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语气助词研究

《桃花扇》语气助词研究[20191210161721]
内容摘要:孔尚任的《桃花扇》作为中国四大名剧之一,作品中的唱词和说白都体现了明清时期山东方言的语言特色,其中的语气助词也十分丰富。经过宋元时期近代汉语语气助词系统内部的调整、变化,晚期近代汉语语气助词逐步走向明确化、规范化。本文运用比较、引证、量化等方法,通过对孔尚任《桃花扇》中语气助词的分类研究,对与近代汉语语气助词相关的概念,语气助词的演变、语义特征、语法功能等进行详尽描述与分析,从语言体系、词形和结构方面总结归纳出《桃花扇》中语气助词发展规律,从而为人们更好地鉴赏明清传奇提供便利,也可以为汉语语法史研究提供素材。
关 键 词:桃花扇 近代汉语 语气助词
Modal particle research of Peach Blossom Fan
Abstract: Peach Blossom Fan, written by Kong Shangren, is one of the four famous Chinese operas. Both the librettos and spoken parts in this work reflected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Shandong dialect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lso, in Peach Blossom Fan, the using of modal particles is very rich, which became clear and standardized after the adjust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modal particle system during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To provide convenience for people to better appreciate the legends of Ming and Qing, and to provide raw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history of Chinese grammar, by a classification research on modal particle used in Kong’s Peach Blossom Fan. Comparison, citation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will be used in this paper .From the language system,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we can sum up the Peach Blossom Fan in the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al particles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associated concept of modern Chinese modal particle, modal particle evolution in the work, sematic features, grammatical function, etc.
一、引言 1
(一)近代汉语语气助词研究现状 1
1.语气与语气助词 1
2.近代汉语语气助词研究现状 1
(二) 《桃花扇》语气助词研究现状 2
1.《桃花扇》作品简介 2
2.《桃花扇》语气助词研究现状 2
二、《桃花扇》语气助词分类研究 2
(一)《桃花扇》文言语气助词 2
(二)《桃花扇》新兴语气助词 6
三、《桃花扇》语气助词发展规律 20
(一)语气助词的体系更替 20
(二)语气助词的词形固定化 21
(三)语气助词的多语连用 21
四、结语 22
参考文献 23
致 谢 26
《桃花扇》语气助词研究
一、引言
(一)近代汉语语气助词研究现状
1.语气与语气助词
关于语气,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有所论及,认为语言都有“语气之轻重,口吻之疑似”。关于语气定义的完整描述,最早的要属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提出的“语气可有广狭两解”的观点。王力则认为,语气是对各种情绪的表示,并且把语气词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确立了关于语气的概念和分类的框架。而后的学者,如章士钊、孙锡信等在前人的观点上,又将其不断完善。其中属孙锡信的观点最为全面而准确,他指出:①语气是表示语句的不同作用,适用于不同的实际目的的情绪表现;②语气是附着于整个句子的;③语气是一种语法范畴,不同的语气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
语气助词,即我们所说的语气词。在古代汉语中,它是助词中的一类,是表达各种语气的虚词,马建忠称之为“助字”,并将其分为“传信”“传疑”两类。汉语没有形态的变化,所以句子的语气由语气助词和句调本身来表示。这是汉语的特点之一。王力认为“西周以前,汉语可能没有语气词”,“春秋时代以后,语气词逐渐产生和发展了”。虽然有学者认为最早的语气词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但不能确证其用字是否为后代语气词的前身。
2.近代汉语语气助词研究现状
我国汉语语法的研究在古代十分薄弱。直到1898年马建忠《马氏文通》的问世,才使中国有了第一部比较系统的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中国语法的著作。
