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苏北农村村落重构的困境与出路研究以埠后村为例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村落为基本聚集单元的农村社会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大多数的农村村落进入加速重构的时期。现以埠后村的村落重构为例,认为村落重构中主要存在基层干部领导能力不足、村民观念保守,搬迁意识不足、劳动力流失严重,支撑产业不足、村民自治动力不足、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不足等村落重构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些困境应加强鼓励宣传,应积极引导人才回流、加强观念引导,调动村民积极性、大力发展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加强政策引导,促进教育发展等村落重构的出路,以期协助埠后村进行良好的转型与发展。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村落重构,困境,出路
目 录
1 引言1
2 城镇化进程中埠后村的历史状况2
3 埠后村村落重构的必要性2
3.1 埠后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3
3.2 埠后村农业生产用地面积不断减少3
3.3 科学技术难以推广和普及4
3.4 传统文化衰落4
4 埠后村村落重构的困境5
4.1 基层干部领导能力不足5
4.2 村民观念保守,搬迁意识不足6
4.3 劳动力流失严重,支撑产业不足6
4.4 村民自治动力不足7
5 埠后村村落重构的出路8
5.1 加强鼓励宣传,积极引导人才回流8
5.2 加强观念引导,调动村民积极9
5.3 大力发展产业,促进经济发展9
5.4 加强政策引导,促进教育发展10
6 讨论10
6.1 埠后村村落重构的个性问题10
6.2 埠后村村落重构的共性问题11
结论 12
致谢 13
注释 14
参考文献 15
附录 17
1 引言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是农耕文明的历史,而传统村落则是农耕生活的源头和主要载体。我国的传统村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资源、生态资源、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乡村文化、历史和自然遗产的载体,具有很高的审美、考古与研究价值。我国至少有一半的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乡村,他们在这里生活、劳动,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世代代享用着乡村资源与文化。然而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的重构也势在必行。城市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造成农村劳动力大量缺失,农村居住人口逐渐减少,从而使得农村出现“空心化”、“空村化”等现象,进而使得农业收入在家庭总收入和整个国民经济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传统村落在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改变更是前所未有。
村落问题研究专家李培林先生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到,中国的村落在过去的20年间,以每天50个的速度减少,从1990年到现在已经从曾经的100万锐减到如今的64万多个,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城镇化和村落的兼并[1]。研究农村问题的经典著作孟德拉斯的《农民的终结》一书中也说明了农业文明的消亡真正原因是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2]。当前,我国村落的重构势在必行,而关于村落重构的问题也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宏观视角下,从微观角度出发,以本人的家乡埠后村为例,试图分析村落重构的困境,探索村落重构的出路。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参与式观察法、访谈法等具体研究方法,研究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埠后村村落重构的困境与出路。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六个方面: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城镇化进程中埠后村的历史状况;第三部分是埠后村重构的必要性,包括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用地面积不断减少、科学技术难以推广和普及、传统文化衰落;第四部分是村落重构的困境,包括基层干部领导能力不足、村民观念保守,搬迁意识不足、劳动力流失严重,支撑产业不足、村民自治动力不足;第五方面主要是对策建议,包括加强鼓励宣传,积极引导人才回流、加强观念引导,调动村民积极性、大力发展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加强政策引导,促进教育发展;第六方面是从埠后村的个性方面上升到村落重构的共性方面。
2 城镇化进程中埠后村的历史状况
埠后村是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白塔镇的北端一个自然村。因为近年政府几番修缮埠后村的道路,所以埠后村的交通比较便利。2016年年底全村总人口3226,辖9个村民小组,耕地3037亩,人均收入3000元。全村共有9个党小组,48名党员。全村外出务工农民达1300多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40%。
根据埠后村村民介绍,埠后村集中居住之前,都是按照血缘和地缘组成一个村落,村落里的人86%只会和村落里的其他人交往,虽然也会和其他村落的人交往,但不会有过多的接触。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村里的村民关系都比较亲密,感情很好,可以说是“一家有事,全村帮忙”。村民的收入来源单一,农业生产活动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93%左右的村民都是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要经济来源,剩下的则是没有田地,以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埠后村土地资源相比白塔镇的其他村,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土地肥沃,平均每人能分到3亩左右的田地。集中居住前,村民大都住得是瓦房或者黄泥砌的土房,这些房子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威胁着村民的人身安全;之前埠后村的路是石子路,路上的车辆很少,基本上只有村里的人才会走,其他人或车辆很少;村民出行基本上靠双腿走路,只有在出远门的时候才会用自行车代步。
