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厢记中莺莺性格的逆而不反
摘 要王实甫的《西厢记》成功塑造了一位性格鲜明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本文通过对莺莺与张生约会时的胆怯心理;面对表白时的否认态度以及直面家长时的表现三个方面的分析,探讨其性格的逆而不反。
目 录
引言 1
1 暗地幽会时胆怯心理下的“逆” 3
1.1 对诗时:隔墙 3
1.2 偷会时:月下 4
1.3 传简时:红娘 5
2 面对表白时否认态度下的“逆” 6
2.1 闹简试红娘:假意否认 6
2.2 赖简试张生:直接否认 7
3 直面家长时“不反”的表现 8
3.1 夫人赖婚时:莺莺的沉默 8
3.2 东窗事发时:红娘的反抗 9
结 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引 言
作为元代剧坛绽开的一朵奇葩,《西厢记》它的成功之处在于成功的塑造了一位灵活多变、有血有肉的相府千金形象。王实甫笔下的崔莺莺是一位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得不爱的一个既有外在的庄重,又有内在激情的相国千金形象。
目前学术界对《西厢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一、主题思想研究。莫砺锋、黄天骥编写的《中国文学史》(第三卷)提到:
这对青年缘起于情,但却受到封建家长制的阻碍,他们便冲破礼教束缚而结成婚姻。只要男女有情,就应该让有情人同心白首,一切阻碍有情人在一起的事物都应受到鞭挞。王实甫提出:愿普天下的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上升的大众群体,这种上升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深远影响。[1]P100
他们认为《西厢记》具有惊世骇俗的思想内容,这是对《西厢记》的极高评价。薛文秀在《只说<西厢记>的爱情》一文中提到:“《西厢记》纯粹写爱情,不该被诟病,认为写出男女相爱并为自主婚姻抗争的《西厢记》达到了时代的高度。”[2]P1邹尤在《发乎情,止乎礼义—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一文中提到:
崔张二人的爱情在“礼”的压制下艰难前行,用“义”作为爱情的支撑打破“礼”的枷锁,最终以张生的金榜题名为基石结为婚姻—也是回归“礼”的过程。[3]P78
白忠睿在《<西厢记>主题思想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二重性及其成因》中提到在崔、张两人婚姻问题的解决以及对其结果的处理中,分析了人物性格的弱点以及作者对封建伦理的妥协来引出《西厢记》主旨思想的矛盾二重性。[4]P110
二、人物形象研究。李磊在《崔莺莺真的叛逆了吗》一文中,对莺莺性格和行为的研究与分析,塑造出一个内心向往幸福、却饱受封建伦理压制的一个贵族形象。[5]P135赵海燕在《<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与<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形象比较》中提出:《西厢记》刻画出了一位生动活泼的青年女子形象—崔莺莺。她情窦初开向往自由的爱情,但她又会轻易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她想追求幸福却又不敢完全反抗封建伦理。[6]P128从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本文从莺莺追求爱情道路上呈现出的多样性,分析其莺莺的现实叛逆性,以把握形象实质,挖掘作品精髓。1 暗地幽会时胆怯心理下的“逆”
世间关系千百种,尤其是两性关系自古就有。在古代,妇女思想、行为受到封建礼教的控制和压迫。虽然元代妇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放,许多元杂剧中的婚姻爱情反映了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但是,这种追求自由爱情的方式却是依托外在事物,如王实甫笔下的崔莺莺就是借用外在事物表达自己暗地幽会时的胆怯心理。
1.1 对诗时:隔墙
天作之合的姻缘不是由门第的高低、财产的多寡、权势的大小来决定,而是由男女双方真挚的感情作为依托。所以毛西河把“有情的”三个字看作是概括《西厢记》全出的眼目。正是出于情,莺莺才会越来越不满老夫人的约束进而迁怒于红娘。但是崔莺莺又作为一个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典型的大家闺秀,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又有点畏手畏脚。
张生月下等候莺莺,并吟诗表达了他对莺莺的心意。莺莺立即作诗应和:“我拽起罗衫欲行,他陪著笑脸儿相迎”对张生诉说着自己的内心情感。
张生知道莺莺要去花园里拜月烧香,早早地便来到假山上等候莺莺。夜深人静莺莺的一举一动都被张生看得清清楚楚,张生知道自己虽不及司马相如,却看出莺莺有文君之意,便决定吟诗一首:
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魂,不见月中人。[7]P46
张生在墙角表达他对莺莺的感情,莺莺称张生的诗为“清新之作”后,便回应张生:
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7]P46
莺莺的回应,让张生明确了莺莺的心意。
莺莺作为相国千金,“针鎞女工、诗词歌赋无不通晓”。作为贵族家庭的一员,要求她的言行必须合乎礼法规矩,这就使得崔莺莺在对张生诉说衷肠的时候不得不在私下偷偷进行。用这种吟诗唱和的方式向张生表达心意,对于当时所处的环境,这种行为本是一种叛逆的行为,鉴于不作美的红娘一直在小姐身边,这就使得莺莺对张生的爱意都隐藏在了诗歌中,表达的也更加隐晦。
虽然时代的禁锢让爱情的表述更加私密化,但是作为相国千金,她的一举一动已经超出了大家闺秀该有的做派,她的言行被人们视为离经叛道。但是她的叛逆也只是叛逆,她的叛逆没能超出礼法,试问这样的叛逆可以视为反抗吗?
