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亲情诗研究(附件)
摘 要 中国是一个特别重视人伦感情的国家,古往今来,我国优秀的诗人数不胜数,他们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的亲情诗更是不计其数,如白居易、王维、李白、韦应物等,而杜甫可以说是影响最深远的一位。据资料显示,杜甫亲情诗一共有七十二首,虽然在数量上与总体诗歌相比比重很小,但是其中的内容和意义非常深刻,对后世的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一生大多是在颠沛流离、亲人离散中度过的,因此在他所创作的亲情诗中,对妻子儿女、兄弟姐妹的思念之情表现得尤为明显,除此之外,部分诗歌还记录了杜甫对子女的殷殷教诲。杜甫的亲情诗情感真挚、细腻感人,他用及其朴实的语言,歌颂了最伟大的情感。
目 录
1 绪论 1
2 杜甫亲情诗的情感内涵 2
2.1 血脉相连的手足之情 2
2.2 相濡以沫的夫妻之情 3
2.3 父慈子孝的父子之爱 6
3 杜甫亲情诗的艺术特征 8
3.1 情感细腻 8
3.2 情景交融 9
3.3 细节精致 10
4 杜甫亲情诗的价值地位 11
4.1 对唐代亲情诗创作的影响 11
4.2 对唐代亲情诗创作的影响 12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1 绪论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亲情诗也得到了繁荣的发展。唐代描写亲情诗的诗人数不胜数,李白、王维、白居易、韦应物、杜甫等都有涉及到这一内容的诗歌。其中尤以杜甫为著,资料显示,杜甫的亲情诗有七十二首之多,虽与他一生创作的一千多首诗歌相比,在数量上或许不值一提,但是我们绝不能以亲情诗在其诗集中所占比例的多少来衡量它的价值。这类诗中那殷殷的夫妻情、深深的父子情以及浓厚的手足情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和无私。
本文以杜甫亲情诗为主要依据,透过对其诗歌的理解与研究,并辅以其他史籍资料,运用文献研究、对比研究等方法,根据亲人对象为划分单位,通过对杜甫亲情诗中的手足之情、夫妻之情和父子之爱的分析,探究其艺术特征和情感内涵,进而了解杜甫亲情诗的价值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杜甫亲情诗进行深入探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希望使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们能够更真切、更全面地走近和了解杜甫,也希望本文对杜甫亲情诗的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 杜甫亲情诗的情感内涵
亲情诗起源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涉及到父母子女之情、兄弟姐妹之情以及夫妻之情。描写男女之情的诗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1]P2诗歌塑造了一个陷入甜蜜爱情的幸福的女子的形象,同时也歌颂了爱情的美好;《郑风女曰鸡鸣》中的“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1]P109,反映了寻常百姓夫妻情深、家庭和睦的幸福生活;其中也不乏闺中思怨之作,如《小雅何草不黄》中“哀我征夫,独为匪民”[1]P368,表达的是妻子的对远征的丈夫的思念。
亲情在我们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诗经》中许多诗歌用真挚的情感、朴实无华的语言歌颂了亲情的美好,开启了中国文坛对亲情诗歌的描写,为我国传统人伦关系的发展和民族团结精神奠定了基础。“杜甫可以说是唐代亲情诗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诗经》中亲情诗的创作模式,并对后代诗人写作亲情诗产生重大影响。”[2]
2.1血脉相连的手足之情
