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经形容词性双语素重言词
浅析诗经形容词性双语素重言词[20201006192440]
目 录
前言 1
(一) 《诗经》重言在汉语发展史上的影响 1
(二) 前人对《诗经》中形容词重言词的认识 1
一、《诗经》中形容词性双语素重言词 2
(一)形容词性双语素重言词的判定依据 2
(二)《诗经》中双语素重言词统计 3
二、《诗经》中形容词性双语素重言词语义语法分析 8
(一)形容词性双语素重言词的语义分析 8
(二)形容词性双语素中重言词语法分析 10
三、浅谈形容词性重言词与现代汉语的关系 12
(一) 形容词性双语素重言词与现代汉语的继承关系 12
(二)形容词性双语素重言词与两个音节近义的双语素词的比较
13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前言
(一)《诗经》重言在汉语发展史上的影响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中国古代诗歌,可以说上至庙堂下至田野,阳春白雪的高雅、与下里巴人通俗在诗经中都有体现。《诗经》中有大量的形容词使用,这使得其语言更加生动、具体、形象,增添了其表现性。本文就是要研究诗经中集双语素词、形容词、重言词特点于一身的形容词性双语素重言词。“因为有书面记载以来的整个汉语史都是口语和文言并存的历史,只有接近或反映口语的书面语言才能比较真实地记录汉语的历史面貌。”《诗经》在书面语与口语的发展史上,处于融合与断代时期,再结合中国古代汉语大都是口语与书面语并存,所以,接近和反应口语的《诗经》中的重言词更能反映汉语的发展状况。
《诗经》中的形容词性双语素重言解决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一些迫切性的问题,适应了诗歌对形式的整齐、节奏的和谐的需要。《诗经》中的双语素形容词的重言词不仅在当时被使用,甚至成为典故,在后世诗人的诗歌中大量出现,如:杜牧《隋宫春》“龙舟东下事成空,蔓草萋萋满故宫”。《诗经》形容词性双语素中的重言词不仅顺势而出现,并且能在后代诗歌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前人对《诗经》中形容词性重言词的认识
“重言,也叫‘重语’、‘重文’。即两个相同的汉字叠用。“由不成词语素的音节重叠构成,重叠后仍然只是一个双音语素,是单语素词,不是词的形态变化。”贤者们已经对重言词有了深刻的认识。在现代汉语中两个汉字的叠用又可分为叠词和叠字两类。从词的结构来看: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合成词。单个语素不能再组合成一个词语。如:猩猩 姥姥 瑟瑟 重叠式合成词,由相同的词根语素重叠构成的词。 如:姐姐 妈妈 刚刚 所以,目前学者们对于重言的理解,大概可以归纳为两种代表性的看法:(1)叠字现象。认为重言现象只包括单纯词。(2)叠字与叠词的集合。认为重言既包括单纯词也包括合成词。
一、《诗经》中的形容词性双语素重言词
(一) 形容词性双语素重言词的判定依据
本文根据前人书籍以及当前学者对《诗经》形容词、重言词的研究统计,按照音节结构以及意义对其进行分类,细化出双语素重言词。
1.《诗经》中的形容词
《诗经》中开始出现了大量描写人物的形容词。但是由于时间较早,属于中国上古时代的语言范畴,所以对形容词的界定还不是很明显。后代训诂学者们对《诗经》的研究,有提到过形容词的部分,认为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和面貌。随着语法研究的渐渐完善与发展,现在我们可以根据《现代汉语》中的解释:“形容词表示形状、性质和状态等。”来判定《诗经》中的形容词。“由于汉语缺少发达的形态,因而在做出一个决定的时候,往往难于根据单一标准,而是常常要综合几方面的标准。”除此之外,还根据依据他们在诗中的语法作用、在原文上下文语境中的词义来进行形容词的判定。据此,本文采用了车艳妮硕士论文《诗经形容词研究》中的结论,认为《诗经》中共有 916 个形容词。
2.《诗经》中的双音节形容词
据车艳妮硕士在论文《诗经重言形容词研究》中统计,《诗经》中有46%的双音节形容词,共计425个。通常来说,中国早期的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由于语言自身发展和使用的需要,汉语中渐渐出现了双音节词,当然,这种双音节词是在单个的单言词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中国早期人们语言发展的孩童时代出现的一种状况,就像小孩子喜欢说“觉觉”、“饭饭”一样,这从成了双音节词的产生。但是,我们认为这样说只是一种合理的猜测,并没有理论依据。