埠后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种地),通过农业生产活动所获得的收入大都只能满足家庭的需要,有时因为气候不好,影响收成,收入会大大减少,不能满足家庭的日常需要。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埠后村的年轻人大都选择外出打工,村里老人、妇女、儿童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给埠后村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如:年轻劳动力越来越少、人才严重外流等。
目 录
1 引言1
2 城镇化进程中埠后村的历史状况2
3 埠后村村落重构的必要性2
3.1 埠后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3
3.2 埠后村农业生产用地面积不断减少3
3.3 科学技术难以推广和普及4
3.4 传统文化衰落4
4 埠后村村落重构的困境5
4.1 基层干部领导能力不足5
4.2 村民观念保守,搬迁意识不足6
4.3 劳动力流失严重,支撑产业不足6
4.4 村民自治动力不足7
5 埠后村村落重构的出路8
5.1 加强鼓励宣传,积极引导人才回流8
5.2 加强观念引导,调动村民积极9
5.3 大力发展产业,促进经济发展9
5.4 加强政策引导,促进教育发展10
6 讨论10
6.1 埠后村村落重构的个性问题10
6.2 埠后村村落重构的共性问题11
结论 12
致谢 13
注释 14
参考文献 15
附录 17
1 引言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是农耕文明的历史,而传统村落则是农耕生活的源头和主要载体。我国的传统村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资源、生态资源、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乡村文化、历史和自然遗产的载体,具有很高的审美、考古与研究价值。我国至少有一半的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乡村,他们在这里生活、劳动,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世代代享用着乡村资源与文化。然而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的重构也势在必行。城市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造成农村劳动力大量缺失,农村居住人口逐渐减少,从而使得农村出现“空心化”、“空村化”等现象,进而使得农业收入在家庭总收入和整个国民经济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传统村落在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改变更是前所未有。
村落问题研究专家李培林先生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到,中国的村落在过去的20年间,以每天50个的速度减少,从1990年到现在已经从曾经的100万锐减到如今的64万多个,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城镇化和村落的兼并[1]。研究农村问题的经典著作孟德拉斯的《农民的终结》一书中也说明了农业文明的消亡真正原因是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2]。当前,我国村落的重构势在必行,而关于村落重构的问题也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宏观视角下,从微观角度出发,以本人的家乡埠后村为例,试图分析村落重构的困境,探索村落重构的出路。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参与式观察法、访谈法等具体研究方法,研究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埠后村村落重构的困境与出路。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六个方面: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城镇化进程中埠后村的历史状况;第三部分是埠后村重构的必要性,包括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用地面积不断减少、科学技术难以推广和普及、传统文化衰落;第四部分是村落重构的困境,包括基层干部领导能力不足、村民观念保守,搬迁意识不足、劳动力流失严重,支撑产业不足、村民自治动力不足;第五方面主要是对策建议,包括加强鼓励宣传,积极引导人才回流、加强观念引导,调动村民积极性、大力发展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加强政策引导,促进教育发展;第六方面是从埠后村的个性方面上升到村落重构的共性方面。
2 城镇化进程中埠后村的历史状况
埠后村是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白塔镇的北端一个自然村。因为近年政府几番修缮埠后村的道路,所以埠后村的交通比较便利。2016年年底全村总人口3226,辖9个村民小组,耕地3037亩,人均收入3000元。全村共有9个党小组,48名党员。全村外出务工农民达1300多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40%。
根据埠后村村民介绍,埠后村集中居住之前,都是按照血缘和地缘组成一个村落,村落里的人86%只会和村落里的其他人交往,虽然也会和其他村落的人交往,但不会有过多的接触。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村里的村民关系都比较亲密,感情很好,可以说是“一家有事,全村帮忙”。村民的收入来源单一,农业生产活动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93%左右的村民都是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要经济来源,剩下的则是没有田地,以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埠后村土地资源相比白塔镇的其他村,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土地肥沃,平均每人能分到3亩左右的田地。集中居住前,村民大都住得是瓦房或者黄泥砌的土房,这些房子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威胁着村民的人身安全;之前埠后村的路是石子路,路上的车辆很少,基本上只有村里的人才会走,其他人或车辆很少;村民出行基本上靠双腿走路,只有在出远门的时候才会用自行车代步。
埠后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种地),通过农业生产活动所获得的收入大都只能满足家庭的需要,有时因为气候不好,影响收成,收入会大大减少,不能满足家庭的日常需要。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埠后村的年轻人大都选择外出打工,村里老人、妇女、儿童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给埠后村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如:年轻劳动力越来越少、人才严重外流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