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开心麻花小品的审美特征以央视春晚扶不扶为例
本人签名 日期 摘 要在喜剧小品百花齐放的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大不相同。随着“开心麻花”小品相继在春晚出现,观众渐渐地从“赵氏”的身影中走了出来,以一种全新的态度迎接着喜剧小品的另一春天。喜剧小品作为我国当代喜剧艺术中的重要一员,其具有独特的魅力。本文以春晚为大背景,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开心麻花”小品的艺术之美。首先,对该团队小品的审美追求作了简要的概述;然后,又对其小品的审美特征划分成了文本和表演两方面,并在详细的描述中展现其独特的韵味,不仅在人物、情节和主题等方面展现出来不同的特征,而且还以多种修辞手法和时尚话语展示出了艺术之美,又以生动通俗的口语化点缀了语言之美,还从人物形体方面突显了动作之美;接下来,主要通过内因和外因分析其形成审美特征的缘由;最后,反思“开心麻花”小品的创作与发展,并对其未来之路有了些许期待。在结语部分,主要是个人对“麻花”小品的主观看法以及对其发展的美好祝愿。
目 录
引言 1
1 “开心麻花”小品的审美追求 2
1.1 对观众审美心理的贴合 2
1.2 对节目审美内容的多样 4
2 “开心麻花”小品的审美特征 6
2.1 文本特征 6
2.1.1 人物鲜活 6
2.1.2 情节简练 7
2.1.3 冲突集中 8
2.1.4 主题鲜明 9
2.2 表演特征 9
2.2.1 语言 10
2.2.2 动作 11
3 形成其审美特征的原因 13
3.1 团队自身的默契配合 13
3.2 受舞台剧的影响 14
3.3 对传统表演模式的借鉴与创新 14
4 “开心麻花”小品的未来之路 16
4.1 “麻花”小品现状的思考 16
4.2 “麻花”小品前景的展望 17
结 语 18
参考文献 19
致 谢 20
引言
“小品”这个词,在中国晋代就出现了,当时所谓小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指的是佛经的简本,详本为大品,简本为小品。[1]P1318直到明后期,“小品”一词才逐渐地在文学上被文人志士应用。随后“小品文”便映入眼帘,主要是短篇杂记类的文章,并且伴有一定的抒情意味。而到现当代,小品已被引申到戏剧领域,用来描述一种简短的戏剧表演形式,因此又称戏剧小品。我们所认识的喜剧小品,只是戏剧小品的一种,因此喜剧小品肯定会有“戏剧”性色彩,并有着与众不同的戏剧特征。
在国内,喜剧小品经常会在电视上出现。1980年后,电视和众多媒体开始崭露头角,春节联欢晚会也成为了大众过年时必看的盛会。1983年时喜剧小品首次登上了春晚,被广大群众认知认可,至今35个年头,一直是大众议论的焦点。在历届的春晚中,赵本山的喜剧小品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不一样的回忆,也增添了许多乐趣。但江山辈有人才出,近几年春晚杀出了一个黑马团队——“开心麻花”,他们的喜剧小品让广大观众眼前一亮,不仅在艺术欣赏上有别于“赵氏”小品,而且团队的年轻化更显得朝气蓬勃,更具活力,更能融入广大群众,这更是激起了群众内心深处渴望了解这一新近团队的层层涟漪。
“开心麻花”作为一个年轻团队,由张晨所创于2003年在北京成立,主要成员有沈腾、马丽、常远、艾伦等。该团队首创了“贺岁舞台剧”概念,首部舞台剧《想吃麻花现给你拧》一上映便被观众推崇,赢得了好口碑。2003年至今,他们相继创作了26部舞台剧,在2011年的时候又被评为中国话剧演出机构“三强”之一,并在中央电视台的第八届全国电视小品大赛中夺得三等奖。2012年央视春晚有了他们的身影,其小品《今天的幸福》刷新了观众的审美观,之后的四年里他们都闪亮登台,并原创了多个语言节目。纵观他们的创作过程,除了在喜剧小品的审美追求上不同于常人,更多是因为其审美特征受到了广大受众的关注,接下来就让我们详细的领略“麻花”小品的风采。
1 “开心麻花”小品的审美追求
审美追求对于文学艺术创作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追求的是精神美的享受,对小品而言,审美追求指视觉美和情感美,以此来表现一定的文化价值。“开心麻花”团队对自身的定位就很清楚,他们的小品在这一方面表现的淋漓尽致,不但敏锐地抓住了新时期下新的社会文化心理,还注重于对观众审美心理的贴切以及对节目审美内容的多样,不断打出“情感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地登上了春晚的宝地。
1.1 对观众审美心理的贴合
