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白鹿原中的婚礼民俗(附件)
摘 要 民俗是构成民族生活文化史的主体与核心,文学家将民俗融入作品中来反映所写的社会环境背景。而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民俗部分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作品所著年代的人文风情。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一部蕴含了许多关中民俗文化的文学作品,关中民俗文化渗透到作品的方方面面。这部作品以主人公白嘉轩七娶六丧作为故事的开端,通篇关于婚礼民俗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都对作品推进小说情节的展开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对《白鹿原》婚礼民俗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作品的进一步了解,还有利于我们对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本文从民俗角度入手,着眼于《白鹿原》的各段婚礼,从婚前习俗,婚礼习俗,婚后习俗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并从中分析探讨《白鹿原》婚俗中的文化特征。
Key words: Bailuyuan;Marriage custom;Guanzhong culture目 录
1 绪论 1
2 《白鹿原》中的婚前习俗 2
2.1 三媒六证 2
2.2 聘礼 3
3 《白鹿原》中的婚礼习俗 4
3.1 迎亲 4
3.2 婚宴 4
3.3 洞房 5
4 《白鹿原》中的婚后习俗 6
4.1 拜祖宗 6
4.2 回门礼 6
5 《白鹿原》婚俗的文化特征 8
结 语 10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2
1 绪论
关中地区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以家族为核心的社会形式和社会群体。中国是一个注重孝道国家,有俗语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关中,婚姻礼俗具有传统的历史,更是宗族传统表现最为显著的一种礼俗[5]P91。
前人对《白鹿原》文学研究中,有部分作品着眼于白鹿原的民俗文化,从民俗的角度进行分析,但多数是从整体对文章中民俗部分进行描写叙述,深度上有待进一步挖掘,而专项研究婚礼习俗的作品更是寥寥无几。本文通过对《白鹿原》不同的人物的婚礼民俗片段深入解读,系统的从婚前的相看、说媒、合八字、下聘礼、订婚,到婚礼的迎亲、婚宴和洞房,再到婚后的拜祖宗回门,还有婚后女性的生存状态分析展示出完整的关中婚礼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俗。
对关中地区婚礼民俗的分析我们不仅能够最为明显和直接的感受到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关中平原当时当地人们的婚姻观念和女性的婚后状态。更能从中窥见关中婚俗对关中地区家族群体长存的作用,有利于推动关中地区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 《白鹿原》中的婚前习俗
2.1 三媒六证
三媒六证,言婚约之郑重。从程序上讲三媒六证指的是订婚及其一系列的礼仪程序,在《白鹿原》中是相当正式严谨的一个环节。首先双方父母相看打听合心意的儿媳妇或女婿,或者经由媒人牵线,初步选出条件合适的对象,接着就要发动周围的亲戚朋友打听娃娃的品性,及这家人的家庭状况。不出意外的情况下,门当户对是男女双方相看亲事的首要条件。在白嘉轩的七次婚姻中,前三个媳妇说的都是家境殷实人家的女儿,与白嘉轩的家境相当或者相差不远。后来白嘉轩接连死了三四房媳妇之后,村里人普遍认为他命硬。家境殷实人家没人愿意把女儿嫁他,这时候白嘉轩说亲时才无从顾及门不当户不对。
已经大致条件基本满意之后,双方父母就会找个机会去见一下人,像白嘉轩在给三儿子孝义相看媳妇的时候,“在这个女子用小推车推着她妈到冷先生的中医堂就诊时,白嘉轩在内室亲眼观察了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之后,才拍了板”[1]P492。在这个包办婚姻的年代,男女婚前一般是不见面的。在白嘉轩的七次婚姻中只有仙草是唯一在婚前见过面的。
