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时代背景下文学的转变

摘 要近几年来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大热,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芈月传》等网络流传开的小说,也有如《解忧杂货铺》、《推拿》等文学作品,除此外,很多视觉为主的杂志也在人群里广为流传,早期创办的杂志也纷纷换上新的封面,绘本、漫画在年轻人群里备受欢迎,各大文学网站兴起,网络小说读者众多各种征象都表明了在读图时代背景下文学作品正产生改变。本文将针对这些现象进行探讨,在读图时代的背景下分析文学作品的转变,主要从文学作品本体与创作两个方面进行,并结合传播学、美学等理论从审美接受和传播方式两方面来分析读图时代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并针对文学作品的发展现状作进一步深入思考,能够更好的的促进文学作品在新时代下的繁荣与发展,同时也会促进人们在信息泛滥的今天关注文学作品,呼吁人们在“读图”的时代中也不忘“读文”,从而提升大众审美情趣。
目录
1 引言 1
2 读图时代 2
2.1 读图时代的定义 2
2.2 读图时代来临原因 3
2.2.1 消费社会的形成 3
2.2.2 科学技术的发展 4
2.2.3 大众文化的兴盛 4
3 读图时代背景下文学作品的转变 6
3.1 文学作品本体的转变 6
3.1.1 文学作品与影视剧结合 6
3.1.2 文学作品与图片结合 8
3.2 文学作品创作的转变 9
3.2.1 通俗文学兴盛 9
3.2.2 精英文学式微 10
3.2.3 网络文学热门 11
4 读图时代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12
4.1 审美接受 13
4.2 传播方式 15
结 语 16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9
1 引言
现今,各类图片冲击着人们的视野,从摄影到电视再到网络手机,图片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模式,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侵袭着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文字了,有些杂志开始有了绚烂的插图,色彩缤纷的视觉栏目,有些书籍甚至开始放弃文字,以图片为主,来吸引读者。有的文学作品开始了新尝试,被改编为电视剧、电影。除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此之外,近年来的文学创作也发生着改变,例如网络小说的蓬勃发展,作家纷纷转战通俗文学的创作,精英文学开始式微......
这一系列的现象都说明“读图”时代对文学作品有很深的影响,近些年来对读图时代下的文学作品的研究也开始增多,如周宪在《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一文认为 “读图时代”图文书的真正卖点不再是原有的书面文字,而是图片。也有就读图时代对文学作品的现状展开研究,如陈尚荣在《“读图时代”与文学消费的“快餐化”》里认为文学作品的现状不容乐观,年轻的一代对图像产生了依赖心理,对文字的阅读兴趣开始降低乃至失去。
如今,关于“读图时代”的研究开始立足于网络传播、新媒体等方向,关于文学方面,更多的是探讨阅读受众、文学现状、文学新出路、文学消费等新问题,关于文学作品的转变问题没有详细的理论研究。本片论文将基于前人的研究,立足于现下热点、社会现象,来分析文学作品在读图时代背景下的转变,通过这些转变来进一步探讨读图时代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寻求文学作品在“读图”冲击下得以繁荣发展的方法。
2 读图时代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整个人们的生活早已被五彩缤纷、绚烂异常的图片包围,认识图片,读懂图片成为大众认识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无论偏远乡村还是一线城市,到处都能有拿着手机低头走路的人,上网浏览到深夜的人,守着电视机的人,这些更迭频繁的图片吸引着大众的目光,刺激人们的感官。“读图”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生活状态,不能否认的是,“读图时代”已经来临,我们身处其中。
2.1 读图时代的定义
“读图时代”是来源于西方的“视觉文化”。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在他的著作中指出:电影是视觉文化的开端,以电影为代表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古老的印刷文化,图像将逐渐取代文字成为人们认识和感受世界的最主要方式。[1]这是“视觉文化”的首次提出。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对电影进行了基于视觉文化上的剖析,他认为这种以影象呈现的新文化所带来的“奇观”与“震惊”将取代过去那种审美的“凝视”与“静观”,视觉文化转向将取代语言转向。[2]本雅明对电影基于视觉文化上的剖析,引导着在他之后的学者对视觉文化进行的研究与反思。
随即海德格尔在其的著作《世界图像化》一书中明确指出世界将作为图像被把握和理解。“从本质上讲,世界图像并非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3]在海德格尔看来现代性的本质之一就是人类进入了一个由图像组成的世界,人们正是通过图像来认知当前的世界。
随着科学和理论的发展,马歇尔麦克卢汉从传播学角度对视觉文化进行了理论分析。他认为在随着新型电子媒介的发展,视觉文化会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到六十年代,法国哲学家德波认为图像已经变为一种商品,现代人已经彻底变为一个观看者。
到八十年代,“视觉文化”这一概念开始在中国广泛流。众多学者开始就“视觉文化”进行理论研究。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中指出:“所谓视觉文化,它的基本涵义在于视觉因素,或者说形象或影像占据了我们文化的主导地位”[4]他在著作《视觉文化的转向》中对“视觉文化”作了详尽的理论阐述,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
到20世纪90年代,“读图时代”这一概念开始出现。最初是由花城出版社编辑钟洁玲提出的,也有人认为是杨小彦和钟建书在序言中提出的。这一概念被提出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焦点放在对“读图时代”的研究上。
王岳川认为“读图时代”包括影视、广告、卡通及图片的传播。同是还指出读图时代对社会信息的获得有60%和70%的方式是图像的方式。[5]从范围和信息获取方式上对“读图时代”进行阐释。
金元蒲教授就“读图时代”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他认为“读图时代”与我们现代社会产生的巨大变化相关。在传播方式上原来的印刷媒介变成了现在的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于是产生了我们现在诸多的视觉图像或者叫“读图时代” 的一些现象。?[6]
综上所述,“读图时代”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涵盖了艺术史、影视文化、媒介学、传播学、也包括了文学及其其他研究领域。可以说“读图时代”泛指当下以图像为主导的文化现象。本文将从文学角度出发,研究“读图时代”背景下文学作品的转变。
2.2 读图时代来临原因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处于读图时代中,图像无时无刻的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新闻娱乐、政治休闲,这些都可以用图像来表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值得我们思考。结合前人的著作和自己的思考,本论文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1.消费社会的形成;2.科学技术的发展;3.大众文化的兴盛。
2.2.1 消费社会的形成
首先,“读图时代”的兴盛条件是消费社会的形成。消费社会形成后,整个社会都以消费为中心,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商品生产生产规模不断并扩大,给大众更多的选择,刺激着消费者购买欲望。在这种商品极大富裕的社会中,消费者基础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人们开始追求更多的享受。正如鲍德里亚认为,消费者是对不同商品所蕴含的不同意义有需求,不是对商品的功用有所追求。[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5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