杜甫是一个特别注重亲情的人,无论对妻子还是兄弟姐妹,他都时常牵挂于心。杜甫有杜丰、杜颖、杜观和杜占四个弟弟,虽然四个弟弟都是继母所生,但是杜甫待他们如同同胞兄弟,相聚时胶漆相投,分离时难分难舍,彼此相隔两地也难免担忧和挂念。安史之乱爆发十年之后,杜甫创作了许多描写兄弟感情的诗,如:《遣兴》、《得舍弟消息二首》、《送舍弟颖赴齐州三首》、《舍弟观自蓝田迎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等。杜甫对感情从来都是毫不遮掩的,他的亲情诗中没有隐晦的言辞,而是直白地表现他的思念与牵挂。有些诗,仅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它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远怀舍弟颖观等》、《月夜忆舍弟》、《忆弟二首》等诗,从“忆、怀”两字我们就可以看出诗歌表达了对远在他乡的弟弟、弟妹的思念;《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题目中的“喜”字,表达了与弟弟弟妹相聚时的喜悦。
我们总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3]P2。诗人杜甫在外漂泊数十年,相信他对这句话颇有感触。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比如清明、中秋、重阳等,每家每户大抵欢聚一堂、把酒言欢,而这样本该合家团圆的时候杜甫自然倍加思念亲人;“弟妹悲歌里,乾坤醉眼中”[4]P773,写的是杜甫在重阳节独自一人登高饮酒的情景。看到别人全家一起登高,他的身旁却空无一人,这样的落差使他更加思念亲人,加上晚秋时分落叶萧萧、大雁南飞的凄凉景象,更使他触景生情。想到现实中的自己饱经风霜,体弱多病,一生漂泊流浪,怀乡思亲之感油然而生。
由于杜甫常年生活在兵荒马乱的环境中,家人的平安对他来说弥足珍贵,所以他格外珍惜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每当弟妹告诉他弟弟平安的消息时,都成为他最高兴的时候,每次相聚也都会让他兴奋不已。“病中吾见弟,书到汝为人”[4]P1336,即使杜甫重病在身,但想到即将与弟弟杜观见面,病痛似乎好了许多,正值战乱频繁时分,能与自己的亲人见面,实属不易,杜甫的惊喜之情,不可言状。杜甫与弟弟们总是聚少离多,许多诗歌寄托了对弟弟们的关心和思念。“干戈犹未定,弟妹各何之!拭泪沾襟血,梳头满面丝”[4]P624,这四句诗写出了弟妹颠沛流离的生活现状,但是自己年老体弱多病的残酷现实让他无法探望弟妹,尽管如此,杜甫还是期盼着与弟妹们相聚的机会,可见杜甫对弟妹们的关心和担忧;“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4]P491,写了杜甫在遭受战乱之后与兄弟离散,天各一方,加上战事阻隔、音讯不通,弟弟们生死未卜,在无限愁思中泛起生离死别的哀伤,表现了他对弟弟强烈的担忧和思念。“兄弟分离苦,形容老病催”[4]P997,这首诗是杜甫在广德二年秋成都所作,当时定居成都的杜甫与弟弟分散多年,在被病痛折磨到憔悴至极时,他想的却是许久未与弟弟相聚,挂念着弟弟是否安好。
除四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外,杜甫还有一个妹妹,尽管他们年龄相差许多,但杜甫特别宠爱这个最小的妹妹,在妹妹嫁人后更加关注她的幸福:“不见朝正使,啼痕满面垂。”[4]P271杜甫被囚长安时,忧虑的不仅是安史之乱带给百姓的忧患丧乱,还担心战乱中的妹妹是否平安,他对妹妹的关心可见一斑。
2.2 相濡以沫的夫妻之情
在中国封建社会,许多文人墨客都是三妻四妾,而杜甫与众不同的是,他一生只娶了一位妻子——杨氏。杜甫29岁时与司农少卿杨怡之女杨氏结为夫妻,当时杨氏只有19岁。婚后杜甫与妻子的感情非常好,在现代可以称得上是模范夫妻。发妻杨氏是杜甫唯一爱过的人,但是贫贱夫妻百事哀,结婚后,家中贫困不堪,杜甫与妻子经常食不果腹,饱受饥饿和寒冷的折磨,甚至就连安定的生活、夫妻聚首也成了一种奢望。本是出身官宦家庭的杨氏,婚后没有荣华富贵,没有安定的生活,也没有丈夫的时常陪伴,就连一个儿子也在自己面前死去,可以说他们婚后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忍受着饥饿寒冷、痛苦疾病以及频繁离别和面对战乱的担惊受怕,但是这些生活的困苦并没有削弱他们的感情,反而三十年如一日,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共度一生。遗憾的是杜甫没有在诗中没有提及妻子的名和字,以至于直到现在,我们只知道她的姓氏,但在诗作中却有很多地方都写到了妻子,诗歌大多表达的是对妻子难以掩藏的思念之情。
