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二楼看李渔短篇小说的尚奇观(附件)
摘 要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在他的短篇小说中体现了尚奇观的创作特色。本文将从《十二楼》的尚奇观为切入点,主要从《十二楼》尚奇观的具体表现;李渔尚奇观的形成原因以及尚奇观的地位方面全面分析李渔的尚奇观。
目 录
绪 论 1
1 尚奇观的具体表现 2
1.1 题材内容 2
1.2 人物形象 3
1.3 语言风格 4
1.4 情节结构 5
2尚奇观的形成原因 8
2.1 文学思潮 8
2.2 社会环境 8
2.3 戏曲思想 9
3 尚奇观的地位 11
结 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绪 论
李渔在戏曲创作上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但是对他的小说创作也不可忽视。孙楷第先生在《李笠翁与<十二楼>》中说:“说到清代的短篇小说,除了笠翁外,真是没有第二人了”[2]P137。《十二楼》是李渔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集之一,受冯梦龙“三言”的影响,又名《觉世名言》,被推崇为“清代小说之冠”。“奇”在中国小说理论史上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概念。李渔将“非奇不传”、“常中见奇”和“新奇同质”的思想运用于小说的创作中,在题材内容、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和情节结构上求新求奇,使《十二楼》达到了“篇篇竞异,字字出奇”的艺术效果。历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李渔小说的尚奇观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和探讨,但是,并没有人以《十二楼》为例对李渔短篇小说所体现的尚奇观作深入的探讨,笔者认为尚奇观贯穿《十二楼》全篇,较为集中的体现了李渔小说的尚奇观。本文站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之上,以《十二楼》为例,从具体表现、形成原因以及尚奇观的地位来论述李渔短篇小说的尚奇观。
1 《十二楼》尚奇观的具体表现
1.1 题材内容
李渔在小说题材的选取上力求出新出奇,创作出“有作者个性的声音”[3]P176的作品。《十二楼》的题材内容之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小说将个人经验融入到取材中,并通过“社会反论”颠覆传统题材,实现了“非奇不传”和“常中见奇”的目的。
第一,小说将个人经验融入到取材中,实现了“非奇不传”的目的。白话小说最初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在宋元时期是根据读者的阅读喜好来进行取材的,流于形式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缺少作者的个人经验和生活经历。李渔当时生活在相对比较富裕的药商家庭,早年满腹才华,二十五应童子试,深受许豸的欣赏。杭州的两次乡试,未能中举,再加上明朝清初溃兵骚扰,兵荒马乱,家道逐渐走向了没落。张稔穰在《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中写到“李渔无半亩之田,无一官之职,而有数十口之家,以卖文为生”,他的诸多作品中,没有言辞表明他是为了闻名文坛力求“新变”,而是因生活所迫,“卖赋以糊其口”,并且背上了营债。例如《夺锦楼》叙述关于才子袁士骏夺双美的故事,正是李渔诗集《活虎行》中写到的书生和美女代娶代送的故事,这是李渔的真实经历和体验的一种折射。为了创作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李渔将个人经验融入到小说的取材中,传达出“非奇不传”的效果。
第二,通过“社会反论”颠覆传统题材,达到“常中见奇”的目的。《十二楼》取材于现实生活,描写的是平民阶层的生活,为了达到“新奇”的艺术效果,他力求从旧事中翻“新”,用自己独特的慧心,转俗为“奇”,给人以新鲜感,他笔下的新奇是在“饮食居处之内,布帛菽栗之间”,却“别有所闻所见”。⑦韩南先生说:“李渔大多数小说的中心是由于推翻了某种神话或已成定论的老套子而形成的社会反论”[3]P170“社会反论”是指与社会现实相反,打破常规题材或传统的思想道德,给人以新奇的艺术效果。这种“社会反论”式的题材体现了李渔小说“常中见奇”的思想。爱情和婚姻是古典文学中最为常见的题材,李渔由此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新奇”之韵味,绝非易事。杜濬评其言:“从来作传奇者,皆从事实中戏文,此独于戏文中演出事实。”[2]P65如《合影楼》才子佳人于池中倒影谈情说爱,正如文中他自己借别人之口所说:“对影钟情,从来未有其事,将来必传”。这种“对影传情”是李渔对选材的一种创新,而杜濬先生赞美此种写法“几百年不见”,并给予高度的评价:
“影儿里情郎,花儿里爱宠,自关汉卿出题之后,凡五百年并无一人交卷,不期今日始读异书,不但相思害得奇,团圆做得热闹,即捏臂之关目,比传书送柬者更好看十倍也。”[2]P130