从40年代开始,我国一大批学者争相出版著作或发表论文来研究近代汉语语法,如吕叔湘的《释<景德传灯录>中“在”“著”二助词》(1940)、《汉语语法论文集》(1955),王力的《汉语史稿》(1958),江蓝生的《疑问语气词“呢”的来源》(语文研究,1986,2),曹广顺的《<祖堂集>中的“底”(的)“却”(了)“着”》(中国语文,1986,3)、《语气词“了”源流浅说》(语文研究,1987,2),刘公望的《<老乞大>里的语气助词“也”》(汉语学习,1987,5),孙锡信的《近代汉语语气词》(1999)等等。在国外,对汉语语法研究较为深入的大多为日本学者,如太田辰夫的《中国语历史文法》(1987)、《中国语史通考》(1988),志村良治的《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植田均的《特殊的“了”》等等。这些著作及论文多从源流学角度探析汉语语言现象的源流,为近代汉语语法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
近十年来,有关近代汉语语气助词研究发展迅速,相关论文有上万余篇。近代汉语语气助词的研究除了对整个近代汉语虚词系统和单个语气助词的研究外,还涌现了一大批对专书、地域方言语气助词研究的论著,如李映忠的《<醒世姻缘传>语气词研究》(2005)、吕文科的《<金瓶梅词话>语气词研究》(2006)、卢玉波的《<西游记>语气词研究》(2008)、张东的《<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语气词比较研究》(2011)、崔素丽的《河北曲周方言语气词研究》(2012)等。这些作者的辛勤研究与刻苦钻研,为我们弄清语气助词的发展面貌、阅读和鉴赏用近代汉语写作的各种白话作品、更好地学习现代汉语提供了更好的参考资料。
(二)《桃花扇》语气助词研究现状
1.《桃花扇》作品简介
孔尚任的《桃花扇》作为清初北方戏曲的代表作,成书于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它以明末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但又突破了侯李离合之情的局限,使《桃花扇》有着深沉的历史兴亡之感和怀明的基调。行行色色的人物一应具备:有誓不屈节的妓女李香君和艺人柳敬亭 、苏昆生 ,风流倜傥的名士侯方域,骄矜跋扈的忠臣左良玉,奸诈狡猾的权臣马士英、阮大铖等。地域跨越广阔:从京城到山东,再到江南,其中的说白和唱词具有鲜明的口语特色和地方色彩。
2.《桃花扇》语气助词研究现状
许多学者对明清时期语气助词的研究多选择白话小说,如《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歧路灯》、《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等,对于传奇(戏剧)方面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对《桃花扇》的研究也多局限在人物形象、桃花意象、君臣关系、艺术特色等角度。对《桃花扇》中语气助词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只有程大敏的《<桃花扇>中“来”字浅析》、《<桃花扇>中“着”字探析》等文章对《桃花扇》中的单个语气助词进行了专门研究。
刘坚等人在《近代汉语虚词研究》中说:“与诗词相比,更值得重视的是曲,一般说来,这是比诗词更接近口语的资料。”所以本文以2005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王季思、苏寰中、杨德平注的《桃花扇》为语料,将其中的语气助词逐个找出并逐个研究,从语义、语法等方面多角度观察,从而窥探明清传奇中语气助词的使用情况。本文中的语气助词研究包括书中的文言语气助词和近代汉语新兴语气助词。
二、《桃花扇》语气助词分类研究
(一)《桃花扇》文言语气助词
文言语气助词在近代汉语晚期的文学作品中出现频率很低,“它们只出现在仿用文言的语句中,不能代表明清时说话的真实生动语气。”从先秦到宋元,再到明清,虽然语气助词系统发生重大更迭,但上古的一批文言语气助词仍扩展出了一些新的用法和功能。《桃花扇》中的文言语气助词亦是如此,这里稍加论述。
表1 《桃花扇》文言语气助词使用情况
序号 对象 作为语气助词出现次数 出现总次数 作为语气助词出现的句型
1 也 98 389 判断句、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
2 矣 27 27 陈述句、感叹句
3 乎 8 12 陈述句、疑问句
4 哉 9 9 感叹句、疑问句
5 耳 11 27 陈述句
1.也
《马氏文通》中说:“‘也’字助句,大抵助论断之辞气耳。”先秦时期,“也”主要用于判断句中来帮助判断。例如:
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后来“也”又可用于祈使、感叹、疑问句中。《桃花扇》中的“也”多数为结构助词,98处用作语气助词。
A 用于判断句末,表示判断某物、某事、某人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例如:
[1] 小生姓侯,名方域,表字朝宗,中州归德人也。(1·6)
[2](净)辛夷树者,枯木逢春也。(6·48)
[3](末)非也。漕抚田公,同乡至戚,赠个佳人捧玉杯。(22·150)
B 用于陈述句末,表达猜测、确信、感伤、惊吓、强调、愤怒等多种语气,
部分与感叹句所表达的语气相重合。说明句子所用句式虽然不同,但表达语气却有相同之处。例如:
[4]【秋夜月】今日春光明媚,敢待好来也。(2·16)
[5] 夫汗之沾巾,必由於春之生面也。(5·41)
[6](旦弹泪介)满地烟尘,重来亦未可必也。(12·87)
[7] ……倒也是条妙计,只不知天意若何,好怕人也。(26·174)
[8](副末让介)请干此酒。〔净咂舌介〕这寡酒好难吃也。(续40·264)
[9](小生气介)袁、黄二位盟弟,你看朝事如此,可不恨死人也。(31·208)
C 用于感叹句末,多表达愤怒的语气。例如:
[10](副净怒介)阿呀呀!了不得,竟骂起来了。气死我也!(4·34)
[11](副净立船头自语介)……只恐遇着轻薄厮闹,故此半夜才来,好恼
人也!(8·61)
[12] 叫俺一腔热血,报主无期,好不恨也!(9·66)
[13](内作怨介)……元帅好没分晓也!(35·229)
D 用于疑问句末,表示疑问语气。例如:
[14] 红素相着之际,不亦深可爱也耶?(5·41)
[15](旦怒介)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於何等也?(7·55)
[16](唤介)等他诗题红叶,白了少年头。佳期难道此生休也啰?(29·
191)
例句[14]、[16]都是反诘问句, [14]中“也耶”连用,重点落在“耶”上,[16]中“也啰”连用,重点落在“啰”上,加强反问的语气。
2.矣
《马氏文通》中把“矣”和“也”并列,说“‘矣’字者,所以决事理已然之口气也。”“矣”字表示完成,意味着事物有新的变化发展情况。王力称“矣”是一个“表示动态的语气词”。
《桃花扇》中“矣”字用于陈述句25处,用于感叹句2处,未见用于疑问句中。例如:
[1](小旦)真真名笔,替俺妆楼生色多矣。(2·17)
[2](小生作骄态,笑介)俺左良玉也不枉为人一世矣。(13·91)
[3](指介)这江汉荆襄,亦是西南半壁,万一失守,恢复无及矣。(13·92)
[4](外惊介)呵呀,这等去也无益矣!(38·243)
[5](生)此言差矣!从来男女室家,人之大伦,离合悲欢,情有所锺,先生如何管得?(40·257)
例句[1]中表“已然”,说话人描述了一个已经发生的事实;例句[2]中的情况未发生,但说话人预料它将会出现;例句[3]是一个偏正复句,偏句表示假设,正句“恢复无及矣”表示后果;例句[4][5]则表达强调的语气。
3.乎
“乎”主要用于疑问句中,有时也用于感叹句。《助字辨略》中认为“乎”字有两义,“一是咏叹之辞……一是不定之辞”。
但是《桃花扇》中语气助词“乎”共出现8次,3次出现在反诘问句中,5次用于陈述句。虽然“乎”字用于陈述句中,但仍然与“岂”、“焉”、“何”、“尚”等字相呼应,表达反问的语气。笔者认为这可能和当时作者创作心情、剧中话语语境、古书摘录方式等有关。例如:
[1](末)……近日复社诸生,倡论攻击,大肆殴辱,岂非操同室之戈乎?(7·55)
[2](净)说的有理,何惜一人,致陷满城之命乎?(12·85)
[3](生)……我若依附奸邪,那时群起来攻,自救不暇,焉能救人乎。(7·56)
[4](生)……今日相见,大费调停,万一兄弟不和,岂不为敌人之利乎。(18·121)
[5](外退堂介)……看这光景,尚容踌躇再计乎。(30·201)
4.哉
马建忠认为《说文解字》对“哉”的解释不确切,《礼记》也说的不全,他认为“哉”字“用以拟议、量度者居多,而用以往复咏叹者则最称也”。
“哉”字在《桃花扇》中仅出现9次, 2次用于陈述句,7次用于感叹句。用于陈述句中时,和“乎”一样,表达了反问的语气;用于感叹句中时,都跟在名词性谓语句或单个的形容词之后,且多重复使用,咏叹语气十分强烈。例如:
[1](副净)他变了卦,俺们依旧鼓譟,有何难哉。(11·77)
[2](旦)奴便终身守寡,有何难哉,只不嫁人。(17·117)
[3](望介)你看浩浩洞庭,苍苍云梦,控西南之险,当江汉之冲;俺左良玉镇此名邦,好不壮哉!(13·90)
[4](外、末)壮哉,壮哉!(31·209)
[5](骑马下)(外开目介)善哉,善哉!(40·255)
[6](外开目介)苦哉,苦哉!方才梦见马士英被雷击死台州山中,阮大铖跌死仙霞岭上。(40·255)
5.耳
“耳”字,《助字辨略》称之为“语已辞也”。 孙锡信在《汉语历史语法要略》中认为:“‘耳’相当于‘而已’,有‘不过如此’的语气,这种语气同现代的‘罢了’近似。”“耳”用在动词谓语句后,主要表达肯定、强调的语气。《桃花扇》中亦是如此。例如:
[1](生)俺看敬亭人品高绝,胸襟洒脱,是我辈中人,说书乃其余技耳。(1·9)
[2](向末介)老兄休怪,弟非不领教,但恐为女子所笑耳。(7·56)
[3](私奏介)想因叛臣周镳、雷縯祚,倡造邪谋,欲迎立潞王耳。(25·168)
(二)《桃花扇》新兴语气助词
近代汉语新兴语气助词随着唐宋时期白话文学的出现而诞生。它们有的由上古汉语语气助词演变而来,有的由实词虚化而来,还有的由相关助词语素化而来。《桃花扇》中的近代汉语新兴语气助词用法丰富、使用频繁。
表2 《桃花扇》新兴语气助词使用情况
分类 序号 对象 作为语气助词出现次数 出现总次数 作为语气助词出现的句型
单音语气助词 (1) 罢 142 229 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
(2) 的 135 590 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
(3) 来 102 652 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
(4) 了 599 864 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
(5) 么 86 177 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
(6) 呢; 哩 4; 77 4; 77 疑问句; 陈述句、疑问句 、感叹句
(7) 呵(阿) 17(2) 43(14) 陈述句、感叹句
(8) 呀 35 90 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
(9) 着 11 245 感叹句、祈使句
语气短语词 (1) 罢了 8 22 陈述句、感叹句
(2) 便了 28 28 陈述句
(3) 不成 8 12 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
(4) 而已 2 2 陈述句
(5) 就是了 1 1 陈述句
(6) 着哩 4 4 陈述句
1.单音语气助词
(1)罢
“罢”作为语气助词,大约产生于元代。太田辰夫(1987)、孙锡信(1999)、冯春田(2003)等学者对“罢”字的来源均有论述。虽然大家都认为语气助词“罢”由动词“罢”发展而来,但对具体的虚化过程,他们的意见却不相同。太田辰夫(1987)认为,语气助词“罢”是句末语气助词“便罢”、“也罢”的省略。孙锡信(1999)认为,语气助词“罢”是从句末的实词“罢”虚化而来。冯春田(2003)和孙锡信观点近似,认为语气助词“罢”由陈述性的“罢”用于句末变化而来,变化的条件在于“所在的句子本身具有表示‘决定某种行为’的意思,其中含有说话者的‘意志’”。
“罢”由于一字兼多种词性和意义,实词与虚词并存,为了避免混乱和误解,后选用读音近似且用法单纯的“吧”字代替。翟燕在《聊斋俚曲》中找到9个“吧”的用例,认为“至迟在18世纪,‘吧’已见使用”。《桃花扇》中未见“吧”字,只有“罢”,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中。例如:
A 用于陈述句末
a 表示说话人自我决定的语气。
[1](末)……下官做个破承题罢。(5·41)
[2](生)两兄既不回寓,我们过船的,就此作别罢。(8·62)
[3](拉弓搭箭介)俺田雄替你解围罢。(37·240)
b 表示在某种情况下的选择,常常跟“不如”搭配使用。
[4](净)……不如暂避其锋,把香君消息,从容打听罢。(29·191)
[5](末)……不如转回武昌,同着巡抚何腾蛟,另做事业去罢。(34·226)
B 用于感叹句,加强表达的感情色彩。
[6](外跌足介)……不如下楼去罢!(30·202)
[7](丑出,怒介)我说夜晚了,不便相会,果然惹个没趣。请回罢!(13·99)
[8](杂)请到衙门里说去罢!(29·193)
例句[6]中“罢”也表示抉择的语气,与“不如”搭配使用,但为了加强语气,用了感叹句。
C 用于祈使句末,表达商量、劝请、命令、催促等多种祈使语气。
a 表达商量的语气
[9](小生)便益了这鬍子,(旦)夜色已深,大家散罢。(8·62)
