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派戏曲中的吴地民俗文化研究——以《桃符记》、《西楼记》和《望湖亭》为例
吴江派戏曲中的吴地民俗文化研究——以《桃符记》、《西楼记》和《望湖亭》为例[20191210161559]
内容摘要:吴江派是明代一个重要的戏曲流派,代表人物有沈璟、袁于令、沈自晋等人。吴江派戏曲中的吴地民俗文化研究,以沈璟的作品《桃符记》、袁于令的作品《西楼记》和沈自晋的《望湖亭》为例,展现了吴地民俗文化之一: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的特点是精致讲究,追求生活享受;婚丧嫁娶注重程序,讲求礼节仪式。吴地民俗文化之二:节令习俗和神灵崇拜,节令习俗关注气氛,表达美好愿望;神灵崇拜的特点是虔诚祝祷,祈求幸福安康。吴地民俗文化之三:商贾生意和琴棋书画,商贾生意重视积累财富,主张自食其力;琴棋书画文雅风骚,富有文化底蕴,成为吴人们普遍的精神追求。现今,传统民俗文化日趋式微,研究吴江派戏曲中的吴地民俗文化有利于人们重新认识传统民俗文化,更好地继承优良传统。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吴江派戏曲吴地民俗文化
目 录
一、引言 1
二、吴江派戏曲中的吴地民俗文化之一: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 1
(一)衣食住行:精致讲究 追求生活享受 2
(二)婚丧嫁娶:注重程序 讲求礼节仪式 3
三、吴江派戏曲中的吴地民俗文化之二:节令习俗和神灵崇拜 6
(一)节令习俗:关注气氛 表达美好愿望 6
(二)神灵崇拜:虔诚祝祷 祈求幸福安康 8
四、吴江派戏曲中的吴地民俗文化之三:商贾生意和琴棋书画 9
(一)商贾生意:积累财富 主张自食其力 9
(二)琴棋书画:文雅风骚 富有文化底蕴 11
五、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吴江派戏曲中的吴地民俗文化研究
——以《桃符记》、《西楼记》和《望湖亭》为例
一、引言
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鼎盛繁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坛,人才辈出,创作了大量的戏曲作品,其中吴江派是明代戏曲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代表人物有沈璟、袁于令、沈自晋等人。
每一位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灵感一般来源于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吴江派的戏曲家大都生活在吴地,在戏曲创作的过程中必然有意无意地融入了一定的吴地民俗文化。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俗、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中国,“民俗”一词早已出现,《礼记·淄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
吴江派是以吴江人为首的明代戏曲流派,重视音律,强调“本色”,注重封建伦理道德的宣扬,多利用与剧中人物有关的事物来展开情节,追求剧场的效果,语言比较浅近;代表人物沈璟,字伯英,有《桃符记》、《红蕖记》等作品,强调场上之曲,主张语言要本色,协合音律,但其思想保守,忽略了戏曲应具备的表情达意的功能。对于吴江派的研究,学者大多致力于格律方面、作品文本的研究及其与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的论战,较少从其他方面着手,所以本文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吴江派戏曲作品中所隐含的吴地民俗文化。
二、吴江派戏曲中的吴地民俗文化之一: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
