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陆游咏史诗中的爱国主义思想(附件)
摘 要陆游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也是一位爱国诗人,因为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在南宋成长,时局动荡,家国不幸,他在不同的时期写了许多的咏史诗,本论文主要是研究陆游咏史诗,以他对社会危机的透视、追慕先贤爱国情怀、宣传强国治国主张和陆游咏史诗中爱国主义思想的表现方式来解析他的爱国主义思想。
目 录
绪论 1
1 陆游爱国主义思想在其咏史诗中的体现 2
1.1 对社会危机的透视 2
1.2 追慕先贤的爱国情怀 3
1.3 宣传强国治国主张 5
2 陆游咏史诗中爱国主义思想的表现方式 8
2.1 用典 8
2.2 对比 8
2.3 借景抒情 8
3 陆游爱国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绪论
陆游在文学方面天赋异禀,尤其是在诗歌会作方面,在六十年间写了有一万多首诗,现存于世的有九千三百余首。在入蜀之前,比较偏重诗形式,从进入蜀到后来的辞官,是陆游诗成熟阶段,他改变以往对诗的华丽的辞藻修饰,把诗歌变得更加豪放,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抱负,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在这期间,陆游创作了许多咏史诗,具有很强的抗争精神,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一腔爱国热情。在陆游晚年,回归山林,内心更加平静,创作出来的诗呈现出旷达平静的田园风格,有时也会流露出对整个人生无限的感慨。
在咏史诗方面数量并不是很多,保留下来的咏史诗仅有五十多首,与他之前的许多诗人相比,陆游的咏史诗相对来说比较多,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多,而且在内容和诗的情感上也非常具有独一无二的创作风格。有的诗人写的咏史诗,是在抒发自己的情感,感慨这个世俗的无奈,怀才不遇;也有的是借咏史诗来表明自己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怀等等。可陆游是在前人咏史诗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创新,表现了对咏史诗不同的看法,体现出了自己的个性和特征。在陆游的咏史诗中,他不仅仅只是感叹古人,替古人感到伤感,不得志,而且他通过咏史诗来表达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陆游在前人的基础上,表现了其鲜明特征。除了感叹先贤不得志之外,更突出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 陆游爱国主义思想在其咏史诗中的体现
爱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亘古不变的主题,一直以来都很受广大人民关注。在文学领域范围中,爱国主义早已成为评判作家思想性的一个重要标准。陆游的诗歌渗透着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挚爱,因而才能享誉千古。他的咏史诗气势恢宏或感情炽烈,并且在这些内容丰富的作品中,始终有一种感情贯穿其间,那就是收复失地,御辱强国的强烈的爱国主义之情。陆游为被分裂的祖国而忧虑,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这种永不衰竭的爱国主义之情是陆游诗词作品的主旋律。具体表现在:
1.1 对社会危机的透视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鉴古是为了讽今。陆游具有经纬之才华,他在阅读史书,从历史中分析出国家兴亡的原因并且能够客观地进行分析评价,可以做到叶落知秋,看出隐藏着表面兴盛的巨大的危机。在《读陈善传》中“汉庭若有真王佐,天下何须费扫除。”在东汉时期,光武帝在位几十年,加强中央集权,简政减吏,在地方上废除掌握军队的都尉,光武帝还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但是繁荣兴旺只是表面的情况,随着时间的过去,朝堂之上,宦官专权,忠臣良将遭到排挤,最终造成党乱,对后世也有非常大的影响,陆游在诗中非常直接的指出党争都是从有名的人中出,在盛世常常容易出弊端,因为帝王放荡奢靡而导致国家衰亡的事情,历史上也非常之多,对这样的事情,陆游也通过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慨。
李永红女士曾在《从陆游咏史诗看其爱国主义思想》中这样说:
陆游在《读唐书》中曾写道:“米斗三钱本常事,风云千载自难逢”。陆游批判秦“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的行为,导致国家灭亡。他还批判在晋代时期所流行的玄理,只是空谈而根本不做实事,对国家的发展漠不关心。陆游不仅做了批判的议论,还提出了治理国家的方针。在《读华佗传》“六籍虽残圣道存,中更秦火不成尘。华佗老黠徒惊俗,吾岂无书可话人?”他指出治理国家要把六经当作本,鲜明的表明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1]P2
从引文可以看出陆游提出了秦的灭亡,批判晋代的玄学,还提出了要把六经当治国之本,目的就是借前朝来反应宋朝不注重玄学的实用和六经的发展,所以才导致宋朝出现危机。
因为陆游爱国,所以当面对外敌入侵,国家的主权遭到侵害时,他当然会挺身而出,反对外敌的入侵,他觉得对戎狄之人和睦是国家的屈辱,在面对外敌的挑衅下应该态度坚决,而不是退而求其次和外敌和平交谈,签订一些条约。陆游《明妃曲》“汉家和戎成故事,万里风尘妾何辜。”在面对昭君出塞这件历史事件上,他是持反对意见的。宋高宗在公元1138年任秦桧为相,推行求和政策,宋高宗以向金国纳供和和亲换取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他通过描写昭君出塞的诗来表达自己对宋朝的不满和批判,可是,如果在特殊的条件下,若能通过两族和亲来缓和与邻国的关系,对国家来说也是非常有历史性的进步意义的,所以说,我们把这件事情理解为陆游不抵制国家之间的和平交往。两国和平交往自然是好事,可是若是想通过和平交往来换取国家的领土和主权是万万不可的,这也是陆游所持的观点。
1.2 追慕先贤的爱国情怀
陆游把先贤作为自己的知己,他敬仰先贤忧国忧民,以其为榜样,不断向他们学习。
《书愤五首其一》作者为南宋文学家陆游。其古诗全文如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2]P1346
前三联主要写了作者青年、壮年、老年这三个时期不同的感情与生活情况,青年时期的爱国豪情,壮年时期的意气风发,老年时期的壮志南酬,作者虽壮志犹存,但最后抗金复国的愿望还是破灭了。其中原因就是南宋朝廷内部的妥协投降路线所造成,国无良相,庸人误国,令人义愤填膺。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 通过对诸葛亮的追慕,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诸葛亮,施展抱负。
在刘苗的《宋元时期诸葛亮神异形象及其文化解读》说:
陆游写诸葛亮的诗作达九首之多,《书愤》后两句写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在《游诸葛武侯书台》中也曾写道:“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他追慕诸葛亮经天纬地的才华,诸葛亮的才华和功绩远远高于管仲和乐毅。[3]P3
目 录
绪论 1
1 陆游爱国主义思想在其咏史诗中的体现 2
1.1 对社会危机的透视 2
1.2 追慕先贤的爱国情怀 3
1.3 宣传强国治国主张 5
2 陆游咏史诗中爱国主义思想的表现方式 8
2.1 用典 8
2.2 对比 8
2.3 借景抒情 8
3 陆游爱国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绪论
陆游在文学方面天赋异禀,尤其是在诗歌会作方面,在六十年间写了有一万多首诗,现存于世的有九千三百余首。在入蜀之前,比较偏重诗形式,从进入蜀到后来的辞官,是陆游诗成熟阶段,他改变以往对诗的华丽的辞藻修饰,把诗歌变得更加豪放,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抱负,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在这期间,陆游创作了许多咏史诗,具有很强的抗争精神,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一腔爱国热情。在陆游晚年,回归山林,内心更加平静,创作出来的诗呈现出旷达平静的田园风格,有时也会流露出对整个人生无限的感慨。
在咏史诗方面数量并不是很多,保留下来的咏史诗仅有五十多首,与他之前的许多诗人相比,陆游的咏史诗相对来说比较多,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多,而且在内容和诗的情感上也非常具有独一无二的创作风格。有的诗人写的咏史诗,是在抒发自己的情感,感慨这个世俗的无奈,怀才不遇;也有的是借咏史诗来表明自己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怀等等。可陆游是在前人咏史诗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创新,表现了对咏史诗不同的看法,体现出了自己的个性和特征。在陆游的咏史诗中,他不仅仅只是感叹古人,替古人感到伤感,不得志,而且他通过咏史诗来表达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陆游在前人的基础上,表现了其鲜明特征。除了感叹先贤不得志之外,更突出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 陆游爱国主义思想在其咏史诗中的体现
