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时间副词研究
《百喻经》时间副词研究[20191216202151]
内容摘要:《百喻经》是第一本佛教寓言故事集,也是中古时期重要的语料之一。本文对《百喻经》中的时间副词作了分类考察,将它们分为表过去、表现在、表将来、表重复、表不定时等五类进行梳理研究,并进一步将《百喻经》中的时间副词与现代汉语时间副词、上古时期、近古时期代表性作品中的时间副词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分类研究、个案研究、对比研究等方法揭示了其发展演变中在形式上、语法特征上的一些特点, 以期为《百喻经》及中古汉语研究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例证,使之更趋细化和完善。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百喻经》时间副词
目 录
一、引言 1
(一)《百喻经》简介及其研究现状 1
1.《百喻经》简介 1
2.《百喻经》及其时间副词研究现状 1
(二)对于时间副词的定义及分类 2
1.时间副词的定义 2
2.时间副词的分类 2
(三)《百喻经》时间副词研究意义及其研究方法 2
二、《百喻经》时间副词研究 3
(一)表过去时间副词 3
1.“既” 3
2.“已” 3
3.“曾”“未曾” 4
4.“素” 4
5.“宿旧” 5
6.“向” 5
(二)表现在副词 5
1.“方” 5
2.“正” 6
3.“今” 6
(三)表将来副词 6
1.“将” 6
2.“将来” 7
3.“一旦” 7
(四)表不定时副词 7
1.表惯常 8
2.表永久 9
3.表迅疾、短时 10
4.表缓慢 13
5.表最终 13
6.表恬适 14
(五)表连续或重复副词 15
1.“又” 15
2.“更” 15
3.“数” 15
4.“频” 16
5.“还” 16
三、《百喻经》时间副词使用特点 16
1.从数量及形式上看 16
2. 从语法特征上看 20
四、结语 21
参考文献 22
致 谢 23
《百喻经》时间副词研究
一、引言
(一)《百喻经》简介及其研究现状
1.《百喻经》简介
《百喻经》,全称为《百句譬喻经》,是由古天竺高僧伽斯那所撰写,由南朝萧齐天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所译。《百喻经》中的“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其实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一共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为“百”,一种说法是就整数而言,另一种说法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侮颂共为百则。《百喻经》全文一共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采用两步式,一是讲故事,作为引子,二是比喻,用来阐述一个佛学义理。《百喻经》从梵文被译成汉文,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百喻经》是第一本佛教寓言故事集。鲁迅先生曾经亲自对《百喻经》进行校对、出资并委托金陵刻经处刻印出版《百喻经》,并对其评价说:“佛藏中经,以譬喻为名者,亦可五六种,惟《百喻经》最有条贯。”
2.《百喻经》及其时间副词研究现状
《百喻经》在佛教典籍中别具一格,以寓言故事来譬喻佛法义理,并以其篇幅短小精悍、设喻诙谐巧妙,但又说理明晰的特征,在中国、印度两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百喻经》拥有非常丰富的佛教思想,为佛教的广泛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研究当时佛教思想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都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前人从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对《百喻经》中的佛学教义进行归纳总结,阐述其对佛教发展的促进作用。
《百喻经》是中古时期最重要的语料之一。学者王艳芳曾对《百喻经》中的复音词进行研究,学者郭端平曾对《百喻经》中的虚词进行研究研究,学者凌敏、刘亚曾对《百喻经》中的动词研究,学者邹德雄、柳士镇曾对《百喻经》中的若干语法现象进行研究,等等,研究《百喻经》 时间副词的论文,主要集中在对个别时间副词的关注,如蒋绍愚对《百喻经》中的“已”、“竟”、“讫”、“毕”进行研究,张悦对《百喻经》中的“已”进行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既为我们对时间副词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也为我们留下了继续研究的空间。
(二)对于时间副词的定义及分类