[10](末)我的田雄不曾来,我作第二队,总叫河洲哥哥压哨罢。(19·127)
b 表达劝请(请求)的语气
[11](小旦)就求老爷赏他二字罢。(2·17)
[12](末)……香君既没造化,你倒替他享受去罢。(22·151)
[13](副净指介)那一带竹篱,便是俺的采真观,就请拢船上岸罢。(39·249)
c 表达命令、禁止的语气
[14](副净)休得取笑,快些方便罢。(13·98)
[15](外)……快快收了银子,出来上轿罢。(22·150)
[16](杂)啐!万岁爷怎能到的这里?不要走来吓俺罢。(37·239)
d 表达催促的语气
[17](副净)你看红日啣山,乌鸦选树,快送新人回房罢。(6·48)
[18](内作大风雷声介)(副净掌灯急上)大雨来了,快些进房罢。(20·136)
(2)的
语气助词“的”元代就已出现。关于语气助词“的”的来源,吕叔湘(1982)、太田辰夫(1987)、刘坚(1992)、曹广顺(1995)、孙锡信(1999)、齐沪扬(2003)、翟燕(2008)等学者都有论述。其中吕叔湘、太田辰夫认为语气助词“的”是“是……的”结构的省略,而多数学者则认为来源于结构助词“的(底)”。后一种说法比较可靠。齐沪扬将语气助词“的”的发展脉络归纳如下:
实词“地”、“底” 结构助词“地”、“底” 结构助词“的” 语气词“的”
语气助词“的”主要表示肯定、确认、强调的语气,有时用“是……的”来加重语势。《桃花扇》中共有语气助词“的”135处,分别用于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例如:
A 用于陈述句末(或分句末),表达说话人对事实、事态的肯定或强调,以及未来某种情况的确信。
[1](末)这段姻缘,不可错过的。(2·19)
[2](净)正在堤上行走,被乱兵夺驴,把俺推下水的。(27·179)
[3](丑)你老说的有理,事成之后,随封都要双分的。(14·99)
[4](副净正色介)……日后画在凌烟阁上,倒有些神气的。(15·104)
例句[1]、[2]表示肯定和强调,[3]、[4]表示确信。
B 用于特指问句末,表示疑惑、渴望的语气,文中共有14处。
[5](生)这也奇了,《论语》如何说的?(1·7)
[6](末问介)替那家画的?(28·186)
[7](杂点灯照介)呵呀!浑身血点,是那里来的?(35·230)
C 用于感叹句末,表示强调,文中只有1处。
[8](生惊介)阿呀!竟不知此辈中也有豪傑,该去物色的!(1·7)
D 语气词的连用,与“了”的搭配,文中共4处。
[9] 看来是不肯行的了。(15·102)
[10](生)目今辕门截杀,这就是军法难容的了。(18·123)
[11](问外介)老兄是从北京下来的了;(闰20·135)
[12](丑)……这渔船是弄惯了的,待我撑去罢。(39·249)
语气助词连用是有层次的,最后一个语气助词是全句的重点。例句[9]-[11]中语气重点落在“了”上,表示事件已成定局(已经实现);例句[12]语气落在“的”上,加强肯定的语气。
(3)来
“来”字的本义是小麦,作动词时与“往”相对,是个趋向性动词,表示物体向说话者所处的位置运动。由于“来”字常用在动词后,逐渐虚化为助词(事态助词、结构助词、概数助词等)。
语气助词“来”即曹广顺(1992)、翟燕(2008)等人所称的事态助词“来”,大约产生于唐代,在唐诗、变文、敦煌讲唱文学中较常见。语气助词“来”既表示已然,又表示将然,明清时期山东方言中的“来”字处于向专表已然语法标记的转化中。语气助词“来”到现代汉语中已有萎缩,被“喽”、“吧”、“咧”等代替,仅在苏州、上海、四川、江西等地有所保留。
程大敏(2011)将《桃花扇》中“来”的用法归纳为4大点:①作动词或动词性语素;②作目的连词;③作语气词;④方言用法。 本文笔者整理出《桃花扇》中语气助词“来” 102处,包括单纯作语气词的“来”字,也包括兼表语气的“来”字。具体如下:
A 用于陈述句末,表示对曾然或将然事件的肯定语气。
[1](副净)晚生在朝房藏着,打听新闻来。(16·110)
[2](丑)若中了意,便把物事抛上楼头,他楼上也便抛下果子来。(5·39)
例句[1]中“打听新闻”这件事已经发生,所以“来”表示曾然;例句[2]是个假设条件句,“来”表示将然。
B 用于疑问句末,表示说话人对曾然事件疑问的语气。
[3](问净介)你怎的寻着贞娘来?(26·181)
[4] 倒亏他写的恳切,怎反疑起他来?(12·85)
《桃花扇》中语气助词“来”只见用于特指问句和反诘问句的情况,其实它在是非问、选择问、反复问等疑问句式中也较常见。
C 用于感叹句末,表达强烈的感情。
[5](拍醒木说介)这四人另有个去法,听俺道来!(1·9)
[6](旦怒介)妈妈说那里话来!(22·150)
D 用于祈使句末,多表示请求、命令、催促等祈使语气。
[7](小生)我倒忘了,叫左右快摆饭来。(11·81)
[8](小生)烦你买壶酒来,削瓜剥荳,我与二位解解困乏罢。(闰20·135)
[9](外)俺只认的许总爷,不认的甚么黄的黑的,快伸头来。(26·176)
例句[7]表示命令;例句[8]表示请求;例句[9]表示催促。
E 用于句中,只起凑足音节、提醒听话人等作用,也表示命令等祈使语气。
[10](末唤介)童子把酒来斟,我们赏节。(8·58)
[11](向生介)……仔细想来,河南原是贵乡,吾兄日图归计,路阻难行,何不随营前往;(20·132)
程大敏(2011)指出:“把……来……”这种固定格式里,具有把宾语“酒”置于动词“喝”之前的作用,有人习惯上称这样的“来”为衬字,我们也可以说“把戏来唱”、“把茶来喝”等。这符合戏剧人物语言韵律化、口语化的需要。
(4)了
语气助词“了”(以下称“了 ”),即曹广顺所说的“事态助词”,大约出现于唐代,对它的来源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以梅祖麟、曹广顺、吴福祥、孙锡信等为代表,他们认为语气助词“了 ”来源于动词“了”;一是以王力、太田辰夫等为代表,他们认为语气助词“了 ”来自于动态助词“了 ”。
孙锡信在《汉语历史语法要略》提出了区分 “了 ”(又称词尾)和 “了 ”的方法:(1)语气词“了”只能用于句尾,而词尾“了”一般用于句中;(2)语气词“了”可用于所有实词后面,而词尾“了”一般用于及物动词后面。
“了 ”发展到明清时期,具有十多种句法格式,普遍存在于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中,是非常常用的语气助词,沿用到现代汉语中。《桃花扇》中语气助词“了 ”共有599处(该数目可能有误,望谅解与指点),例如:
[1](内)这等说来,一定是云亭山人了。(1·2)
[2](丑)晚生远来,也饿急了,元帅竟不问一声儿。(11·81)
[3](末)妆奁酒席,约费二百余金,也就丰盛了。(4·35)
[4](问介)昨日学的曲子,可曾记熟了?(2·18)
[5](生)你那黄金坝上威风那里去了?(20·131)