在这里,审美心理主要是对受众来讲的,指审美者的美感产生和体验。对于喜剧小品来说,近五年来的观众审美心理,已经从高度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转化为追求社会“情感”的升华。春晚小品自然也体现了这一审美心理,从调查来看(图1),小品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在2011年的1月,“央视春晚”小品的新闻头条数量竟达到了171条,虽然之后的数量变动较大,但依然是波浪式发展,[2]P2728可见受众对小品这一能直接表现社会“情感”的节目寄予厚望。
图1 2011年到2015年“央视春晚”小品的媒体指数
除此之外,观看小品的年龄段大多为年轻人(图2),由图可知“央视春晚”受众以2049岁为主,可见“年轻化”趋势已势不可挡。[2]P2728
图2 2014年“央视春晚”受众的年龄分布
而“开心麻花”团队正是抓住了受众追求社会情感的审美心理,并把“年轻化”作为创作的目标,打造出了独一无二的“麻花”式小品。他们在创作中,由于经过情感的洗礼,所以更加懂得迎合受众的审美心理,因此其作品大多体现在大众追求娱乐、放松自我和宣泄情绪的心理上,并且其中的受众也主要针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年轻人,下面就让我们依次来见证。
“麻花”小品迎合了大众追求娱乐、放松自我的审美心理。在一个信息越来越发达,物质愈来愈丰富,社交愈见复杂的现实社会中,人反而活的孤寂,尤其是年轻人,在社交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却也掩盖不了他们内心的孤独和焦灼。陌生的城市里面,少不了他们忙忙碌碌身影,竞争的激烈在各个工作岗位上演,紧张的工作之后,精神的压抑急需释放,一种寻“欢”作“乐”的心理便油然而生,有些人就选择去“夜店”、“洗浴城”消遣,而大多数人年轻人则回到家中,打开电子终端连上网络,选择开心的视频来放松自我,在欢声笑语中放松了精神,暂时忘记了烦心事儿,缓解了心理压力。喜剧小品正好迎合了当下大众的这一心理需求,比如大部分人会收看《欢乐喜剧人》等综艺节目,欣赏“麻花”的小品,一次次笑点总能让疲劳的观众找到精神的寄托,能够真正的放松自我。
“麻花”小品迎合了大众宣泄情绪的审美心理。年轻的我们在社会现实中如同陀螺般不停地被鞭子抽着转,我们渴望着在这快节奏的生活中留下自己的印记,活出自信,活出成功,可面对着激烈的竞争,成功者又有多少人。不管是工作中的繁琐往事,还是家庭中的吵吵闹闹,人终会遇到。平凡之人终究太多,迷茫的人该去往何处?碌碌无为的人还在原地浮沉,不甘庸俗的人却挣扎在阶梯之上,只为攀登顶峰。夜深人静之时,许多颗心都在焦虑着,迷茫着,年轻的我们阅历有限,难免像无头的苍蝇,有的甚至彻夜无眠在思考着未来之路。而“麻花”式的表演正好迎合了这一部分人的心理,不管是《今天的幸福2》还是《大城小事》,就很好的让观众的情绪得以宣泄。前者告诉了人们要处理好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矛盾,要把握好今天的幸福,后者就社会底层工作者的辛酸展现给世人,鼓励我们努力工作,改变自我,迎接美好的未来。
目 录
引言 1
1 “开心麻花”小品的审美追求 2
1.1 对观众审美心理的贴合 2
1.2 对节目审美内容的多样 4
2 “开心麻花”小品的审美特征 6
2.1 文本特征 6
2.1.1 人物鲜活 6
2.1.2 情节简练 7
2.1.3 冲突集中 8
2.1.4 主题鲜明 9
2.2 表演特征 9
2.2.1 语言 10
2.2.2 动作 11
3 形成其审美特征的原因 13
3.1 团队自身的默契配合 13
3.2 受舞台剧的影响 14
3.3 对传统表演模式的借鉴与创新 14
4 “开心麻花”小品的未来之路 16
4.1 “麻花”小品现状的思考 16
4.2 “麻花”小品前景的展望 17
结 语 18
参考文献 19
致 谢 20
引言
“小品”这个词,在中国晋代就出现了,当时所谓小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指的是佛经的简本,详本为大品,简本为小品。[1]P1318直到明后期,“小品”一词才逐渐地在文学上被文人志士应用。随后“小品文”便映入眼帘,主要是短篇杂记类的文章,并且伴有一定的抒情意味。而到现当代,小品已被引申到戏剧领域,用来描述一种简短的戏剧表演形式,因此又称戏剧小品。我们所认识的喜剧小品,只是戏剧小品的一种,因此喜剧小品肯定会有“戏剧”性色彩,并有着与众不同的戏剧特征。
在国内,喜剧小品经常会在电视上出现。1980年后,电视和众多媒体开始崭露头角,春节联欢晚会也成为了大众过年时必看的盛会。1983年时喜剧小品首次登上了春晚,被广大群众认知认可,至今35个年头,一直是大众议论的焦点。在历届的春晚中,赵本山的喜剧小品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不一样的回忆,也增添了许多乐趣。但江山辈有人才出,近几年春晚杀出了一个黑马团队——“开心麻花”,他们的喜剧小品让广大观众眼前一亮,不仅在艺术欣赏上有别于“赵氏”小品,而且团队的年轻化更显得朝气蓬勃,更具活力,更能融入广大群众,这更是激起了群众内心深处渴望了解这一新近团队的层层涟漪。
