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以电影纽约客@为例
摘 要中美作为东西方的典型代表国家,它们的文化更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科技与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两国的文化碰撞愈演愈烈,为了使两国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能够更加顺畅,跨文化交际成为了每个人的必修课,也是一种趋势。本文以电影《纽约客@上海》为切入点,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美的人权观差异、中美文化中人伦关系的差异的角度来分析该电影中所表现出的中美文化的差异和融合。以便在以后的跨文化交际中能更好、有效的规避文化冲突障碍,达到文化的融合。
目 录
引 言 1
1 概论 2
1.1 剧情介绍 2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意义 3
1.4 克拉克洪和斯多特贝克的价值取向理论 4
2 电影中的五大价值维度取向上的文化冲突 6
2.1 人性价值取向上的冲突 6
2.2 时间价值取向上的冲突 7
2.3 人与自然关系价值取向上的冲突 7
2.4 人与人关系价值取向上的冲突 7
2.5 人的活动价值取向上的冲突 9
3 电影中表现的文化融合 11
3.1 文化接触 11
3.2 文化认同和重构 11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6
引 言
“跨文化交际”是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信仰的人们之间所开展的文化交流,也可以说成是说母语的人与说其他语言的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中美是东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国家,是研究跨文化交际的基点。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深厚文化底蕴国家,而美国是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新型国家,它们的文化与成长经历完全不同。两个生长在地球上的国家,无论是经济、科技、还是日常生活都会有交集,除了两国必须的外交人员需要跨文化交际以外,美籍华人、在美工作者、留学生和在美商人都不得不进行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不仅仅局限于外交、第二语言教学或者只在课堂上作为一门学科出现,它是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一个交流技能,并且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现实和趋势,有效、快速的规避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障碍是跨文化交际取得成功的关键[1]。曾经有美国的专家对文化冲突进行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一定的分析并得出了文化分类的相关结果。他用冰山模式的说法,将文化分成了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种。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就是显性文化,主要体现在人们的言行举止、艺术、饮食等。而隐藏在海面以下的大部分冰山则是隐形文化,大概占文化的90%,主要表现在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较为深层次的文化因素中。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的行为取向、行事风格、判断是非的标准都会不自觉的受到各自文化观念的影响。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熏陶塑造的人物的文化身份也是不一样的,跨文化交际主要包括两种,分别是文化重构和文化认同。其中文化认同也被说成是文化接纳,传统的古板的文化认同在新环境下难以被重新接纳,在这种情况下,新兴起来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认同与传统的文化身份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导致二者无法相融合,这时候就会产生文化碰撞。在大的文化社会背景下,他们会由最初的迷茫、排斥逐渐过渡到积极改善生存状态、重构文化以及重塑文化身份的状态中。这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消解文化对立、融合文化的过程就形成了文化融合。文化的融合是跨文化交际取得成功的一种表现,同时,文化的融合也会为人类的和谐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将以电影《纽约客@上海》为例来分析中美文化的差异及电影中所表现出的文化融合。根据克拉克洪和斯多特贝克曾经发表的相关价值理念分析电影中中美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2]。
概论
1.1 剧情介绍
《纽约客@上海》2012年在上海一上映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部电影给我们讲了一个美国律师在中国工作时因语言和文化不通而处处碰壁,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获得事业和爱情上的双丰收的故事,他最终也喜欢上了上海这个城市,并逐渐融入了这个城市。这部电影中的男主人公是一个集才华与美貌于一身的帅哥,在纽约已经为自己打下了一片天地。在纽约工作时,他一度想要成为合伙人。因此,公司上级把他派到中国去进行一项工作,算是对他事业前进道路上的一次考验。Sam孤身一人来到上海,从小在美国长大的他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因为他一直生活在西方文化浓郁的美国,一直接受着西方文化的熏陶,导致他一来到中国,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原来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身份不能得到依附完全行不通。初到上海的Sam对于中文一窍不通,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最重要的桥梁,不会中文的Sam相当于机器的发动机出现故障不能正常运作,语言的障碍不仅让他屡屡碰壁还让他来到上海的工作不能按原计划进行 ,面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他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在他即将选择放弃的时候,一个白人女孩出现在他的世界里,帮他成功度过了难关,使他逐渐认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慢慢的接受它并且融入到上海这个曾经完全陌生的大都市。工作之余,Sam还在上海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和Amanda开始了美好的生活。
文化冲突可能会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很多麻烦和障碍,把他们弄得一塌糊涂,只有学会认识新的文化,并且接纳新的文化进行文化的重构,最后融入到新文化中去,达到文化的融合。影片中反映出的文化冲突从本质上可以用克拉克洪的价值取向理论来解释[9]。
1.2 研究目的