等相中了人或经由媒人说合有结亲的意向之后,双方父母会托一位师父合一下俩人的八字。关中地区结亲还是比较注重八字的,人们相信合八字的结果预示着俩人的婚后生活。如果双方八字不合的话很少会有人继续结亲。合完八字后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当然也有知根知底的人家相中人家的儿子或女儿,就托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充作媒人,先提前与对方沟通,如果对方同意和这家人结亲,回去之后便由男方选个日子,媒人带上聘礼去女方家下聘,女方收下聘礼则意味着这家人家的女儿就定出去了。三媒六证的程序完成,这门亲事就算说成了。
因为三媒六证程序的繁琐,结亲的俩家人都是经过媒人,双方父母及亲朋的把关考察。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三媒六证也是一段婚姻是否合法的重要证明。
在黑娃带着田小娥回村时,鹿三就起了疑心,质问他俩有没有“三媒六证”。而没有三媒六证的田小娥和黑娃,入不了祠堂,拜不得祖宗,也无颜去见父老乡亲的面[1]P148。鹿三更是宁愿不要这个儿子也不愿意承认这段婚姻。三媒六证对于婚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2 聘礼
聘礼,指的是订婚时男方准备的财礼。聘礼被认为是一个女人的身价礼,聘礼的多少体现着男方家庭对新娘的重视程度,也是对女方家庭的一种象征性补偿[3]P26。
聘礼的礼单由女方提出,在《白鹿原》所描写的时间和地区中,聘礼的主要内容是麦子以及棉花。聘礼的内容多少因时间地区或家庭情况的不同有较大差异。在买卖婚姻中,男方的聘礼的多少决定女方的最终归属。白嘉轩的第五个媳妇卫氏第六个媳妇胡氏实际上都是白嘉轩用高额的聘礼“买”进白家门的。只要聘礼足了,婚事就定了。
送聘礼之后,婚约正式缔结,一般不得反悔。一但出现悔婚情况,对男女双方来说都是很没面子的事情,弄不好会亲家变仇家。像白灵不满父亲给自己定的亲事,让人带纸条给王家退婚的,落了男方的面子。于是王家父子带着媒人对白嘉轩极尽嘲讽,最后白嘉轩不但把王家的聘礼尽数退回,还又加了许多。但和白灵的父女感情终究是淡了。
3 《白鹿原》中的婚礼习俗
3.1 迎亲
迎亲又叫“迎娶”、“娶媳妇”是婚礼中最热闹最喜庆的部分。一整天都是伴随着鞭炮声和锣鼓唢呐进行的。黑娃迎娶高秀才的女儿高玉凤时,在迎亲当天,新郎戴红花骑红马,由四人抬着花轿在鞭炮声和锣鼓唢呐声中出发前往新娘家。临到新娘家,女方放鞭炮迎接。
新娘出嫁时,上身着红色夹袄,下穿墨绿色的褶裙,其发型在结婚前一天的“上头”的仪式上,由辫子改为发髻,将头发都盘在脑后。这种发型被称为“后纂”,向世人表明女子成为人妻的身份。
在新娘临上轿前,母亲喂一口“上轿饭”,其含义是让女儿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新娘离开娘家,上轿的时候要大哭不止,因为旧时姑娘出嫁便意味着成了“人家的人”。一方面表示的是对生她养她的家人的眷恋和不舍;另一方面也有对要和一个陌生男人一起生活的不安和担心,而这种不安和担心主要来自于传统婚姻中女性地位的低下和悲苦[3]P27。
接到新娘后又在鞭炮声和锣鼓唢呐中启程回男方家中。新娘下轿后,由两位命好的妇女搀扶着,并且抱着装有金银首饰和五谷的“宝壶”,踏着红毡走入大门,民间认为这样可以驱鬼辟邪。同时还要新娘跨马鞍,以祈求平安。正午的时候举行“婚礼”仪式:一对新人要在堂前拜天地、拜祖宗、拜男方父母、拜媒人、拜宾客、拜执事、夫妻对拜后就可入洞房了[4]P28。
Key words: Bailuyuan;Marriage custom;Guanzhong culture目 录
1 绪论 1
2 《白鹿原》中的婚前习俗 2
2.1 三媒六证 2
2.2 聘礼 3
3 《白鹿原》中的婚礼习俗 4
3.1 迎亲 4
3.2 婚宴 4
3.3 洞房 5
4 《白鹿原》中的婚后习俗 6
4.1 拜祖宗 6
4.2 回门礼 6
5 《白鹿原》婚俗的文化特征 8
结 语 10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2
1 绪论
关中地区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以家族为核心的社会形式和社会群体。中国是一个注重孝道国家,有俗语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关中,婚姻礼俗具有传统的历史,更是宗族传统表现最为显著的一种礼俗[5]P91。
前人对《白鹿原》文学研究中,有部分作品着眼于白鹿原的民俗文化,从民俗的角度进行分析,但多数是从整体对文章中民俗部分进行描写叙述,深度上有待进一步挖掘,而专项研究婚礼习俗的作品更是寥寥无几。本文通过对《白鹿原》不同的人物的婚礼民俗片段深入解读,系统的从婚前的相看、说媒、合八字、下聘礼、订婚,到婚礼的迎亲、婚宴和洞房,再到婚后的拜祖宗回门,还有婚后女性的生存状态分析展示出完整的关中婚礼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俗。