吴地,一般指沪、宁、杭、太湖流域一带,重心区为苏锡常与镇江一带,亦包括近代以前的上海。吴文化是吴地、吴人的传承文化,泛指的是吴地区域的人自泰伯立国勾吴以来,在吴地创造出的与自然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物质的、精神的成果的总和;它有两个源头:一是隶属长江文明的长江下游及太湖流域的本土文化,即江南土著文化;其二是从黄河流域传入并且隶属于黄河文明的中原周文化。吴文化渗透于吴地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是吴地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直接地展现了吴地民俗文化。
(一)衣食住行:精致讲究 追求生活享受
衣食住行是民俗文化中最基础的部分,是物质民俗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明人张瀚曾说:“吴制服而华,以为非是弗文也四方重吴服,而吴益于工。”可见,吴地的服饰早在古代就以华美著称,精致靓丽,质量上乘。它们富有当地特色,《西楼记》中提到的吴江帽和松江履,隐含了吴地的地名,《望湖亭》中提到了吴地织品,如福云鬃巾、冰纱夹褶子、鲜映的潞州绸、彭家缎、织绫等。吴地自古就是种桑养蚕之乡,良好的物质基础,辅之妇女的心灵手巧和丰富的创新意识,服饰的精美更是不言而喻。在《风俗通义》中,人们将吴地的服饰形容为“青莲衫子藕荷裳”,更表现出它的特色与明丽,道出人们的喜爱之情。
吴地水网密布,因此船多桥多。《越绝书》记载:吴越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出行大多以船代步。过去,吴地城镇之间的交往主要依靠船只,《西楼记》中穆素微等人是坐船前往钱塘,《望湖亭》中的钱生也是坐船前去提亲。船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促进了城镇的交流,成为当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因为吴地水多的特点,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船只,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生产的需要,人家大多依水而建,唐代诗人杜荀鹤的诗句“人家尽枕河”,概括的就是吴地住宅的特点。《西楼记》中提到西楼在“平康画桥边”,可知素微所住之地临水而建。吴地的民居多在小巷深处,青墙黛瓦,依水而建。徜徉其中,自有一番闲情逸致与淡然自适。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吴地地处南方,江河湖海颇多,根据地域特点,吴地人主要种植水稻,稻米也就成了当地的主食。吴地米食中最常见的是饭和粥,其次是一系列米制糕点,如“粢饭糕”、粽子等。除了吃食,人们还利用稻米、水等自制糯米酒、白酒等。如:
(净)小乙过来,快去开坛香雪酒,打些线饼,备几件好下饭,请钱相公饮酒,好开口求他。(《望湖亭》第十二出《装婿》)
其中的“香雪酒”和“线饼”正是人们用稻米自制而成的。
现代京剧《沙家浜》中,沙奶奶唱道“一日三餐有鱼虾”,吴地自古有“饭稻羹鱼”的说法,反映了鱼虾在吴地经常被摆上餐桌供人食用。文中这样说道:
春来湖畔梅花白雪香,桃花历尽菜花黄,秋到鲈鱼正美蟹又熟,黄雀堆金野凫绿。(《望湖亭》第四出《怀甥》)
可见,肥美的鱼、虾、蟹是吴地的一大特色。吴地称为水乡,鱼种类繁多,有鲫鱼、青鱼、鳜鱼等,唐代诗人张志和在作品《渔歌子》中吟唱道:“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由此可见,鳜鱼的肥美不禁让人流连忘返。蟹,也是吴地的一大美食,最著名的应属阳澄湖的大闸蟹,肉多、味美。除了鱼、虾、蟹,吴地人还喜欢吃田螺等水产品,它们丰富了吴地人的日常饮食,成为吴地一种独特的生活习俗。
吴地,称得上是我国饮食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吴地人注重吃,不仅讲究食物的色、香、味,也注重食物的外型美和器皿美。袁于令的《西楼记》中提到:“华堂内珀碗晶盘,湘帘下象床牙席”。盛食物的盘子都如此漂亮,更不用说食物的外形了。如此讲究的菜肴更需要有一个个美名,“蟹粉菜心”、“雪花鸡球”,就连最平常的炒菠菜也叫做“红嘴绿鹦哥”,富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带给人美的享受。
随着时代的发展,吴地人依旧十分注重饮食。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描写了一位十分讲究吃的资本家——朱自冶。吃面要吃“头汤面”,做菜只用菜心,其中还提到:“苏州菜有它一套完整的结构。比如说开始的时候是冷盘,接下来是热炒,热炒之后是甜食,甜食的后面是大菜,大菜的后面是点心,最后以一盘大汤作总结。”