“开心麻花”作为一个年轻团队,由张晨所创于2003年在北京成立,主要成员有沈腾、马丽、常远、艾伦等。该团队首创了“贺岁舞台剧”概念,首部舞台剧《想吃麻花现给你拧》一上映便被观众推崇,赢得了好口碑。2003年至今,他们相继创作了26部舞台剧,在2011年的时候又被评为中国话剧演出机构“三强”之一,并在中央电视台的第八届全国电视小品大赛中夺得三等奖。2012年央视春晚有了他们的身影,其小品《今天的幸福》刷新了观众的审美观,之后的四年里他们都闪亮登台,并原创了多个语言节目。纵观他们的创作过程,除了在喜剧小品的审美追求上不同于常人,更多是因为其审美特征受到了广大受众的关注,接下来就让我们详细的领略“麻花”小品的风采。
1 “开心麻花”小品的审美追求
审美追求对于文学艺术创作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追求的是精神美的享受,对小品而言,审美追求指视觉美和情感美,以此来表现一定的文化价值。“开心麻花”团队对自身的定位就很清楚,他们的小品在这一方面表现的淋漓尽致,不但敏锐地抓住了新时期下新的社会文化心理,还注重于对观众审美心理的贴切以及对节目审美内容的多样,不断打出“情感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地登上了春晚的宝地。
1.1 对观众审美心理的贴合
在这里,审美心理主要是对受众来讲的,指审美者的美感产生和体验。对于喜剧小品来说,近五年来的观众审美心理,已经从高度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转化为追求社会“情感”的升华。春晚小品自然也体现了这一审美心理,从调查来看(图1),小品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在2011年的1月,“央视春晚”小品的新闻头条数量竟达到了171条,虽然之后的数量变动较大,但依然是波浪式发展,[2]P2728可见受众对小品这一能直接表现社会“情感”的节目寄予厚望。
图1 2011年到2015年“央视春晚”小品的媒体指数
除此之外,观看小品的年龄段大多为年轻人(图2),由图可知“央视春晚”受众以2049岁为主,可见“年轻化”趋势已势不可挡。[2]P2728
图2 2014年“央视春晚”受众的年龄分布
而“开心麻花”团队正是抓住了受众追求社会情感的审美心理,并把“年轻化”作为创作的目标,打造出了独一无二的“麻花”式小品。他们在创作中,由于经过情感的洗礼,所以更加懂得迎合受众的审美心理,因此其作品大多体现在大众追求娱乐、放松自我和宣泄情绪的心理上,并且其中的受众也主要针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年轻人,下面就让我们依次来见证。
“麻花”小品迎合了大众追求娱乐、放松自我的审美心理。在一个信息越来越发达,物质愈来愈丰富,社交愈见复杂的现实社会中,人反而活的孤寂,尤其是年轻人,在社交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却也掩盖不了他们内心的孤独和焦灼。陌生的城市里面,少不了他们忙忙碌碌身影,竞争的激烈在各个工作岗位上演,紧张的工作之后,精神的压抑急需释放,一种寻“欢”作“乐”的心理便油然而生,有些人就选择去“夜店”、“洗浴城”消遣,而大多数人年轻人则回到家中,打开电子终端连上网络,选择开心的视频来放松自我,在欢声笑语中放松了精神,暂时忘记了烦心事儿,缓解了心理压力。喜剧小品正好迎合了当下大众的这一心理需求,比如大部分人会收看《欢乐喜剧人》等综艺节目,欣赏“麻花”的小品,一次次笑点总能让疲劳的观众找到精神的寄托,能够真正的放松自我。
“麻花”小品迎合了大众宣泄情绪的审美心理。年轻的我们在社会现实中如同陀螺般不停地被鞭子抽着转,我们渴望着在这快节奏的生活中留下自己的印记,活出自信,活出成功,可面对着激烈的竞争,成功者又有多少人。不管是工作中的繁琐往事,还是家庭中的吵吵闹闹,人终会遇到。平凡之人终究太多,迷茫的人该去往何处?碌碌无为的人还在原地浮沉,不甘庸俗的人却挣扎在阶梯之上,只为攀登顶峰。夜深人静之时,许多颗心都在焦虑着,迷茫着,年轻的我们阅历有限,难免像无头的苍蝇,有的甚至彻夜无眠在思考着未来之路。而“麻花”式的表演正好迎合了这一部分人的心理,不管是《今天的幸福2》还是《大城小事》,就很好的让观众的情绪得以宣泄。前者告诉了人们要处理好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矛盾,要把握好今天的幸福,后者就社会底层工作者的辛酸展现给世人,鼓励我们努力工作,改变自我,迎接美好的未来。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