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电影的审美差异以哈利?波特为例(附件)

摘 要当今,大众传媒不断向文学扩展,文学与电影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引起人们的思考。文学作品与电影在媒介层面上的艺术差异,文学作品与电影在形象层面上的审美差异,更应该注意把握的是文学和电影之间的接受差异。通过对电影与文学作品在媒介的差异、形象的审美差异、接受上的差异性三个方面的系统的分析与探究,同时选取广大文学爱好者所熟知的有代表性的经典文学作品及电影《哈利?波特》,为观众在观赏作品的过程中更有章可循,为文学作品创作提升更大的空间,为电影实践有效性提供新的可能,为推动我国电影市场的繁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目 录
引言 II
绪言 1
1 媒介的差异 2
1.1文学的媒介 2
1.2电影的媒介 4
2.形象的审美差异 7
2.1 间接性与直接性 7
2.2 抽象性与具体性 8
3 接受的差异 10
3.1 感官不同 10
3.2 期待视界 11
4.小结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7
绪言
《哈利波特》是作家JK罗琳创作。在1997~2007年完成了7部魔幻文学系列小说。其中主要写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六年的冒险故事和学习生活,以及在巫界大战中,寻找到魂器并消灭伏地魔。罗琳又先后创作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首发时间为1997626,而中国在20009月才出版;《哈利波特与密室》首发时间1998,中国在20009 年出版;《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旧名是: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首发时间是1999年9月8 日,中国在2000年9月出版(2010年由马爱农、马爱新重新翻译);《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 首发时间为2000年7月,中国在 2001年5月出版;《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Phoenix 首发时间为2003年6月21日,在中国 2003年9月出版;《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Harry Potter and t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he HalfBlood Prince 2005年7月16日首发,中国在2005年10月15日出版;《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首发时间为2007年7月21日,在2007年10月中国出版。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2001年11月4日 英国首映; 哈利?波特与密室(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2002年11月3日 英国首映;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2004年5月31日 英国首映;哈利波特与火焰杯(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2005年11月6日 英国伦敦首映;哈利波特与凤凰社(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Phoenix)——2007年6月28日 日本东京首映;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2008年11月20日上映;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2010年11月19日上映。
1 媒介的差异
1.1文学的媒介
首先,文学是通过文字体现的。作者把脑海中的想象用特定的文字来表现,是通过一个又一个文字的排列来进行叙述的,文学的艺术形象是依靠语言塑造的,读者通过文字,激发了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主要依靠读者的想象、联想将具体故事构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魁地奇比赛中说到,欢呼声在天空中回荡。哈利看见飞贼了。直奔而去追逐流光。斯莱特林队的普希金看见也随着去追。两人一起朝飞贼而去,他们都悬停在空中,注视着。马库斯?费林特冲撞了哈利,他是故意的,此时,哈利的飞天扫帚已经偏离了方向,他死死抓着不放。(P115)哈利躲过游走球时,事情就发生了。飞天扫帚抖了,以为自己掉下去了。他抓住扫帚,死死夹住。一他从没有过这样害怕的感觉。P115
通过文字,我们似乎也能参与到其中,想到哈利在空中比赛时的场景,甚至可以想到 哈利?波特在害怕时候的表情,这都归功于文字,文字所传达出来的。特定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追逐游走球的样子,想到哈利在飞天扫帚偏离方向的时候的害怕,也能通过文字让我们感受到比赛场面的激烈。
其次,隐喻性。是文学的基本特点,在表现过程中更多运用的是隐喻、象征的修辞手法,运用语言间接唤起读者,文字能够与读者直接发生关系。人们从文字中感受其中的哲理意蕴,传达“味外之旨、韵外之致”深刻的意义,审美领域的独特。因此,文学叙事的转向不只注重语言的客观具象表达,文学具有隐喻性。
例如,在《哈利?波特》系列中哈利“伤疤”,闪电形伤疤第一次出现,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大难不死的男孩中,P9邓布利多当时就预言这个伤疤将会有用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悄悄消失的玻璃中第二次出现,哈利最喜欢自己额头上那道伤疤,像闪电似的。他也不知道伤疤到底哪儿来的,从小就有,也是哈 利第一次问佩妮姨妈的问题。P12《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伏地魔复活了,这个伤疤能够接收伏地魔思想,伏地魔利用了这点,去欺骗哈利,引诱他去魔法部神秘事务司,小天狼星布莱克最后被战死。后来,伏地魔以最邪恶的魔法留在哈利?波特身上,伤疤一疼,为哈利?波特通报危险,这种作用逐渐加深。哈利暑假的一天晚上,他梦见在阴暗的房间,传来伏地魔声音,伏地魔旁边的东西当他想看清时,额头上的伤疤就会痛,直到他醒了。以后,一次比一次疼,这次头痛,伏地魔也将会出现。
 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伤疤的功能起到正面作用,伏地魔的想法和行踪哈利能够实时掌握,最后打败伏地魔。伤疤也是伏地魔的魂器之一,他的灵魂寄居在伤疤里面。这将导致伏地魔第一次杀死哈利?波特后,能够起死回生。用自己生命去保护哈利,就是哈利的母亲,同时,给哈利魔法保护。
读者们会因伤疤引出思考。小说中伤疤多次出现,其他巫师每当看到他的伤疤,总会产生莫名的仰慕。当然,也有的巫师嘲笑他的伤疤。比如马尔福。伤疤就成了文学内在力量,伤疤的外形特征与形成原因成为了故事的主要,伤疤的神秘力量是隐含的,最后由于伤疤的神秘力量,把伏地魔收服,因此,研究伤疤的意义,可以看出伤疤不仅是原有的本意,它具有隐喻性,为故事的发展奠定基础。当时,伏地魔对哈利深恶痛绝,留下了疤痕,这就隐含着哈利在做梦时候能看清楚伏地魔。“伤疤”在小说中出现多次,伏地魔只要出现在哈利附近,哈利的伤疤就会感到刺痛,哈利正是由于这个伤疤,使得他在巫师里的地位提高了不少,但是带给他压力也是巨大的。在他与伏地魔战斗中,他凭靠伤疤战胜了伏地魔,伏地魔思想能被他看到,伤疤的疼痛感随着伏地魔的终结也消失了。后来的19 年中,伤疤没有疼过。《哈利波特》中的伤疤通过文字隐喻作用,让我们能够完全地理解文学的隐喻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4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