然而,《诗经》中的双音节形容词的使用并没有就此放弃对单言词的使用,毕竟,当时双音节的功能、形式,都没有固定。此时,单音节词形容词与双音节词形容词的关系大致为:单独使用的单音节词,或者是由单音节重叠后的用来描绘景物、叙述形状的词,此时就属于双音节形容词的范畴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诗经》中单言词与重言词在核心意义上存在联系,这一点可以通过对其中出现的单言与重言进行比较来说明。性质形容词亦有此项语法特征。按内部构成方式来看,可以将《诗经》中的双音节形容词分为重言形容词、联绵形容词和复合形容词三类,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形容词双语素重言词的大量使用成为《诗经》语言的一大特色。可见现代汉语中的重叠式,与《诗经》中的重言词是一脉相承的。
3.《诗经》中的双语素重言形容词
邵晋涵《尔雅正义》:“古者重语,皆为形容之词。”那么反过来理解,研究形容词就免不了要研究重言词。双音节形容词如果是重言词,那么它一定是双语素的。这与形式上的叠音词不同,它们是由两个不成词语素组合而成的单纯词,两个语素合在一起才有意义,如(呦呦)。有一些双音节形容词其单个音节与两个音节意义无关联,只是字的形式相同,那么这两个相同的音节也是叠音词,不算做重言词。比如:《诗经》中《国风敝笱》中的“唯唯”表自由自在的样子,与单独的“唯”字,表唯一的意思不同,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在此,可以看出“维维”只是两个叠音字组成的单纯词,单字没有意义不能单独使用的双音节的叠音词。由此可以看出,这种意义上的联系是根据汉语意义发展还不完善的当时以及现代汉语的现存意义来判定的,其中的判断具有语言历时性的特点,不仅以古来证今,还体现了以今来证古的特点。
其次,《诗经》中的双音节形容词中还存在这样一类词,单个音节出现时,没有任何意义,只有两个音节组合在一起,才是一个语素,构成一个单纯词。这种词语在《诗经》中大多用来表示声音,如:毛传:“喓喓,声也。”单言“喓”无意义。现代汉语中“喓喓”也是指虫叫的声音。由于其单言没有意义,且仅仅是表示声音的词,并不具有形容词的特征,在这里,我们只把它看作声音的一种“同音”描述,所以,在本文中这类词没有在统计之列。
另外,根据向熹先生《〈诗经〉语文论集》的重言部分论述,学术界存在着关于“有”字式、“其”字式、“斯”字式、“思”字式词语是不是重言的争议,“法当重言而不重者”可见他们的作用相当于重言,即大多用于描写性状、形貌等,但他们从形式上来看却不属于重言词的范畴,本文把他们认为是重言现象而非重言词。
(二)《诗经》中形容词性双语素重言词的整理与统计
怛怛 忧劳也 心忉忉然而忧 劳心怛怛
滔滔 水流盛大貌 广大貌 汶水滔滔 滔滔江汉 武夫滔滔
穆穆 美也 穆穆文王 穆穆厥声 穆穆鲁侯 天子穆穆
目 录
前言 1
(一) 《诗经》重言在汉语发展史上的影响 1
(二) 前人对《诗经》中形容词重言词的认识 1
一、《诗经》中形容词性双语素重言词 2
(一)形容词性双语素重言词的判定依据 2
(二)《诗经》中双语素重言词统计 3
二、《诗经》中形容词性双语素重言词语义语法分析 8
(一)形容词性双语素重言词的语义分析 8
(二)形容词性双语素中重言词语法分析 10
三、浅谈形容词性重言词与现代汉语的关系 12
(一) 形容词性双语素重言词与现代汉语的继承关系 12
(二)形容词性双语素重言词与两个音节近义的双语素词的比较
13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前言
(一)《诗经》重言在汉语发展史上的影响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中国古代诗歌,可以说上至庙堂下至田野,阳春白雪的高雅、与下里巴人通俗在诗经中都有体现。《诗经》中有大量的形容词使用,这使得其语言更加生动、具体、形象,增添了其表现性。本文就是要研究诗经中集双语素词、形容词、重言词特点于一身的形容词性双语素重言词。“因为有书面记载以来的整个汉语史都是口语和文言并存的历史,只有接近或反映口语的书面语言才能比较真实地记录汉语的历史面貌。”《诗经》在书面语与口语的发展史上,处于融合与断代时期,再结合中国古代汉语大都是口语与书面语并存,所以,接近和反应口语的《诗经》中的重言词更能反映汉语的发展状况。
《诗经》中的形容词性双语素重言解决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一些迫切性的问题,适应了诗歌对形式的整齐、节奏的和谐的需要。《诗经》中的双语素形容词的重言词不仅在当时被使用,甚至成为典故,在后世诗人的诗歌中大量出现,如:杜牧《隋宫春》“龙舟东下事成空,蔓草萋萋满故宫”。《诗经》形容词性双语素中的重言词不仅顺势而出现,并且能在后代诗歌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前人对《诗经》中形容词性重言词的认识
“重言,也叫‘重语’、‘重文’。即两个相同的汉字叠用。“由不成词语素的音节重叠构成,重叠后仍然只是一个双音语素,是单语素词,不是词的形态变化。”贤者们已经对重言词有了深刻的认识。在现代汉语中两个汉字的叠用又可分为叠词和叠字两类。从词的结构来看: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合成词。单个语素不能再组合成一个词语。如:猩猩 姥姥 瑟瑟 重叠式合成词,由相同的词根语素重叠构成的词。 如:姐姐 妈妈 刚刚 所以,目前学者们对于重言的理解,大概可以归纳为两种代表性的看法:(1)叠字现象。认为重言现象只包括单纯词。(2)叠字与叠词的集合。认为重言既包括单纯词也包括合成词。
