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子世界》看丁祖荫的办报精神

题目从《女子世界》看丁祖荫的办报精神[20191216163347]
内容摘要:《女子世界》作为江苏第一份女性刊物,也是晚清较早的女性刊物之一。担任主编的丁祖荫,以提倡女权、振兴女学为办报宗旨,在对晚清社会时事进行客观记载的同时,融入了自身在教育方面的经验,使得报刊成为教育女性、开化文明的舆论阵地。他对报刊的熟稔运用,加之常熟地方特色文化,使得长期处于封建思想下的常熟人开始觉醒,推动了常熟文化的现代发展进程,对于晚清妇女思想的解放也颇具导向作用。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丁祖荫《女子世界》办报精神
目 录
一、引言 1
二、丁祖荫及《女子世界》 1
三、丁祖荫办报精神的具体呈现 3
(一)强烈的时代敏感性 3
(二)女性解放的深切呼唤 5
(三)民主政治意识的觉醒 9
四、对丁祖荫办报精神的评价 10
(一)对常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意义 11
(二)全国晚清妇女思想解放的导向 11
五、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附录 14
致谢 22
从《女子世界》看丁祖荫的办报精神
一、引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戊戌维新后、辛亥革命前的一段时期,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涌现了一股创办女性刊物的热潮。她们从女性视角,窥探晚清社会妇女的生活状况,积极鼓吹妇女摆脱封建制度的枷锁,争取自身的自由,对妇女解放的倡导、民主革命的宣扬起到了重要的舆论宣传作用。《女子世界》是由丁祖荫等人于1904年1月在上海创办,常熟女子世界社编辑。作为常熟本地人创办和编辑的刊物,《女子世界》不仅是江苏省第一份女性刊物,也是辛亥革命前夕历时最长、篇幅最广、影响最深的女性刊物之一,它主张男女平等,倡导女权精神,为当时的民主革命注入了新思想和新力量。
从以往文献研究来看,真正对《女子世界》进行系统研究的并不多见,主要是通过其存在的价值侧重于研究近代史上的报刊及晚清女性解放思想,或者是刊物的出版概况和运作方法。对丁祖荫的研究则侧重于其编纂地方志方面。而对丁祖荫作为报人的身份以及其办报精神却至今无人问津。本论文试图以《女子世界》为具体个案,来探讨丁祖荫的现代办报精神,挖掘其存在的精神价值,以期从另外一个角度对晚清女性解放思想作细致的考察和独特的剖析。
二、丁祖荫及《女子世界》
丁祖荫,原名祖德,字芝孙,号初我、初园居士,江苏常熟人。生于1871年,民国19年(1930年)7月22日病逝于苏州。他是常熟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在文学、教育、修志、吏治及公益事业等方面都作出过巨大的贡献。此外,他还是江苏第一份女性刊物——《女子世界》的主办人、撰稿人。
出生于诗书之家的丁祖荫,少年时便对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喜爱古书,又分外留心治世之学。可以说,其今后在地方文献编纂上的贡献与幼时的嗜书成命不无相关。在诸多古籍文献的校阅、编纂中,最著名的当属他人生中编纂的最后一部常熟县志——《重修常昭合志》,称得上是历修常熟地方志之集大成者。另外,丁祖荫在对古书研修的同时,思想上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紧跟潮流,不断接受新思想、新风尚,还将此风带到了教育界。1896年,丁祖荫和一群志同道合之人徐念慈、曾朴、张鸿等,在塔前别峰庵创立了中西学社,这是常熟最早由邑人创办的新式学堂,首开全县办新学之风。
丁祖荫在文化上的贡献,除了编纂文献、创办新学,搜罗各种古籍版本也是他的一大人生乐趣。其中被郑振铎称为“国宝”、“仅次于敦煌石室与西陲的汉简的出世”的《古今杂剧》就曾收藏于他的“湘素楼”中。除此之外,不得不提的就是《女子世界》的问世与发展。