1.时间副词的定义
根据郭锡良版《古代汉语》中对副词的定义的副词是一半实一半虚的词。副词是一半实一半虚的词,半实词:它能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作用等,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充当句子中的次要成分;半虚词:它不能单独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事或实情,同时又不能用作句子的主要成分,根据定义,古代汉语的副词大致可以归纳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和表敬六类,对于其中的时间副词王力认为“凡副词,用来表示时间者,叫做时间副词”;张谊生根据语法功能,认为“凡是只能充当状语和句首修饰语,不能充当主宾语,并且不受其它词语修饰的,是时间副词”;李泉在《从分布上看副词和副词的再分类》中把时间副词定义为“表示事物或动作发生变化的时间或频率,修饰动词或带上‘了、着、起来’等的形容词”。根据各家之说,我们把时间副词定义为:常用作状语,用来表示行为动作发生变化的时间早晚、频率高低、次序先后等与时间概念相关的词。
2.时间副词的分类
杨树达先生在《高等国文法》中对时副词进行分类,其中包括表过去、表现在、表未来、表追溯、表雅素、表经验等的时间副词共15小类;王力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一书中,根据事情是否完成、何时发生、时间长短、时间早晚等,将时间副词分为八个小类。
综合上文所列各家之说,根据语法功能与语法意义,本文认为《百喻经》中的时间副词可以分为5类:一、表过去时间副词;二、表现在时间副词;三、表将来时间副词;四、表不定时时间副词;五、表连续或重复副词。
(三)《百喻经》时间副词研究意义及其研究方法
《百喻经》是中古时期最重要的语料之一。目前从语法角度研究《百喻经》的论著为数不少,但多是涉及句法和虚词的研究,有关于《百喻经》时间副词的研究成果十分有限,并且缺少系统的建立在全面调査基础上的研究,至今,尚无人对《百喻经》的时间副词作过专门的考察。本文通过分类研究、个案研究、对比研究等方法揭示了其发展演变特点,将中古时期时间副词的研究深化,进而为汉语语法史研究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例证,使之更趋细化和完善。
二、《百喻经》时间副词研究
(一)表过去时间副词
《百喻经》中这类时间副词有“既、已、曾、素、宿旧、向”等有6个,共出现177例。下面我们分别从语法意义、句法功能等角度对其进行讨论。
1.“既”
“既”在《百喻经》中出现的次数为29次,意思为“事情已经发生”、“事情已经完成”。
例如:
①既至河所,对视不饮(渴见水喻)
②既被鞭已(治鞭疮喻)
③既得盐美(愚人食盐喻)
④既不得出,以为忧恼(驼瓮俱失喻)
⑤住止既久(效其祖先急速食喻)
其中例1意为“已经来到了水边,他却注视着河水不喝”;例2意为“已经被打受了伤”,这里“被鞭”是动词表示被打的动作;例3“既得盐美”意思为“已经加了盐后的饭菜变得美味起来”,从以上例句可知“既”常常位于句首,可以用来修饰名词,修饰主谓、连动、述宾等类型的短语,由例5可知“既”在多层状语中,一般是位于其他成分之前。“既得”在《百喻经》中出现了三次,在这里把《百喻经》中的“既得”的用法与另一个成语“既得利益”中的“既得”的用法进行区分,我们知道,“得”是补语的标志 ,《百喻经》中的“既得”出现三次,都是强调已经获得已经发生的状态,“得”做结构助词,“既”时间副词做状语,“出家、盐”做宾语。但是,当“得”字作为独立词素出现而不是作为结构助词出现时,用法就发生改变了。“既得利益”意思是“指人们或集团已经获得的或是法定的某种特别权益”。“既得”在其中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形容词做“定语”。
2.“已”
在《百喻经》中“已”一共出现77次。意思为“已经、最终”。把《百喻经》中“已”的用法进行归纳,分为两种:
(1)修饰终止系动词
例如:
①语我夫言,云我已死(妇诈称死喻)
②祀天已竟(杀商主祀天喻)
例1意为“对我夫君说我已经死了”;例2意为“祭天已经结束,他们却迷了路”。这里的“已”用来修饰修饰终止系动词“死、竟、绝、逝、卒、亡、尽”等。
(2)状语后置修饰动词、动宾短语
例如:
①作是念已(愚人集牛乳喻)
②旁人见已,而语之言(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例1意思为“有了这样的的想法后”,例2意思为“旁人看见后”。
(3)修饰主谓短语
例如:
①食已口爽,反为其患(愚人食盐喻)
3.“曾”“未曾”
“曾”在《百喻经》中,出现了 1次,“未曾”出现了2次意思为“表示曾经或不曾有过某些行为情况”。例如:
①怪未曾有(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②我曾何时喜镇、仓卒?(说人喜镇喻)
③王时欣然,叹未曾有(五百欢喜丸喻)
例1意为“前所未有的事”。例2意为“我以前什么时候容易恼怒又行事鲁莽了?”例3意为“感叹从未见过如此勇猛之人。”例1、例3两个“未曾都用来修饰限制关系动词“有”。
4.“素”