“跨文化交际”翻译成英语是“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就是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开展的文化交流,也可以说成是说母语的人与非母语的人之间的文化交流。本文章将以电影《纽约客@上海》为例,研究美国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旨在培养人们对不同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提高对其他文化的接纳性;规避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技能。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3]。
1.3 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之后,中外交流日益密切。在19世纪80年代初期,跨文化交际学的理念首次由国外教育人士引入中国。他研究的方向主要是中外文化之间的异同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学术界普遍把跨文化交际学诞生的时间认定为1980,也是许国璋在《现代汉语》第四期上发布“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的时间。中国作为东方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国家[4]。美国又是西方文化的融合体,所以将中美文化进行对比分析,能够让我们更充分的了解美国文化甚至西方文化,发扬中华文化,兼并西方文化的精华,这对今后的跨文化交际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所表现出的文化底蕴是崇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将个人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而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主要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濑溟1999.7.1)中说:“往往拿这抽象玄学的推理应用到属经验知识的具体问题”,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更加注重抽象和虚幻的东西,所以中国传统中就不具有西方文化中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崇尚科学的精神[5]。2006年2月,刘宗碧发表了《中西伦理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启示》一书。在文章中他写道了关于中国持功德论的维度、追求“顺天意”的功名与西方的持幸福论维度、追求自我权益的享受和满足的相关内容。2006年12月,肖尚军的《传统文化概要》出版,指出在西方文化中,西方人奉行的是“个人本位”,他们主要崇尚个人主义,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的人格与尊严;而中国强调突出“家族本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集体主义。因为美国崇尚个人主义,所以在性格及人权观念方面与中国具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的传统道德强调的是义务而不是权利,而西方国家流行“天赋人权”的学说。业内权威人士在2006年发表了关于中西人权观的的文章,在文中提到,中西方之间的人权观分别为义务本位和权利本位。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西方人权观产生于法制环境,中国人权观则发生于礼治道德环境中。中国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就将义务放在第一位。例如:百善孝为先、父慈子孝、幼顺、友善、君明、臣忠。美国始终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界限划分的十分清楚,因此他们一直把权利放在首位[6]。
目 录
引 言 1
1 概论 2
1.1 剧情介绍 2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意义 3
1.4 克拉克洪和斯多特贝克的价值取向理论 4
2 电影中的五大价值维度取向上的文化冲突 6
2.1 人性价值取向上的冲突 6
2.2 时间价值取向上的冲突 7
2.3 人与自然关系价值取向上的冲突 7
2.4 人与人关系价值取向上的冲突 7
2.5 人的活动价值取向上的冲突 9
3 电影中表现的文化融合 11
3.1 文化接触 11
3.2 文化认同和重构 11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6
引 言
“跨文化交际”是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信仰的人们之间所开展的文化交流,也可以说成是说母语的人与说其他语言的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中美是东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国家,是研究跨文化交际的基点。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深厚文化底蕴国家,而美国是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新型国家,它们的文化与成长经历完全不同。两个生长在地球上的国家,无论是经济、科技、还是日常生活都会有交集,除了两国必须的外交人员需要跨文化交际以外,美籍华人、在美工作者、留学生和在美商人都不得不进行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不仅仅局限于外交、第二语言教学或者只在课堂上作为一门学科出现,它是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一个交流技能,并且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现实和趋势,有效、快速的规避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障碍是跨文化交际取得成功的关键[1]。曾经有美国的专家对文化冲突进行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一定的分析并得出了文化分类的相关结果。他用冰山模式的说法,将文化分成了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种。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就是显性文化,主要体现在人们的言行举止、艺术、饮食等。而隐藏在海面以下的大部分冰山则是隐形文化,大概占文化的90%,主要表现在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较为深层次的文化因素中。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的行为取向、行事风格、判断是非的标准都会不自觉的受到各自文化观念的影响。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熏陶塑造的人物的文化身份也是不一样的,跨文化交际主要包括两种,分别是文化重构和文化认同。其中文化认同也被说成是文化接纳,传统的古板的文化认同在新环境下难以被重新接纳,在这种情况下,新兴起来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认同与传统的文化身份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导致二者无法相融合,这时候就会产生文化碰撞。在大的文化社会背景下,他们会由最初的迷茫、排斥逐渐过渡到积极改善生存状态、重构文化以及重塑文化身份的状态中。这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消解文化对立、融合文化的过程就形成了文化融合。文化的融合是跨文化交际取得成功的一种表现,同时,文化的融合也会为人类的和谐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将以电影《纽约客@上海》为例来分析中美文化的差异及电影中所表现出的文化融合。根据克拉克洪和斯多特贝克曾经发表的相关价值理念分析电影中中美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2]。
