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婚恋诗中看先秦时期的新妇教育文化(附件)
摘 要本文通过借助《周礼》、《左氏春秋传》、《孟子》、《说文解字》等文献资料对《诗经》婚恋诗进行解读,以文献为基础对先秦时期的婚俗文化和婚姻观念进行研究。文章共分为三部分,探究了《诗经》婚恋诗中所体现的先秦时期新妇教育观念。第一部分讲述了《诗经》中体现的先秦时期的新妇教育观念。第二部分是从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几个方面入手来探寻先秦时期新妇教育观念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讲的是新妇教育观念对先秦时期婚姻的影响。
目 录
前言1
一、先秦时期的新妇教育观念在《诗经》中的体现2
女子的妇德教育2
贞操观——庙见之礼3
新妇归宁习俗4
二、先秦时期新妇教育观念产生的原因6
政治原因6
经济原因6
文化原因7
思想原因7
三、新妇教育观念对先秦时期的婚姻的重要影响9
同姓不婚、合二姓之好9
夫妻双方在婚姻中的地位9
贞节意识 11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前 言
婚姻能满足社会成员进行情感交流、组建家庭等等的需要,在特殊的时代和条件下也会变成实现政治目的、获得经济利益的一种手段。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婚姻”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在每个时期都烙上了不同的文化烙印。可以这样说,婚姻是记录着人类文明发展变化的日程表,同样它也是显示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一面投影播放仪。《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首,婚恋诗有91首,占据了《诗经》诗歌总量的三分之一。《诗经》中的婚恋诗记录了先秦时期十五诸侯国宫廷贵族、平民百姓等各个阶层的爱情、婚姻状况。本文尝试就《诗经》中婚恋诗的内容探讨中国先秦时期的婚姻观念、婚姻礼俗及婚恋习俗文化,以便准确理解《诗经》婚恋诗中所体现的先秦时期的新妇教育观念。
国内外有大量的研究《诗经》婚恋诗的资料,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诗经》中的婚恋诗和先秦时期的婚俗文化。施东东在《<诗经>婚恋诗与巫术活动》 论述了《诗经》婚恋诗中的众多意象与先秦时期巫术之间的关系。李晓风的《<诗经>婚恋诗中的周代性别文化》研究了周代婚恋诗中男女性别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分别讲述了男女在婚前婚后的地位变化,并探究其原因。徐少波的《<诗经>婚姻伦理思想解析》从思想理论政治方面来研究《诗经》中的婚恋诗。通过对《诗经》的研读和理解,探究《诗经》中所蕴含的婚姻伦理事项产生的背景、内容、特征及价值。李祯的《从<诗经>看周礼的妇德观念及其在婚姻中的意义》提出了我们可以从《诗经》婚恋诗中来研究周代的妇德观念,从中更好地加深我们对先秦时期婚俗文化的认识。
在前人对《诗经》婚恋诗和先秦时期婚俗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相关的文献,以独特的视角试图探究新妇教育观念在《诗经》婚恋诗中的体现。从先秦时期的社会状况入手来探究新妇教育出现的原因,最后对新妇教育在先秦时期人们的婚姻中产生的意义进行了阐释。
一、先秦时期新妇教育观念在《诗经》中的体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记录了先秦时期311首诗歌,其中6首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记录了先秦时期各地民间的歌谣;《雅》是用于在宫廷演奏的歌谣;《颂》是王公贵族在宗庙祭祀时演奏的乐歌。《诗经》中十五国风里面有大量的婚恋诗,这些婚恋诗来自各个阶层,虽然阶层不同,所描写的婚恋诗有所差别,有宫廷婚恋诗,也有民间婚恋诗,但都反映了先秦时期的婚俗文化,也是照射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婚姻生活的一面镜子。先秦时期新妇教育观念是如何在《诗经》中体现的呢?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女子的妇德教育
《采蘋》讲述了先秦时期女孩出嫁前三个月需要接受“妇德”教育的风俗,从中可以看出在先秦时期就有新妇教育观念。《笺》中蕴含了妇德教育的内涵,女子十年不外出,在家里需要女性长辈进行教导,需要认真学习如何做一个新妇。必要的家务活必须会做,女红也要精通。女子十五岁及笄,二十岁便可以出嫁,出嫁之后便是别人的妻子,需要承担起一个家庭内部所有的琐事,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出嫁前在闺中所学的知识。