对关中地区婚礼民俗的分析我们不仅能够最为明显和直接的感受到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关中平原当时当地人们的婚姻观念和女性的婚后状态。更能从中窥见关中婚俗对关中地区家族群体长存的作用,有利于推动关中地区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 《白鹿原》中的婚前习俗
2.1 三媒六证
三媒六证,言婚约之郑重。从程序上讲三媒六证指的是订婚及其一系列的礼仪程序,在《白鹿原》中是相当正式严谨的一个环节。首先双方父母相看打听合心意的儿媳妇或女婿,或者经由媒人牵线,初步选出条件合适的对象,接着就要发动周围的亲戚朋友打听娃娃的品性,及这家人的家庭状况。不出意外的情况下,门当户对是男女双方相看亲事的首要条件。在白嘉轩的七次婚姻中,前三个媳妇说的都是家境殷实人家的女儿,与白嘉轩的家境相当或者相差不远。后来白嘉轩接连死了三四房媳妇之后,村里人普遍认为他命硬。家境殷实人家没人愿意把女儿嫁他,这时候白嘉轩说亲时才无从顾及门不当户不对。
已经大致条件基本满意之后,双方父母就会找个机会去见一下人,像白嘉轩在给三儿子孝义相看媳妇的时候,“在这个女子用小推车推着她妈到冷先生的中医堂就诊时,白嘉轩在内室亲眼观察了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之后,才拍了板”[1]P492。在这个包办婚姻的年代,男女婚前一般是不见面的。在白嘉轩的七次婚姻中只有仙草是唯一在婚前见过面的。
等相中了人或经由媒人说合有结亲的意向之后,双方父母会托一位师父合一下俩人的八字。关中地区结亲还是比较注重八字的,人们相信合八字的结果预示着俩人的婚后生活。如果双方八字不合的话很少会有人继续结亲。合完八字后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当然也有知根知底的人家相中人家的儿子或女儿,就托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充作媒人,先提前与对方沟通,如果对方同意和这家人结亲,回去之后便由男方选个日子,媒人带上聘礼去女方家下聘,女方收下聘礼则意味着这家人家的女儿就定出去了。三媒六证的程序完成,这门亲事就算说成了。
因为三媒六证程序的繁琐,结亲的俩家人都是经过媒人,双方父母及亲朋的把关考察。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三媒六证也是一段婚姻是否合法的重要证明。
在黑娃带着田小娥回村时,鹿三就起了疑心,质问他俩有没有“三媒六证”。而没有三媒六证的田小娥和黑娃,入不了祠堂,拜不得祖宗,也无颜去见父老乡亲的面[1]P148。鹿三更是宁愿不要这个儿子也不愿意承认这段婚姻。三媒六证对于婚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2 聘礼
聘礼,指的是订婚时男方准备的财礼。聘礼被认为是一个女人的身价礼,聘礼的多少体现着男方家庭对新娘的重视程度,也是对女方家庭的一种象征性补偿[3]P26。
聘礼的礼单由女方提出,在《白鹿原》所描写的时间和地区中,聘礼的主要内容是麦子以及棉花。聘礼的内容多少因时间地区或家庭情况的不同有较大差异。在买卖婚姻中,男方的聘礼的多少决定女方的最终归属。白嘉轩的第五个媳妇卫氏第六个媳妇胡氏实际上都是白嘉轩用高额的聘礼“买”进白家门的。只要聘礼足了,婚事就定了。
送聘礼之后,婚约正式缔结,一般不得反悔。一但出现悔婚情况,对男女双方来说都是很没面子的事情,弄不好会亲家变仇家。像白灵不满父亲给自己定的亲事,让人带纸条给王家退婚的,落了男方的面子。于是王家父子带着媒人对白嘉轩极尽嘲讽,最后白嘉轩不但把王家的聘礼尽数退回,还又加了许多。但和白灵的父女感情终究是淡了。
3 《白鹿原》中的婚礼习俗
3.1 迎亲
迎亲又叫“迎娶”、“娶媳妇”是婚礼中最热闹最喜庆的部分。一整天都是伴随着鞭炮声和锣鼓唢呐进行的。黑娃迎娶高秀才的女儿高玉凤时,在迎亲当天,新郎戴红花骑红马,由四人抬着花轿在鞭炮声和锣鼓唢呐声中出发前往新娘家。临到新娘家,女方放鞭炮迎接。
新娘出嫁时,上身着红色夹袄,下穿墨绿色的褶裙,其发型在结婚前一天的“上头”的仪式上,由辫子改为发髻,将头发都盘在脑后。这种发型被称为“后纂”,向世人表明女子成为人妻的身份。
在新娘临上轿前,母亲喂一口“上轿饭”,其含义是让女儿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新娘离开娘家,上轿的时候要大哭不止,因为旧时姑娘出嫁便意味着成了“人家的人”。一方面表示的是对生她养她的家人的眷恋和不舍;另一方面也有对要和一个陌生男人一起生活的不安和担心,而这种不安和担心主要来自于传统婚姻中女性地位的低下和悲苦[3]P27。
接到新娘后又在鞭炮声和锣鼓唢呐中启程回男方家中。新娘下轿后,由两位命好的妇女搀扶着,并且抱着装有金银首饰和五谷的“宝壶”,踏着红毡走入大门,民间认为这样可以驱鬼辟邪。同时还要新娘跨马鞍,以祈求平安。正午的时候举行“婚礼”仪式:一对新人要在堂前拜天地、拜祖宗、拜男方父母、拜媒人、拜宾客、拜执事、夫妻对拜后就可入洞房了[4]P2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