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简化字总表的利与弊(附件)【字数:11453】
摘 要 长久以来,汉字简化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内争相讨论的热点。现在,关于汉字的简化问题,不但关乎着汉字继续发展的未来的方向,也是影响社会经济交流与发展的关键点所在。《简化字总表》是在长期的汉字简化改革的实践中研究和整理出的一项重要的成果,它的公布和强制实行,代表了汉字发展的总趋势。本文以《简化字总表》中的第一表和第二表中的四百八十二个简化字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前人关于汉字简化问题的各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并总结了汉字的发展历程,对汉字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过程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简化字的简化方法、特点及简化汉字的利弊进行了整理、归纳和分析研究。当然,受时代认知水平的影响,《简化字总表》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有利有弊才有发展空间。本文对其利弊做了简要的分析概括,希望这一论文会对后来者的学习有所帮助。
目 录
第一章 汉字发展的历程 1
1.1 古文字的发展 1
1.2今文字的发展 2
1.3简体字的发展 2
第二章 《总表》中汉字的简化方法 4
2.1 更换偏旁法 4
2.2 同音替代法 4
2.3 局部保留法 5
2.4 恢复古字法 5
2.5 符号代替法 5
2.6 草书楷化法 6
第三章 简化汉字的利与弊 7
3.1 简化汉字的积极意义 7
3.1.1便于识记书写,节省时间 7
3.1.2 便于教学,对教育的普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7
3.1.3 减少了常用字的数量 8
3.1.4 有利于正音识字 8
3.2 简化汉字的不足之处 8
3.2.1 简化了笔画,繁化了读音 8
3.2.2 形近字大量增加,书写容易混淆 9
3.2.3 破坏了汉字结构,割裂了传统文化 9
3.2.4 影响对汉字意义的理解 9
第四章 对汉字繁简之争可采取的措施 11
4.1 建立精确的繁简转换系统 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4.2 用简识繁 11
结语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第一章 汉字发展的历程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大国,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文字体系——汉字。所以汉字有着一段相当悠久、深厚的历史,它始终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而简化一直是它主要的发展倾向。它由最开始的图画文字、甲骨文、金文,到古文、大小篆,再到隶书、楷书,不断的笔画化,汉字也最终演变成以线条化为主的方块字了。汉字规范性的“由繁入简”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而且到现在还在推行。但是汉字简化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分歧。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政府为了让汉字的面貌焕然一新,分别在一九五六年和一九七七年开展了两次简化汉字的活动,对后世的影响巨大。一直以来,汉字的“三多五难”被认为是造成中国识字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因此导致了文化传播的滞后,于是,汉字简化的方案就成为了学术界重点研讨的课题,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汉字的简化不仅决定了汉字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章将简单阐述古文字、今文字以及简体字的发展。
1.1 古文字的发展
中国历史上一直有着这样的说法: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就如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曾发表这样的观点:“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际,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我个人觉得,这种说法还是带有很浓厚的神话色彩的,毕竟汉字的构思复杂多样,数量也十分庞大,绝对不可能凭一人之力创造出来。也许当时以仓颉为代表的史官确实创造了一小部分的汉字,但是他们可能更多地做了这样的工作:把当时流传于民间的汉字一一搜集起来,并进行了适当的整理和归纳,又或者是把一些还未发展成型的准文字搜集起来加工成了成功的文字。随着这种创造、发展、整理和归纳的工作的反复进行,汉字逐渐定型并不断进步。
这种趋势首先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众所周知,甲骨文是商代文字的代表,虽然它是一种发展成熟的文字,但是由于它没有规定成型的书写方式,在流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的异形字,所以这类字并没有得广泛的继承。
金文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形体上和甲骨文比较相似,因此在流传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的异形字,但是数量相对而言减少了一些,这也是进步的一部分。金文的盛衰与周王朝的盛衰同步,到战国时期,金文已经向当时兴起的篆文靠拢,但是在周王朝灭亡之后,金文也随之销声匿迹了。
篆文是官府办公用的文字,分为大篆和小篆。其中籀文的文字结构较为规范,它被张其昀称为“我国文字史上的第一次规范”。籀文是古文字由“象形性”向“符号化”转化的转折点。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发展的,以秦国文字为主,明确规定各部件的固定书写形式,并确立了构件摆布的平面位置关系,即上下左右的部件不可以随便改变位置。与此同时,它还规定了每一个汉字的基本形体,去掉了文字中的装饰性部件。小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对汉字进行的简化,它的出现结束了汉字书写混乱的局面,为汉字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它作为古文字的收尾阶段,为汉字向隶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今文字的发展