1.2 偷会时:月下
随着二人的互诉衷肠,情感的透明化,使得二人交往也更加频繁。由于莺莺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对婚姻自由的追求,这样就使得莺莺做出一些叛逆的行为与张生在月下偷偷约会。
(红云)姐姐,你这里听,我瞧夫人,(末云)窗外是有人,已定是小姐。我将弦改过,弹一曲,名曰《凤求凰》。夫人旦做忘恩。小姐,你也说谎也呵!(旦云)你差怨了我。[7]P115
对张生的相思,莺莺开始埋怨“老夫人拘系的紧”[7]P248为了缓解相思之情,于是就有了月下相会、月下听琴。月下相会,张生又作诗一首:
相思恨转添,谩把瑶琴弄。乐事又逢春,芳心尔亦动。
此情不可违,虚誉何须奉?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7]P127
诉说着自己的思念之情,月下听琴,崔张二人心意相通,但莺莺却长叹:“若由的我呵,乞求得效鸾凤。”对爱人的疼惜无能为力,对爱情的渴望,却又因害怕母亲而不敢明说[8]P250,二人虽然无法摆脱礼教的束缚,却巧妙的传达了彼此的情义。因此,即使母亲让二者以兄妹相称,莺莺还是没有以妹妹的身份光明正大的去和张生见面。而是选择在月下互诉情伤。
目 录
引言 1
1 暗地幽会时胆怯心理下的“逆” 3
1.1 对诗时:隔墙 3
1.2 偷会时:月下 4
1.3 传简时:红娘 5
2 面对表白时否认态度下的“逆” 6
2.1 闹简试红娘:假意否认 6
2.2 赖简试张生:直接否认 7
3 直面家长时“不反”的表现 8
3.1 夫人赖婚时:莺莺的沉默 8
3.2 东窗事发时:红娘的反抗 9
结 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引 言
作为元代剧坛绽开的一朵奇葩,《西厢记》它的成功之处在于成功的塑造了一位灵活多变、有血有肉的相府千金形象。王实甫笔下的崔莺莺是一位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得不爱的一个既有外在的庄重,又有内在激情的相国千金形象。
目前学术界对《西厢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一、主题思想研究。莫砺锋、黄天骥编写的《中国文学史》(第三卷)提到:
这对青年缘起于情,但却受到封建家长制的阻碍,他们便冲破礼教束缚而结成婚姻。只要男女有情,就应该让有情人同心白首,一切阻碍有情人在一起的事物都应受到鞭挞。王实甫提出:愿普天下的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上升的大众群体,这种上升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深远影响。[1]P100
他们认为《西厢记》具有惊世骇俗的思想内容,这是对《西厢记》的极高评价。薛文秀在《只说<西厢记>的爱情》一文中提到:“《西厢记》纯粹写爱情,不该被诟病,认为写出男女相爱并为自主婚姻抗争的《西厢记》达到了时代的高度。”[2]P1邹尤在《发乎情,止乎礼义—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一文中提到:
崔张二人的爱情在“礼”的压制下艰难前行,用“义”作为爱情的支撑打破“礼”的枷锁,最终以张生的金榜题名为基石结为婚姻—也是回归“礼”的过程。[3]P78
白忠睿在《<西厢记>主题思想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二重性及其成因》中提到在崔、张两人婚姻问题的解决以及对其结果的处理中,分析了人物性格的弱点以及作者对封建伦理的妥协来引出《西厢记》主旨思想的矛盾二重性。[4]P110
二、人物形象研究。李磊在《崔莺莺真的叛逆了吗》一文中,对莺莺性格和行为的研究与分析,塑造出一个内心向往幸福、却饱受封建伦理压制的一个贵族形象。[5]P135赵海燕在《<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与<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形象比较》中提出:《西厢记》刻画出了一位生动活泼的青年女子形象—崔莺莺。她情窦初开向往自由的爱情,但她又会轻易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她想追求幸福却又不敢完全反抗封建伦理。[6]P128从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本文从莺莺追求爱情道路上呈现出的多样性,分析其莺莺的现实叛逆性,以把握形象实质,挖掘作品精髓。1 暗地幽会时胆怯心理下的“逆”
