且有着自己的思想。
这种女性主义七十年代应用到文学批评之中,他们通过这些学说去分析文学史上的各个作品,尤其是女子的爱情,不仅在爱情过程中而且在文学作品中及现实生活中都处于失语的状态。指出了这些作品中的爱情都是不平等的,反映出女子在爱情过程中以及文学作品、现实生活中都处于失语状态。《啼笑因缘》中女性的爱情也同样如此,女性也处于失语状态,不论是沈凤喜、何丽娜还是关秀姑。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