《女子世界》,月刊,于1904年1月17日问世,由丁祖荫、徐念慈等人在上海创办。第一期的编辑所注明为“常熟女子世界社”,只是限于当时本地印刷条件,所以它的印刷与发行均由上海棋盘街大同印书局承担。此外,从刊物刊登的《海虞图书馆新书出现》的广告来看,也说明该刊物与常熟知识界有密切的联系。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常熟本地的刊物,也是江苏第一份女性刊物。《女子世界》先后共出版18期,每月一期,到1906年停刊。其中前17期由丁祖荫主编,至于第18期(续办)的主办人仍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是秋瑾,但也有大多数人认为是由陈志群担任主编。最后一期的续办不在本次研究的范围之内,本文只涉及丁祖荫主办的前17期。
《女子世界》创刊之初,栏目设置主要有:社说、演坛、传记、译林、谈薮、小说、文苑、记事、女学文丛等。从第5期开始逐渐增加了教育、实业、科学、卫生、社会等专栏。作为期刊的第一板块,每期的“社说”专栏(1905年后改为“论说”)都会刊登3—5篇文章,如《女魂篇》、《女权说》、《妇人教育》等,主要以一种“口号”形式,积极宣扬女权思想,号召男女平等,且文章极富感染力,引人注目。“传记”专栏着重介绍古今中外的女性名人,如中国的花木兰、梁红玉、聂隐娘等,国外女名人有南丁格尔、德斐曲士等人,以这些女性名人事迹激励妇女自尊自强的信心。“记事”专栏主要介绍当月国内时事10—15则,自第3期,开始加入国外时事,以第五期为例,外国记事有俄妇从军、日女奉公、美妇东来、大学纷扰等。国内记事有盲女教育、女士游学、热心提倡、女学甄别等,此类不足百字的记事浅显易懂,在数量上向读者传递女权活动覆盖之广的思想。此外,“谈薮”一栏重在介绍海外奇闻;“专件”则介绍各种女校的规章制度。该刊还重视文学方面的传播,“小说”和“文苑”两个专栏就是用来刊登文艺作品。前者专登中篇和短篇连载的小说,如中篇白话小说《情天债》、中篇文言小说《自由花》等;后者则每期专登诗词几首或十余首,有《学校唱歌》、《因花集》、《攻玉集》等。
总的来说,《女子世界》内容严肃,而且以女性为视角,宣扬妇女解放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实属不易的。
三、丁祖荫办报精神的具体呈现
《女子世界》的问世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同时,它的办报思想又是对一个时代的挑战,是对晚清社会下女性生活和思想的揭露与批判。丁祖荫在办报过程中,夹带着对时代敏锐的洞察力,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社会;始终以女权精神作为办报主题,深切地呼唤女性解放与自由;鼓励女性参与政治,为民主革命注入新思想和新力量。
(一)强烈的时代敏感性
作为一名近代报人,丁祖荫具有强烈的时代敏感性。他创办报刊的目的很明确,在《女子世界颂词》中就激进地作出了“欲造中国,苟非招复女魂,改铸人格,合无量数之杂驳分子,开洪炉而大冶之,女子其终死,国家其终亡”的论断。丁祖荫在封建势力尚存、民主革命不兴的时代洪流中,看到了女性对于革命成功的重要意义,将女子视为国家兴亡的关键,他的视角已触及到了时代的前沿,并将这种敏感性融入到办报精神中,赋予《女子世界》新的生命与活力。
首先,丁祖荫的时代敏感性表现在作者队伍的扩充和素质的提升上。作为常熟本地报刊,《女子世界》在地域传播上多少有所局限,这也是将其交由上海书局发行的原因。此外,作者稀缺也是刊物发展的一大缺陷,如第一期刊物中,已知真名的撰稿人只有丁祖荫、金一、徐念慈、蒋维乔等人。丁祖荫在《女子世界》创办初期就意识到了此方面的问题,为了扩充消息来源,丰富刊物内容,征文和招聘撰稿人是首期刊物中的一大特色。第一期中刊登的悬赏征文的广告“《女中华》(不拘论说、白话、传奇体例)、《急救甲辰年女子之方法》(不限体例)”,在第五期和第六期得到回应,分别发表了松江女士莫虎飞的《女中华》和广东女学堂学生张肩任的《急救甲辰年女子之方法》。这是该杂志唯一一次命题式征文,此后便只是投稿细则的说明。从第二期开始,“女学文丛”专栏就不断刊登出社会各界人士的来稿。在该栏发表的文章中,有署名(化名)的共有37名“女性”,其中最多的当属张肩任的来稿,共有3篇。值得一提的是,周氏兄弟也在《女子世界》上发表过文章。当时周作人化名“萍云居士”、“碧落女士”等笔名多次为《女子世界》撰稿,他的第一部译作《侠女奴》就发表在此刊物上(第8-12期)。鲁迅化名“索子”撰写的《造人术》发表在刊物的第16、17期的合刊中。周作人对当时接受丁祖荫邀稿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我最初认识他还是在光绪甲辰(一九零四)年,那时他主编《女子世界》,我从