吴地湖海纵横、环境优美、物产丰富,人们感到衣食无忧,在吴地繁荣经济的推动下,吴地人对饮食方面也是愈加讲究,对他们来说,不只是要吃饱,还要吃好。他们一大套的饮食结构,甚至把绘画、舞乐等文学艺术融于其中,反映了吴地人注重食物的精致,同时也表现出他们在不断追求一种精致典雅的生活享受。他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愈加表现出人们对个人生命观念的重视,对自身品格的不断完善,其中也蕴含了他们追求人际关系、伦理道德的融洽意味,对人生礼仪的制度规范,带有鲜明的人文意识。
(二)婚丧嫁娶:注重程序 讲求礼节仪式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吴地的礼仪更是被世人称道。由此可知,吴地人对人生礼仪相当重视。人的一生中有出生、嫁娶、丧葬、育子四个主要环节,婚丧嫁娶是其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是人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一定的民俗文化。
1.吴地的婚姻嫁娶
婚姻爱情是自人类社会出现之后自然而然诞生的,是维系男女关系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古人看来,婚姻就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事”的大事,被称为礼仪民俗的根本。“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子女到了一定的年龄,父母会为他们择妻选夫,操办婚事。古代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往往是包办婚姻,《望湖亭》中的高赞就是为女择婿,选定之后成亲。在包办婚姻的前提下,男女双方有的根本无爱情可言。为了维系没有爱情的夫妻关系,古人们往往实行一大套的婚嫁礼俗,特别是在吴地,婚礼仪式更是繁琐。吴人十分注重“明媒正娶”。首先,男方要聘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讨来女方的生辰,之后,男方找算命先生来“合字”,如果双方八字相合,那么男方就正式向女方求婚。定下亲事之后,男方还要选择一个吉日向女家送上厚重的聘礼,这一行为称为“发盘”,女家接受聘礼,还要回礼,回礼称作“回盘”。沈自晋的《望湖亭》展现了当时吴地的婚嫁礼俗。
奉主人之命,今日是姐姐受聘日期,分付俺管待来使大叔。摆酒在厅圆堂上,一应从人酒饭;那大媒到在木樨亭上坐了。又分付本宅回盘出去,各局人等只消送到船中,吃了糕茶,就发下犒金,俱不到颜宅去了,这也是近来省便之策。(第十七出《纳聘》)
在婚礼之前,男方还要送“催妆”礼,女方在婚礼前一日要将嫁妆送到男方家。男方迎娶时,多用大红轿子或者“堂船”来迎娶,《望湖亭》中提到新郎坐船去迎娶新娘。到达女方家中,新郎首先要行奠雁礼,之后女方的长辈抬身受礼。礼节完毕后,女方家会宴请宾客,请一班梨园至家唱戏庆祝,戏剧结束后,男方才能将女方迎娶回家。如果在回家途中遇到阻碍,比如《望湖亭》中提到的冰封太湖的情况,男方可在女方家中拜堂成亲,三日后一同回家。男女双方拜堂也有一系列的礼节。
(小净)请新贵人进到后堂新房里去,坐床撒帐,做花烛,饮合卺杯。太老爷请外堂少息。(《西楼记》第四十出《乘鸾》)
(小丑)二位新人,先拜天地。(喝生、旦拜介)就拜本堂。(喝拜老旦介)(生、旦交杯递酒介)(《望湖亭》第二十六出《合卺》)
拜堂是结婚中最主要的环节,男女双方拜天地、拜父母,表示对其的尊重,之后男方牵女方入新房,坐床撒帐,饮合卺杯。撒帐之礼,撒的多为桂圆、花生、枣子等,寓意早生贵子;合卺则寄托了夫妻二人同甘共苦、琴瑟调和之意,象征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吴地还存有一些特殊的婚姻形态,如抢婚,这在原始社会相当常见;入赘婚,在吴地司空见惯,民间通称为“招女婿”,冯梦龙“三言”中的《警世通言》之《宋小官团圆破毡笠》中写到:刘翁想要将宋金入赘自家船上,求得贤婿来依靠终身。做赘婿的一般为穷困人家的男子,入赘之后,为女方父母养老送终,生下的孩子也随女方的姓,继承女方家业,在家中往往是毫无地位可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吴地虽还存有赘婿之说,但男女双方已处于平等地位,所生孩子的姓氏也由夫妻双方决定。古时的招赘习俗实际是当时病态社会的产物,如今,新思想的普及,这样的习俗正在逐渐消失。