“素”在《百喻经》中出现了 2次,意思为“向来、从来就”。
内容摘要:《百喻经》是第一本佛教寓言故事集,也是中古时期重要的语料之一。本文对《百喻经》中的时间副词作了分类考察,将它们分为表过去、表现在、表将来、表重复、表不定时等五类进行梳理研究,并进一步将《百喻经》中的时间副词与现代汉语时间副词、上古时期、近古时期代表性作品中的时间副词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分类研究、个案研究、对比研究等方法揭示了其发展演变中在形式上、语法特征上的一些特点, 以期为《百喻经》及中古汉语研究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例证,使之更趋细化和完善。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百喻经》时间副词
目 录
一、引言 1
(一)《百喻经》简介及其研究现状 1
1.《百喻经》简介 1
2.《百喻经》及其时间副词研究现状 1
(二)对于时间副词的定义及分类 2
1.时间副词的定义 2
2.时间副词的分类 2
(三)《百喻经》时间副词研究意义及其研究方法 2
二、《百喻经》时间副词研究 3
(一)表过去时间副词 3
1.“既” 3
2.“已” 3
3.“曾”“未曾” 4
4.“素” 4
5.“宿旧” 5
6.“向” 5
(二)表现在副词 5
1.“方” 5
2.“正” 6
3.“今” 6
(三)表将来副词 6
1.“将” 6
2.“将来” 7
3.“一旦” 7
(四)表不定时副词 7
1.表惯常 8
2.表永久 9
3.表迅疾、短时 10
4.表缓慢 13
5.表最终 13
6.表恬适 14
(五)表连续或重复副词 15
1.“又” 15
2.“更” 15
3.“数” 15
4.“频” 16
5.“还” 16
三、《百喻经》时间副词使用特点 16
1.从数量及形式上看 16
2. 从语法特征上看 20
四、结语 21
参考文献 22
致 谢 23
《百喻经》时间副词研究
一、引言
(一)《百喻经》简介及其研究现状
1.《百喻经》简介
《百喻经》,全称为《百句譬喻经》,是由古天竺高僧伽斯那所撰写,由南朝萧齐天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所译。《百喻经》中的“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其实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一共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为“百”,一种说法是就整数而言,另一种说法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侮颂共为百则。《百喻经》全文一共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采用两步式,一是讲故事,作为引子,二是比喻,用来阐述一个佛学义理。《百喻经》从梵文被译成汉文,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百喻经》是第一本佛教寓言故事集。鲁迅先生曾经亲自对《百喻经》进行校对、出资并委托金陵刻经处刻印出版《百喻经》,并对其评价说:“佛藏中经,以譬喻为名者,亦可五六种,惟《百喻经》最有条贯。”
2.《百喻经》及其时间副词研究现状
《百喻经》在佛教典籍中别具一格,以寓言故事来譬喻佛法义理,并以其篇幅短小精悍、设喻诙谐巧妙,但又说理明晰的特征,在中国、印度两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百喻经》拥有非常丰富的佛教思想,为佛教的广泛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研究当时佛教思想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都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前人从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对《百喻经》中的佛学教义进行归纳总结,阐述其对佛教发展的促进作用。
《百喻经》是中古时期最重要的语料之一。学者王艳芳曾对《百喻经》中的复音词进行研究,学者郭端平曾对《百喻经》中的虚词进行研究研究,学者凌敏、刘亚曾对《百喻经》中的动词研究,学者邹德雄、柳士镇曾对《百喻经》中的若干语法现象进行研究,等等,研究《百喻经》 时间副词的论文,主要集中在对个别时间副词的关注,如蒋绍愚对《百喻经》中的“已”、“竟”、“讫”、“毕”进行研究,张悦对《百喻经》中的“已”进行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既为我们对时间副词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也为我们留下了继续研究的空间。
(二)对于时间副词的定义及分类
1.时间副词的定义