《天方夜谭》英文本中把《阿里巴巴和四十个强盗》的故事翻译了,改名《侠女奴》,
寄给他看,承他采用了,在杂志上陆续发表出来。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周氏兄弟的文章在《女子世界》上刊登,说明丁祖荫的办报思想得到了二人的认同和赞赏,也可以看出丁祖荫在作者队伍的甄选上极具时代感,他的这种对时代的敏感性不仅提高了刊物作者队伍的素质,也让他看清了文化潮流的动向,直接影响着《女子世界》今后的发展趋势。
其次,具备经营意识并以此维持刊物的发展是丁祖荫时代敏感性的又一表现。在《女子世界》创刊号上的征文启事中,除了扩大作者群,吸引更多知识分子关注,明码标价的广告也分外显眼。其中“甲等悬赏10元,余递减”颇具营销意识,悬赏征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读者的创作欲望,与现今报刊中屡见不鲜的稿酬界定如出一辙。该刊还采用赠送画册、图书的方法进行宣传以此扩宽读者群。“本志大增刊《美人妆》,阅本志全年者附赠一册。零售二角,四月出版,五月附送。”当时,周作人在刊物上发表译作《侠女奴》时,就以赠送画册为稿酬。此外,刊登商家广告则是《女子世界》维持自身生存和继续发展的一大经济支柱,“洋装一页四元、半页三元、一行两角。”丁祖荫之所以能够将《女子世界》发展为当时历时最久的女性刊物,与他自身的经营意识不无关联。由此来看,《女子世界》的创办是经过深思熟虑、周全计划的,虽然刊物在经费方面仍出现延期发行的情况,但在此方面的种种尝试与创新确实为刊物的发展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最后,丁祖荫的时代敏感性使得刊物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作为《女子世界》的受众群,女性的存在不容忽视,迫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数千年封建思想的束缚,很大部分晚清女性在文化接受上存在隔阂,因而,一改传统报刊语言风格是丁祖荫在探索时代步伐中的重要举措。《女子世界》是晚清诸报刊中较早使用白话的,除了“社说”专栏运用文言体之外,“该刊60%以上的文字是白话,而且大多是口语化的。”此时的白话文不同于现在的白话文,它更多的是作为认字、看报的辅助性工具而存在,《女子世界》作为当时唯一的女性刊物,要想在文化传播上更加深远,自然需借助白话文的感染力。丁祖荫在此刊物上对白话文的推崇要比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早上整整十五年,这不得不说他对时代脉搏的把握极具精准力,是对当时时代的一大挑战,又是一项引导。在提倡白话的基础上,丁祖荫在编辑上适当地加入当地方言,使得刊物的语言风格颇有韵味,也让这份常熟报刊多了一份归属感。在第四期的“演坛”一栏,就刊登了署名“九思”的用“苏州土白(实为常熟方言)”写成的演讲稿《敬告同胞姊妹》,第五期继续刊登了他的《敬告同胞姊妹》其二《论女人责任》。“上头讲到女人搭男人一样”,此开篇之句便会让读者想到前一期的文章,对当地人来说,自然会倍感亲切。在第六期刊物中,刊登了《敬告同胞姊妹》其三《论自重》,这也是该演讲稿的最后一篇。最后以“明明晓得人应该自家看重,倒做多化自家看轻个事体哉”给了读者深深地警醒。这种以方言的形式来发表文章,批判封建制度对女性的迫害,鼓励女性解放,在思想认同上会更有说服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8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