杜甫以妻子为主要吟咏对象的作品不多,在七十二首亲情诗中,只有七首是写给妻子的,但这并不影响杜甫对爱情的专一和对婚姻的忠诚。这七首诗诗主要有《月夜》、《客夜》、《江月》、《促织》、《一百五日夜对夜》等,它们几乎都是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内容相对其他诗歌来说比较单一,但是感情十分恒定稳固。
目 录
1 绪论 1
2 杜甫亲情诗的情感内涵 2
2.1 血脉相连的手足之情 2
2.2 相濡以沫的夫妻之情 3
2.3 父慈子孝的父子之爱 6
3 杜甫亲情诗的艺术特征 8
3.1 情感细腻 8
3.2 情景交融 9
3.3 细节精致 10
4 杜甫亲情诗的价值地位 11
4.1 对唐代亲情诗创作的影响 11
4.2 对唐代亲情诗创作的影响 12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1 绪论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亲情诗也得到了繁荣的发展。唐代描写亲情诗的诗人数不胜数,李白、王维、白居易、韦应物、杜甫等都有涉及到这一内容的诗歌。其中尤以杜甫为著,资料显示,杜甫的亲情诗有七十二首之多,虽与他一生创作的一千多首诗歌相比,在数量上或许不值一提,但是我们绝不能以亲情诗在其诗集中所占比例的多少来衡量它的价值。这类诗中那殷殷的夫妻情、深深的父子情以及浓厚的手足情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和无私。
本文以杜甫亲情诗为主要依据,透过对其诗歌的理解与研究,并辅以其他史籍资料,运用文献研究、对比研究等方法,根据亲人对象为划分单位,通过对杜甫亲情诗中的手足之情、夫妻之情和父子之爱的分析,探究其艺术特征和情感内涵,进而了解杜甫亲情诗的价值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杜甫亲情诗进行深入探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希望使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们能够更真切、更全面地走近和了解杜甫,也希望本文对杜甫亲情诗的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 杜甫亲情诗的情感内涵
亲情诗起源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涉及到父母子女之情、兄弟姐妹之情以及夫妻之情。描写男女之情的诗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1]P2诗歌塑造了一个陷入甜蜜爱情的幸福的女子的形象,同时也歌颂了爱情的美好;《郑风女曰鸡鸣》中的“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1]P109,反映了寻常百姓夫妻情深、家庭和睦的幸福生活;其中也不乏闺中思怨之作,如《小雅何草不黄》中“哀我征夫,独为匪民”[1]P368,表达的是妻子的对远征的丈夫的思念。
亲情在我们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诗经》中许多诗歌用真挚的情感、朴实无华的语言歌颂了亲情的美好,开启了中国文坛对亲情诗歌的描写,为我国传统人伦关系的发展和民族团结精神奠定了基础。“杜甫可以说是唐代亲情诗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诗经》中亲情诗的创作模式,并对后代诗人写作亲情诗产生重大影响。”[2]
2.1血脉相连的手足之情
杜甫是一个特别注重亲情的人,无论对妻子还是兄弟姐妹,他都时常牵挂于心。杜甫有杜丰、杜颖、杜观和杜占四个弟弟,虽然四个弟弟都是继母所生,但是杜甫待他们如同同胞兄弟,相聚时胶漆相投,分离时难分难舍,彼此相隔两地也难免担忧和挂念。安史之乱爆发十年之后,杜甫创作了许多描写兄弟感情的诗,如:《遣兴》、《得舍弟消息二首》、《送舍弟颖赴齐州三首》、《舍弟观自蓝田迎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等。杜甫对感情从来都是毫不遮掩的,他的亲情诗中没有隐晦的言辞,而是直白地表现他的思念与牵挂。有些诗,仅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它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远怀舍弟颖观等》、《月夜忆舍弟》、《忆弟二首》等诗,从“忆、怀”两字我们就可以看出诗歌表达了对远在他乡的弟弟、弟妹的思念;《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题目中的“喜”字,表达了与弟弟弟妹相聚时的喜悦。
