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词中的女性形象探析(附件)
摘 要温庭筠是花间词派的“开山鼻祖”,他是一位专力描写女性形象的词人。他的词中描绘了如歌妓舞女、征妇、妃嫔宫女、采莲女和女冠子等不同的女性形象。她们呈现出登楼倚栏远望,借梦境解相思等特征。温庭筠把其描写对象限定于女性有其时代原因和个人原因。目 录
绪论 1
1 女性形象分类 2
1.1 歌妓舞女 2
1.2 闺阁女子 3
1.3 思妇形象 3
1.4 嫔妃宫女 4
1.5 女冠子与采莲女 5
2 女性形象特征 7
2.1 登楼倚栏远望 7
2.2 借梦境解相思 7
2.3 盼望爱情到来 8
3 描写女性的原因 9
3.1 自身原因 9
3.2 社会原因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绪论
温庭筠是晚唐著名词人,同时又是花间词派“开山鼻祖”。《花间集》选录温庭筠词66首,其中以女性为审美客体,表现女性情思,男女情爱的有50余首,占温词的十之八九,可见女性是温庭筠词中着力描写的对象。晚唐的时代精神和词体的自觉,加之温庭筠的人生经历,使其词呈现出鲜明的女性化特征,他用华丽的词藻和婉约的情思集中地描绘了女性的世界。因此,文章通过对温词中女性形象,行为特征等方面的分析与阐述,揭示温词以女性为中心形象有其时代原因和文化基础,有助于词的阴柔风格的形成,对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刻画有着重要影响,为人们客观的评价温词中的女性形象有一定的帮助。
1 女性形象分类
女性是温庭筠词着力描写的对象,他在词中为我们塑造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
1.1 歌妓舞女
随着城市经济商业的繁荣与发展,许多大都市中聚集了一大批背井离乡,以歌舞技艺谋生的女性,她们的思想感情引起了熟悉市井生活的温庭筠的注意。对歌妓舞女的描写在温词中占很大一部分,在词人笔下,她们有着美丽的容貌,华美的妆饰。如《归国遥香玉》:
香玉,翠凤宝钗垂簏簌。钿筐交胜金粟,越罗春水绿。 画堂照帘残烛,梦余更漏促,谢娘无限心曲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1 歌妓舞女
随着城市经济商业的繁荣与发展,许多大都市中聚集了一大批背井离乡,以歌舞技艺谋生的女性,她们的思想感情引起了熟悉市井生活的温庭筠的注意。对歌妓舞女的描写在温词中占很大一部分,在词人笔下,她们有着美丽的容貌,华美的妆饰。如《归国遥香玉》:
香玉,翠凤宝钗垂簏簌。钿筐交胜金粟,越罗春水绿。 画堂照帘残烛,梦余更漏促,谢娘无限心曲,晓屏山断续。[1]p122
语言华丽是温词的一大特征,此词用华美的语言描绘了女子妆饰之美。“香玉”、“翠凤”、“宝钗”等词语无不在写那个女子灿烂夺目的头饰而这些词语经常出现在温词中。“画堂照帘残烛”写出虽富丽却异常冷漠的女子居处环境。深夜远处传来“更漏”急促的声音,在十分沉寂的静境中那么真切,似在敲打人的心灵,也写出了女子的寂寥。“谢娘”即歌妓,唐宋时代歌妓阶层是一个供人娱乐的阶层,歌女们虽然生活在“青楼画阁,绣户珠帘”中,但是这并不能够改变她们被人玩弄的命运。故而温词“谢娘无限心曲”,着眼于歌妓的心事无限,却无人与说。“心曲”之词,出于《诗经》:“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2]p186是说女子内心深隐着的对“君子”的思念。“谢娘”独处于孤独,寂寞之中,隐藏在她内心深处的或许也正是那种细隐幽约的相思怀人的意绪;而其中自然也包含了歌女对恩爱无常的悲苦命运的怅怨。
有些词并未直接点明这些女子的身份,而是透过居室环境,所着衣物来表明主人公的身份。如“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透露女子所着为舞衣,身份为歌妓舞女,而“双双金鹧鸪”又透露出孤单苦闷的意绪。
在温庭筠的笔下,这些歌妓舞女有着青春的光彩、华美的服饰、勃勃的生机。但是,人物的内心却是那样的空虚、失意、凄凉、无奈。而这正是一个真实的歌妓形象。
1.2 闺阁女子
温庭筠的词中,也有很多是描绘闺阁女子的,她们的活动地点是闺阁绣楼,对于这类女性的刻画主要集中在以闺阁生活、男女情爱为内容的词中。如: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1]P36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玉炉香》)[1]P113