吴地纷繁芜杂的婚姻嫁娶礼俗,表面是为了表现男女之间的相亲相爱,从中可以看出吴地人对婚姻注重而又谨慎的态度,他们将婚姻看作是神圣的,然而这一系列不草率的婚姻程序只是让毫无感情的男女双方铭记相互间的关系,实质说明了爱情在封建社会是一个禁忌话题。对于普通的人民大众来说,他们根本就没有表达自己感情的权利,尤其是女性,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她们往往被当作男子的附属品,处于被压迫的地位,感情受到了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明清后期,新潮思想的涌入,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如《西楼记》中的穆素微对于爱情,敢于袒露心声,勇敢直接,而于生也将爱情置于功名之上,他说道:
我想婚姻乃百年大事,若得倾国之姿,永惬宜家之愿。天哪,你便克减我功名寿算,也谢你不尽了。(《西楼记》第二出《觅缘》)
在于生看来,婚姻与爱情是人之大事,他肯定了人的情欲,尊重了人性的自由发展,这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反叛,体现了一定的人文主义精神,反映了古人对理想爱情婚姻的追求。
2.吴地的丧葬礼俗
死亡是人生的终结,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转型。在吴地,人死后,死者的家属会向亲人报丧,之后在家中开丧。开丧又称“吃豆腐”,因为在开丧的人家吃饭,菜肴中必有豆腐,《西楼记》第三十一出《捐姬》中提到“面筋豆腐口中啜”。在吴地的丧葬上,豆腐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肴,相传豆腐由长生豆所作,而吃豆腐也正反映了吴地人对自己寿命增长的美好愿望,连结了丧家与送葬奠祭者之间的情谊。出殡的日子,亲属会根据关系亲疏穿着孝服,为其送葬。送葬结束,亲属会选择他路返回,进门要“跨火”、喝茶、吃糕。丧事期间,还要“做七”,在家中设置死者灵位并焚香祭祀,有的还会邀请僧道为死者做水陆道场,如:
内容摘要:吴江派是明代一个重要的戏曲流派,代表人物有沈璟、袁于令、沈自晋等人。吴江派戏曲中的吴地民俗文化研究,以沈璟的作品《桃符记》、袁于令的作品《西楼记》和沈自晋的《望湖亭》为例,展现了吴地民俗文化之一: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的特点是精致讲究,追求生活享受;婚丧嫁娶注重程序,讲求礼节仪式。吴地民俗文化之二:节令习俗和神灵崇拜,节令习俗关注气氛,表达美好愿望;神灵崇拜的特点是虔诚祝祷,祈求幸福安康。吴地民俗文化之三:商贾生意和琴棋书画,商贾生意重视积累财富,主张自食其力;琴棋书画文雅风骚,富有文化底蕴,成为吴人们普遍的精神追求。现今,传统民俗文化日趋式微,研究吴江派戏曲中的吴地民俗文化有利于人们重新认识传统民俗文化,更好地继承优良传统。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吴江派戏曲吴地民俗文化
目 录
一、引言 1
二、吴江派戏曲中的吴地民俗文化之一: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 1
(一)衣食住行:精致讲究 追求生活享受 2
(二)婚丧嫁娶:注重程序 讲求礼节仪式 3
三、吴江派戏曲中的吴地民俗文化之二:节令习俗和神灵崇拜 6
(一)节令习俗:关注气氛 表达美好愿望 6
(二)神灵崇拜:虔诚祝祷 祈求幸福安康 8
四、吴江派戏曲中的吴地民俗文化之三:商贾生意和琴棋书画 9
(一)商贾生意:积累财富 主张自食其力 9
(二)琴棋书画:文雅风骚 富有文化底蕴 11
五、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吴江派戏曲中的吴地民俗文化研究
——以《桃符记》、《西楼记》和《望湖亭》为例
一、引言
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鼎盛繁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坛,人才辈出,创作了大量的戏曲作品,其中吴江派是明代戏曲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代表人物有沈璟、袁于令、沈自晋等人。
