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物寄情因情寓理贾平凹小说中写意化的美学追求

摘 要写意化范畴作为中国古代传统美学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最早运用在中国传统的国画当中,贾平凹小说作品中渗透了大量的写意化场面,从空间环境到景物描写,再到人物的形象塑造,都凸显出了作家写意化的美学追求。贾平凹小说中传统美学追求的立足点主要表现在作家受所处历史语境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贾平凹作品中写意化的美学追求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的精华部分,其中平淡天真的叙事笔法与朴素淡远的意境是作家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成果。二十世纪后期传统文化的发展是一个边缘化的过程,在这种形势之下贾平凹在作品中对于传统美学的追求构成了“文化自信”的重要部分。
目 录
一、导 言 1
二、贾平凹小说作品中的写意化美学追求 2
(一)写意化美学范畴 2
(二)作家个人性情的建构与写意这一美学范畴的沟通 2
(三)融作家情趣于具体作品中写意化美学追求的体现 4
三、古朴审美理想之坚定守望——贾平凹小说中写意化美学追求的立足点 10
(一)作家美学追求所处的历史语境及其书写 10
(二)特定历史语境下作家美学追求形成的背景 11
四、贾平凹写意化美学追求的意义 15
(一)中国传统美学艺术表达之路及其发展历程 15
(三)作家偏于坚守传统写意化的美学追求以达到重构当代美学之路的目的和意义 16
五、走向世界的灯塔——贾平凹作品在世界文学中的独特意义 19
(一)现代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之关系建构 19
(二)作家作品独特美学追求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趋势下所特有的民族性特色 20
(三)由贾平凹作品的美学追求所唤醒的民族“文化自信”意识 21
结 论 23
参考文献 24
致 谢 25
一、导 言
写意化范畴是中国古代传统绘画艺术中文人画家们的主要表现手法,由于艺术是相通的这一文化共识,写意化的范畴逐渐辐射到文学作品中产生出更为广淼的意味,在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具有独特追求的作家在作品中用笔抒发出性灵深处的人文情怀,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贾平凹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受传统文化浸润很深的作家。
贾平凹在小说里围绕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物、理、情”体现出一种传统的写意化美学追求,投射到其小说作品当中,则是在不同的物象上面体现出一种写意化的风格。作家形成此种风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作家自我的天性,所有的因素合在一起,构成了贾平凹对古朴审美理想坚定守望的立足点。
贾平凹作为当代文学史上的作家,其创作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语境之下,在这个语境里,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文人的价值追求都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在一个“大风来了,所有草木都要摇曳”的时代里,贾平凹对传统美学与民族文化的坚守可以说是构成中国走向“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
二、贾平凹小说作品中的写意化美学追求
(一)写意化美学范畴
写意化手法是中国传统文人画中的主要表现手法。中国古代传统的文人画家通过笔墨于构造的意境之中抒发出超越现象的生命真性,其中包蕴着浓厚的文人意识。“文人意识,大率指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丰富的人文关怀、特别的生命感觉的意识,一种远离政治或道德从属而归于生命真实的意识。文人画,就是“人文画”——具有人文价值追求的绘画,绘画不是涂抹形象的工具,而是表达追求生命意义的体验。”中国传统的文人画,是意欲表现生命真实与人文意识的画类,所体现的真性在于对生命的觉解与透悟,具有虚拟化和非时间性的特点,画家在用笔墨虚构意境的过程中表达出经由体验所获得的生命感受,在对世间万物的勾勒中创造出一种情意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弥漫的是画家对生命体验的见解,对人生智慧的感悟。