我们总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3]P2。诗人杜甫在外漂泊数十年,相信他对这句话颇有感触。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比如清明、中秋、重阳等,每家每户大抵欢聚一堂、把酒言欢,而这样本该合家团圆的时候杜甫自然倍加思念亲人;“弟妹悲歌里,乾坤醉眼中”[4]P773,写的是杜甫在重阳节独自一人登高饮酒的情景。看到别人全家一起登高,他的身旁却空无一人,这样的落差使他更加思念亲人,加上晚秋时分落叶萧萧、大雁南飞的凄凉景象,更使他触景生情。想到现实中的自己饱经风霜,体弱多病,一生漂泊流浪,怀乡思亲之感油然而生。
由于杜甫常年生活在兵荒马乱的环境中,家人的平安对他来说弥足珍贵,所以他格外珍惜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每当弟妹告诉他弟弟平安的消息时,都成为他最高兴的时候,每次相聚也都会让他兴奋不已。“病中吾见弟,书到汝为人”[4]P1336,即使杜甫重病在身,但想到即将与弟弟杜观见面,病痛似乎好了许多,正值战乱频繁时分,能与自己的亲人见面,实属不易,杜甫的惊喜之情,不可言状。杜甫与弟弟们总是聚少离多,许多诗歌寄托了对弟弟们的关心和思念。“干戈犹未定,弟妹各何之!拭泪沾襟血,梳头满面丝”[4]P624,这四句诗写出了弟妹颠沛流离的生活现状,但是自己年老体弱多病的残酷现实让他无法探望弟妹,尽管如此,杜甫还是期盼着与弟妹们相聚的机会,可见杜甫对弟妹们的关心和担忧;“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4]P491,写了杜甫在遭受战乱之后与兄弟离散,天各一方,加上战事阻隔、音讯不通,弟弟们生死未卜,在无限愁思中泛起生离死别的哀伤,表现了他对弟弟强烈的担忧和思念。“兄弟分离苦,形容老病催”[4]P997,这首诗是杜甫在广德二年秋成都所作,当时定居成都的杜甫与弟弟分散多年,在被病痛折磨到憔悴至极时,他想的却是许久未与弟弟相聚,挂念着弟弟是否安好。
除四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外,杜甫还有一个妹妹,尽管他们年龄相差许多,但杜甫特别宠爱这个最小的妹妹,在妹妹嫁人后更加关注她的幸福:“不见朝正使,啼痕满面垂。”[4]P271杜甫被囚长安时,忧虑的不仅是安史之乱带给百姓的忧患丧乱,还担心战乱中的妹妹是否平安,他对妹妹的关心可见一斑。
2.2 相濡以沫的夫妻之情
在中国封建社会,许多文人墨客都是三妻四妾,而杜甫与众不同的是,他一生只娶了一位妻子——杨氏。杜甫29岁时与司农少卿杨怡之女杨氏结为夫妻,当时杨氏只有19岁。婚后杜甫与妻子的感情非常好,在现代可以称得上是模范夫妻。发妻杨氏是杜甫唯一爱过的人,但是贫贱夫妻百事哀,结婚后,家中贫困不堪,杜甫与妻子经常食不果腹,饱受饥饿和寒冷的折磨,甚至就连安定的生活、夫妻聚首也成了一种奢望。本是出身官宦家庭的杨氏,婚后没有荣华富贵,没有安定的生活,也没有丈夫的时常陪伴,就连一个儿子也在自己面前死去,可以说他们婚后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忍受着饥饿寒冷、痛苦疾病以及频繁离别和面对战乱的担惊受怕,但是这些生活的困苦并没有削弱他们的感情,反而三十年如一日,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共度一生。遗憾的是杜甫没有在诗中没有提及妻子的名和字,以至于直到现在,我们只知道她的姓氏,但在诗作中却有很多地方都写到了妻子,诗歌大多表达的是对妻子难以掩藏的思念之情。
杜甫以妻子为主要吟咏对象的作品不多,在七十二首亲情诗中,只有七首是写给妻子的,但这并不影响杜甫对爱情的专一和对婚姻的忠诚。这七首诗诗主要有《月夜》、《客夜》、《江月》、《促织》、《一百五日夜对夜》等,它们几乎都是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内容相对其他诗歌来说比较单一,但是感情十分恒定稳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