[6](生惊介)怎……怎的被选入宫了!几时去的?(28·184)
[7](指介)有了,有了!那便是俺葬身之地。(38·243)
[8](又嘱介)三百两银子,替我收好,不要花费了。(22·151)
[9](末摇手介)不要高声,圣上安歇了。(37·240)
例句[1]-[3]用于陈述句,表示对过去的事态、现在的状态及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的肯定、确认的语气;例句[4]、[5]用于疑问句,表示疑问的语气;例句[6]、[7]用于感叹句,表示惊讶、惊呼的语气;例句[8]、[9]用于祈使句,表示命令、禁止等语气。
(5)么
语气助词“么”源自于古代反复问句句末的否定词“无”。王力(1980)、吕叔湘(1982)、太田辰夫(1987)、吴福祥(1987)、刘子瑜(1998)、孙锡信(1999)、杨永龙(2003)、蒋绍愚(2005)等学者已详细论证过。往前追溯,否定词“无”又来自于反复问句句末的“否”、“未”。如先秦、汉代文献中的句子:
闻诸道路,不知信否?(《左传·定公四年》)
君除吏已尽未?(《魏其武安侯列传》)
唐代时出现了“无”用于句末的用法,由于语义的泛化和“VP无”格式的主观化,“无” 除了表示否定义,还兼具了语气助词的功能。以后又写作“麽(么)”、“磨”、“摩”、“末”等形式,成了单纯的语气助词。“么”在中唐时出现,元明清时运用极广。
钟兆华(2011)针对前代学者的论述,从语音演变、韵文用韵的角度提出新的见解。他认为兴于唐代、音读在果摄的语气助词“么 ”读[muo];从宋代始,音读与家麻韵相押的“么 ”读[ma]。虽然“么 ”有时也写作“嘛”、“麻”等,最后形式统一于 语气词“吗”字。
《桃花扇》中未出现“吗”字,出现语气助词“么”86次,用于陈述句5次,疑问句69次,感叹句3次,句中停顿9次,说明表达疑问语气仍是“么”的基本语法功能。例如:
A 用于陈述句末,表示说话人对事件的态度。
[1](小生)顺手摔去,难道你的心做不得主么。(11·80)
[2](净、丑下马介)(净)哥哥得了宝贝,竟瞒着两个兄弟么。(37·240)
B 用于疑问句末,表示疑问的语气。
a 用在是非问句中
[3](末问介)次兄可知流寇消息么?(1·6)
[4](生)这样有趣,也许子弟入会么?(5·39)
[5](丑问介)三位相公联句消夜,我们三个陪着打盹么?(8·60)
b 用于反诘问句中
[6](小生)饿的急了,就许你进内里么?(11·81)
[7](丑)难道三百两花银,买不去你这黄毛丫头么?(17·117)
C 用于感叹句中,加强说话人的语气。
[8](末怒介)好大胆老奴才,这贡院之前,也许他来游耍么!(8·62)
[9](副末指介)这不是脱下的衣服、靴、帽么!(38·244)
D 用于分句末,表示语气的舒缓与提顿。
[10](末)兄还不知么,左良玉领兵东下,要抢南京,且有窥伺北京之意。(10·73)
[11](杂)就在那秦淮河房么,小人晓得了。(17·114)
(6)呢;哩
“呢”是现代汉语十分常用的语气词,在近代汉语中,它就出现了表疑问(呢 )和表叙实(呢 )两种语法功能。关于“呢”字的来源,学界论述颇多,难以统一。吕叔湘、王力、江蓝生等学者认为“呢 ”、“呢 (哩)”同宗。俞光中、植田均、孙锡信、蒋绍愚、翟燕等学者则同意太田辰夫(1987)两者不同源的观点。俞光中和植田均(1999)把“呢 ”称为“那”族,包括“那、尔、聻、你、尼、呢”等语气助词,把“呢 ”称为“裏”族,包括“在、在裏、裏、哩、里、裡”等语气助词。虽然两者语音不同,但语义用法相通,“这使得‘那’族的后起者‘呢’终于在共同语里替代了‘裏’族后起者‘哩’而一统了局面。”
虽然江蓝生先生关于“呢”字来源的观点有待考证,但其在《近代汉语虚词研究》中,将“呢”、“哩”、“那”字在近代汉语中的历史发展演变及语法功能详细地描述了出来,值得我们借鉴。具体如下:
疑问(呢1) 非疑问(呢2)
(A) 特指问 (B) N+呢 (C)选择问 (D) 反问 (E) 假设问
句末 句中 句中 并句末
唐宋笔记 在裏、在、裏、里
祖堂集 聻、你 聻、你、尼 那
景德传灯录 你、那 在
宋元话本 哩
董西厢 那 那
元杂剧 那、哩、呢 呢、哩 那 那 那 那、呢 呢 哩、那
朴世通、老乞大 那、裏 那 那 裏(裡)
水浒传 哩
西游记 哩 呢、哩 哩 哩 哩、呢
金瓶梅 哩 哩 哩
儒林外史 哩、呢 呢 呢 呢 哩
歧路灯 哩、呢 呢、哩 哩 呢 哩、呢
红楼梦 呢 呢 呢 呢 呢 呢 呢 呢
儿女英雄传 呢 呢 呢 呢 呢 呢 呢 呢、哩
注:小字表示少见或偶见。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呢 ”、“呢 ”在疑问功能和叙实功能上用法都有所拓展。江蓝生(1992)指出,到了《红楼梦》时“呢 ”和“呢 ”才完成了用字的统一。
《桃花扇》的成书晚于《金瓶梅》,早于《红楼梦》,其中共出现“呢”字4处,“哩”字77处。“呢”字用法单纯,只出现于疑问句末;“哩”字则有混用的现象,在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中都有出现。例如:
A 呢:用于疑问句末,4处。
[1](问介)那第三大罪呢?(14·97)
[2](外、生下)(丑出呼介)马老爷差人呢?(14·99)
[3](问介)那卞玉京呢?(24·161)
[4](问介)后来怎样呢?(27·181)
例句[1]、[2]、[3]都是一种“NP+呢”的句式,许多学者称之为“承前问”。例句[4]是特殊问句,问焦在“怎样”二字上。
B 哩:用于陈述句(或分句)末,74处。
[5](末对小旦介)可喜令爱聪明的紧,不愁不是一个名妓哩。(2·18)
[6](小旦)他从雪中一跌,至今忍痛,还卧在廊下哩。(25·168)
[7](丑)我没吃够哩,众位略等一等儿。(5·49)
例句[5]中“哩”表示对某人对某一事件肯定的看法和态度;例句[6]中“哩”表示陈述一个事实,加强语气;例句[7]用于分句末,除提顿外也有强调的作用。
C 哩:用于疑问句末,1处。
[8](净悄问介)今日还不献宝,等到几时哩?240
例句[8]中“哩”与“呢”语义及用法相合,换成“呢”也可,是个反诘问句,句义为“怎么今日还不献宝?”。
D 哩:用于感叹句末,2处。
[9](上指介)……等他自己醒来,转睛一看,认得出是小生,不知如何惊喜哩!(28·184)
[10](副净)早哩,早哩!三十万人马,每日操到掌灯;(31·205)
“哩”字用在感叹句中十分常见,它“祛疑树信”,带有夸张强调的语气。
(7)呵(阿)
语气助词“呵”、“阿”与“啊”是同一语气助词的不同形体。语气助词“呵”始见于宋代,它与“後”、“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孙锡信、蒋绍愚等支持“後”、“好”由于音变被“呵”字代替的观点;太田辰夫、江蓝生等认为,三者间无来源关系,只是“呵”字语法功能多于“後”、“好”,从而把后两者兼容吸收。钟兆华(2011)凭借押韵来判断语气助词“呵”的读音,认为“呵”字在汉语史上有[a]和[o]两个读音,不同历史时期两者运用的数量多寡不一。