每一位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灵感一般来源于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吴江派的戏曲家大都生活在吴地,在戏曲创作的过程中必然有意无意地融入了一定的吴地民俗文化。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俗、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中国,“民俗”一词早已出现,《礼记·淄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
吴江派是以吴江人为首的明代戏曲流派,重视音律,强调“本色”,注重封建伦理道德的宣扬,多利用与剧中人物有关的事物来展开情节,追求剧场的效果,语言比较浅近;代表人物沈璟,字伯英,有《桃符记》、《红蕖记》等作品,强调场上之曲,主张语言要本色,协合音律,但其思想保守,忽略了戏曲应具备的表情达意的功能。对于吴江派的研究,学者大多致力于格律方面、作品文本的研究及其与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的论战,较少从其他方面着手,所以本文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吴江派戏曲作品中所隐含的吴地民俗文化。
二、吴江派戏曲中的吴地民俗文化之一: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
吴地,一般指沪、宁、杭、太湖流域一带,重心区为苏锡常与镇江一带,亦包括近代以前的上海。吴文化是吴地、吴人的传承文化,泛指的是吴地区域的人自泰伯立国勾吴以来,在吴地创造出的与自然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物质的、精神的成果的总和;它有两个源头:一是隶属长江文明的长江下游及太湖流域的本土文化,即江南土著文化;其二是从黄河流域传入并且隶属于黄河文明的中原周文化。吴文化渗透于吴地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是吴地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直接地展现了吴地民俗文化。
(一)衣食住行:精致讲究 追求生活享受
衣食住行是民俗文化中最基础的部分,是物质民俗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明人张瀚曾说:“吴制服而华,以为非是弗文也四方重吴服,而吴益于工。”可见,吴地的服饰早在古代就以华美著称,精致靓丽,质量上乘。它们富有当地特色,《西楼记》中提到的吴江帽和松江履,隐含了吴地的地名,《望湖亭》中提到了吴地织品,如福云鬃巾、冰纱夹褶子、鲜映的潞州绸、彭家缎、织绫等。吴地自古就是种桑养蚕之乡,良好的物质基础,辅之妇女的心灵手巧和丰富的创新意识,服饰的精美更是不言而喻。在《风俗通义》中,人们将吴地的服饰形容为“青莲衫子藕荷裳”,更表现出它的特色与明丽,道出人们的喜爱之情。
吴地水网密布,因此船多桥多。《越绝书》记载:吴越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出行大多以船代步。过去,吴地城镇之间的交往主要依靠船只,《西楼记》中穆素微等人是坐船前往钱塘,《望湖亭》中的钱生也是坐船前去提亲。船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促进了城镇的交流,成为当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因为吴地水多的特点,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船只,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生产的需要,人家大多依水而建,唐代诗人杜荀鹤的诗句“人家尽枕河”,概括的就是吴地住宅的特点。《西楼记》中提到西楼在“平康画桥边”,可知素微所住之地临水而建。吴地的民居多在小巷深处,青墙黛瓦,依水而建。徜徉其中,自有一番闲情逸致与淡然自适。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吴地地处南方,江河湖海颇多,根据地域特点,吴地人主要种植水稻,稻米也就成了当地的主食。吴地米食中最常见的是饭和粥,其次是一系列米制糕点,如“粢饭糕”、粽子等。除了吃食,人们还利用稻米、水等自制糯米酒、白酒等。如:
(净)小乙过来,快去开坛香雪酒,打些线饼,备几件好下饭,请钱相公饮酒,好开口求他。(《望湖亭》第十二出《装婿》)
其中的“香雪酒”和“线饼”正是人们用稻米自制而成的。
现代京剧《沙家浜》中,沙奶奶唱道“一日三餐有鱼虾”,吴地自古有“饭稻羹鱼”的说法,反映了鱼虾在吴地经常被摆上餐桌供人食用。文中这样说道:
春来湖畔梅花白雪香,桃花历尽菜花黄,秋到鲈鱼正美蟹又熟,黄雀堆金野凫绿。(《望湖亭》第四出《怀甥》)
可见,肥美的鱼、虾、蟹是吴地的一大特色。吴地称为水乡,鱼种类繁多,有鲫鱼、青鱼、鳜鱼等,唐代诗人张志和在作品《渔歌子》中吟唱道:“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由此可见,鳜鱼的肥美不禁让人流连忘返。蟹,也是吴地的一大美食,最著名的应属阳澄湖的大闸蟹,肉多、味美。除了鱼、虾、蟹,吴地人还喜欢吃田螺等水产品,它们丰富了吴地人的日常饮食,成为吴地一种独特的生活习俗。
吴地,称得上是我国饮食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吴地人注重吃,不仅讲究食物的色、香、味,也注重食物的外型美和器皿美。袁于令的《西楼记》中提到:“华堂内珀碗晶盘,湘帘下象床牙席”。盛食物的盘子都如此漂亮,更不用说食物的外形了。如此讲究的菜肴更需要有一个个美名,“蟹粉菜心”、“雪花鸡球”,就连最平常的炒菠菜也叫做“红嘴绿鹦哥”,富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带给人美的享受。
随着时代的发展,吴地人依旧十分注重饮食。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描写了一位十分讲究吃的资本家——朱自冶。吃面要吃“头汤面”,做菜只用菜心,其中还提到:“苏州菜有它一套完整的结构。比如说开始的时候是冷盘,接下来是热炒,热炒之后是甜食,甜食的后面是大菜,大菜的后面是点心,最后以一盘大汤作总结。”
吴地湖海纵横、环境优美、物产丰富,人们感到衣食无忧,在吴地繁荣经济的推动下,吴地人对饮食方面也是愈加讲究,对他们来说,不只是要吃饱,还要吃好。他们一大套的饮食结构,甚至把绘画、舞乐等文学艺术融于其中,反映了吴地人注重食物的精致,同时也表现出他们在不断追求一种精致典雅的生活享受。他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愈加表现出人们对个人生命观念的重视,对自身品格的不断完善,其中也蕴含了他们追求人际关系、伦理道德的融洽意味,对人生礼仪的制度规范,带有鲜明的人文意识。
(二)婚丧嫁娶:注重程序 讲求礼节仪式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吴地的礼仪更是被世人称道。由此可知,吴地人对人生礼仪相当重视。人的一生中有出生、嫁娶、丧葬、育子四个主要环节,婚丧嫁娶是其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是人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一定的民俗文化。
1.吴地的婚姻嫁娶
婚姻爱情是自人类社会出现之后自然而然诞生的,是维系男女关系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古人看来,婚姻就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事”的大事,被称为礼仪民俗的根本。“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子女到了一定的年龄,父母会为他们择妻选夫,操办婚事。古代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往往是包办婚姻,《望湖亭》中的高赞就是为女择婿,选定之后成亲。在包办婚姻的前提下,男女双方有的根本无爱情可言。为了维系没有爱情的夫妻关系,古人们往往实行一大套的婚嫁礼俗,特别是在吴地,婚礼仪式更是繁琐。吴人十分注重“明媒正娶”。首先,男方要聘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讨来女方的生辰,之后,男方找算命先生来“合字”,如果双方八字相合,那么男方就正式向女方求婚。定下亲事之后,男方还要选择一个吉日向女家送上厚重的聘礼,这一行为称为“发盘”,女家接受聘礼,还要回礼,回礼称作“回盘”。沈自晋的《望湖亭》展现了当时吴地的婚嫁礼俗。