一、《诗经》中的形容词性双语素重言词
(一) 形容词性双语素重言词的判定依据
本文根据前人书籍以及当前学者对《诗经》形容词、重言词的研究统计,按照音节结构以及意义对其进行分类,细化出双语素重言词。
1.《诗经》中的形容词
《诗经》中开始出现了大量描写人物的形容词。但是由于时间较早,属于中国上古时代的语言范畴,所以对形容词的界定还不是很明显。后代训诂学者们对《诗经》的研究,有提到过形容词的部分,认为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和面貌。随着语法研究的渐渐完善与发展,现在我们可以根据《现代汉语》中的解释:“形容词表示形状、性质和状态等。”来判定《诗经》中的形容词。“由于汉语缺少发达的形态,因而在做出一个决定的时候,往往难于根据单一标准,而是常常要综合几方面的标准。”除此之外,还根据依据他们在诗中的语法作用、在原文上下文语境中的词义来进行形容词的判定。据此,本文采用了车艳妮硕士论文《诗经形容词研究》中的结论,认为《诗经》中共有 916 个形容词。
2.《诗经》中的双音节形容词
据车艳妮硕士在论文《诗经重言形容词研究》中统计,《诗经》中有46%的双音节形容词,共计425个。通常来说,中国早期的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由于语言自身发展和使用的需要,汉语中渐渐出现了双音节词,当然,这种双音节词是在单个的单言词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中国早期人们语言发展的孩童时代出现的一种状况,就像小孩子喜欢说“觉觉”、“饭饭”一样,这从成了双音节词的产生。但是,我们认为这样说只是一种合理的猜测,并没有理论依据。
然而,《诗经》中的双音节形容词的使用并没有就此放弃对单言词的使用,毕竟,当时双音节的功能、形式,都没有固定。此时,单音节词形容词与双音节词形容词的关系大致为:单独使用的单音节词,或者是由单音节重叠后的用来描绘景物、叙述形状的词,此时就属于双音节形容词的范畴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诗经》中单言词与重言词在核心意义上存在联系,这一点可以通过对其中出现的单言与重言进行比较来说明。性质形容词亦有此项语法特征。按内部构成方式来看,可以将《诗经》中的双音节形容词分为重言形容词、联绵形容词和复合形容词三类,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形容词双语素重言词的大量使用成为《诗经》语言的一大特色。可见现代汉语中的重叠式,与《诗经》中的重言词是一脉相承的。
3.《诗经》中的双语素重言形容词
邵晋涵《尔雅正义》:“古者重语,皆为形容之词。”那么反过来理解,研究形容词就免不了要研究重言词。双音节形容词如果是重言词,那么它一定是双语素的。这与形式上的叠音词不同,它们是由两个不成词语素组合而成的单纯词,两个语素合在一起才有意义,如(呦呦)。有一些双音节形容词其单个音节与两个音节意义无关联,只是字的形式相同,那么这两个相同的音节也是叠音词,不算做重言词。比如:《诗经》中《国风敝笱》中的“唯唯”表自由自在的样子,与单独的“唯”字,表唯一的意思不同,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在此,可以看出“维维”只是两个叠音字组成的单纯词,单字没有意义不能单独使用的双音节的叠音词。由此可以看出,这种意义上的联系是根据汉语意义发展还不完善的当时以及现代汉语的现存意义来判定的,其中的判断具有语言历时性的特点,不仅以古来证今,还体现了以今来证古的特点。
其次,《诗经》中的双音节形容词中还存在这样一类词,单个音节出现时,没有任何意义,只有两个音节组合在一起,才是一个语素,构成一个单纯词。这种词语在《诗经》中大多用来表示声音,如:毛传:“喓喓,声也。”单言“喓”无意义。现代汉语中“喓喓”也是指虫叫的声音。由于其单言没有意义,且仅仅是表示声音的词,并不具有形容词的特征,在这里,我们只把它看作声音的一种“同音”描述,所以,在本文中这类词没有在统计之列。
另外,根据向熹先生《〈诗经〉语文论集》的重言部分论述,学术界存在着关于“有”字式、“其”字式、“斯”字式、“思”字式词语是不是重言的争议,“法当重言而不重者”可见他们的作用相当于重言,即大多用于描写性状、形貌等,但他们从形式上来看却不属于重言词的范畴,本文把他们认为是重言现象而非重言词。
(二)《诗经》中形容词性双语素重言词的整理与统计
怛怛 忧劳也 心忉忉然而忧 劳心怛怛
滔滔 水流盛大貌 广大貌 汶水滔滔 滔滔江汉 武夫滔滔
穆穆 美也 穆穆文王 穆穆厥声 穆穆鲁侯 天子穆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