元代黄公望创造的浑真的艺术世界,梅花道人吴镇作为思想者以“渔隐”为主题,在江湖的风波中成就性灵的悠游,于清波之上,一人泛舟,孤松、孤树、孤烟,皆伴其而行,由此体验人生的智慧;倪云林通过画空亭来突出他内心的落寞和忧伤,一座孤亭仿佛是宇宙中存在的个体,在枯寂与萧瑟中勾勒出一种永恒的寂寞;明代的代表性画家延续了元代文人画的精神,沈周的画亲近生活,以形似为目标画出了自己由“身边生活”所引发的生命体验,饱含着对生命的眷恋与岁月的感慨。总体上看来,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存在是一种对文人精神和生命状态的描摹,画家运用写意化的表现手法在描摹物态与创造意境的过程中通过这样一种直观的审美方式生动地传达出了语言文字所不能言说的魅力。这种意在追求意境的写意化范畴不仅体现在传统的绘画里,更因艺术之间的相通性而与文学产生沟通与融汇关系,贾平凹可以说是当代文学史中实践这种美学范畴的典型代表作家。“中国小说传统的写法和中国画一样,讲究的是线”贾平凹自觉的运用传统的表现型手法成就了他与众不同的创作特色,作家在作品中通过写意化这一传统画论中的表现手法体现出了他独特的美学追求。
(二)作家个人性情的建构与写意这一美学范畴的沟通
贾平凹与传统表现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沟通,其个人性情的构建过程正对应了写意化这一范畴。作家本人被评论家称之为20世纪中国文坛上的“独行侠”,“独”在他不对现实引起的喧嚣趋之若鹜,更“独”在他在作品中表达的写意化美学追求。作家曾经阐释过他心目中的小说,首先,语言应该是要对生活做最自然的流露,像是浪漫派诗人在情之所至时毫不掩饰的释怀,不刻意追求结构和技巧,在顺其自然的情势下表达作家心灵深处的丰富性,这就从作家自身出发确立了小说的风格是写意的,仿佛山水写意画中自然飘动的河溪,缓缓流深,平静却意蕴深远。从贾平凹创作的大量小说作品中可以看到,古代山水画论中的不重结构重线条的描写方法与作家的创作风格产生了联系与汇通;其次,作家对小说精神的体悟不是一成不变的,贾平凹由年轻时的清丽、舒畅的文风转变为一种元气淋漓的粗狂的整体美,这样一种美感也代表了古代美学传统中整体性的追求,当然,在粗狂的整体美当中依然包蕴着作家对写意化范畴的追求。“大风刮来,所有草木都要摇曳,而钟声依然悠远;老僧老矣,他并没有去悬梁自尽,也不激愤汹汹,他说着人人都听得懂的家乡话”贾平凹在《高老庄》后记里的这段文字呈现在读者的想象里是一幅由孤山、寺庙、流水、老僧等极具内涵的意象组成的写意画面;再次,实与虚的手法在贾平凹的作品中是一种试验,在这一过程中,他逐渐摒弃局部的意象,而直接将情节处理为意象,他自己也说过“以实写虚,体无证有,这正是我的兴趣”。虚实结合创造出的意境是值得读者仔细去体味的。另外,在发表于1982年的作品《卧虎说》中,作家通过一块石头所体现的朴拙与厚重使作家悟出作文“万不可类那种声色俱厉之道,亦不可沦那种轻靡浮艳之华”的道理,“卧虎”是重精神,重情感,重整体,重气韵的存在,恰符合道家关于“拙”的解释,此种智慧不同于机心所体现的伪饰态度,而是一种天工的,自然的,平淡的,天真的,非知识的,以天为徒的高逸的超越情怀,在古代哲学家老子看来,拙的内蕴相当于素朴,在庄子看来则是一种能够颐养生命的功夫,守拙更是一种生命的境界,魏晋时期的陶潜,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然中为心灵寻得一安放之地,可以看出,作家的创作观中渗透的是传统美学中重意蕴的观念与态度;与此同时,老子认为,知识与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恶果不符合人的真性的发展,与文明相标配的是欲望的不断盛行,人在世界的发展过程中被文明不断的异化,只有回归到原始混沌状态,才能顺应自然,人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全人性。老子大巧若拙、“反智”的哲学观点具有超越时代的特点,在现代社会中来看,依旧是值得深思的大智慧,在文明不断发展的同时,自然也处于逐渐被忽视的状态之中,生命的本质已不复最初的浑然,传统的美学追求在现代不被重视,现代人只有保存一份质朴的心性与守拙的智慧,才能防止不被“机心”所改变,才可以在客观繁杂的世界之中诗意地“栖居”。贾平凹从“卧虎”这一意象中找寻到了东方民族文化的韵味和力量,作家在万籁俱寂的黄昏里看到这样一块经年被风吹日晒的石头虽有着强劲的力,然而它却不过是一个流动的线条和扭曲的团块结合而成的卧着的石虎,作家从一块石头中看到了其中所隐藏的流动的白描式的线条与团块状的身型,这样充满力与美的意象给予作家对于传统美的表现方式的自信,同时也成为了作家自我人格的写照,作家对卧虎的喜爱溢于言表,并将其与哺育他成长的故乡商州相连结,悟出作家写作应当与性格中固有的特征相契合。这种文学观投射到作品的实践中来,则体现为细水长流般的意蕴深长与古朴旷远的美学风格。以中国传统的美的表现方法,真实地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这是作家创作追求的东西。作家将这种创作态度践行到创作实践之中,这是贾平凹在个人情怀与传统绘画理论的沟通与建构中所自觉选择的美学追求,从传统美学的整体范畴来说,这种重视道家智慧的哲学与“写意化”范畴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从贾平凹的创作实践来看,在由早期作品中的清丽质朴到后期作品意蕴深厚的转变过程当中,虽然风格在总体上发生了变化,但是以传统美的表现手法是贯穿其创作的始终阶段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01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