“阿”作为语气助词,始见于宋、元间。钟兆华(2011)引唐诗《庙之神》、《买太湖石》,南戏《张协状元》,元诗《题画梅二首》等语料,认为唐宋元时期的“阿”获得了[a]的读音。按照汉语语气词形体的构成规则,“呵”、“阿”演变出“啊”字。明清时期三者并存,到了现代汉语中,被“啊”代替。
《桃花扇》中,“啊”字并未使用,有语气助词“呵”17次,“阿”2次。例如:
A “呵”字用于感叹句句末,共7处,大多用于名词或呼语后。
[1]【风入松】俺呵!南朝看足古江山,翻阅风流旧案,花楼雨榭灯窗晚,呕吐了心血无限。(4·33)
[2]【尾声】从此后入骨髓愁根难拔,真个是广寒宫姮娥守寡。只这两日呵! (25·171)
[3](悄语介)……我阮胡子呵!也顾不得名节,索性要倒行逆施了。(3·31)
B “呵”字用于陈述句分句末,表示提顿或假设。
[5](指介)那时硬抢香君下楼,香君着急,把花容呵,似鹃血乱洒啼红怨。(28·185)
[6](丑)心若做得主呵,也不叫手下乱动了。(11·80)
[7](副净)俺若不去呵,又怕他新铮铮春官匣印,硬选入秋宫院门。(17·116)
例句[5]中“呵”在陈述句分句末,表示停顿,强调香君在情急之下撞柱后花容“似鹃血乱洒啼红怨”的情状;例句[6]、[7]中的“呵”用于假设句分句末,强调某一假设的情况出现的条件。
C “阿”字在文中仅出现在句子停顿处,用来舒缓语气。
[8]【尾声】……那侯朝宗空梳栊了一番。看今日琵琶抱向阿谁。(21·146)
[9](行介)舍了笙歌队,今夜伴阿谁。(22·152)
(8)呀
关于语气助词“呀”,现代汉语固有说法是:“啊”受前一字韵母ɑ、e、i、o 、ü的影响而发生的变音。这一说法是不全面的。从“呀”的源流而言,孙锡信(1999)等认为它的前身是语气助词“也”。“也”字古音读[ia],魏晋以后,“也”字表判断的语法功能逐渐被“是”代替,而表疑问、感叹、祈使等语气的语法功能逐渐被“哑”、“叚”、“呀”代替,语气助词“也”在明清时期很少出现,而“呀”使用频率极高。
俞光中、植田均(1999)认为“也”字在很多方言中有文白相异的情况,文读时念“呀”,白读时念“啊”。翟燕(2008)则根据比况助词“也似的”得出结论:“呀”不仅在明清时期还保留着自己的独立地位,而且还存在由“呀”变“啊”的语言事实。 她认为,从“也似的”到“呀似的”、“啊似的”等变体形式,“呀”字语音弱化,脱落韵头变为[a]。 “啊” 字出现后受到前面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而发生音变,出现“哇”、“哪”、“呐”、“嘎”等读音。具体关系如下:

好 呵 啊 呀、哇、哪
也 呀
《桃花扇》中“呀”共出现90次,作为语气助词使用共35次,其余作叹词。例如:
A 用于陈述句末,表示申明、强调的语气,也表达猜测、反问等疑问语气。
[1](拔剑大叫介)大小三军,都来看断头将军呀。(37·241)
[2](大哭介)皇天后土,二祖列宗,怎的半壁江山也不能保住呀。(38·243)
[3](副净)俺们是武昌营专管巡逻的弓兵,不拿你,拿谁呀。(11·78)
[4](净疑介)那阮大铖不是同乡呀。(21·143)
B 用于特殊疑问句末,表示疑问的语气。
[5](丑佯问介)你是谁呀?(14·99)
C 用于感叹句末,表示感叹语气。
[6](呼介)圆兄,略歇一歇,性命要紧呀!(4·33)
[7](见介)好呀!杨老爷在此,香君也出来了。(36·235)
[8](小生起,搓手跳哭介)我的圣上呀!我的崇祯主子呀!我的大行皇帝呀!孤臣左良玉,远在边方,不能一旅勤王,罪该万死了。(13·92)
D 用于祈使句末,表示命令。
[9](副净)一件也不少,仔细看着,不要叫赞礼们偷吃,寻我们的悔气呀。(3·24)
E 用于句子停顿处,用来舒缓语气。
[10](净点头介)是呀,这样人该杀的,小弟回去,即着人访拿。(12·85)
[11](副净入辕门叫介)阁部大老爷救命呀,黄、刘三贼杀入帅府来了。(18·122)
F 用于反复问句中,“呀”跟在肯定部分的后面。
[12](拍醒木说介)……你说圣人的手段利害呀不利害?神妙呀不神妙?(1·8)
(9)着
语气助词“着”出现在“动+宾+着”和“动+(宾)+补+着”的结构中时,逐渐虚化为语气词,即语气助词“着”由动态助词“着”虚化而来,它有时也写作“著”或“者”,“着”是后两者的语音变体。语气助词“着”在唐代就出现,可以用于祈使句表示命令、请求、催促等祈使语气,也可以用于陈述句,表示说话人的自白。宋元时期,语气助词“着”继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趋于单一,多表示命令等祈使语气。
《桃花扇》中共统计出语气助词“着”11处,10处表示祈使语气,1处表示陈述语气。例如:
A 表示命令的祈使语气,4处。
[1](副净)一件也不少,仔细看着,不要叫赞礼们偷吃,寻我们的悔气呀。(3·24)
[2] 东坡大叫道: “和尚记着,胡子打了秀才了。”(5·42)
[3](末吩咐介)抬入洞房,铺陈齐整着!(6·47)
[4](小生)……设立将相,寡人已有成议,众卿听着:…… (16·109)
B 表示请求的祈使语气,1处。
[5](净)等他姊妹们到齐着。(24·161)
C 表示嘱咐的祈使语气,5处。
[6](副净吩咐介)……你也拿帖跟去,俱要仔细着。(32·4)
[7](净)学生初入内阁,未谙机务;你来帮一帮,也不妨事,只要小心着。(16·110)
[8](末)兄弟们俱要小心着,闻得高傑点齐人马,在黄金坝上伺候迎敌。(19·127)
[9](唤介)嫔妃们走动着,不要失散了。(36·232)
[10](吩咐介)大小三军,马休解辔,人休解甲,摇铃击梆,在意小心着。(37·239)
D 表示陈述语气,表示自己即将做或者不做什么,1处。
[11](副末)待我收拾起这衣服、靴、帽着。(38·245)
2.语气短语词
(1)罢了
“罢了”在明代出现,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陈述语气词。孙锡信(1999)、冯春田(2000)、太田辰夫(2003)都对其产生和意义进行了研究与论述。刘志远(2012)在前人的基础上,从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角度,对语气助词“罢了”做了详尽的分析,认为“罢了”是主观性、语用推理和语境义吸收的综合结果。
“罢了”是由表示“停止、结束”义的动词和表示“完结”义的动词组合在一起,形成线性组合。在使用中,从作谓语动词演变为“准助词”,最终在明代时虚化为一个表示说话者主观情感的语气成分。“罢了”的音变有“罢哩”、“罢里”、“罢咧”等形式。
《桃花扇》中共出现语气短语词“罢了”8处,都用于陈述句(或分句)末,具备了明清时期“罢了”作为语气助词所有的三种语气意义。具体如下:
A 表示暂且决定的语气,意义接近现代汉语中的“得了、好了”。
[1](外)……这人原是魏党,真正小人,不必理他,叫长班回他罢了。(14·98)
[2](丑)……选书的两位相公拿去罢了,连侯相公也拿去了。(28·193)
[3](小生)他为人固执,不必相闻,竟写上他罢了。(31·209)
B 表示把事情往小了说,相当于“而已”。
[4](小旦)看你这嘴脸,只好脱靴罢了。(6·48)
[5](丑)俺们不及桃李花罢了,怎的便是辛夷树?(6·48)
[6](旦)奴家那晓针线,凭着一点虔心罢了。(39·248)
C 表示一种退让、无奈的态度和语气,接近于“算了”。
[7](生怒介)……这样人说书,不听也罢了!(1·6)
[8](小生)随他罢了。这也怪他不得。(34·225)
(2)便了
“便了”由副词“便”和动词“了”组合而成,大约出现在唐朝。元末明初,由于语境和说话人主观情感的介入,“便了”语义虚化,最终成了一个语气短语词。语气短语词“便了”常用于陈述句和祈使句末,表示说话人肯定的态度、命令或要求的语气等,相当于“就是、就是了”。
《桃花扇》中语气助词“便了”使用十分普遍,共出现28次。例如:
A 用于陈述句末,表示决定、允诺、劝解、应允等语气。
[1](副净)这不难,就送三百金到尊府,凭君区处便了。(4·35)
[2](末)明日开列姓名,送与阮圆海,叫他一概免拿便了。(17·114)
[3](末)不必烦扰,待小弟说与他便了。(10·73)
[4](副净、老旦)香君放心,我们回绝杨老爷,再不来缠你便了。(17·118)
[5](吩咐介)这事冤屈,请一边候;待俺批回该司,速行释放便了。(30·200)
例句[1]、[2]表示对某一事件的决定;例句[3]表示劝解;例句[4]、[5]表示对某人、某事的应允。
B 用于祈使句末,表示命令、催促、请求等祈使语气。
[6](外)……就烦世兄把这三大罪、五不可立之论,写书回他便了。(14·98)请求
[7](生)就求携带同行便了!(38·245)
[8](净欲下介)……且慢回家,竟自入阁办事便了。(16·110)
[9](外)老夫有告示一纸,快去晓谕他们便了。(18·123)
[10](副净)旧院是你熟游之处,竟去拉下楼来,打发起身便了。(21·146)
例句[6]表示请求;例句[7]也表示请求,作者用了感叹的语气,表现人物请求高僧为崇祯帝建水陆道场的迫切心情;例句[8]表示建议;例句[9]表示催促;例句[10]表示建议。
(3)不成
语气短语词“不成”由否定词“不”和动词“成”组成,大约形成于元明时期。徐时仪(2000)在《语气词“不成”的虚化机制考论》一文中详细地探讨了“不成”的虚化机制,认为“不成”经历了由偏正副词到反诘副词,再到语气助词这样两个连续渐变的阶段。
“不成”用于句末表示反诘的语气,常与“难道、莫非、莫不、没的”等副词搭配,也有单独使用表反诘语气的。例如:
[1](副净吊场介)俺高杰也是一条好汉,难道坐以待毙不成。(18·124)
[2](急向内取出扇介)这首定情诗,杨老爷都看过,难道忘了不成?(22·150)
[3](外)据尔所供,一无实迹,难道本衙门诬良为盗不成!(30·199)
(4)而已
“而已”作为语气助词的用法很单纯,用于陈述句中,是文言语气助词“耳”的继承。《桃花扇》中“而已”出现2次,用于陈述句,主要表达肯定、强调的语气。例如:
[1](丑)不瞒老爷说,我柳麻子本姓曹,虽则身长九尺,却不肯食粟而已。(9·74)
[2](副净打恭介)是是!老师相是不喜奉承的,晚生惟有心悦诚服而已。(24·162)
(5)就是了
语气助词“就是了”兼具“便了”和“罢了”的语法功能。当表示肯定、决定时,相当于“便了”,这是“就是了”最主要的语法功能;当表示把事情往小了说的意味时,相当于“罢了”。例如:
[1](末)事体重大,我们废员闲宦,立不得主意,身到就是了。(12·84)
(6)着哩
近代汉语语气助词“着哩”即现代汉语中的“着呢”,它由助词“着”和表夸张的语气词“哩”组成,大约产生于元代。有“动词(V)+着哩”和“形容词(A)+(多)着哩”两种用法,多用于陈述句和感叹句末。
A V+着哩
[1](外)不用去请,俱在门房候着哩。(21·143)
B A+多着哩
[2](丑)话多着哩,小人也不敢说了。(4·34)
[3](众笑介)(丑)众位休笑,秀才利害多着哩。(5·42)
[4](丑想介)人多着哩。只记得几个相熟的……(33·221)
三、《桃花扇》语气助词发展规律
(一)语气助词的体系更替
王力(1958)说:“汉语语气词的发展有一个特色,就是上古的语气词全部都没有流传下来……代替它们的是来自各方面的新语气词……”这一说法不完全正确。由《桃花扇》语气助词的分析可见,虽然此时文言语气助词处于迅速消亡的状态,但是一些非常常用的文言语气助词在明清时期使用频率仍然很高,如“也”字作为语气助词使用达到98次之多,“矣”字使用达到27次。它们大部分出现在歌赋唱词中,是文学创作的需要。但是此时的文言语气助词已全然无法与后出现的口语语气助词抗衡,它们已不具有时代特征。
由于白话小说、戏曲戏剧等通俗白话文学的持续发展,以及人们说话习惯的改变,宋元时期就出现了大量的新兴语气助词。到了明清时期,这些语气助词中部分使用频率已经极高,语法功能也基本与现代汉语适应(详见表1、表2)。
文言到白话的体系更替中还有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大量语气短语词的出现。《桃花扇》中有“罢了”、“不成”、“便了”、“而已”、“就是了”、“着哩”六个。在同时代的其他作品中,如《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儒林外史》等,还有“罢么”、“着呢”等语气短语词的使用。这些语气短语词的产生不仅为表达更丰富的思想感情提供契机,也为现代汉语语气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语气助词的词形固定化
字音的改变总是引起字形的变化。人们日常口语的改变,使得相对应的书面语也不断更新。语气助词只表示语气的不同,用什么样的字形来记录它并不重要,所以自古一词异写的现象十分突出。到了明清时期,语气助词系统中字形的使用相对固定化,如“那、尔、聻、你、尼”等语气助词在《桃花扇》中已统一写作“呢”,“在裏、裏、里、裡”等语气助词已统一为“哩”,“哑、叚”已统一为“呀”。如:
[1](问介)那第三大罪呢?(14·97)
[2](副净)早哩,早哩!三十万人马,每日操到掌灯;(31·205)
[3](呼介)圆兄,略歇一歇,性命要紧呀!(4·33)
但是汉语语气词系统总是随着时代在发展,随着人们用语习惯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固定”不是指一成不变。比如在现代汉语中“哩”和“呢”又被“呢”字所代替,“哩”只出现在部分方言中。如:
我的书包在哪儿呢?
这俩人咋会认识哩?
