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合音新词探析
本人签名 日期 摘 要网络合音新词指的是以汉字拼音合音的形式,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汉字通过读音合并形成的网络流行词。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语言,网络合音新词在网络社交中被广泛应用。本文从古代汉语阶段、现代汉语阶段、网络流行语阶段对合音词的来源和发展进行论述并将现有的网络合音新词进行分类,分为快读成词类、类比造词类两类,并对网络合音新词的特点进行解读探究。最后从使用者的求异心理、方言传统发音以及港台腔的流行对合音词的影响三方面对网络合音新词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并阐明网络合音新词存在的意义。
Key words: Network synthesized new words; Characteristics; Meaning; Classification; Causes目 录
引 言 1
1 合音词的来源和发展 2
1.1 古代汉语阶段 2
1.2 现代汉语阶段 3
1.3 网络流行语阶段 3
2 网络合音新词的分类和特点 5
2.1 网络合音新词的分类 5
2.1.1 快读成词类 5
2.1.2 类比造词类 6
2.2 网络合音新词的特点 6
2.2.1 语音合成性 7
2.2.2 与时俱进性 7
3 网络合音新词的成因和意义 8
3.1网络合音新词的成因 8
3.1.1 方言传统发音的影响 8
3.1.2 求异心理的影响 8
3.1.3 港台腔的影响 9
3.2网络合音新词的意义 10
结 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附 录 14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网络的发展尤其迅猛,与此同时,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语言形式随着网络的产生而传播开来,这就是网络语言”[1]p24。网络语言不同于传统的书面语言,它产生并传播于网络,指的是网民在网络交谈中使用的一些与传统词语有别的词,这些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在网络传播中产生了新的意义。
网络语言是一种独特的、崭新的、前所未有的、主要运用在网络交际中的语言现象。网络语言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网络合音新词,它最典型的特征是以一个字代表两个或多个字,如用“酱”代表“这样子”,用“木”代表“没有”。网络合音新词打破了汉语造字法中的“一音一字一意”的基本原则,而且网络合音新词在网络语境中的运用,舍弃了词语的本意,运用的是网络所赋予的新的含义。
“网络合音新词以风狂雨骤的速度产生并大肆流行于网络,受到大众的喜爱并迅速传播,在网络交际中被广泛运用。这类网络流行词语虽数量有限,但是使用频率很高”[2]p76。最常见的莫过于百度、UC等门户网站,作为网络媒体,这些门户网站紧跟时代潮流,在报道时事时,经常采用一些贴切的网络合音新词来抓住浏览者的眼球,如“就酱,我们毕业了”、“你造吗?教师资格证来啦!”“辣些年,偶们是酱紫走过”等新颖别致的题目。网络合音新词被如此广泛地应用,一方面反映了网络合音新词有较高的流行度、接受度;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网络合音新词所具有的独特的价值。
本文将以网络合音新词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探析合音词的来源、发展,以及网络合音新词的分类、特点、成因、意义等。1 合音词的来源和发展
“合音也可以叫做合并音、缩减音、音节合并。语言中的合音现象,是所有语言中都有存在的一种音变现象。虽然合音词在汉语中只占少数,但它的发展历史却是非常悠久的,无论是在古代汉语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都能发现合音词的身影”[3]p115。随意翻阅古代的典籍,就不难发现这类词语的痕迹,例如,“诸”是“之于”或“之乎”的合音词[4]p76;现代汉语中,“俩”是“两个”的合音词;发展到现在,合音词种类和数量更多,尤其是网络合音新词,例如,“宣”是“喜欢”的合音词,“造”是“知道”的合音词,“甭”是“不用”的合音词,“酱”是“这样”的合音词。诸如此类的合音现象不胜枚举。
网络合音新词均指的是近年来流行于网络的、不同于古汉语及现代汉语中的合音词。通俗来讲,网络合音新词其实就是人们在网络交际中,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词合并成一个词,合并后的词在传播中渐渐定型,被人们广泛使用并接受的词语。
网络合音新词与汉语的合音词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从古代汉语中的合音词到现代汉语中的合音词,最后形成网络流行语中的合音词。本节将分别论述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网络中这三个方面的合音词。
1.1 古代汉语阶段
笔者通过翻阅有关历史资料及前人的研究论文发现,早在汉代,人们在注释古书时,就已经发现了合音词的踪迹。如“舍旃舍旃”的“旃”,郑玄笺云:“旃之言焉也。舍之焉舍之焉,谓”,这表明了在解释句子的时候,郑玄将“旃”释为“之焉”[4]p143。通过前人的著述和笔者的翻阅调查,人们正式开始关注并研究合音词这一语音现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
1.高承《事物纪原经籍艺文切字》:“然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如‘不可’为‘叵’、‘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似西国二合音,蓋切字之原也”[5]p175。
2.沈括《梦溪笔谈艺文二》:“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6]p180。
根据以上的文献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宋代已经关注到了合音词,而且有简单的阐释和描述。
“另一个关注合音词的研究小高潮则是在明清至现代,出现了不少研究成果,整体上传承、综合了宋代的研究,这一时期被研究者们称作反语的词语,其实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合音词”[7]p145。
翻阅清代的字典辞书,合音词随处可见:
“刘淇《助字辨略》:“叵云不可者,语之急,两字连作一声也”[8]p152。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六“‘那’者,奈何之合声也”[9]p52。