《诗经》中有很多在婚礼上的祝词诗歌,其中大量的贺婚诗歌是祝愿新人多子多福的。《螽斯》中把新娘比喻成螽,歌颂了生殖力的强盛。《毛诗序》:“《螽斯》,后妃子孙众多也。”《桃夭》将新娘比作美丽的桃花,赞美了新娘的美丽,通过描写了满树的桃花蓓蕾,预示着将来的果实累累,暗中隐喻新娘子早生贵子,多子多孙。
《关雎》是《国风》的开篇之作,可以看出夫妻间的关系是周礼对婚姻最关注的一个环节。《关雎》描写的男女之情,是君子与淑女的感情,是当时贵族们所向往的感情生活。我国古代是家国同构体系,国家是放大的家,家是缩小的国,因此家族的和睦对社会的稳定非常重要。因为华夏之国是礼仪之邦,周公制礼作乐,所以从西周开始中国古代就非常注重婚姻礼俗,因为隆重的婚礼增添了婚姻的神圣性,更有利于婚姻的稳定,夫妇之间的和睦关系也是周礼关注的重点。《诗经》中的《卷耳》和《草虫》,都体现了夫妻感情的深厚,提倡了和睦相爱的夫妻关系;一些思念亡夫的诗篇,更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深情和对美满家庭的依恋,例如《葛生》;但也有表现被丈夫遗弃和冷落的怨念,丈夫背叛了家庭,背叛了夫妻之间的爱情,但先秦时期夫妇失和的责任仍然归结到妇女的身上——妇女渴望夫妻正道,希望丈夫回归家庭,回归自己的身边。
先秦时期对于女子无才还是很推崇的,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观念在《瞻卬》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瞻卬》中:“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懿厥哲妇,为枭为鸱。”讲述的是当时人们对褒姒的批判,当时的观念认为,男子拥有才学和智慧,是有助于自己的事业成功和国家的发展,但是女子拥有知识和智慧便是给国家招来灾难。在《瞻卬》中,作者告诫贵族妇女,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把家庭内部事务打理清楚妥当,不要干涉国家大事,也不要对君主进行谄媚。告诫贫民妇女也是这样,切勿多言。
先秦时期女子接受的教育中的“顺从”之意,在于一方面对待父母要顺从,另一方面对待夫家要顺从。在《诗经》婚恋诗中有很多讲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诗歌,男女之间的婚姻大多都是父母做主,这才是正统之道。当然《郑风》《卫风》中有很多婚恋诗讲的是男女自由恋爱,但是在当时就称之为“淫奔”,对于这种女子就会被拿来当做反例,对女子进行妇德教育。另外,《桃夭》中提到“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反复强调新妇要顺从夫家,使家庭变得和睦。
妇容指的妇女端庄柔顺的容态,《礼记内则》中记载:“姆教婉娩听从。”强调女子貌美柔顺,温婉含蓄。《燕燕》讲述了一个内外兼修的新妇,“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描写了这个新娘子端庄稳重,思考深远,善良谨慎,温柔贤惠。
目 录
前言1
一、先秦时期的新妇教育观念在《诗经》中的体现2
女子的妇德教育2
贞操观——庙见之礼3
新妇归宁习俗4
二、先秦时期新妇教育观念产生的原因6
政治原因6
经济原因6
文化原因7
思想原因7
三、新妇教育观念对先秦时期的婚姻的重要影响9
同姓不婚、合二姓之好9
夫妻双方在婚姻中的地位9
贞节意识 11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前 言
婚姻能满足社会成员进行情感交流、组建家庭等等的需要,在特殊的时代和条件下也会变成实现政治目的、获得经济利益的一种手段。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婚姻”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在每个时期都烙上了不同的文化烙印。可以这样说,婚姻是记录着人类文明发展变化的日程表,同样它也是显示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一面投影播放仪。《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首,婚恋诗有91首,占据了《诗经》诗歌总量的三分之一。《诗经》中的婚恋诗记录了先秦时期十五诸侯国宫廷贵族、平民百姓等各个阶层的爱情、婚姻状况。本文尝试就《诗经》中婚恋诗的内容探讨中国先秦时期的婚姻观念、婚姻礼俗及婚恋习俗文化,以便准确理解《诗经》婚恋诗中所体现的先秦时期的新妇教育观念。
国内外有大量的研究《诗经》婚恋诗的资料,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诗经》中的婚恋诗和先秦时期的婚俗文化。施东东在《<诗经>婚恋诗与巫术活动》 论述了《诗经》婚恋诗中的众多意象与先秦时期巫术之间的关系。李晓风的《<诗经>婚恋诗中的周代性别文化》研究了周代婚恋诗中男女性别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分别讲述了男女在婚前婚后的地位变化,并探究其原因。徐少波的《<诗经>婚姻伦理思想解析》从思想理论政治方面来研究《诗经》中的婚恋诗。通过对《诗经》的研读和理解,探究《诗经》中所蕴含的婚姻伦理事项产生的背景、内容、特征及价值。李祯的《从<诗经>看周礼的妇德观念及其在婚姻中的意义》提出了我们可以从《诗经》婚恋诗中来研究周代的妇德观念,从中更好地加深我们对先秦时期婚俗文化的认识。