爱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亘古不变的主题,一直以来都很受广大人民关注。在文学领域范围中,爱国主义早已成为评判作家思想性的一个重要标准。陆游的诗歌渗透着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挚爱,因而才能享誉千古。他的咏史诗气势恢宏或感情炽烈,并且在这些内容丰富的作品中,始终有一种感情贯穿其间,那就是收复失地,御辱强国的强烈的爱国主义之情。陆游为被分裂的祖国而忧虑,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这种永不衰竭的爱国主义之情是陆游诗词作品的主旋律。具体表现在:
1.1 对社会危机的透视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鉴古是为了讽今。陆游具有经纬之才华,他在阅读史书,从历史中分析出国家兴亡的原因并且能够客观地进行分析评价,可以做到叶落知秋,看出隐藏着表面兴盛的巨大的危机。在《读陈善传》中“汉庭若有真王佐,天下何须费扫除。”在东汉时期,光武帝在位几十年,加强中央集权,简政减吏,在地方上废除掌握军队的都尉,光武帝还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但是繁荣兴旺只是表面的情况,随着时间的过去,朝堂之上,宦官专权,忠臣良将遭到排挤,最终造成党乱,对后世也有非常大的影响,陆游在诗中非常直接的指出党争都是从有名的人中出,在盛世常常容易出弊端,因为帝王放荡奢靡而导致国家衰亡的事情,历史上也非常之多,对这样的事情,陆游也通过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慨。
李永红女士曾在《从陆游咏史诗看其爱国主义思想》中这样说:
陆游在《读唐书》中曾写道:“米斗三钱本常事,风云千载自难逢”。陆游批判秦“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的行为,导致国家灭亡。他还批判在晋代时期所流行的玄理,只是空谈而根本不做实事,对国家的发展漠不关心。陆游不仅做了批判的议论,还提出了治理国家的方针。在《读华佗传》“六籍虽残圣道存,中更秦火不成尘。华佗老黠徒惊俗,吾岂无书可话人?”他指出治理国家要把六经当作本,鲜明的表明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1]P2
从引文可以看出陆游提出了秦的灭亡,批判晋代的玄学,还提出了要把六经当治国之本,目的就是借前朝来反应宋朝不注重玄学的实用和六经的发展,所以才导致宋朝出现危机。
因为陆游爱国,所以当面对外敌入侵,国家的主权遭到侵害时,他当然会挺身而出,反对外敌的入侵,他觉得对戎狄之人和睦是国家的屈辱,在面对外敌的挑衅下应该态度坚决,而不是退而求其次和外敌和平交谈,签订一些条约。陆游《明妃曲》“汉家和戎成故事,万里风尘妾何辜。”在面对昭君出塞这件历史事件上,他是持反对意见的。宋高宗在公元1138年任秦桧为相,推行求和政策,宋高宗以向金国纳供和和亲换取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他通过描写昭君出塞的诗来表达自己对宋朝的不满和批判,可是,如果在特殊的条件下,若能通过两族和亲来缓和与邻国的关系,对国家来说也是非常有历史性的进步意义的,所以说,我们把这件事情理解为陆游不抵制国家之间的和平交往。两国和平交往自然是好事,可是若是想通过和平交往来换取国家的领土和主权是万万不可的,这也是陆游所持的观点。
1.2 追慕先贤的爱国情怀
陆游把先贤作为自己的知己,他敬仰先贤忧国忧民,以其为榜样,不断向他们学习。
《书愤五首其一》作者为南宋文学家陆游。其古诗全文如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2]P1346
前三联主要写了作者青年、壮年、老年这三个时期不同的感情与生活情况,青年时期的爱国豪情,壮年时期的意气风发,老年时期的壮志南酬,作者虽壮志犹存,但最后抗金复国的愿望还是破灭了。其中原因就是南宋朝廷内部的妥协投降路线所造成,国无良相,庸人误国,令人义愤填膺。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 通过对诸葛亮的追慕,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诸葛亮,施展抱负。
在刘苗的《宋元时期诸葛亮神异形象及其文化解读》说:
陆游写诸葛亮的诗作达九首之多,《书愤》后两句写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在《游诸葛武侯书台》中也曾写道:“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他追慕诸葛亮经天纬地的才华,诸葛亮的才华和功绩远远高于管仲和乐毅。[3]P3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