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以活着为例(附件)

摘 要《活着》是余华转型后的一部重要作品,作品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在面对各种灾难时的态度变化,并在此过程中体验了亲情、爱情、友情。福贵面对亲人一个一个离世,面对上天赐予他的这些不公,他只能接受命运对他的考验,并在恶劣的环境中,艰难地生存,好好地活着。本论文主要从社会环境对福贵的影响,家庭环境对福贵的影响两方面来阐述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 目 录
引言 1
1 社会环境对福贵的影响 2
1.1 政治因素 2
1.2 经济因素 4
1.3 社会文化因素 5
2 家庭对福贵的影响 7
2.1 家庭条件 7
2.2 家庭教育观念 7
2.3 家庭情感沟通 8
2.4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9
2.4.1 夫妻关系 9
2.4.2 父子关系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引言
中国作家余华的代表作《活着》屡获国际大奖,受到国内外众多读者的喜爱,也引起了很多文学评论家的关注。《活着》表面看起来只是向人们展现了一幅没有任何预见,没有任何缘由的死亡画面,而究其实,在这一系列的悲剧背后有着中国社会独有的现实性背景,小说所表现的这些由苦难和死亡所造成的悲剧,是中国现实的真实写照。《活着》向人们描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个人的命运的影响,人们面对环境的考验所能做的就是在艰苦的环境下努力的活着。
《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他历经建国初期、大跃进、“文革”等一系列政治改革,他所处的特殊环境使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在经历社会的大变革和亲人相继离世的沉重打击时,他并没有因此消沉下去,而是选择了勇敢的活着。他勇敢地和命运作斗争,在灾难面前,表现出超凡的豁达和乐天知命的生活态度,平静地正视和接受死亡,敢于直面惨淡的、血淋淋的生存本相。福贵在面对生活苦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不屈,给当今青年如何面对生活带来的重压,提供了精神动力,是当下青年解决苦难的精神食粮。
1 社会环境对福贵的影响
福贵是余华小说《活着》中的主人公,他经历了国民党统治后期、解放战争、建国初期、大跃进、“文革”,直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命运作斗争,在灾难面前,表现出超凡的豁达和乐天知命的生活态度,平静地正视和接受死亡,敢于直面惨淡的、血淋淋的生存本相。福贵在面对生活苦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不屈,给当今青年如何面对生活带来的重压,提供了精神动力,是当下青年解决苦难的精神食粮。
1 社会环境对福贵的影响
福贵是余华小说《活着》中的主人公,他经历了国民党统治后期、解放战争、建国初期、大跃进、“文革”,直到20世纪70年代的坎坷和苦难。福贵在面对这一系列天灾人祸的打击之后,没有退缩,没有放弃,敢于与命运作斗争,坦然地面对生活。
环境包括一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是人文环境的基础;社会环境是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是人文环境的发展。而人不只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更多的还要受社会环境政治的影响。
1.1 政治因素
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的历史是一段充满伤痛的历史,而在这期间,福贵是历史的亲历者,成了这个时代的代表。到了一九五八年,成立了人民公社,福贵家那五亩地全划到了人民公社的名下,只留下屋前一小块自留地。后来,连家里的锅都归了人民公社煮钢铁。“这锅砸了往后吃什么?吃食堂。长挥着手说,村里办了食堂,砸了锅谁都用不着在家做饭啦,省出力气往共产主义跑,饿了只要抬抬腿往食堂门槛里放,鱼啊肉啊撑死你们。”[1]P80人民公社成立了,福贵的家里的生活又好起来了,家里的田地、锅等一切东西都归了公社,饿了就往食堂跑,想吃啥就吃啥。在那个混乱的时代里,大家纷纷“走”出家门到食堂吃大锅饭,粮食全由公社和生产队负责。这种理想化的乌托邦最初确实让人们过了一段“衣食无忧”、“有鱼有肉”的“好日子”。但是这样幸福的日子没过多久就解散了,无法经营下去。“从明天起食堂散伙了,大伙赶紧进城去买锅,还跟过去一样,各家吃各家自己的。”[1]P94当初砸锅、买锅全凭队长一句话。把剩下的粮食按人头分配,福贵家分到的只够吃三天。原来人们把所有的锅和钢铁都拿去炼了,煮钢铁是为了造炮弹。公社解散了,人们又要为吃喝奔波了,在那样的战乱年代里,在那样吃人的环境里,一切都是当官的说了算,完全没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种有悖经济规律、绝对平均主义的运动再次让福贵家陷入了困境,使得福贵家都没有了家底,紧接而来的大闹饥荒,更是让福贵家的日子越过越艰难。由于营养跟不上,家珍得了软骨病,干不成活,最后也丢掉了四个工分,这下家里又过得艰难了。大家都靠着稻子救命,后来稻子还没黄的时候,稻穗青青的刚长出来,就下起了没完没了的雨,到头来一大片一大片的稻子全淹没到了水里。这下可糟了,连啥吃的都没有了。人们就在地里掏苦菜,挖树根,就这些最后都没有了,只能靠喝水来充饥,可以想象当时的日子有多么艰苦。福贵家里的生活更是举步维艰,有庆饿得实在没力气了,就去池塘边咕咚咕咚地喝了一肚子水来充饥,福贵和凤霞扛着锄头在地里掘地瓜,翻出一天有时只能掘出一根烂瓜藤。好不容易凤霞找到了一个地瓜,还被王四争抢,最后收益的是队长。在当时的政治环境里,人性的丑陋嘴脸,人与人之间没有温情。
有庆的学校为了救县长夫人组织学生献血,学生一听是给校长献血,高兴得就像吃了蜜一样往医院跑,最后只有有庆的血型符合。“要抽我的血啦”[1]P117这个孩子当时高兴得脸都涨红了。有庆被活活抽干了血而死。“我儿子呢?医生看着我,笑着说我怎么知道你儿子?你有几个儿子?我只有一个儿子,求你行行好,救活他吧。医生点点头,表示知道了,可他又说:你为什么只生一个儿子?”[1]P119为了攀附权贵,医生视百姓的生命如草芥一样。在政治权利的束缚下,也认为百姓的生命可有可无,可见当时的贫苦大众活得没有一点尊严。
福贵经历了文革时期残酷和暴力。满街都贴满了大字报,“连凤霞、二喜他们门上都贴了标语,屋里脸盆什么的也印上了毛主席的话,凤霞他们的枕巾上印着: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床单上的字是:在大风大浪中前进。”[1]P150几个红卫兵在村子里刷标语,把队长说成是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几个人上来把队长抓走了,大家都以为这一走,肯定没命回来了,就算保住命,也得缺条胳膊少条腿的。谁知没过三天就回来了,一副鼻青脸肿的模样。县长春生也成了走资派,每天都被打得鼻青脸肿。在这样的时代,不把人当人看,任意践踏、摧毁生命。后来春生上吊自杀了。
福贵面对儿子的离去、春生的自杀、人世的冷暖,痛不欲生。本想着随儿子而去,可想想家珍还在床上病着,凤霞还没有好归宿。如果自己走了,留下她们俩个该怎么活,想到这些,福贵只能忍受,选择坚强的活着。有人说:“人的生命的强化,别无途径,只有承受痛苦,接近痛苦。”[3]P36福贵因痛苦而成长,因痛苦而坚强。福贵从医生、队长的身上看出人性的丑陋嘴脸,人与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8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