在前人对《诗经》婚恋诗和先秦时期婚俗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相关的文献,以独特的视角试图探究新妇教育观念在《诗经》婚恋诗中的体现。从先秦时期的社会状况入手来探究新妇教育出现的原因,最后对新妇教育在先秦时期人们的婚姻中产生的意义进行了阐释。
一、先秦时期新妇教育观念在《诗经》中的体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记录了先秦时期311首诗歌,其中6首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记录了先秦时期各地民间的歌谣;《雅》是用于在宫廷演奏的歌谣;《颂》是王公贵族在宗庙祭祀时演奏的乐歌。《诗经》中十五国风里面有大量的婚恋诗,这些婚恋诗来自各个阶层,虽然阶层不同,所描写的婚恋诗有所差别,有宫廷婚恋诗,也有民间婚恋诗,但都反映了先秦时期的婚俗文化,也是照射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婚姻生活的一面镜子。先秦时期新妇教育观念是如何在《诗经》中体现的呢?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女子的妇德教育
《采蘋》讲述了先秦时期女孩出嫁前三个月需要接受“妇德”教育的风俗,从中可以看出在先秦时期就有新妇教育观念。《笺》中蕴含了妇德教育的内涵,女子十年不外出,在家里需要女性长辈进行教导,需要认真学习如何做一个新妇。必要的家务活必须会做,女红也要精通。女子十五岁及笄,二十岁便可以出嫁,出嫁之后便是别人的妻子,需要承担起一个家庭内部所有的琐事,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出嫁前在闺中所学的知识。
《诗经》中有很多在婚礼上的祝词诗歌,其中大量的贺婚诗歌是祝愿新人多子多福的。《螽斯》中把新娘比喻成螽,歌颂了生殖力的强盛。《毛诗序》:“《螽斯》,后妃子孙众多也。”《桃夭》将新娘比作美丽的桃花,赞美了新娘的美丽,通过描写了满树的桃花蓓蕾,预示着将来的果实累累,暗中隐喻新娘子早生贵子,多子多孙。
《关雎》是《国风》的开篇之作,可以看出夫妻间的关系是周礼对婚姻最关注的一个环节。《关雎》描写的男女之情,是君子与淑女的感情,是当时贵族们所向往的感情生活。我国古代是家国同构体系,国家是放大的家,家是缩小的国,因此家族的和睦对社会的稳定非常重要。因为华夏之国是礼仪之邦,周公制礼作乐,所以从西周开始中国古代就非常注重婚姻礼俗,因为隆重的婚礼增添了婚姻的神圣性,更有利于婚姻的稳定,夫妇之间的和睦关系也是周礼关注的重点。《诗经》中的《卷耳》和《草虫》,都体现了夫妻感情的深厚,提倡了和睦相爱的夫妻关系;一些思念亡夫的诗篇,更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深情和对美满家庭的依恋,例如《葛生》;但也有表现被丈夫遗弃和冷落的怨念,丈夫背叛了家庭,背叛了夫妻之间的爱情,但先秦时期夫妇失和的责任仍然归结到妇女的身上——妇女渴望夫妻正道,希望丈夫回归家庭,回归自己的身边。
先秦时期对于女子无才还是很推崇的,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观念在《瞻卬》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瞻卬》中:“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懿厥哲妇,为枭为鸱。”讲述的是当时人们对褒姒的批判,当时的观念认为,男子拥有才学和智慧,是有助于自己的事业成功和国家的发展,但是女子拥有知识和智慧便是给国家招来灾难。在《瞻卬》中,作者告诫贵族妇女,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把家庭内部事务打理清楚妥当,不要干涉国家大事,也不要对君主进行谄媚。告诫贫民妇女也是这样,切勿多言。
先秦时期女子接受的教育中的“顺从”之意,在于一方面对待父母要顺从,另一方面对待夫家要顺从。在《诗经》婚恋诗中有很多讲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诗歌,男女之间的婚姻大多都是父母做主,这才是正统之道。当然《郑风》《卫风》中有很多婚恋诗讲的是男女自由恋爱,但是在当时就称之为“淫奔”,对于这种女子就会被拿来当做反例,对女子进行妇德教育。另外,《桃夭》中提到“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反复强调新妇要顺从夫家,使家庭变得和睦。
妇容指的妇女端庄柔顺的容态,《礼记内则》中记载:“姆教婉娩听从。”强调女子貌美柔顺,温婉含蓄。《燕燕》讲述了一个内外兼修的新妇,“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描写了这个新娘子端庄稳重,思考深远,善良谨慎,温柔贤惠。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