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辛弃疾山水词的意象

摘 要辛弃疾,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 身为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山水词中也透露着一股磅礴的气势。他在山水词中善于运用各式各样的意象,例如山、水、各类人物典故等,与苏轼相比,辛弃疾的山水词不单单描写景色,更多的是借景抒情,以景代人抒发自己的一腔热血。在宋代山水词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主要从辛弃疾的山水词意象着手,从多角度结合时代背景和辛弃疾自身的经历,进行深入的分析。
目 录
引言 1
第一章 辛弃疾与山水词 2
1.1南宋时期山水词创作 2
1.2辛弃疾研究成果 2
第二章 辛弃疾山水词的意象 4
2.1自然意象 4
2.2人物意象 5
2.3常见的典故运用 5
第三章 辛弃疾山水词意象的情感与思想 7
3.1山水词中的苦闷心境 7
3.2山水词中的爱国情怀 8
第四章 辛弃疾山水词的价值与成就 10
4.1辛弃疾词的文学价值 10
4.2辛弃疾山水词的成就 10
结束语 12
致 谢 13
参考文献 14
引言
辛弃疾,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他一生经历颇为坎坷,从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到后来的壮志未酬。虽在政治上不能尽如人意,但是在文学成就方面,他在历史上留在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0年,是辛弃疾诞辰870周年。“辛弃疾与词学”国际学术论坛在江西上饶举办。中国词学研究会长王兆鹏先生总结出20世纪以来辛弃疾研究的主要成果。认为1924 年是辛弃疾的研究开端, 这一年出现了第一篇研究辛弃疾的文章。20 世纪以来辛弃疾研究分为四阶段, 第一阶段的起步是1924至1956 年,最多的一年有9 项成果, 标志性作品是邓广铭先生的《辛稼轩年谱》;第二阶段是1957至1978 年,这是辛弃疾研究的发展阶段;1979至1999年则是辛弃疾研究的飞跃, 成果量是前几十年的好几倍;20世纪以来, 辛弃疾研究进入了稳步发展, 成果数量激增。现阶段,众多学者们在辛弃疾的思想、政绩、交友群体、词作的美学意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地位和词学的应用性研究方面都有着不少研究成果。
山水词虽然是山水田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因为它是宋词中的沧海遗珠,故而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历来学者对其研究较为不足。前人对山水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单个作家的作品研究。其中邓广铭《辛稼轩年谱》、巩本栋《辛弃疾评传》、朱德才《辛弃疾词选》这几本书,都是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研究了辛弃疾。
辛弃疾笔下的山水千姿百态,动静皆宜。群山时而奔腾而至,气势磅礴;时而静默内敛,不动森然。他写岩边溪水,清澈可爱,他写钱塘大潮,有气吞天地之势。他的词豪放悲壮,并且似乎是主导风格。豪放,源于词人炽热的爱国激情,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广阔胸怀。本文主要从辛弃疾的山水词意象着手,从多角度结合时代背景和辛弃疾自身的经历,进行深入的分析。
第一章辛弃疾与山水词
1.1南宋时期山水词创作
山水文学是自然景物在作者脑内所显现的产物,和其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优秀的山水作品,不仅在于他生动形象的描写大好河山,更重要的是通过风景所展示出来的作者的内心世界。山水词中不一定只有山水景色,作者会通过作品来表达对大好河山的热爱,或者排解在官场不如意的苦闷心情,或者抒发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山水诗的发展在当时经历了东晋时期的大量增长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滞后的。宋朝以来,苏轼是让山水词重新焕发生机的领头人,苏轼山水词的数量,超过了他之前的宋代山水词的总和。他的山水词词体形式主要是令词,也有中长调,不仅推进了潘阆、柳永等人之后词写山水景物的发展,而且使词咏山水情怀、刻画山水景物的功能大范围启动,并发挥得淋漓尽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宋朝南渡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间,一直内忧外患不停。当时山水词不是创作的主流,但是由于政局的动荡不安,统治者所奉行的是消极不抵抗政策,很多文人士大夫纷纷选择远离政坛,寄情山水。辛弃疾接过了苏轼手中的旗帜,将山水词这一文体进行了长足的发展。词这种文体在当时就成了最佳选择。这时期的山水词,在表面上抒发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对大好河山的喜爱,但在背后藏着浓郁深沉的爱国之情。
1.2辛弃疾研究成果
总的来说,辛弃疾的一生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时期,我们研究的重点就在第三个时期,也就是中晚年时期,四十三岁到六十三岁。这一时期除了五十三岁至五十五岁一度出仕闽中,剩余十八个年头均是因为弹劾而归隐。这段时期,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辛弃疾在这段时间写下了大量的描绘山水和朴实的农家生活的词作,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平静恬淡的心境,另一方面却每每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平静恬淡的外表下,蕴含着浓烈的爱国情感,这在某些词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他的人生经历丰富,从塞北到江南都留下过他的足迹。这使他有着和旁人相比更独到的眼光,也让他从和别人不同的角度出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邓广铭的《稼轩词编年笺注》一共收录辛弃疾词作629首,据统计其中描写山水的词一共115首(其中不包括登览怀古、送别词中的写景作品)占辛弃疾词作的18%。在两次归隐时期,他的创作数量到达了顶峰。特别是瓢泉时期,他的官职被全部罢免,无奈之下只能过着普通的村居生活。村民的淳朴和周围的山水美景大大刺激了辛弃疾的创作欲望,写下了大量的山水作品。
但是纵观现阶段成果,很多人的研究重点依旧放在辛弃疾的爱国词,对山水词的研究还是处于滞后阶段,同时研究山水此时会简单的进行笼统的概括。本文着重从辛弃疾山水词的意象入手,分析诗词背后的作者情感与历史事件的关系。此外对于辛弃疾在文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在历史上所取得的成就,能很大程度上对“历史—文化”的多维视角研究方法熟练运用。
第二章辛弃疾山水词的意象
2.1自然意象
辛弃疾常常吟咏山、水、风、石、梅,他经历的自然环境都是平凡的,都是自我的栖居之地,不像李白笔下的意象——黄河、长江、庐山、蜀道,都是名山大川,但辛弃疾笔下这些普通山水的气势可以与名山大川一较高下,让人感到气势盛大,这就是辛弃疾诗词的效应。
例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辛弃疾名作。这首词属于小令。虽然字数不多,但是描绘得十分深刻到位。上阕都是写景的意象,在词人眼中,清江水中透着的都是滚滚的眼泪,用眼泪比喻江水,行人们的眼泪已经多到流淌成江。人们长期收到外敌的威胁,宋朝政局败颓,连反抗都办不到。山的意象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连一眼望过去的山都透着可怜的气息。这个山不仅标识现实中的山,也代表着被金人抢占的国土,带着为国家未来担忧的深深愁绪。
“雨”作为意象在古诗词中的试用由来已久。提到雨,我们多半会和萧瑟,凄凉的情景联系在一起。辛弃疾在词中提到雨的次数不少,风雨、烟雨等种种景象都无一不透露着辛弃疾仕途上的坎坷与艰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06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