世间关系千百种,尤其是两性关系自古就有。在古代,妇女思想、行为受到封建礼教的控制和压迫。虽然元代妇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放,许多元杂剧中的婚姻爱情反映了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但是,这种追求自由爱情的方式却是依托外在事物,如王实甫笔下的崔莺莺就是借用外在事物表达自己暗地幽会时的胆怯心理。
1.1 对诗时:隔墙
天作之合的姻缘不是由门第的高低、财产的多寡、权势的大小来决定,而是由男女双方真挚的感情作为依托。所以毛西河把“有情的”三个字看作是概括《西厢记》全出的眼目。正是出于情,莺莺才会越来越不满老夫人的约束进而迁怒于红娘。但是崔莺莺又作为一个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典型的大家闺秀,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又有点畏手畏脚。
张生月下等候莺莺,并吟诗表达了他对莺莺的心意。莺莺立即作诗应和:“我拽起罗衫欲行,他陪著笑脸儿相迎”对张生诉说着自己的内心情感。
张生知道莺莺要去花园里拜月烧香,早早地便来到假山上等候莺莺。夜深人静莺莺的一举一动都被张生看得清清楚楚,张生知道自己虽不及司马相如,却看出莺莺有文君之意,便决定吟诗一首:
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魂,不见月中人。[7]P46
张生在墙角表达他对莺莺的感情,莺莺称张生的诗为“清新之作”后,便回应张生:
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7]P46
莺莺的回应,让张生明确了莺莺的心意。
莺莺作为相国千金,“针鎞女工、诗词歌赋无不通晓”。作为贵族家庭的一员,要求她的言行必须合乎礼法规矩,这就使得崔莺莺在对张生诉说衷肠的时候不得不在私下偷偷进行。用这种吟诗唱和的方式向张生表达心意,对于当时所处的环境,这种行为本是一种叛逆的行为,鉴于不作美的红娘一直在小姐身边,这就使得莺莺对张生的爱意都隐藏在了诗歌中,表达的也更加隐晦。
虽然时代的禁锢让爱情的表述更加私密化,但是作为相国千金,她的一举一动已经超出了大家闺秀该有的做派,她的言行被人们视为离经叛道。但是她的叛逆也只是叛逆,她的叛逆没能超出礼法,试问这样的叛逆可以视为反抗吗?
1.2 偷会时:月下
随着二人的互诉衷肠,情感的透明化,使得二人交往也更加频繁。由于莺莺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对婚姻自由的追求,这样就使得莺莺做出一些叛逆的行为与张生在月下偷偷约会。
(红云)姐姐,你这里听,我瞧夫人,(末云)窗外是有人,已定是小姐。我将弦改过,弹一曲,名曰《凤求凰》。夫人旦做忘恩。小姐,你也说谎也呵!(旦云)你差怨了我。[7]P115
对张生的相思,莺莺开始埋怨“老夫人拘系的紧”[7]P248为了缓解相思之情,于是就有了月下相会、月下听琴。月下相会,张生又作诗一首:
相思恨转添,谩把瑶琴弄。乐事又逢春,芳心尔亦动。
此情不可违,虚誉何须奉?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7]P127
诉说着自己的思念之情,月下听琴,崔张二人心意相通,但莺莺却长叹:“若由的我呵,乞求得效鸾凤。”对爱人的疼惜无能为力,对爱情的渴望,却又因害怕母亲而不敢明说[8]P250,二人虽然无法摆脱礼教的束缚,却巧妙的传达了彼此的情义。因此,即使母亲让二者以兄妹相称,莺莺还是没有以妹妹的身份光明正大的去和张生见面。而是选择在月下互诉情伤。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