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死疲劳的叙事特征(附件)

摘 要莫言是中国最富活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生死疲劳》也是其众多作品中的一部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优秀作品。《生死疲劳》不仅致敬经典,汲取了中国自古以来文人写作的一些优秀传统,而且扎根生活,作品虽有魔幻以及佛教神秘的色彩,但究其根源还是贴近生活和现实的。国内关于莫言的研究则主要是叙事特征方面,多从民间化、乡土资源及宗教信仰入手。本文旨在通过解读莫言通过“六道轮回”的叙事模式、灵活多变的叙述视角和怪诞传奇的叙事情节,达到“对历史的深度把握”,批判给当代中国农村带来的种种灾难的历史主义观以及对当代文学产生的重要意义。
目 录
引言 1
1 叙事特征 2
1.1 叙事特征的定义 2
1.2 叙事特征的内容 2
2《生死疲劳》的叙事 4
2.1 巧用民间资源 4
2.1.1农民与土地的变迁 4
2.1.2民间话语下人性的解剖 5
2.2 回归古典 5
2.2.1 章回小说——外部结构 5
2.2.2 六道轮回——内部结构 6
2.3 借鉴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 7
2.3.1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 7
2.3.2《生死疲劳》中魔幻现实主义的运用 7
3《生死疲劳》对当代文学的启示 10
3.1 叙事特征方面 10
3.2 写作技巧方面 10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引言
《生死疲劳》是一部向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大书。在这次神圣的“认祖归宗”仪式中,小说将六道轮回这一东方想象力“草灰蛇线”般隐没在全书的字里行间,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著的颂歌和悲歌。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的故事充满了吊诡和狂热,唏嘘和罹难。当转世为人的“大头儿”终于执著坚定地叙述时,我们看到了一条生气沛然的人与土地、生与死、苦难与慈悲的大河,流进了我们的心田。在莫言对伟大古典小说呼应的那一刻,聆听到了“章回体”那最亲切熟悉的声音;莫言承受着生死疲劳的磨砺以及冤缠孽结,将中国人百感交集、庞杂喧哗的苦难经验化为纯美准确的诗篇,祈祷祖国庄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宁静、祈望人类丰沛的生命祥和、自然。莫言怀抱华美颓败的土地,决意对半个世纪的土地做出重述。莫言郑重地将土地放在记忆的丰碑前,看着它在历史中渐渐荒废并确认它在荒废中重新获得庄严、熔铸、锋利。
1 叙事特征
1.1叙事特征的定义
“叙事”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在这本书里提出了关于叙事的著名二分说。至于“叙事学”,则是由结构主义语言学流派的托多罗夫首先于《<十日谈>语法》书中提到,因为这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故而暂且将它命名为叙事学。叙事学,顾名思义,是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20世纪60年代,受到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影响,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同时有了明确的关于叙事学的定义,研究所有形式的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目的在于描述控制叙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的学科。
简单来讲,叙事就是用我们的语言来虚构社会生活事实过程的本身,这意味着我们应当从社会事实本身来理解叙事的特征。从内容方面来看,叙事的内容包含着人类的社会行为及其导致的结果,也就是说,叙事存在它本身的社会意义,旨在向人们展示社会生活的一种动态的过程;从形式的角度来看,由于叙事是对话语的虚构,故而话语中所指的对象只存在于叙事所用的话语里,这意味着无论如何,叙事的事件与客观事实都存在真实性方面的差距。
叙事特征包括虚构性叙事、自我叙事以及与观众互动的叙事等多种形式,叙事的特征也是根据文体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虚构性的叙事着重强调人物在吸引读者方面是很重要的元素,而自我叙事则侧重于自我的阐述,让观众在阅读的时候自我代入感比较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至于与观众互动的叙事,通常在一些电视节目中较为常见,而小说中这种形式则不太多。
1.2叙事特征的内容
叙事特征的内容中最重要的因素可以借鉴小说描写的重点三要素,即为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因为小说主要是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塑造的,通过将典型的性格综合到一个人物的身上,集中表现当时的社会生活。
叙事特征的内容还有几个重要的表现手法,包括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等方式。叙述是写作当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是作者对人物和情节的发展或时间空间的转换所做的交代;描写是文学创作过程中最主要的表现手法之一,可以是具体的描写,也可以写人物的外貌或者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既可以正面提笔,亦可以从侧面烘托;抒情,顾名思义便是抒发作者的感情,在叙事上也是重要的辅助性的表达形式;议论则是作者对某个事物的见解和观点,作用是使得文章更有深度。
由于叙事特征的内容与小说因素相关,从小说的角度来看,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来体现人物的性格,阐述故事的核心思想。小说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为它是通过提炼关键事件或者典型人物的性格,偶尔将小概率的事件集中描写出来,这也就意味着它十分具有代表性。另一方面,小说十分注重环境描写和与人物发展的关系,而在环境的描写上,社会生活环境又是重中之重,它会揭示许多复杂的人物关系,同时又依靠描写自然环境来烘托人物的心情或者是渲染特定的气氛。这意味着,小说要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叙述以及对环境的描写来体现社会真实,叙事特征最重要的内容亦是如此。本文以莫言的代表作品之一《生死疲劳》作为研究的主体,从多种角度对《生死疲劳》的叙事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更好的理解叙述特征的相关内容和其作用。
2《生死疲劳》的叙事
2.1巧用民间资源
《生死疲劳》这部作品中包含了很多对于中国民间资源的利用,例如中国农村中农民对于土地的复杂的情感以及土地变迁给农民带来的生活变化。再例如农村的一些民风民俗、农村中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人物的方言对话等等。由于莫言将自己所熟知的民间资源巧用到《生死疲劳》整体的创作中来,使整部作品非常“接地气”,能够让读者在阅读时有画面感,虽然魔幻,但却不失真实。
2.1.1农民与土地的变迁
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土地一直是一个如影随行的问题。尤其是在以“农耕文明”著称的中国社会中,人们对于土地的理解已经不仅仅是自然生态中的一个物质形态,而是从中衍生了众多的联想意象,例如故乡、母亲、生命的依托以及历史的演进等等。这些意象之间彼此相联,同时又与土地这个事物本身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生死疲劳》中,主人公西门闹虽然在六道轮回的畜生道中经历了几次轮回,但其思想中一直流露出中国农民对于土地和生命的敬畏。例如在第一部的“驴折腾”中说道:“我虽是高密东北乡第一的大富户,但一直保持着劳动的习惯。三月扶犁,四月播种.......” [7] P160这些都是中国农民最朴实的对于农民劳作的一个习惯和思想。再例如第四部的“狗精神”中在蓝脸碑文写道:“一切来自土地的都将回归土地。” [7] P509 也是一语点破了整部小说想要表现得一种农民与土地之间亲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生死疲劳》中,莫言一直是围绕着土地这个意象,来进行有关农民与土地之间变迁关系的描写。例如西门闹由于拥有土地而成为一方的地主,同时也因为拥有土地而被打成阶下囚;再例如蓝脸出于对土地的热爱,作为单干户曾遭到村民的不理解,但在改革开放后又称为一个榜样和典型,在西门屯这个地方,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不同,农民对于是否拥有土地的态度、怎样运用土地的方法也都是不同的,这恰恰表现了一种历史的变迁,也流露出一些农民对土地真挚而深沉的爱。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91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