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课堂管理模式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应用(附件)

摘 要 在进行汉语教学中,课堂管理方式与方法对课堂的质量起到直接的影响。如何维持一个良好的课堂纪律,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已经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内容,好的课堂管理技巧可以在课堂上很大程度的起到决定性作用。目前我们的论述就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中美学校课堂管理的发展和差异入手,二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在维持纪律和改变学生不良行为问题上采取的措施,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各种综合性干预模式的有效性来进行论述。本文将从中美两国汉语国际教学的应用上入手,着重论述美国课堂管理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目 录
1 绪论 1
2 中美课堂管理概述 .2
2.1 国内的发展历程 .2
2.2美国的发展历程.......................................................................................................2
2.3 共性和差异..............................................................................................................3
2.4教学中的应用 4
2.5教学中问题的解决..................................................................................................4
3 国际汉语教学中的课堂管理问题.................................................................................6
3.1 扰乱课堂秩序 6
3.2 缺乏自主学习意识 7
3.3失去学习积极性.......................................................................................................7
4 中美课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堂管理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9
5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1 绪论
在我国,多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很少会谈及合作学习以及合作型纪律问题,合作型纪律是美国杰出的教育家琳达.艾尔伯特创立并传播开来的。在此篇论文中我们主要从合作型纪律出发,来解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课堂管理中遇到的一些扰乱课堂秩序、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以及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等问题。各国之间的课堂管理与教学模式有所不同,但最终的目的是相同的,课堂的行为管理成为一个重大的令所有老师关心并为之努力想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我们就以美国为例来论述如何更好地利用课堂管理来维持一个良好的课堂纪律,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地进行下去。在课堂教学上,人们由刚开始重视教师外在的教到现在重视学生内在的学的一系列转变,让我们知道有效的教学是预防学生不良行为的保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态度要经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对学习产生兴趣。 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中,课堂管理方式与方法对课堂的质量起到直接性的影响,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已经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首要内容。
2中美课堂管理概述
2.1 国内课堂管理发展历程
我国在课堂管理的研究领域起步较晚,在90年代初我国的教育学家在课堂管理方面才有所涉及,但他们也只是在教育学理论方面有所研究。而近十几年来,教育学理论研究才明显的被人重视起来,如田慧生等人的《教学论》、胡淑珍等人编著的《教学技能》、皮连生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等专著中都有专门对课堂管理的详细研究[1]。直到刘家访《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的发表,我国才对课堂管理行为有了具体的研究,因此提出了相应的课堂管理行为策略、一般原则以及方法。他的这个研究极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国在课堂管理理论方面的缺失,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有了的理论保障。在新课程标准之下,课堂管理才能不断完善,但归根到底还是没有对课堂管理进行一系列系统的全面的理论研究和提升,课堂管理的很多问题也没有引起足够大的重视[2]。另外,国内对课堂管理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少,多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而我国的多是理论构建,使用的研究也是很少,大多数都停留在理论基础上。因此在进行课堂管理研究方面多学科的介入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多种多样的课堂管理模式与方法为教师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实际指南。
2.2国外课堂管理发展历程
在国外课堂管理中,我们以美国作为比较对象进行对比研究。他们主要以心理学作为研究方法来一年就课堂管理的进展,如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中行为主义对他的效果律的改造可以运用到课堂管理实践中。70年代课堂管理著作层出不穷,他们的代表是罗菲与艾弗森,他们认为“课堂教学管理技能足以决定教学的成败”[3]。到80年代后期他们认为只要满足学生需要和解决他们的问题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管理的关键,以沃曼.琼斯和路易斯.琼斯为代表。美国的一些学者很早就开始了对课堂管理的反思。他们认为“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不但没有给予出现问题的学生有益的行为指导,反而对他们进行惩罚,这与学校教育宗旨是相矛盾的。”不仅如此,他们认为奖励制度也是与教育宗旨相矛盾的[4],他们认为外在的激励可能会破坏内在动机。研究表明教师采用奖惩手段越多,课堂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就越多,学生对于的学习兴趣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呈现一个降低的趋势,由此所带来的后果是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会会降低。因此如何应对课堂管理中出现新的问题也是美国中小学面临的问题。他们讲过研究发现美国艾尔伯特女士(LindaAlbert)提出的合作纪律模式在学校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它是通过老师与家长合作而不是奖惩学生来取得成绩的。
2.3共性和差异性
教师为了克服班级教学中的缺点,看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在教学中出现了分组教学甚至个别教学等,但这又会给不同类型的学生尤其是学习较为吃力的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不平等的不良影响等。采用班级教学,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对他们因材施教,以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辅之,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班级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完整性和局限性:不能充分地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此来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等;同时又难以充分兼顾到优、差生的学习和发展.[4]
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在课堂上过分强调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没有创造性,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而失去学习得兴趣,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老师在上面教,学生在下面抄,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运用,导致整个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没有活力,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学生是有独立意识的人,在课堂教学中不应以老师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而是应该让学生发挥课堂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做到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这样才能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忽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学习从一开始就处于被灌输状态。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和交流的机会,课堂教学一般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没有人际间的交流。老师教多少学多少,不教不学,没有了主动性,真正地做到拷贝不走样。传统的教学只重视教学结果,而忽略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的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的压缩。导致学生在思考问题方面没有了自己的主观性,多的是比较严重的模仿性和依赖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97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