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逍遥游篇看庄子的逍遥思想

摘 要逍遥是庄子哲学重要内容,是自由的状态。庄子通过预言故事阐释了逍遥自由的状态以及达到真正的逍遥、自由的途径。这一概念及其阐释集中在庄子的著作《庄子·逍遥游》篇中。庄子以多个寓言故事中对比了“有待逍遥”和“无待逍遥”。本文拟从低层次的“有待逍遥”和高层次的“无待逍遥”两个层面解析庄子真正的“逍遥”。
目 录
引 言 1
1 《逍遥游》中的“逍遥” 2
1.1 有条件的有待逍遥 2
1.2 无条件的无待逍遥 3
2 《逍遥游》中低层次的有待逍遥 5
2.1“大”“小”之辩 5
2.2 一官一乡一君一国 7
3 《逍遥游》中无条件高层次的逍遥 10
3.1 圣人无名 10
3.2 神人无功 11
3.3 至人无己 12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引 言
“自由”、“逍遥”是古今中外各个人群都在追求的生活方式。历朝历代、古今中外追求这种生活的人多如牛毛在当今繁忙的快节奏生活中,这种生活尤其让人向往。然而,什么是自由?什么是逍遥?是身体不受约束,为所欲为?还是精神的天马行空?这些问题被诸多的学者、哲学家苦苦思索,反复琢磨。庄子――一位处于战乱频发时局动荡时期的哲人,面对时局的动荡,生命的脆弱和不安,打开了一扇通往自由、逍遥的大门。为这些问题一一作出了解答。 1 《逍遥游》中的“逍遥”
关于“逍遥”、自由这个问题庄子在其著作《庄子逍遥游》篇中,集中的作了论述和阐释。“逍遥”本出自《诗经》,指自由自在生活(所谓伊人,于焉逍遥),穿着优雅(羔裘逍遥,狐裘以朝。)武艺高强矫健潇洒(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庄子则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进行了发挥。魏晋玄学家郭象则以为所谓的“逍遥”是:事物不论大小,能本于天性,发挥所能,就是逍遥。
那么对于庄子的“逍遥”郭象认为:世间万物虽然在大小、形态、思想觉悟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和差别,但是只要每个个体顺应本性、安于本名,这便就是“逍遥”。然而,虽然每个个体顺应本性,安于本命之后都能达到“逍遥”,但是“逍遥”的层次和程度都是有区别的。一种是条件性的,即必然有所凭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或受条件、时间、环境的限制,这就是“有待逍遥”,也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一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不假于物的逍遥,就是“无待逍遥”,不以物为转移。
由此, 庄子根据自由程度层次的不同将逍遥分为两个层面三个阶段。这两个层面是相对的“有待逍遥”和绝对的“无待逍遥”。既然是“有待逍遥”是有条件的,那依据条件之不同把“有待”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即为世俗之人、芸芸众生阶段,第二是对“道”有所体悟但仍未摆脱社会功名利禄等束缚的阶段。绝对的“无待逍遥”是最高层次的精神状态,它不借外界条件就能够达到随心所欲,即得道的状态,可与天地精神往来而毫无束缚。
1.1 条件性的有待逍遥
处于“有待”世界的一切事物,都要受条件限制,越是假于外物,自由度越低,因而逍遥的程度是最低的。对这一逍遥状态,庄子以蝉和学鸠(代指世俗芸芸众生)进行说明。芸芸众生在自己生活的一定环境范围内和一定时空范畴中,可以凭借一定的条件达到一定的自在逍遥,也就是说自己在个人的小世界中,可以借助自己的翅膀在自己的世界里翱翔,而不受任何的拘束。世间的万物生灵可以借助外在的物质层次方面的地位荣誉等现实或者精神上短暂而无常的小成就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满足。然而这种短暂的逍遥是受到时空环境方面条件限制的,当外在的条件发生变化或者消失,那么这种逍遥自由也会随着条件的变化的变化或者消失,自由是以外在条件为转移。外在条件可以是腐鼠溃痔,也可以是功名利禄,自由寄托在这些不确定的外在条件上面是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自在逍遥的。但是可悲可叹,很多世俗之人依旧没有摆脱条件限制,自愿甘为目光短浅的蜩和学鸠,因眼前一点微末的成就而沾沾自喜,不知进取,束缚己身,[1]P2面对大鹏扶摇而上徙于南冥的行为不知自惭反而一味地讥笑这种追求真正逍遥的志向,实可谓悲哀之极。
比普通大众地位更尊贵的人的状态有时怎样的呢?庄子以为如“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2]P18 的人,他们依旧是不自由的。因为他们为了功名利禄的获得而便不得不去违背自己的本心天性,[1]P2心为外物所牵,在意社会对自己的评价,从而容易盲目地跟从他人,迷失自己,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在这个阶段层次,庄子以宋荣子为例。他说宋荣子:“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2]P18”
面对世俗社会上别人对他的看法评价宋荣子已经全然不放在心上,也并不把这些当作是追求的目标,他与俗世隔离来来,不沾染红尘俗事。像宋荣子这样的人,在别人看来,已经是非世俗之人,而是已经得道的人。但是庄子认为,宋荣子依旧是在低级的有待逍遥之中,并不是真正的逍遥。所以,庄子用“犹有未树也”五个字形容评价了宋荣子。庄子即是表明宋荣子刻意与世俗划清界限,从刻意执意又成为自己的牢笼。
1.2 无条件性的无待逍遥
庄子的观点是,人只有在精神上做到绝对的自由,那就是至人、神人、圣人。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和自由。只有做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逍遥。就是说去掉人自己本身的分别心、对外界事物的的依赖心,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自己的本心。达到绝对逍遥,绝对自由后有三种状态。分别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圣人无名,在这里庄子举了一个例子——尧让天下与许由。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把政治清明为国为民的的贤君名臣当做圣人。但是在庄子看来,这些依旧是处于关系对待的。天下想被尧让给许由,但是许由却不接受,在许由的观念中天下已经被尧治理的很好了,如果自己接受了尧的禅让,世人就会认为自己是为了圣人的名声,自己就成了博取名利之徒了。由此可见圣人对于功名利禄是不感兴趣的,不会因为这些俗事劳累身心。人人在社会上的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圣人不会为了世俗的事情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去做别的事。世俗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往往为了功名利禄这些红尘俗事忙忙碌碌、累死累活的,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也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的“本位”到底是什么。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31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