“无言”、“无憀”、“独倚门”等词,都透露孤寂空虚、惆怅失落的情绪。“雨后”二句,包含了对美好事物凋零的惋惜,又有对残败之美的欣赏,这种复杂微妙的情感,曲折的透露出女子对自身境遇的感触。整首词抒写闺中女子由春残日暮的景象触发芳华零落、孤寂无憀之意绪。
对于第二首词李冰若云:“飞卿此词,自是集中之冠,寻常情事,写来凄婉动人。”[3]P47一句“偏照画堂秋思”,点明“秋思”愁人。一“薄”字,使主人公变成了一位残妆女子,构成了一副凄艳的肖像。“夜长衾枕寒”更直接反映出女主人公内心的凄凉。“梧桐树,三更雨”营造出一片梧桐夜雨的凄凉意境和孤寂阴冷的气氛。“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秋雨连绵,不管人情,不停不歇,阵阵摧残,难以解脱,何等凄惨。
词人通过对居室环境和外部环境的描写与渲染来表现孤寂,渴望爱与被爱的闺阁女子形象。
1.3 思妇形象
征夫思妇也是温庭筠关照的重点,《定西番》、《遐方怨》、《蕃女怨》等作品均刻画了思妇的形象。以《定西番汉使昔年离别》为例:
汉使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 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1]P147
“汉使”此指征人或沦落边地之人。纵览历史,从“丝绸之路”以来,中原人或从军,或谋生,不断流入祖国西北边疆地区。他们长久地在边地滞留,再不得回故乡,备尝艰辛。因而,寄身异域的悲哀,青春已逝而功名不利的苦闷,以及对故乡人魂牵梦绕、铭心刻骨的思念,都随着“昔年离别”愈积愈厚。“攀弱柳”,写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折柳赠别”,带给送者与行者的只有人生离别之苦,“折寒梅”是别后的思念。“上高台”,是思乡盼归的举动,这种翘首以盼望眼欲穿的形象,将征人内心思归不得归的长久期盼,多次失望,而又无可奈何的惆怅心里,很强烈的表现出来。
征人思乡,为离别所苦的感怀,都由“人不来”透露出来。“羌笛一声愁绝”,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笛声凄切,因此,古人常用“羌笛”来描写异域情思。此处借“羌笛”之事,渲染边塞凄清,悲凉的环境气氛。
女主人公居南方潇湘之地,“君”则远戍北边。春来雁北飞,而“君”音信不至,不知何时归来。“海棠花谢”,又芳华衰败之感,透露出点点哀伤。许多这样
绪论 1
1 女性形象分类 2
1.1 歌妓舞女 2
1.2 闺阁女子 3
1.3 思妇形象 3
1.4 嫔妃宫女 4
1.5 女冠子与采莲女 5
2 女性形象特征 7
2.1 登楼倚栏远望 7
2.2 借梦境解相思 7
2.3 盼望爱情到来 8
3 描写女性的原因 9
3.1 自身原因 9
3.2 社会原因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绪论
温庭筠是晚唐著名词人,同时又是花间词派“开山鼻祖”。《花间集》选录温庭筠词66首,其中以女性为审美客体,表现女性情思,男女情爱的有50余首,占温词的十之八九,可见女性是温庭筠词中着力描写的对象。晚唐的时代精神和词体的自觉,加之温庭筠的人生经历,使其词呈现出鲜明的女性化特征,他用华丽的词藻和婉约的情思集中地描绘了女性的世界。因此,文章通过对温词中女性形象,行为特征等方面的分析与阐述,揭示温词以女性为中心形象有其时代原因和文化基础,有助于词的阴柔风格的形成,对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刻画有着重要影响,为人们客观的评价温词中的女性形象有一定的帮助。
1 女性形象分类
女性是温庭筠词着力描写的对象,他在词中为我们塑造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
1.1 歌妓舞女
随着城市经济商业的繁荣与发展,许多大都市中聚集了一大批背井离乡,以歌舞技艺谋生的女性,她们的思想感情引起了熟悉市井生活的温庭筠的注意。对歌妓舞女的描写在温词中占很大一部分,在词人笔下,她们有着美丽的容貌,华美的妆饰。如《归国遥香玉》:
香玉,翠凤宝钗垂簏簌。钿筐交胜金粟,越罗春水绿。 画堂照帘残烛,梦余更漏促,谢娘无限心曲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1 歌妓舞女
随着城市经济商业的繁荣与发展,许多大都市中聚集了一大批背井离乡,以歌舞技艺谋生的女性,她们的思想感情引起了熟悉市井生活的温庭筠的注意。对歌妓舞女的描写在温词中占很大一部分,在词人笔下,她们有着美丽的容貌,华美的妆饰。如《归国遥香玉》:
香玉,翠凤宝钗垂簏簌。钿筐交胜金粟,越罗春水绿。 画堂照帘残烛,梦余更漏促,谢娘无限心曲,晓屏山断续。[1]p122
语言华丽是温词的一大特征,此词用华美的语言描绘了女子妆饰之美。“香玉”、“翠凤”、“宝钗”等词语无不在写那个女子灿烂夺目的头饰而这些词语经常出现在温词中。“画堂照帘残烛”写出虽富丽却异常冷漠的女子居处环境。深夜远处传来“更漏”急促的声音,在十分沉寂的静境中那么真切,似在敲打人的心灵,也写出了女子的寂寥。“谢娘”即歌妓,唐宋时代歌妓阶层是一个供人娱乐的阶层,歌女们虽然生活在“青楼画阁,绣户珠帘”中,但是这并不能够改变她们被人玩弄的命运。故而温词“谢娘无限心曲”,着眼于歌妓的心事无限,却无人与说。“心曲”之词,出于《诗经》:“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2]p186是说女子内心深隐着的对“君子”的思念。“谢娘”独处于孤独,寂寞之中,隐藏在她内心深处的或许也正是那种细隐幽约的相思怀人的意绪;而其中自然也包含了歌女对恩爱无常的悲苦命运的怅怨。
有些词并未直接点明这些女子的身份,而是透过居室环境,所着衣物来表明主人公的身份。如“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透露女子所着为舞衣,身份为歌妓舞女,而“双双金鹧鸪”又透露出孤单苦闷的意绪。
在温庭筠的笔下,这些歌妓舞女有着青春的光彩、华美的服饰、勃勃的生机。但是,人物的内心却是那样的空虚、失意、凄凉、无奈。而这正是一个真实的歌妓形象。
1.2 闺阁女子
温庭筠的词中,也有很多是描绘闺阁女子的,她们的活动地点是闺阁绣楼,对于这类女性的刻画主要集中在以闺阁生活、男女情爱为内容的词中。如: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1]P36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玉炉香》)[1]P113
“无言”、“无憀”、“独倚门”等词,都透露孤寂空虚、惆怅失落的情绪。“雨后”二句,包含了对美好事物凋零的惋惜,又有对残败之美的欣赏,这种复杂微妙的情感,曲折的透露出女子对自身境遇的感触。整首词抒写闺中女子由春残日暮的景象触发芳华零落、孤寂无憀之意绪。
对于第二首词李冰若云:“飞卿此词,自是集中之冠,寻常情事,写来凄婉动人。”[3]P47一句“偏照画堂秋思”,点明“秋思”愁人。一“薄”字,使主人公变成了一位残妆女子,构成了一副凄艳的肖像。“夜长衾枕寒”更直接反映出女主人公内心的凄凉。“梧桐树,三更雨”营造出一片梧桐夜雨的凄凉意境和孤寂阴冷的气氛。“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秋雨连绵,不管人情,不停不歇,阵阵摧残,难以解脱,何等凄惨。
词人通过对居室环境和外部环境的描写与渲染来表现孤寂,渴望爱与被爱的闺阁女子形象。
1.3 思妇形象
征夫思妇也是温庭筠关照的重点,《定西番》、《遐方怨》、《蕃女怨》等作品均刻画了思妇的形象。以《定西番汉使昔年离别》为例:
汉使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 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1]P147
“汉使”此指征人或沦落边地之人。纵览历史,从“丝绸之路”以来,中原人或从军,或谋生,不断流入祖国西北边疆地区。他们长久地在边地滞留,再不得回故乡,备尝艰辛。因而,寄身异域的悲哀,青春已逝而功名不利的苦闷,以及对故乡人魂牵梦绕、铭心刻骨的思念,都随着“昔年离别”愈积愈厚。“攀弱柳”,写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折柳赠别”,带给送者与行者的只有人生离别之苦,“折寒梅”是别后的思念。“上高台”,是思乡盼归的举动,这种翘首以盼望眼欲穿的形象,将征人内心思归不得归的长久期盼,多次失望,而又无可奈何的惆怅心里,很强烈的表现出来。
征人思乡,为离别所苦的感怀,都由“人不来”透露出来。“羌笛一声愁绝”,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笛声凄切,因此,古人常用“羌笛”来描写异域情思。此处借“羌笛”之事,渲染边塞凄清,悲凉的环境气氛。
女主人公居南方潇湘之地,“君”则远戍北边。春来雁北飞,而“君”音信不至,不知何时归来。“海棠花谢”,又芳华衰败之感,透露出点点哀伤。许多这样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