概论
1.1 剧情介绍
《纽约客@上海》2012年在上海一上映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部电影给我们讲了一个美国律师在中国工作时因语言和文化不通而处处碰壁,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获得事业和爱情上的双丰收的故事,他最终也喜欢上了上海这个城市,并逐渐融入了这个城市。这部电影中的男主人公是一个集才华与美貌于一身的帅哥,在纽约已经为自己打下了一片天地。在纽约工作时,他一度想要成为合伙人。因此,公司上级把他派到中国去进行一项工作,算是对他事业前进道路上的一次考验。Sam孤身一人来到上海,从小在美国长大的他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因为他一直生活在西方文化浓郁的美国,一直接受着西方文化的熏陶,导致他一来到中国,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原来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身份不能得到依附完全行不通。初到上海的Sam对于中文一窍不通,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最重要的桥梁,不会中文的Sam相当于机器的发动机出现故障不能正常运作,语言的障碍不仅让他屡屡碰壁还让他来到上海的工作不能按原计划进行 ,面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他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在他即将选择放弃的时候,一个白人女孩出现在他的世界里,帮他成功度过了难关,使他逐渐认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慢慢的接受它并且融入到上海这个曾经完全陌生的大都市。工作之余,Sam还在上海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和Amanda开始了美好的生活。
文化冲突可能会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很多麻烦和障碍,把他们弄得一塌糊涂,只有学会认识新的文化,并且接纳新的文化进行文化的重构,最后融入到新文化中去,达到文化的融合。影片中反映出的文化冲突从本质上可以用克拉克洪的价值取向理论来解释[9]。
1.2 研究目的
“跨文化交际”翻译成英语是“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就是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开展的文化交流,也可以说成是说母语的人与非母语的人之间的文化交流。本文章将以电影《纽约客@上海》为例,研究美国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旨在培养人们对不同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提高对其他文化的接纳性;规避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技能。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3]。
1.3 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之后,中外交流日益密切。在19世纪80年代初期,跨文化交际学的理念首次由国外教育人士引入中国。他研究的方向主要是中外文化之间的异同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学术界普遍把跨文化交际学诞生的时间认定为1980,也是许国璋在《现代汉语》第四期上发布“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的时间。中国作为东方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国家[4]。美国又是西方文化的融合体,所以将中美文化进行对比分析,能够让我们更充分的了解美国文化甚至西方文化,发扬中华文化,兼并西方文化的精华,这对今后的跨文化交际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所表现出的文化底蕴是崇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将个人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而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主要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濑溟1999.7.1)中说:“往往拿这抽象玄学的推理应用到属经验知识的具体问题”,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更加注重抽象和虚幻的东西,所以中国传统中就不具有西方文化中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崇尚科学的精神[5]。2006年2月,刘宗碧发表了《中西伦理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启示》一书。在文章中他写道了关于中国持功德论的维度、追求“顺天意”的功名与西方的持幸福论维度、追求自我权益的享受和满足的相关内容。2006年12月,肖尚军的《传统文化概要》出版,指出在西方文化中,西方人奉行的是“个人本位”,他们主要崇尚个人主义,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的人格与尊严;而中国强调突出“家族本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集体主义。因为美国崇尚个人主义,所以在性格及人权观念方面与中国具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的传统道德强调的是义务而不是权利,而西方国家流行“天赋人权”的学说。业内权威人士在2006年发表了关于中西人权观的的文章,在文中提到,中西方之间的人权观分别为义务本位和权利本位。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西方人权观产生于法制环境,中国人权观则发生于礼治道德环境中。中国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就将义务放在第一位。例如:百善孝为先、父慈子孝、幼顺、友善、君明、臣忠。美国始终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界限划分的十分清楚,因此他们一直把权利放在首位[6]。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446.html