李渔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并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将传统题材翻新,透过日常人情事理表现“非奇不传”与“常中见奇”的思想,题材上的翻新使他将尚奇观融入到了小说创作当中。
1.2 人物形象
林语堂先生在《再谈小品文遗绪》中写到:“笠翁所著《觉世十二楼》,在中国短篇小说之演化上,尤不应轻轻看过,恐古来中国人所写短篇小说,对人物之描写,事理之推敲,尚无如此发挥方法。”
《十二楼》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融合了作者的自寓,怀揣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和生活经历。纵观李渔之前的古代小说,缺乏与作者相关的个人色彩,如“三言二拍”作品中几乎没有作者的影子。为了刻画出新奇的人物形象,李渔将个人理想以及生活经历融入到小说的人物形象中,从而实现其“新奇同质”的思想。如《闻过楼》中主人公顾呆叟为人恬淡寡言,与朋友交往时直言不讳,后因举士不成而隐居乡间,以图清静,由于他率真正直的品性深得殷太史的赏识,并且对其“敬若神明,爱同骨肉,一饮一食也不肯抛撇他”。[1]p168由于十分怀念他,就设下各种圈套,在百般无奈之下,顾呆叟回到城里。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顾呆叟就是李渔的自寓,这体现了李渔自身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希望在自己最落魄的时候能有像殷太史一样的朋友处心积虑地扶持他,帮助他,成就他的理想。也体现了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渴望之情。孙楷第在《李笠翁与<十二楼>》中说:“《闻过楼》小说,便是李渔理想的遭遇,他希望他所结识的朋友待他,如殷太史和诸位乡宦待呆叟一样。”[2]P201
《十二楼》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是比较多的,她们的身份悬殊,性格迥异,人生境遇也有所不同。但没有尊卑贵贱之分,李渔肯定女子的才华,认为女子乃可塑之才也,因而便赋予才华和心机,塑造出具有聪慧特质的女性形象,打破了传统思想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她们通过聪明才智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命运,也是李渔对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和封建的婚姻观念的批判,体现了他思想进步,观念创新的文学素养。如《拂云楼》中的婢女能红设计撮合秀才裴远和韦氏终成眷属,并且自己也成为了裴远的侧室,从身份低微的丫鬟跃居为“第二夫人”的身份,演绎了一个有心计有谋略的女性形象,打破红娘牵线才子与佳人连理传统题材。
目 录
绪 论 1
1 尚奇观的具体表现 2
1.1 题材内容 2
1.2 人物形象 3
1.3 语言风格 4
1.4 情节结构 5
2尚奇观的形成原因 8
2.1 文学思潮 8
2.2 社会环境 8
2.3 戏曲思想 9
3 尚奇观的地位 11
结 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绪 论
李渔在戏曲创作上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但是对他的小说创作也不可忽视。孙楷第先生在《李笠翁与<十二楼>》中说:“说到清代的短篇小说,除了笠翁外,真是没有第二人了”[2]P137。《十二楼》是李渔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集之一,受冯梦龙“三言”的影响,又名《觉世名言》,被推崇为“清代小说之冠”。“奇”在中国小说理论史上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概念。李渔将“非奇不传”、“常中见奇”和“新奇同质”的思想运用于小说的创作中,在题材内容、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和情节结构上求新求奇,使《十二楼》达到了“篇篇竞异,字字出奇”的艺术效果。历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李渔小说的尚奇观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和探讨,但是,并没有人以《十二楼》为例对李渔短篇小说所体现的尚奇观作深入的探讨,笔者认为尚奇观贯穿《十二楼》全篇,较为集中的体现了李渔小说的尚奇观。本文站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之上,以《十二楼》为例,从具体表现、形成原因以及尚奇观的地位来论述李渔短篇小说的尚奇观。
1 《十二楼》尚奇观的具体表现
1.1 题材内容
李渔在小说题材的选取上力求出新出奇,创作出“有作者个性的声音”[3]P176的作品。《十二楼》的题材内容之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小说将个人经验融入到取材中,并通过“社会反论”颠覆传统题材,实现了“非奇不传”和“常中见奇”的目的。
