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围城主人公形象的文化心理

浅析围城主人公形象的文化心理[20201006192505]
目 录
前言1
一、《围城》的主题和方鸿渐的人生旅程1
二、《围城》中主人公的文化心理2
(一)方鸿渐的文化心理 2
(二)苏文纨的文化心理 4
(三)孙柔嘉的文化心理 5
三、文化心理的成因6
(一)造成人物悲剧的原因6
(二)知识分子的人生围城7
结语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前 言
中国文化讲究群体意识,有从众心理,目的在于迎合大家,与大家保持步调一致,而且在乎“别人的眼光和看法”,就像文中主人公方鸿渐留学归来,心虚自己空手而归,利用一张假文凭来欺骗家人朋友,以此迎合别人“满载而归”的期待和希冀,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文化心理状态。而作品《围城》就是借助这种文化心理状态来突出主人公鲜明的形象特征;与此同时在中国发展受到外侵内扰的环境压力之下,文化建设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和挫折,在东西文化激烈碰撞下存在的自卑心理也让时代知识分子迷失自我,徘徊在人生的围城之中,因此他们借助外在的虚伪来弥补心中的空虚和自卑感,例如方鸿渐在大学任教时通过不点名考勤的方式来表现出他作为高校教师的大度,而不是通过渊博的知识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同时在中国大环境背景之下,底层人民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接受文化知识的机会就更难得,这其中就包含着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分析和理解。
一、《围城》的主题和方鸿渐的人生旅程
《围城》这部作品本身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充分展现出钱钟书先生对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精神和性格上的认识,作品通过方鸿渐的爱情和生活经历,通过他与四个女人的感情纠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葛和事业上处处碰壁的过程,充分展现出方鸿渐缺乏自主精神的人格缺陷,也充分揭示了以方鸿渐为代表的这一类知识分子身上共同存在的心理问题。小说中透过主人公方鸿渐的言辞,可以看出留学带给他的满足和荣耀,并且摆脱了自卑心理,留洋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自己脸上增添光彩,也是家族的骄傲,这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封建传统留下来的旧观念造成的。从这个层面讲,方鸿渐本身也是困惑和矛盾的,在这种精神的矛盾之下便有了一段矛盾的人生,而类似的人生困惑也同样在其他知识分子的身上充分展现。
方鸿渐生活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年代,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传统文明和西方文化的抗衡,新旧思想的争辩,以及大的政治环境的困扰,中国已经被卷入时代的漩涡中,而《围城》给我们展现的就是这样一个复杂背景下的现实世界,无论是留洋归来时丈人的银行,还是经常出没的苏家宅院、位置偏僻的大学校园,处处都充满着虚伪和瞒骗,而这里的人们依然谈论的是哲学和诗歌,从这方面也能揭示出他们内心深处的丑陋,这无疑也是当时畸形社会风气下出现的怪现象。
方鸿渐的人生可以分为三段旅程。首先,从法国向中国行驶开来的船上就有一批返乡回国的中国留学生,这里面就有我们的主人公方鸿渐和他的同学苏文纨。在游轮上方鸿渐结识了一位澳门姑娘鲍小姐,两人瞬间产生感情的火花,但他们所谓的爱情也只是昙花一现。方鸿渐回到上海以后在丈人的银行里做差,闲暇之余会去苏文纨家,从而认识了她的表妹唐晓芙。方鸿渐不知不觉爱上了唐晓芙,又开始了一段结局同样悲惨的爱情,这使得方鸿渐心灰意冷毅然决定外出教书,于是开始了第二段旅程。同行的一群人经历了各种颠簸困苦才到达目的地,学校内部职工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的现象也让方鸿渐感到无奈,既然改变不了现状只好用离开来表达自己的愤懑。方鸿渐和孙柔嘉一起离开了大学,并在赵辛楣的劝说下在香港结婚,他们婚后的生活很平淡,没有什么波澜再发生。在上海的第三段旅程,方鸿渐受尽人生冷淡,感到了生活的无趣,而且由于时代环境的束缚,决定要离开上海去重庆寻找机会,由此和孙柔嘉产生了意见上的分歧,最终导致婚姻破碎。通过三段人生不同的旅程,方鸿渐不断找寻自身价值和美好的未来,然而骨感的现实将他的梦想粉碎的一无是处,从此陷入了人生的围城之中无法自拔。
二、《围城》中主人公的文化心理
(一)方鸿渐的文化心理