小篆到隶书,是汉字从古文字过渡到今文字的重要节点,小篆主要作为官方书写文体,在民间并没有得到广泛使用,隶书相对而言更得人心。其实早在战国时期,隶书就已经产生了萌芽,后来在秦始皇时期,又被小篆盖住了锋芒,直到汉代的时候,小篆慢慢退出书写舞台,隶书才有了“出人头地”的一天,堂而皇之的登上了大雅之堂。
成熟的隶书和篆文相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隶书在整体形态上,完全改变了汉字形象的特征,使小篆由上下竖长的长方形变成了扁方形。
目 录
第一章 汉字发展的历程 1
1.1 古文字的发展 1
1.2今文字的发展 2
1.3简体字的发展 2
第二章 《总表》中汉字的简化方法 4
2.1 更换偏旁法 4
2.2 同音替代法 4
2.3 局部保留法 5
2.4 恢复古字法 5
2.5 符号代替法 5
2.6 草书楷化法 6
第三章 简化汉字的利与弊 7
3.1 简化汉字的积极意义 7
3.1.1便于识记书写,节省时间 7
3.1.2 便于教学,对教育的普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7
3.1.3 减少了常用字的数量 8
3.1.4 有利于正音识字 8
3.2 简化汉字的不足之处 8
3.2.1 简化了笔画,繁化了读音 8
3.2.2 形近字大量增加,书写容易混淆 9
3.2.3 破坏了汉字结构,割裂了传统文化 9
3.2.4 影响对汉字意义的理解 9
第四章 对汉字繁简之争可采取的措施 11
4.1 建立精确的繁简转换系统 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4.2 用简识繁 11
结语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第一章 汉字发展的历程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大国,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文字体系——汉字。所以汉字有着一段相当悠久、深厚的历史,它始终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而简化一直是它主要的发展倾向。它由最开始的图画文字、甲骨文、金文,到古文、大小篆,再到隶书、楷书,不断的笔画化,汉字也最终演变成以线条化为主的方块字了。汉字规范性的“由繁入简”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而且到现在还在推行。但是汉字简化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分歧。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政府为了让汉字的面貌焕然一新,分别在一九五六年和一九七七年开展了两次简化汉字的活动,对后世的影响巨大。一直以来,汉字的“三多五难”被认为是造成中国识字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因此导致了文化传播的滞后,于是,汉字简化的方案就成为了学术界重点研讨的课题,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汉字的简化不仅决定了汉字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章将简单阐述古文字、今文字以及简体字的发展。
1.1 古文字的发展
中国历史上一直有着这样的说法: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就如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曾发表这样的观点:“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际,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我个人觉得,这种说法还是带有很浓厚的神话色彩的,毕竟汉字的构思复杂多样,数量也十分庞大,绝对不可能凭一人之力创造出来。也许当时以仓颉为代表的史官确实创造了一小部分的汉字,但是他们可能更多地做了这样的工作:把当时流传于民间的汉字一一搜集起来,并进行了适当的整理和归纳,又或者是把一些还未发展成型的准文字搜集起来加工成了成功的文字。随着这种创造、发展、整理和归纳的工作的反复进行,汉字逐渐定型并不断进步。
这种趋势首先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众所周知,甲骨文是商代文字的代表,虽然它是一种发展成熟的文字,但是由于它没有规定成型的书写方式,在流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的异形字,所以这类字并没有得广泛的继承。
金文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形体上和甲骨文比较相似,因此在流传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的异形字,但是数量相对而言减少了一些,这也是进步的一部分。金文的盛衰与周王朝的盛衰同步,到战国时期,金文已经向当时兴起的篆文靠拢,但是在周王朝灭亡之后,金文也随之销声匿迹了。
篆文是官府办公用的文字,分为大篆和小篆。其中籀文的文字结构较为规范,它被张其昀称为“我国文字史上的第一次规范”。籀文是古文字由“象形性”向“符号化”转化的转折点。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发展的,以秦国文字为主,明确规定各部件的固定书写形式,并确立了构件摆布的平面位置关系,即上下左右的部件不可以随便改变位置。与此同时,它还规定了每一个汉字的基本形体,去掉了文字中的装饰性部件。小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对汉字进行的简化,它的出现结束了汉字书写混乱的局面,为汉字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它作为古文字的收尾阶段,为汉字向隶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今文字的发展
小篆到隶书,是汉字从古文字过渡到今文字的重要节点,小篆主要作为官方书写文体,在民间并没有得到广泛使用,隶书相对而言更得人心。其实早在战国时期,隶书就已经产生了萌芽,后来在秦始皇时期,又被小篆盖住了锋芒,直到汉代的时候,小篆慢慢退出书写舞台,隶书才有了“出人头地”的一天,堂而皇之的登上了大雅之堂。
成熟的隶书和篆文相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隶书在整体形态上,完全改变了汉字形象的特征,使小篆由上下竖长的长方形变成了扁方形。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