第一,小说将个人经验融入到取材中,实现了“非奇不传”的目的。白话小说最初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在宋元时期是根据读者的阅读喜好来进行取材的,流于形式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缺少作者的个人经验和生活经历。李渔当时生活在相对比较富裕的药商家庭,早年满腹才华,二十五应童子试,深受许豸的欣赏。杭州的两次乡试,未能中举,再加上明朝清初溃兵骚扰,兵荒马乱,家道逐渐走向了没落。张稔穰在《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中写到“李渔无半亩之田,无一官之职,而有数十口之家,以卖文为生”,他的诸多作品中,没有言辞表明他是为了闻名文坛力求“新变”,而是因生活所迫,“卖赋以糊其口”,并且背上了营债。例如《夺锦楼》叙述关于才子袁士骏夺双美的故事,正是李渔诗集《活虎行》中写到的书生和美女代娶代送的故事,这是李渔的真实经历和体验的一种折射。为了创作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李渔将个人经验融入到小说的取材中,传达出“非奇不传”的效果。
第二,通过“社会反论”颠覆传统题材,达到“常中见奇”的目的。《十二楼》取材于现实生活,描写的是平民阶层的生活,为了达到“新奇”的艺术效果,他力求从旧事中翻“新”,用自己独特的慧心,转俗为“奇”,给人以新鲜感,他笔下的新奇是在“饮食居处之内,布帛菽栗之间”,却“别有所闻所见”。⑦韩南先生说:“李渔大多数小说的中心是由于推翻了某种神话或已成定论的老套子而形成的社会反论”[3]P170“社会反论”是指与社会现实相反,打破常规题材或传统的思想道德,给人以新奇的艺术效果。这种“社会反论”式的题材体现了李渔小说“常中见奇”的思想。爱情和婚姻是古典文学中最为常见的题材,李渔由此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新奇”之韵味,绝非易事。杜濬评其言:“从来作传奇者,皆从事实中戏文,此独于戏文中演出事实。”[2]P65如《合影楼》才子佳人于池中倒影谈情说爱,正如文中他自己借别人之口所说:“对影钟情,从来未有其事,将来必传”。这种“对影传情”是李渔对选材的一种创新,而杜濬先生赞美此种写法“几百年不见”,并给予高度的评价:
“影儿里情郎,花儿里爱宠,自关汉卿出题之后,凡五百年并无一人交卷,不期今日始读异书,不但相思害得奇,团圆做得热闹,即捏臂之关目,比传书送柬者更好看十倍也。”[2]P130
李渔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并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将传统题材翻新,透过日常人情事理表现“非奇不传”与“常中见奇”的思想,题材上的翻新使他将尚奇观融入到了小说创作当中。
1.2 人物形象
林语堂先生在《再谈小品文遗绪》中写到:“笠翁所著《觉世十二楼》,在中国短篇小说之演化上,尤不应轻轻看过,恐古来中国人所写短篇小说,对人物之描写,事理之推敲,尚无如此发挥方法。”
《十二楼》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融合了作者的自寓,怀揣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和生活经历。纵观李渔之前的古代小说,缺乏与作者相关的个人色彩,如“三言二拍”作品中几乎没有作者的影子。为了刻画出新奇的人物形象,李渔将个人理想以及生活经历融入到小说的人物形象中,从而实现其“新奇同质”的思想。如《闻过楼》中主人公顾呆叟为人恬淡寡言,与朋友交往时直言不讳,后因举士不成而隐居乡间,以图清静,由于他率真正直的品性深得殷太史的赏识,并且对其“敬若神明,爱同骨肉,一饮一食也不肯抛撇他”。[1]p168由于十分怀念他,就设下各种圈套,在百般无奈之下,顾呆叟回到城里。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顾呆叟就是李渔的自寓,这体现了李渔自身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希望在自己最落魄的时候能有像殷太史一样的朋友处心积虑地扶持他,帮助他,成就他的理想。也体现了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渴望之情。孙楷第在《李笠翁与<十二楼>》中说:“《闻过楼》小说,便是李渔理想的遭遇,他希望他所结识的朋友待他,如殷太史和诸位乡宦待呆叟一样。”[2]P201
《十二楼》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是比较多的,她们的身份悬殊,性格迥异,人生境遇也有所不同。但没有尊卑贵贱之分,李渔肯定女子的才华,认为女子乃可塑之才也,因而便赋予才华和心机,塑造出具有聪慧特质的女性形象,打破了传统思想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她们通过聪明才智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命运,也是李渔对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和封建的婚姻观念的批判,体现了他思想进步,观念创新的文学素养。如《拂云楼》中的婢女能红设计撮合秀才裴远和韦氏终成眷属,并且自己也成为了裴远的侧室,从身份低微的丫鬟跃居为“第二夫人”的身份,演绎了一个有心计有谋略的女性形象,打破红娘牵线才子与佳人连理传统题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