首先我们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谈起,“它是管理学和心理学的一种理论,其认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种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具体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我们都能认识到,“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者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当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和爱的时候,他首先会选择食物来充饥,然后才会选择尊重和爱。此时人们的意识全部因为饥饿而消退,在这种情况下,生的全部意义就是解决温饱,其他的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种由低级到高级的选择,恰好应证了一个道理:只有解决了最基础的问题才会思考更深度的问题。方鸿渐和其他角色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希望自己拥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跟成就能够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和尊重,那么渴望尊重的前提一定是已经解决了生存问题,进而提出尊重和爱的话题。
主人公方鸿渐和他的伙伴们,即便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是在当时恶劣的社会环境下,也没有受到温饱问题的困扰,依然徘徊、穿梭于情与爱的环境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他们这类人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生理需求)后,将目标定在更为高级的层面,即追求归属感和爱的需求上。其实这种需求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是相当奢侈的,外部的不确定因素也注定了他们的爱情不会有好的结局,因为时代背景下是很难允许他们发生这种情感的交流和互动。底层人民吃不饱穿不暖,不会想到爱和归属这一概念,而“方鸿渐们”是体会不到这悲苦生活的含义,他的温饱问题完全可以依赖丈人的施舍,然后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爱的追求中去,因而内心的空虚和寂寞以及知识上的匮乏给予了他新的渴望和需求,但性格的软弱和无能迫使他只能通过外在的形式来寄托满足他,即通过爱情来弥补他内心的匮乏,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方鸿渐从始至终都迷恋于爱情之中无法自拔。不仅仅是方鸿渐,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同样存在这种心理匮乏问题。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弥补自己内心的空白,以此来掩饰自己的虚伪,他们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的知识分子同样也是这样的。
马斯洛也曾经提出:“生理需求若是到达20时,安全需求会出现5,爱的需求有可能会出现1”,而由此是很难有个标准界定什么样的需求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会出现另一种需求程度。从心理角度来说人们行为除了受人现实需求、欲望、愿望影响外,还受到人们的信念和信心的影响。信心是人们对行为实现可能性或必然性的预期,需求并不是决定人们行为动机的唯一因素,这也就是社会生活条件对于先天潜能的促进作用。从这个角度讲方鸿渐在爱情(归属和爱)和事业(实现自我价值)方面都有同样的渴求和期望,当不同需要层次同时出现产生矛盾冲突时,并没有因为爱情还没有得到满足而停滞不前,尽管最后的结局让方鸿渐本人在爱情和事业上都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但我们仍旧可以感受到方鸿渐身上的那种欲望和追求。当爱情失意时,他会通过远走他乡去大学教书来寻求一种解脱,而当在事业上出现挫折时也会通过爱情来弥补内心的空位,以此来满足自己内心的创伤。
致 谢
历时五个月之久,毕业论文基本完成。在这期间有很多人给予了我帮助。指导老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严谨的工作作风深深影响了我。这对于我的将来,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中,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首先,我要感谢赵亮老师在百忙之中尽可能的抽空对我的毕业论文进行指导,耐心的检查我论文中的问题,并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帮助我完成论文。再者,我还要感谢文中所有被引用文献的作者,在他们研究基础上我才完成本文的写作,感谢所有对本文提出建议和帮助的老师和同学,他们给我提供写作思路以及素材的积累。总之,在大家的帮助下,我顺利完成了这次毕业论文,谢谢大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0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