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中的利己主义思想研究以罗生门和竹林中为例(附件)

摘 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代的小说家,他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在芥川龙之介短暂的三十六年的人生中,留下了许多佳作,他有着“鬼才”之称。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不仅洋溢着冷静与理性,还有着独特的利己主义思想。本论文将《罗生门》与《竹林中》两篇文章进行分析,研究芥川龙之介作品中利己主义思想的产生与对读者的影响。
目 录
1 引言 1
2 利己主义思想的体现 2
2.1 《罗生门》:道德感的降低 2
2.2 《竹林中》:本能的选择 3
3 利己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 6
3.1 社会原因 6
3.2 个人原因 6
4 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 8
结 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1 引言
芥川龙之介自大正时期登上文坛之后,便一直是个优秀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具有优秀作品应有的精雕细琢,还具有浓郁的个人色彩。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以揭露人性的丑恶见长,尤其是擅长对于作品中人物进行细致的描写,他作品中的人物都具有明显的利己主义思想。章明的《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中利己主义的多样性》中就写到“利己主义在他的笔下,更像一个工具被使用,是洞察人性的工具。”[1]P632,《罗生门》与《竹林中》都是历史题材小说,两篇文章中所体现出的利己主义思想有一定的代表性。下面笔者就从作品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2 利己主义思想的体现
《罗生门》与《竹林中》均是取材于《今昔物语》的历史题材小说,这两篇作品中有许多对于利己主义思想的描写,下面就从分析这两篇文章的具体内容来体会两种不同的利己主义思想。
2.1 《罗生门》:道德感的降低
《罗生门》讲述的是一个在经济萧条时期失去了自己工作的仆人,在罗生门下等雨停顺便思考自己要不要做强盗时遇到的事情。仆人发现破落的城楼上有人于是上楼查看,看到一个老太婆在拔死尸的头发,仆人内心十分震惊且反感。而后在与老太婆的交谈中仆人思想上经历的几次转变,最终仆人抢走老太婆的衣服成为一个强盗。
仆人所处的时期经济萧条灾难频发,因此人们生活的十分辛苦。这几年都城变得荒凉无比,罗生门也就理所当然的颓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了。罗生门成了个盗贼藏身丢弃尸体的地方,这个地方使人感觉阴森恐怖,一到夕阳西下之后便无人前来。而仆人却在这里思考他该何去何从,因为他被主人解雇了。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做强盗或者被饿死。在这里他面临了第一次的选择,在生存和死亡之间的他其实是偏向于生存的。但他还是感到有些不安,因为此时他的道德标准还没有丧失。仆人在纠结了会儿之后决定先去城楼取暖,然后再去思考这个问题。
仆人上楼后看到一个老太婆在拔死尸的头发。随着时间的推移仆人的恐惧也渐渐消失有的只是强烈的厌恶之情。老太婆的行为使仆人感觉到了反感,这种反感是仆人对作恶的一种反感,因此可以看出仆人心中是有善的一面。如果此时再要他做出选择,他肯定毫不犹豫的选择饿死这条路。仆人心中的善的一面被老太婆激发出来,这时候他的内心有的只是对恶的厌恶之情。他的这种反应其实是一个正常人面对恶时的自然反应,此时他内心的天平是偏向善的。在这里仆人认为自己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的,但当老太婆用一种习以为常的语气来说明自己的恶行时,仆人对老太婆的态度很是失望。此时的仆人认为自己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当老太婆用一种习以为常的语气来说明自己只是在拔死尸头发时,仆人对老太婆的态度很失望。厌恶与蔑视的情绪回到仆人心中,仆人对老太婆做恶事时那种理所当然的态度感到厌恶。这种厌恶也说明了仆人心中还是善的一面较多。老太婆看出了仆人脸色的变化,替自己辩解了起来。她告诉仆人那具尸体生前经常将蛇肉当鱼干卖给别人,也经常作恶。老太婆这么一说,好像她的行为是理所应当的。在仆人听了老太婆的这些话之后,心中产生了无限的勇气。这种勇气同刚才上城楼时的勇气完全相反,他为自己要做的恶事找到了理由。此时于他而言,饿死还是当强盗已经不是什么难以选择的问题了。在老太婆和死尸所作所为的影响之下,仆人完成了从善到恶的转变,将老太婆的衣服剥了下来。此时的仆人,成为与老太婆和死尸一样作恶的人了。老太婆在文中是自私自利的形象,她为自己的行为找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
在面临生存和死亡的极端条件时,老太婆与仆人都选择了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利己主义思想。《罗生门》中仆人思想上的几次转变,实际上就是仆人道德标准的一次次降低。在城楼下思考时仆人是在生存与死亡之间摇摆不定,这时他内心还在善恶之间纠结。上楼遇到老太婆拔死尸头发时,仆人心中对作恶的态度是十分厌恶。当听完老太婆理所当然的辩解之后,仆人却下定决心作恶。当仆人完全向现实妥协时,仆人的道德标准也就降到了最低。此时的仆人成为了和老太婆一样的人,即为了生存而选择利己主义思想的人。仆人与老太婆看似都是被生活所迫,在生存和死亡之间选择了生存,而后心安理得的将利己主义思想奉作真理的一群人。人性本就是复杂多面的,人们会有不同的思想,这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利己主义思想被社会上大部分人所认同。利己主义思想将仆人与老太婆的道德标准降到了最低,只为了自己能生存在世间。这就是利己主义思想的一种体现,无论是老太婆利己主义思想还是仆人利己主义思想都是人性之中的阴暗的一面。
2.2 《竹林中》:本能的选择
《竹林中》是一个武士被杀所引发的故事,是由樵夫、行脚僧、捕快、老妪、多襄丸、真砂、亡灵对于案件的供词所组成的。七个人对于案件的陈述各不相同,体现出了人性的复杂和真相的扑朔迷离。
在樵夫的供词中,死者穿着一件浅蓝色绸子褂,头上戴了顶城里人的细纱帽。死者胸口挨了一刀,尸体旁边有一根绳子,还有一把梳子。现场的情况像是有场恶斗。
在行脚僧的供词中,他昨日响午时分在路上,看到死者与骑马女子一起行走在路上。女子头戴竹笠,身穿紫色绸夹衫,马是桃花马,马鬃剃得光光的。问到他女子身高是多少时,他说道“贫僧乃是出家人,对此知之不多。”[2]P300,行脚僧应该是不关注俗事,一心修行,但他却记得女子的衣服颜色。行脚僧本不应该说谎,但为了保护自己的名誉,还是选择了说谎。
在捕快的供词中,首先就强调“他的确就是那个有名的盗贼多襄丸。”[2]P300多襄丸是一个大盗,又是这一带的强盗中最好色的。先说明多襄丸的厉害之处,又讲述多襄丸所犯的罪行十恶不赦,这样逮捕多襄丸的捕快就是一个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官差了。
在老妪的供词中,死者是她的女婿名叫金泽武弘,是一名武士。武士的性情十分温和,绝不可能招惹祸事。女儿名叫真砂,性格好强且是一个忠贞的女子,从未和别的男人相好。老妪先是说女婿性格温和,又说女儿性格好强十分忠贞。老妪在不清楚案情的时候,先尽力将女儿女婿的嫌疑撇清,给他人留个好的印象。当老妪知道女婿死了也就自认倒霉了,但女儿失踪了十分担心。“老妇恳求大人,好歹设法搜寻小女的下落。”[2]P302老妪先是向自家人说话,但在知道女婿死了之后就果断地自认倒霉,只求找到女儿。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4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