笔者列举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在现代汉语拼音发明之前,人们是通过以字认字的方式来学习汉字的。教师在教授一个陌生的汉字时,是通过两个熟悉的汉字的读音来为陌生的汉字标注读音的。在这种现象中,将陌生的那个汉字称作合音字,因为它的读音,可以用其他两个汉字的读音的合并来标注出来。正如李春玲教授在《古代汉语合音词研究历史述略与理论辨析》一文中总结道:“合音词的研究,滥觞于汉代,成形于宋代,发展于近现代,兴盛于当代,犹如一条河流,始而涓涓,今已汤汤”[4]p147。
Key words: Network synthesized new words; Characteristics; Meaning; Classification; Causes目 录
引 言 1
1 合音词的来源和发展 2
1.1 古代汉语阶段 2
1.2 现代汉语阶段 3
1.3 网络流行语阶段 3
2 网络合音新词的分类和特点 5
2.1 网络合音新词的分类 5
2.1.1 快读成词类 5
2.1.2 类比造词类 6
2.2 网络合音新词的特点 6
2.2.1 语音合成性 7
2.2.2 与时俱进性 7
3 网络合音新词的成因和意义 8
3.1网络合音新词的成因 8
3.1.1 方言传统发音的影响 8
3.1.2 求异心理的影响 8
3.1.3 港台腔的影响 9
3.2网络合音新词的意义 10
结 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附 录 14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网络的发展尤其迅猛,与此同时,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语言形式随着网络的产生而传播开来,这就是网络语言”[1]p24。网络语言不同于传统的书面语言,它产生并传播于网络,指的是网民在网络交谈中使用的一些与传统词语有别的词,这些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在网络传播中产生了新的意义。
网络语言是一种独特的、崭新的、前所未有的、主要运用在网络交际中的语言现象。网络语言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网络合音新词,它最典型的特征是以一个字代表两个或多个字,如用“酱”代表“这样子”,用“木”代表“没有”。网络合音新词打破了汉语造字法中的“一音一字一意”的基本原则,而且网络合音新词在网络语境中的运用,舍弃了词语的本意,运用的是网络所赋予的新的含义。
“网络合音新词以风狂雨骤的速度产生并大肆流行于网络,受到大众的喜爱并迅速传播,在网络交际中被广泛运用。这类网络流行词语虽数量有限,但是使用频率很高”[2]p76。最常见的莫过于百度、UC等门户网站,作为网络媒体,这些门户网站紧跟时代潮流,在报道时事时,经常采用一些贴切的网络合音新词来抓住浏览者的眼球,如“就酱,我们毕业了”、“你造吗?教师资格证来啦!”“辣些年,偶们是酱紫走过”等新颖别致的题目。网络合音新词被如此广泛地应用,一方面反映了网络合音新词有较高的流行度、接受度;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网络合音新词所具有的独特的价值。
本文将以网络合音新词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探析合音词的来源、发展,以及网络合音新词的分类、特点、成因、意义等。1 合音词的来源和发展
“合音也可以叫做合并音、缩减音、音节合并。语言中的合音现象,是所有语言中都有存在的一种音变现象。虽然合音词在汉语中只占少数,但它的发展历史却是非常悠久的,无论是在古代汉语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都能发现合音词的身影”[3]p115。随意翻阅古代的典籍,就不难发现这类词语的痕迹,例如,“诸”是“之于”或“之乎”的合音词[4]p76;现代汉语中,“俩”是“两个”的合音词;发展到现在,合音词种类和数量更多,尤其是网络合音新词,例如,“宣”是“喜欢”的合音词,“造”是“知道”的合音词,“甭”是“不用”的合音词,“酱”是“这样”的合音词。诸如此类的合音现象不胜枚举。
网络合音新词均指的是近年来流行于网络的、不同于古汉语及现代汉语中的合音词。通俗来讲,网络合音新词其实就是人们在网络交际中,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词合并成一个词,合并后的词在传播中渐渐定型,被人们广泛使用并接受的词语。
网络合音新词与汉语的合音词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从古代汉语中的合音词到现代汉语中的合音词,最后形成网络流行语中的合音词。本节将分别论述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网络中这三个方面的合音词。
1.1 古代汉语阶段
笔者通过翻阅有关历史资料及前人的研究论文发现,早在汉代,人们在注释古书时,就已经发现了合音词的踪迹。如“舍旃舍旃”的“旃”,郑玄笺云:“旃之言焉也。舍之焉舍之焉,谓”,这表明了在解释句子的时候,郑玄将“旃”释为“之焉”[4]p143。通过前人的著述和笔者的翻阅调查,人们正式开始关注并研究合音词这一语音现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
1.高承《事物纪原经籍艺文切字》:“然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如‘不可’为‘叵’、‘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似西国二合音,蓋切字之原也”[5]p175。
2.沈括《梦溪笔谈艺文二》:“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6]p180。
根据以上的文献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宋代已经关注到了合音词,而且有简单的阐释和描述。
“另一个关注合音词的研究小高潮则是在明清至现代,出现了不少研究成果,整体上传承、综合了宋代的研究,这一时期被研究者们称作反语的词语,其实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合音词”[7]p145。
翻阅清代的字典辞书,合音词随处可见:
“刘淇《助字辨略》:“叵云不可者,语之急,两字连作一声也”[8]p152。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六“‘那’者,奈何之合声也”[9]p52。
笔者列举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在现代汉语拼音发明之前,人们是通过以字认字的方式来学习汉字的。教师在教授一个陌生的汉字时,是通过两个熟悉的汉字的读音来为陌生的汉字标注读音的。在这种现象中,将陌生的那个汉字称作合音字,因为它的读音,可以用其他两个汉字的读音的合并来标注出来。正如李春玲教授在《古代汉语合音词研究历史述略与理论辨析》一文中总结道:“合音词的研究,滥觞于汉代,成形于宋代,发展于近现代,兴盛于当代,犹如一条河流,始而涓涓,今已汤汤”[4]p14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