奉主人之命,今日是姐姐受聘日期,分付俺管待来使大叔。摆酒在厅圆堂上,一应从人酒饭;那大媒到在木樨亭上坐了。又分付本宅回盘出去,各局人等只消送到船中,吃了糕茶,就发下犒金,俱不到颜宅去了,这也是近来省便之策。(第十七出《纳聘》)
在婚礼之前,男方还要送“催妆”礼,女方在婚礼前一日要将嫁妆送到男方家。男方迎娶时,多用大红轿子或者“堂船”来迎娶,《望湖亭》中提到新郎坐船去迎娶新娘。到达女方家中,新郎首先要行奠雁礼,之后女方的长辈抬身受礼。礼节完毕后,女方家会宴请宾客,请一班梨园至家唱戏庆祝,戏剧结束后,男方才能将女方迎娶回家。如果在回家途中遇到阻碍,比如《望湖亭》中提到的冰封太湖的情况,男方可在女方家中拜堂成亲,三日后一同回家。男女双方拜堂也有一系列的礼节。
(小净)请新贵人进到后堂新房里去,坐床撒帐,做花烛,饮合卺杯。太老爷请外堂少息。(《西楼记》第四十出《乘鸾》)
(小丑)二位新人,先拜天地。(喝生、旦拜介)就拜本堂。(喝拜老旦介)(生、旦交杯递酒介)(《望湖亭》第二十六出《合卺》)
拜堂是结婚中最主要的环节,男女双方拜天地、拜父母,表示对其的尊重,之后男方牵女方入新房,坐床撒帐,饮合卺杯。撒帐之礼,撒的多为桂圆、花生、枣子等,寓意早生贵子;合卺则寄托了夫妻二人同甘共苦、琴瑟调和之意,象征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吴地还存有一些特殊的婚姻形态,如抢婚,这在原始社会相当常见;入赘婚,在吴地司空见惯,民间通称为“招女婿”,冯梦龙“三言”中的《警世通言》之《宋小官团圆破毡笠》中写到:刘翁想要将宋金入赘自家船上,求得贤婿来依靠终身。做赘婿的一般为穷困人家的男子,入赘之后,为女方父母养老送终,生下的孩子也随女方的姓,继承女方家业,在家中往往是毫无地位可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吴地虽还存有赘婿之说,但男女双方已处于平等地位,所生孩子的姓氏也由夫妻双方决定。古时的招赘习俗实际是当时病态社会的产物,如今,新思想的普及,这样的习俗正在逐渐消失。
吴地纷繁芜杂的婚姻嫁娶礼俗,表面是为了表现男女之间的相亲相爱,从中可以看出吴地人对婚姻注重而又谨慎的态度,他们将婚姻看作是神圣的,然而这一系列不草率的婚姻程序只是让毫无感情的男女双方铭记相互间的关系,实质说明了爱情在封建社会是一个禁忌话题。对于普通的人民大众来说,他们根本就没有表达自己感情的权利,尤其是女性,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她们往往被当作男子的附属品,处于被压迫的地位,感情受到了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明清后期,新潮思想的涌入,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如《西楼记》中的穆素微对于爱情,敢于袒露心声,勇敢直接,而于生也将爱情置于功名之上,他说道:
我想婚姻乃百年大事,若得倾国之姿,永惬宜家之愿。天哪,你便克减我功名寿算,也谢你不尽了。(《西楼记》第二出《觅缘》)
在于生看来,婚姻与爱情是人之大事,他肯定了人的情欲,尊重了人性的自由发展,这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反叛,体现了一定的人文主义精神,反映了古人对理想爱情婚姻的追求。
2.吴地的丧葬礼俗
死亡是人生的终结,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转型。在吴地,人死后,死者的家属会向亲人报丧,之后在家中开丧。开丧又称“吃豆腐”,因为在开丧的人家吃饭,菜肴中必有豆腐,《西楼记》第三十一出《捐姬》中提到“面筋豆腐口中啜”。在吴地的丧葬上,豆腐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肴,相传豆腐由长生豆所作,而吃豆腐也正反映了吴地人对自己寿命增长的美好愿望,连结了丧家与送葬奠祭者之间的情谊。出殡的日子,亲属会根据关系亲疏穿着孝服,为其送葬。送葬结束,亲属会选择他路返回,进门要“跨火”、喝茶、吃糕。丧事期间,还要“做七”,在家中设置死者灵位并焚香祭祀,有的还会邀请僧道为死者做水陆道场,如: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