根据郭锡良版《古代汉语》中对副词的定义的副词是一半实一半虚的词。副词是一半实一半虚的词,半实词:它能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作用等,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充当句子中的次要成分;半虚词:它不能单独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事或实情,同时又不能用作句子的主要成分,根据定义,古代汉语的副词大致可以归纳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和表敬六类,对于其中的时间副词王力认为“凡副词,用来表示时间者,叫做时间副词”;张谊生根据语法功能,认为“凡是只能充当状语和句首修饰语,不能充当主宾语,并且不受其它词语修饰的,是时间副词”;李泉在《从分布上看副词和副词的再分类》中把时间副词定义为“表示事物或动作发生变化的时间或频率,修饰动词或带上‘了、着、起来’等的形容词”。根据各家之说,我们把时间副词定义为:常用作状语,用来表示行为动作发生变化的时间早晚、频率高低、次序先后等与时间概念相关的词。
2.时间副词的分类
杨树达先生在《高等国文法》中对时副词进行分类,其中包括表过去、表现在、表未来、表追溯、表雅素、表经验等的时间副词共15小类;王力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一书中,根据事情是否完成、何时发生、时间长短、时间早晚等,将时间副词分为八个小类。
综合上文所列各家之说,根据语法功能与语法意义,本文认为《百喻经》中的时间副词可以分为5类:一、表过去时间副词;二、表现在时间副词;三、表将来时间副词;四、表不定时时间副词;五、表连续或重复副词。
(三)《百喻经》时间副词研究意义及其研究方法
《百喻经》是中古时期最重要的语料之一。目前从语法角度研究《百喻经》的论著为数不少,但多是涉及句法和虚词的研究,有关于《百喻经》时间副词的研究成果十分有限,并且缺少系统的建立在全面调査基础上的研究,至今,尚无人对《百喻经》的时间副词作过专门的考察。本文通过分类研究、个案研究、对比研究等方法揭示了其发展演变特点,将中古时期时间副词的研究深化,进而为汉语语法史研究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例证,使之更趋细化和完善。
二、《百喻经》时间副词研究
(一)表过去时间副词
《百喻经》中这类时间副词有“既、已、曾、素、宿旧、向”等有6个,共出现177例。下面我们分别从语法意义、句法功能等角度对其进行讨论。
1.“既”
“既”在《百喻经》中出现的次数为29次,意思为“事情已经发生”、“事情已经完成”。
例如:
①既至河所,对视不饮(渴见水喻)
②既被鞭已(治鞭疮喻)
③既得盐美(愚人食盐喻)
④既不得出,以为忧恼(驼瓮俱失喻)
⑤住止既久(效其祖先急速食喻)
其中例1意为“已经来到了水边,他却注视着河水不喝”;例2意为“已经被打受了伤”,这里“被鞭”是动词表示被打的动作;例3“既得盐美”意思为“已经加了盐后的饭菜变得美味起来”,从以上例句可知“既”常常位于句首,可以用来修饰名词,修饰主谓、连动、述宾等类型的短语,由例5可知“既”在多层状语中,一般是位于其他成分之前。“既得”在《百喻经》中出现了三次,在这里把《百喻经》中的“既得”的用法与另一个成语“既得利益”中的“既得”的用法进行区分,我们知道,“得”是补语的标志 ,《百喻经》中的“既得”出现三次,都是强调已经获得已经发生的状态,“得”做结构助词,“既”时间副词做状语,“出家、盐”做宾语。但是,当“得”字作为独立词素出现而不是作为结构助词出现时,用法就发生改变了。“既得利益”意思是“指人们或集团已经获得的或是法定的某种特别权益”。“既得”在其中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形容词做“定语”。
2.“已”
在《百喻经》中“已”一共出现77次。意思为“已经、最终”。把《百喻经》中“已”的用法进行归纳,分为两种:
(1)修饰终止系动词
例如:
①语我夫言,云我已死(妇诈称死喻)
②祀天已竟(杀商主祀天喻)
例1意为“对我夫君说我已经死了”;例2意为“祭天已经结束,他们却迷了路”。这里的“已”用来修饰修饰终止系动词“死、竟、绝、逝、卒、亡、尽”等。
(2)状语后置修饰动词、动宾短语
例如:
①作是念已(愚人集牛乳喻)
②旁人见已,而语之言(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例1意思为“有了这样的的想法后”,例2意思为“旁人看见后”。
(3)修饰主谓短语
例如:
①食已口爽,反为其患(愚人食盐喻)
3.“曾”“未曾”
“曾”在《百喻经》中,出现了 1次,“未曾”出现了2次意思为“表示曾经或不曾有过某些行为情况”。例如:
①怪未曾有(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②我曾何时喜镇、仓卒?(说人喜镇喻)
③王时欣然,叹未曾有(五百欢喜丸喻)
例1意为“前所未有的事”。例2意为“我以前什么时候容易恼怒又行事鲁莽了?”例3意为“感叹从未见过如此勇猛之人。”例1、例3两个“未曾都用来修饰限制关系动词“有”。
4.“素”
“素”在《百喻经》中出现了 2次,意思为“向来、从来就”。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