(三)语气助词的多语连用
语气助词的连用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存在,具有独特的表达作用,特别是戏剧作品中,对情境中人物性格的刻画、情节的发展起着很大作用。
《桃花扇》中由语气助词组成的叹词如下:
“哎哟”(2处)、“哎呀”(1处)、“ 阿呀”(6处)、“阿呀呀”(2处)、“呵呀”(20处)、“呵呀呀”(2处)、“嗳呀”(1处)、“呀呀”(1处)、“呵呸”(1处)、 “呵哟哟”(1处)。 以下仅举4例加以说明:
[1]阿呀呀!这样倾倒,却也难得。(4·33)
[2]阿呀!忘了,忘了,咱两个不得奉陪了。(5·43)
[3](小生拍案介)呵呀!这等却也难处哩。(9·67)
[4](小生)呵呀呀!不料今日天翻地覆,吓死俺也!(13·93)
双语连用由两个不同的语气词组合而成,为“A+B”的形式,表达人物惊讶、无奈、感叹的情绪。三语连用为“A+B+B”形式,表达情感更为强烈,蕴含夸张的色彩,如例句[1]、[4]两句。
《桃花扇》中由语气助词临时组合而形成的语气助词如下:
[5] 红素相着之际,不亦深可爱也耶?(5·41)
[6](唤介)等他诗题红叶,白了少年头。佳期难道此生休也啰?(29·191)
[7] 看来是不肯行的了。(15·102)
[8](生)目今辕门截杀,这就是军法难容的了。(18·123)
[9](问外介)老兄是从北京下来的了;(闰20·135)
[10](丑)……这渔船是弄惯了的,待我撑去罢。(39·249)
语气助词连用是有层次的,最后一个语气助词是全句的重点。例句[5]、[6]都是反诘问句, [5]中“也耶”连用,重点落在“耶”上,[6]中“也啰”连用,重点落在“啰”上,加强反问的语气。例句[7]-[9]中语气重点落在“了”上,表示事件已成定局(已经实现);例句[10]语气落在“的”上,加强肯定的语气。
四、结语
《桃花扇》是一本值得多角度研究的传奇剧本。通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加上自主钻研,本文对《桃花扇》的语气助词进行了分类研究。通过对文言语气助词和新兴语气助词的分析,从语言体系、词形、结构等方面总结出了三条规律:语气助词的体系更替、语气助词的词形固定化、语气助词的多语连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更好地弄清近代汉语语气助词在明清时期的发展面貌,完善汉语史语法研究,也逐渐拓宽《桃花扇》的研究领域,便于人们更好地阅读传奇作品,体会人物语言中所传达的情感与态度。
当然本文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一是对语气助词的个体研究只集中于《桃花扇》一本专著中,对部分语气助词的出现年代、演变过程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梳理和探查,有一些语气助词的成词年代、虚化原因等学界都还存在争议;二是本文虽然对《桃花扇》中的语气助词做了穷尽性的统计,但由于各人对语气助词的判定标准不尽相同,一些语气助词性质的判定还有待商讨;三是语气助词在句中所表达的语气,见仁见智,具有作者主观色彩,一些细微处的差异相当难把握,有时只能通过作者的语感加以判断等。这还需要以后的学者不断研究与完善。
参考文献
文献著作
[1]王季思、苏寰中、杨德平注:《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
[2]刘坚、江蓝生、白维国、曹广顺:《近代汉语虚词研究》,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
[3]孙锡信:《汉语历史语法要略》,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王力:《汉语史稿》中册,中华书局,1980年6月版。
[5]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第一册,中华书局,2010年版。
[6]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清]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8][清]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9][清]刘淇:《助字辨略》,中华书局,2004年版。
[10]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1]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2]齐沪扬:《语气词与语气系统》,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13]傅惠钧:《明清汉语疑问句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8月版。
[14]翟燕:《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研究》,齐鲁书社,2008年版。
[15]俞光中、[日]植田均:《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学林出版社,1999年7月版。
[16]钟兆华:《近代汉语虚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7]江蓝生:《近代汉语探源》,商务印书馆,2000年2月版。
[18]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9]齐沪扬:《语气词与语气系统》,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20]宋玉柱:《语法论稿》,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6月版。
[21]杨永龙:《汉语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2月版。
期刊报纸
[1]吕文科:《语气、语气词和古代汉语语气词研究综述》,《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翟燕:《明清语气词“么”的发展演变及特点》,《齐鲁学刊》,2012年第6期。
[3]谢羽:《浅析孔尚任与移民的交游对<桃花扇>创作的影响》,《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六期综合版。
[4]程大敏:《<桃花扇>中“着”字探析》,《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年02期。
[5]程大敏:《<桃花扇>中“来”字浅析》,《大江周刊:论坛》,2011年第五期。
[6]徐时仪:《语气词“不成”的虚化机制考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7]史锡尧:《语气词“了”、“呢”的表意作用》,《汉语学习》,1990年02期。
[8]黄新强:《论祈使语气“则个”的产生及其演变》,《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8月第23卷第四期。
[9]于璐:《浅析语气词“了”的语法化》,《社科纵横》,2010年6月第25卷第6期。
[10]邓黛:《近十年来<桃花扇>研究综述》,《戏曲研究》,2002年02期。
[11]田斌:《<桃花扇>的语言艺术》,《文学教育》,2011年08期。
[12]高增霞:《语气词“吧”的意义再探》,《山东师大学报》,2000年01期。
[13]孙汝建:《句末语气词的四种语用功能》,《南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14]齐沪扬:《语气词“的”、“了”的虚化机制及历时分析》,《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4月第19卷第2期。
[15]翟燕:《明清时期语气助词“呀”的发展演变——兼论“呀”与“啊”的关系问题》,《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6]翟燕:《近代汉语后期语气词“啊”与“呀”、“哇”、“哪”的关系——以<聊斋俚曲>为例》,《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56卷第5期。
[17]郭作飞:《语言学视野中的早期南戏艺术特征分析——以<张协状元>中口语词的运用为例》,《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17期。
[18]杨素英:《汉语语气词“了”:汉语的语篇构造和语用标记》,《当代语言学》,2009年第11卷第1期。
[19]刘志远、刘顺:《“罢了”的词汇化及语气意义的形成》,《语文研究》,2012年第1期。
学位论文
[1]孙建汝:《语气和语气词研究》,上海师范大学,1998年博士学位论文。
[2]李映忠:《<醒世姻缘传>语气词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3]吕文科:《<金瓶梅词话>语气词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4]任晓彤:《元杂剧语气词研究》,中国民族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5]卢玉波:《<西游记>语气词研究》,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6]杨微:《<红楼梦>语气词研究》,黑龙江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7]黄新:《<水浒传>语气词研究》,黑龙江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8]张冬:《<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语气词比较研究》,黑龙江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9]张平:《<儒林外史>语气词计量研究》,安徽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10]曹银晶:《“也”、“矣”、“已”的功能及其演变》,北京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致 谢
我毕业论文的定题比较早,之后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搜集资料并摘抄,到了大四上半学期才开始写初稿。在毕业论文写作期间,由于我忙于考编和公考,没能及时和黄斐老师进行太多的交流,所以我的初稿、定稿都只以电子稿的形式发给黄斐老师审阅。但是每次我回校,都会和同学去黄老师那里聊天,谈谈自己最近的生活、对未来的规划以及论文的完成情况等。在论文的具体修改过程中,黄老师认真严谨地批阅论文,对调整、充实论文结构,完善论文主体部分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大到文章的整体构架,小到标点符号,无一不凝聚着周老师的辛苦和智慧。黄老师亲切和蔼的性格、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很受教益和启发,对我各方面的发展都给了很大的帮助。
在此谨向黄斐老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另外,还有邓根芹、朱敏卓、薛蓓等很多优秀的老师,都在我论文的修改、答辩过程中给了很多指导,让我明白了论文的不足之处和需要调整的地方,在这里我衷心地表示感谢。此外,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支持。他们总是在我急躁时耐心地指导我、安慰我,从始至终为我着想,有了他们的帮助才有了今天的我。
最后也向大学期间向我提出无私帮助的各位同学及工作人员表示感谢,衷心地祝愿各位事事顺利、平安幸福。不管过去多少年,的生活、学习生涯永远是我最难忘的记忆!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
Key Words:Peach Blossom Fan; modern Chinese; Modal particles;目 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51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